潛夫論慎微 第十三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二〕,必步增而稍上焉。川穀之卑,非截斷而顛陷也〔三〕,必陂池而稍下焉〔四〕。是故積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五〕;積下不已,必極黃泉之深〔六〕。

〔一〕○鐸按:“盡小者大,積微者着。”然積善未必昌,而積惡則必致危亡,論政者所以尤戒慎於積惡也。賈子審微既揭其旨於前,節信此篇復申其義於後,慎微之教,亦幾於備矣。

〔二〕“成而”舊倒。山海經西山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漢書敘傳班彪王命論雲:“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文選作“倔起”,李善注云:‘埤蒼曰:“倔,特起也。”’“崛”與“倔”同。

〔三〕說文雲:“陷,高下也。一曰陊也。”

〔四〕史記司馬相如傳雲:“陂池貏豸”,索隱引郭璞曰:“陂池,旁頹之貌。”按池,讀爲“?”。傳又云:“罷池陂?。”即“貏豸陂池”也。○鐸按:亦作“陂陀”,爾雅釋地:“陂者曰阪”,郭注:“陂陀不平”是也。陂池、貏豸、罷池、陂?、陂阤,並以疊韻表義,故無定字。

〔五〕釋名釋山雲:“山大而高曰嵩。嵩,竦也,亦高稱也。”按“嵩”古作“崇”。○鐸按:爾雅釋山:“山大而高崧。”釋文:‘“崧”又作“嵩”。’郝懿行義疏雲:‘嵩、崇並見釋詁,或說古無“嵩”字,非也。’

〔六〕隱元年左傳雲:“不及黃泉。”史記鄭世家集解引服虔注:“天玄地黃,泉在地中,故曰黃泉。”漢書揚雄傳解嘲雲:“深者入黃泉。”

非獨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一〕積善不怠〔二〕,必致顏、閔之賢〔三〕,積惡不休,必致桀、跖之名〔四〕。非獨布衣也,人臣亦然〔五〕,積正不倦,必生節義之志,積邪不止,必生暴弒之心。非獨人臣也,國君亦然,政教積德〔六〕,必致安泰之福〔七〕,舉錯數失,必致危亡之禍〔八〕。故仲尼曰:湯、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紂非一惡而亡也。三代之廢興也,在其所積〔九〕。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爲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爲誤中,未足以存。人君聞此,可以悚●〔一0〕。布衣聞此,可以改容。〔一一〕

〔一〕鹽鐵論散不足篇雲:“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王先生雲:“三字不辭,疑有脫誤。”○鐸按:“有”蓋“布”之駁文,無脫字。

〔二〕禮記曲禮雲:“敦善行而不怠。”

〔三〕論語云:“德行:顏淵,閔子騫。”

〔四〕荀子榮辱篇雲:“爲桀、跖則常危辱。”

〔五〕趙策:‘蘇秦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

〔六〕王先生雲:‘“德”當作“得”,與下“失”字對文。’○鐸按:義對而文無取相對,“德”字不誤。

〔七〕老子云:“往而不害,安平泰。”

〔八〕易繫辭上傳雲:“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錯”與“措”通。趙策:‘客見趙王曰:“今治天下舉錯非也,國家爲虛戾而社稷不血食。”’漢書董仲舒傳雲:“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

〔九〕漢書賈誼傳雲:“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

〔一0〕漢書董仲舒傳雲:“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爲悼懼者也。”說文雲:“懼,恐也。古文作●。”

〔一一〕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雲:“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是故君子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一〕,克己三省〔二〕,不見是圖〔三〕。孔子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四〕。小人以小善謂無益而不爲也,以小惡謂無傷而不去也,是以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五〕。”此蹶、踽〔六〕所以迷國而不返〔七〕,三季所以遂往而不振者也〔八〕。

〔一〕淮南子人閒訓雲:‘堯戒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後憂之,是猶病者已惓而索良醫也。’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年詔曰:“諸將業遠功大,誠欲傳於無窮,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甚一日。”

〔二〕昭十二年左傳:‘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三〕成十六年左傳:‘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鐸按:僞古文尚書五子之歌取傳文。晉語九:‘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韋注:“不見,未形也。”

〔四〕此下舊接“夫賢聖卑革”至“胡福不除”,又復“足以滅身”四字,今移正。

〔五〕易繫辭下傳。王弼本“謂”作“爲”。“不爲”、“不去”,“不”俱作“弗”。“是以”作“故”。按新書審微篇雲:“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又見連語,古易蓋有作“謂”者。淮南子繆稱訓雲:“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爲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爲大善;不謂小不善爲無傷也而爲之,小不善積而爲大不善。是故積羽沈舟,羣輕折軸,故君子禁於微。”

〔六〕“踽”舊作“屬”,據本政篇改。今詩作“楀”。

〔七〕韓詩外傳一雲:“懷其寶而迷其國者,不可與語仁。”按“迷國”論語作“迷邦”,漢人避高祖諱改。漢時劾奏大臣多用之,漢書王尊傳劾奏匡衡、張譚“懷邪迷國”,王嘉傳孔光等劾嘉“迷國罔上不道”,師丹傳策免丹雲:“懷諼迷國”,蓋當時律令如此。

〔八〕晉語:‘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漢書敘傳敘天文志雲:“三季之後,厥事放紛”,顏師古注:“三季,三代之末也。”史記樂書雲:“流沔沈佚,遂往不反。”司馬相如傳上林賦雲:“恐後世靡麗,遂往而不反。”周語云:“踣斃不振”,韋昭注:“振,救也。”

夫積微成顯,積着成〔一〕,鄂譽鄂譽;鄂致存亡〔二〕,聖人常慎其微也〔三〕。文王小心翼翼〔四〕,武王夙夜敬止〔五〕,思慎微眇,早防未萌〔六〕,故能太平而傳子孫〔七〕。

〔一〕“成”下脫一字。按漢書律曆志雲:“三微而成着,三着而成象。”易幹鑿度雲:“三微而成一着,三着而成一體。”○鐸按:荀子大略篇雲:“夫盡小者大,積微者着。”“積着成”下蓋脫“象”字,與“亡”爲韻。

〔二〕文有脫誤。按漢書韋賢傳雲:“睮睮諂夫,咢咢黃髮”,如淳曰:“睮睮,自媚貌”,顏師古曰:“咢咢,直言也。”此文疑當作“鄂鄂譽譽,以致存亡”。“鄂鄂”與“咢咢”通,“譽譽”與“睮睮”通。“鄂譽致存亡”,即史記商君傳趙良所謂“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也。韓詩外傳十雲:“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

〔三〕淮南子人閒訓雲:“聖人敬小慎微。”漢書董仲舒傳雲:“衆少成多,積小致鉅,故聖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着。”按“盡小者大”二語,本荀子大略篇。

〔四〕詩大明。

〔五〕詩閔予小子。按此爲成王詩,“武”當作“成”。○鐸按:匡衡以此詩爲武王畢喪。衡學齊詩,則是齊詩說也。節信引詩多本三家,“武”字必不可改。

〔六〕漢書賈誼傳雲:“禮雲禮雲者,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

〔七〕詩閟宮鄭箋雲:“文王、武王繼太王之事,至受命致太平。”烈文箋雲:“文王、武王以純德受命,定天位。”又云:“天之錫之以此祉福也,又長愛之,無有期竟,子孫得傳世,安而居之。”此即用詩誼,與鄭氏同。○鐸按:“能”下疑脫“致”字,考績篇:“三代於世,皆致太平。”是其例。又鄭箋詩不專主毛,此蓋亦三家說也。

且夫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原,不得並盛〔一〕。正性勝,則遂重己不忍虧也,故伯夷餓死而不恨〔二〕。邪性勝,則忸怵而不忍舍也〔三〕,故王莽竊位而不慚〔四〕。積惡習之所致也。夫積惡習非久,致死亡非一也。世品人遂〔五〕

〔一〕淮南子詮言訓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重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置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於性。”

〔二〕論語。

〔三〕“怵”當爲“■”。爾雅釋言云:“狃,復也”,郭注“狃■復爲。”後漢書馮異傳雲:“忸■小利”,章懷注:‘“忸■”猶“慣習”也,謂慣習前事復爲之。’狃、忸字通。詩四月疏、蕩釋文並引說文雲:“■,習也。”今說文無“■”字。“●”字注:“習也。”“■”當即“●”之別體。怵,說文訓恐,與“狃習”義別。漢書武帝紀元狩元年詔:“怵於邪說”,服虔曰:“怵,音裔”,應劭曰:“忸,■也”,如淳曰“怵,音怵惕。”蓋服、應本作“■”,如本作“怵”,字形之誤如此。○鐸按:“狃■”字本作“忕”,以“大”爲聲。大、世古音同部(如“太子”即“世子”,“大室”即“世室”,“子大叔”即“子世叔”)。蓋“忕”或作“■”(如荀子榮辱篇“憍泄”即“驕汰”)故又易為“●”,猶“泄”、“枻”亦作“洩”、“●”也。“忕”字桓十三年左傳疏、爾雅釋言疏引說文亦有之,當據補。

〔四〕漢書。

〔五〕“積惡習”以下,文有脫誤。漢書董仲舒傳雲:“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此文蓋本之。“世品人遂”下,舊接“俾爾多益”至末,今移正。然此四字下尚有脫文。

夫聖賢卑革〔一〕,則登其福〔二〕。慶封、伯有〔三〕,荒淫於酒,沈湎無度,以弊其家〔四〕。晉平殆政〔五〕,惑以喪志,良臣弗匡,故俱有禍〔六〕。楚莊、齊威,始有荒淫之行〔七〕,削弱之敗〔八〕,幾於亂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九〕,勞精苦思〔一0〕,孜孜不怠〔一一〕,夫出陳應,爵命管蘇〔一二〕,召即墨,烹阿大夫〔一三〕,故能中興,強霸諸侯,當時尊顯,後世見思,傳爲令名,載在圖籍〔一四〕。由此言之,有希〔一五〕人君,其行一也,知己曰明,自勝曰強〔一六〕。

〔一〕“革”疑“恭”之誤。後漢書竇融傳雲:“每召會進見,容貌辭氣,卑恭已甚。”

〔二〕昭十五年左傳雲:“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

〔三〕“有”字舊脫。

〔四〕襄廿八年、卅年左傳。

〔五〕孫侍御雲:‘“殆”與“怠”同。’繼培按:新書道術篇雲:“志操精果謂之誠,反誠爲殆。”詩玄鳥:“受命不殆”,鄭箋雲:“受天命而行之不解殆。”是鄭讀“殆”爲“怠”也。淮南子泰族訓:“句踐棲於會稽,修政不殆。”鹽鐵論論菑篇:“周文、武尊賢受諫,敬戒不殆。”方言後劉子駿與揚雄書:“收藏不殆。”並以“殆”爲“怠”。

〔六〕昭元年左傳。○鐸按:晉語八韋注:“良臣,謂趙孟。”

〔七〕毛詩雞鳴序雲:“哀公荒淫怠慢。”

〔八〕秦策雲:“地削兵弱。”

〔九〕周語云:“勤恤民隱。”

〔一0〕“精”舊作“積”。漢書張敞傳雲:“勞精於政事。”論衡命祿篇雲:“勞精苦形。”韓詩外傳五雲:“勞心苦思。”

〔一一〕漢書平當傳雲:“聖漢受命而王,繼體成業,二百餘年,孜孜不怠。”

〔一二〕按新序一稱楚共王有疾,命令尹爵筦蘇,遣申侯伯。王薨,令尹即拜莞蘇爲上卿,逐申侯伯出之境。呂氏春秋長見篇“莞蘇”作“莧嘻”,說苑君道篇作“莞饒”,並以爲荊文王事。申侯伯即僖七年左傳申侯,楚文王死後出奔鄭。是二人皆在文王時,新序以爲共王者誤也。漢書古今人表中上有陳應,在楚嚴王、箴尹克黃、五參之後,申公子培、樂伯、優孟之前,楚薳賈、申叔時、孫叔敖之下,則爲莊王時人無疑。但表列陳應於中上,必賢大夫,不應被出。且與管蘇不同時。疑此陳應當爲申侯,陳、申,應、侯,字形皆相近,遂以致誤。然事在文王時,此以爲莊王,則又誤也。

〔一三〕齊威王事,見史記田完世家。

〔一四〕韓非子用人篇雲:“書圖着其名。”○鐸按:論榮篇:“載於圖書”,義同。

〔一五〕“有希”當作“布衣”。漢碑“布”作“■”,與“希”相似。

〔一六〕老子云:“自知者明,自勝者強。”○鐸按:韓非子喻老篇作“自見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夫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此顏子所以稱庶幾也〔一〕。詩曰:“天保〔二〕定爾,亦孔之固。俾爾亶〔三〕厚,胡福不除〔四〕﹖俾爾多益,以莫不庶〔五〕。”蓋此言也〔六〕,言天保佐王者,定其性命,甚堅固也。使汝信厚,何不治﹖而多益之,甚庶衆焉。不〔七〕遵履五常,順養性命,以保南山之壽,松柏之茂也﹖

〔一〕易繫辭下傳。

〔二〕“保”舊作“祿”。盧學士雲:‘下仍以“天保”解之,當依今詩作“保”。’○鐸按:胡承珙毛詩後箋亦謂作“天祿”,乃轉寫字訛。

〔三〕“亶”今詩作“單”。○鐸按:詩大雅桑柔疏引亦作“亶”。“亶厚”二字平列。

〔四〕此下舊接“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云云。

〔五〕詩天保。

〔六〕“蓋”舊作“善”,下有“也”字。按本書班祿篇引詩,其下亦云“蓋此言也”,今依例改之。

〔七〕“不”字誤,或當作“■”。王侍郎雲:‘上雲“甚堅固也”,“甚庶衆”下疑脫“也”字。“焉不”二字屬下讀。’○鐸按:“焉”屬上讀,“不”上疑脫“可”字。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八疑脫“罔”字,則爲直陳句,今亦不從。

德輶如毛〔一〕,爲仁由己〔二〕。莫與並■,自求辛螫〔三〕。禍福無門,惟人所召〔四〕。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尚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是以吉無不利也〔五〕。亮哉斯言〔六〕!可無思乎﹖

〔一〕詩烝民。○鐸按:荀子強國篇明積微至着之功,亦引此詩證之。

〔二〕論語。

〔三〕詩小毖。“並■”今作“荓蜂”。按“並”當作“拼”,桑柔詩:“荓雲不逮”,釋文雲:‘“荓”本或作“拼”。’○鐸按: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八雲:‘爾雅釋訓:“甹夆,掣曳也。”此據魯詩之文。潛夫論多用魯說,字亦當作“甹夆”。’胡承珙毛詩後箋雲:‘潛夫論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此正謂無人掣曳於我,禍福皆自己求之也。’“與”今詩作“予”,馬瑞辰雲:‘“予”即“與”之借,箋訓“我”非。’

〔四〕襄廿三年左傳閔子馬語。

〔五〕易繫辭上傳。“所尚”王弼本作“所助”,本書巫列篇同。

〔六〕爾雅釋詁雲:“亮,信也。”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