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夫論贊學 第一

天地之所貴者人也〔二〕,聖人之所尚者義也〔三〕,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四〕。雖有至聖,不生而知〔五〕;雖有至材,不生而能〔六〕。故志曰〔七〕:黃帝師風后〔八〕,顓頊師老彭,帝嚳師祝融〔九〕,堯師務成〔一0〕,舜師紀後,禹師墨如〔一一〕,湯師伊尹〔一二〕,文、武師姜尚〔一三〕,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一四〕。若此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一五〕。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一六〕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一七〕,而況於凡人乎〔一八〕?

〔一〕○鐸按:諸子多勉人爲學。屍子、荀子、大戴禮記、賈子皆有勸學篇,抱朴子有勖學,顏氏家訓有勉學。“贊”與“贊”同。贊,進也(漢書東方朔傳、孔光傳師古注)。亦勸勵、勖勉之意。

〔二〕孝經:‘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春秋繁露人副天數篇雲:“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荀子王制篇雲:“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爲天下貴者也。”

〔三〕論語:‘子曰:“君子義以爲上。”’“尚”與“上”通。

〔四〕漢書董仲舒傳雲:“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知”與“智”通。

〔五〕論語:‘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說苑建本篇:‘子思曰:“學所以益才也。”’

〔七〕○鐸按:國語楚語上:“教之故志。”高注:“故志,謂所記前世成敗之書。”

〔八〕史記五帝紀雲:“黃帝舉風后。”

〔九〕鄭語:史伯曰:“黎爲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韋昭注:“高辛,帝嚳。黎,顓頊之後也。”

〔一0〕白虎通辟雍篇雲:“帝堯師務成子。”按荀子大略篇雲:“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新序雜事五又作務成跗。

〔一一〕盧學士文弨雲:‘“墨如”疑是“墨臺”。’繼培按:路史後紀四雲:“禹有天下,封怡以紹烈山,是爲默臺。”國名紀一雲:“怡,一曰默怡,即墨臺。禹師墨如,或雲墨臺。”

〔一二〕呂氏春秋尊師篇雲:“湯師小臣。”高誘注:“小臣,謂伊尹。”白虎通雲:“湯師伊尹。”

〔一三〕呂氏春秋雲:“文王、武王師呂望。”白虎通雲:“文王師呂望,武王師尚父。”史記齊世家雲:“太公望呂尚者,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一四〕白虎通雲:“孔子師老聃。”

〔一五〕昭十九年穀樑傳雲:“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一六〕○鐸按:“猶”羣書治要作“由”,太平御覽六百七引同,古字通用。

〔一七〕博、碩韻。淮南子泰族訓雲:“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詩簡兮雲:“碩人俁俁”,毛傳:“碩人,大德也。”

〔一八〕呂氏春秋雲:“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新序雲:“此十一聖人,末遭此師,則功業不着乎天下,名號不傳乎千世。”此言十一君,名與新序同。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二〕。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是以人之有學也,猶物之有治也〔四〕。故夏後之璜〔五〕,楚和之璧〔六〕,雖有玉璞卞和之資〔七〕,不琢不錯〔八〕,不離礫石〔九〕。夫瑚簋之器〔一0〕,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一一〕使巧倕〔一二〕加繩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機杼,則皆成宗廟之器,黼黻之章〔一三〕,可羞於鬼神,可御於王公〔一四〕。而況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一五〕,攝之以良朋,〔一六〕教之以明師〔一七〕,文之以禮、樂〔一八〕,導之以詩、書,贊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一九〕,其不有濟乎〔二0〕?

〔一〕論語。

〔二〕“書”舊作“智”,據魏徵羣書治要改。孟子云:“誦其詩,讀其書。”說文雲:“讀,誦書也。”○俞樾曲園雜纂雲:‘詩牆有茨篇:“不可讀也”,毛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蓋“讀”與“抽”聲近而義通。“讀其智”即“抽其智”,謂士欲宣明其義,必先抽引其智也。治要作“必先讀其書”,此不達其義而臆改,不可從也。’○鐸按:或曰:此篇勉人以讀書爲學,故曰“:文之以禮、樂,導之以詩、書,贊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又云:“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又云:“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又云:“修經之賢,德近於聖。”皆反覆申明讀書之要,蓋士之書,猶工之器,故以“讀其書”與“利其器”對言。若使“抽其智”可以“宣義”,則是“賢人君子”皆可“抱質而行”,不假“自託於物”矣。俞說失之。

〔三〕大畜象詞。“志”王弼本作“識”。釋文雲:‘劉作“志”。’按周禮保章氏鄭康成注云:‘志,古文“識”。’○鐸按:志氏姓篇引此“志”作“識”,“畜”作“蓄”。

〔四〕韓詩外傳二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猶之貧也。良工宰之,則富及子孫。君子學之,則爲國用。”

〔五〕定四年左傳雲:“分魯公以夏后氏之璜。”淮南子精神訓雲:“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匱而藏之,寶之至也。”○鐸按:說文:“璜,半璧也。”

〔六〕韓非子和氏篇雲:“楚人和氏得玉璞。文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鐸按: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

〔七〕史記鄒陽傳雲:“卞和獻寶。”○鐸按:治要無此句,蓋以意刪之。治要引書,有刪無增。

〔八〕說文雲:“厝,厲石也。”經典多假借用“錯”。

〔九〕楚辭惜誓雲:“相與貴夫礫石”,王逸注:“小石爲礫。”○鐸按:蔡邕勸學:“寶玉不琢,不成璋圭。”即此意。

〔一0〕哀十一年左傳雲:“胡簋之事”,杜注:“胡、簋,禮器名。夏曰胡,周曰簋。”按禮記明堂位雲:“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鐸按:“瑚”即“胡”之後出加旁字。

〔一一〕禮記月令雲:“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說文雲:“繭,蠶衣也。絲,蠶所吐也。”

〔一二〕山海經海內經雲:“義均是始爲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書堯典作“垂”。○鐸按:此經上文雲:“北海之內,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一三〕鹽鐵論殊路篇雲:‘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則爲宗廟器。’淮南子說林訓雲:“黼黻之美,在於杼軸。”羣書治要載屍子勸學篇雲:“夫繭舍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繅之以爲美錦,大君服而朝之。”

〔一四〕“羞”舊作“着”,據治要改。隱三年左傳雲:“可羞於王公,可薦於鬼神。”

〔一五〕大戴禮五帝德雲:“長而敦敏。”

〔一六〕詩既醉雲:“朋友攸攝。”常棣雲:“每有良朋。”○鐸按:既醉毛傳以“攝佐”連言,經義述聞卷七王引之曰:‘“攝”即“佐”也。’

〔一七〕漢書董仲舒傳雲:“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一八〕論語。

〔一九〕治要“贊”上有“幽”字。王先生宗炎雲:‘“明”下有脫字,當與“幽贊”對。’○鐸按:上下皆五字句,作“幽贊”則句法參差矣。治要“幽”字蓋因易說卦“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句誤加,王說非是。

〔二0〕“有”字舊脫,據治要補。程本作“不有”。晉語:‘胥臣曰:“質將善而賢良贊之,則濟可俟。”’○鐸按:御覽六百七引作“有不”。

詩云:“題彼鶺鴒,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徵。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一〕。”是以君子終日干幹進德修業者〔二〕,非直爲博己而已也〔三〕,蓋乃思述祖考之令問,而以顯父母也〔四〕。

〔一〕小宛。“鶺鴒”今作“脊令”。○鐸按:此鄭樵所謂“飛禽安鳥”者是也。從詩作“脊令”爲正。

〔二〕易幹文言。

〔三〕淮南子精神訓高誘注:‘“直”猶“但”也。’“博己”即論語言“博我”。○鐸按:“博”即上文“其智乃博”之“博”,與論語“博我”義別。

〔四〕孝經雲:“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引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按毛傳雲:“聿,述。”

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箕子陳六極〔二〕,國風歌北門〔三〕,故所謂不憂貧也〔四〕。豈好貧而弗之憂邪?蓋志有所專,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豐厚也,〔五〕非爲嘉饌、美服、淫樂、聲色也〔六〕,乃將以底其道〔七〕而邁其德也〔八〕。

〔一〕論語。○鐸按:今本論語衛靈公篇“餒在其中”下有“矣”字。

〔二〕書洪範。

〔三〕詩衛風。○鐸按:邶風。凡後有引書顯誤者,徑改之,不復註明。

〔四〕○俞樾雲:‘箕子陳六極,國風歌北門,非不憂貧之謂。“故所謂不憂貧也”,當作“何故謂不憂貧也?”蓋承上文引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句而言。箕子陳六極,國風歌北門,古人未嘗不以貧爲憂,何故而言憂道不憂貧邪?乃反言以起下文。今作“故所謂”,則於義不可通矣。’○鐸按:或曰:如俞說,則兩句皆成疑問語,不免復沓。經傳釋詞卷四雲:‘“也”猶“者”也。’不煩改作。

〔五〕僖廿四年左傳雲:“豐厚可也。”

〔六〕莊子至樂篇雲:“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

〔七〕孫侍御志祖雲:‘“底”與“致”同。論語云:“君子學以致其道。”’○鐸按:論語皇疏雲:“致,至也。”

〔八〕莊八年左傳:‘夏書曰:“皋陶邁種德。”’○鐸按:“邁”即上引詩“我日斯邁”之“邁”,毛傳:“邁,行也。”“邁德”猶言“進德”。

夫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于振而廢於窮〔一〕。是故董仲舒終身不問家事〔二〕,景君明經年不出戶庭〔三〕,得銳精其學〔四〕而顯昭其業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五〕,材子也〔六〕。倪寬賣力於都巷〔七〕,匡衡自鬻於保徒者〔八〕,身貧也;貧阨若彼,而能進學若此者,秀士也〔九〕。當世學士〔一0〕恆以萬計,而究塗者〔一一〕無數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則以賄玷精,貧者則以乏易計,或以喪亂期其年歲〔一二〕,此其所以逮初喪功而及其童蒙者也〔一三〕。是故無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強捐家出身曠日師門者〔一四〕,必無幾矣〔一五〕。夫此四子者,耳目聰明,忠信廉勇,未必無儔也〔一六〕,而及其成名立績〔一七〕,德音令問不已〔一八〕,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一九〕?徒以其能自託於先聖之典經〔二0〕,結心於夫子之遺訓也〔二一〕。

〔一〕王侍郎紹蘭雲:‘“振”當作“賑”。說文雲:“賑,富也。”賑、窮對文。下文“家富也”、“身貧也”是其證。’○鐸按:或曰:王說大誤。下文明言景、匡“貧阨若彼而能進學若此”,又言“富者則以賄玷精”,則貧未必不能進學,而富反足以廢學矣。說文:“振,一雲奮也。”文選甘泉賦注引薛君韓詩章句亦曰:“振,奮也。”禮記儒行:“儒有博學而不窮”,注:“不窮,不止也。”淮南子原道訓:“並應無窮”,注:“窮,已也。”振,謂奮發自勵,即下文所謂“勤精”;窮,謂惰弛自畫,即下文所謂“無倪、匡之志”。學進于振而廢於窮,猶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耳。

〔二〕見漢書。凡史記、兩漢書有列傳者,雲“見某書”。

〔三〕漢書:“京房,字君明。”賢難篇、考績篇並稱京房。景、京古通用。急就篇有景君明。○鐸按:賢難篇稱“先師京君”。漢人稱師爲君。

〔四〕方言後劉子駿與揚雄書雲:“經年銳精以成此書。”

〔五〕漢書董仲舒傳雲:“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呂氏春秋博志篇雲:“蓋聞孔子、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用志如此其精也。”高誘注:“精,微密也。”○鐸按:淮南子修務訓高注:“精,專也。”

〔六〕文十八年左傳雲:“有才子八人。”“才”與“材”通。

〔七〕“巷”當作“養”。漢書雲:“倪寬詣博士受業,貧無資用,常爲弟子都養。”顏師古注:“都,凡衆也。養,主給烹炊者也。”一切經音義六引蔡邕勸學注云:“傭,賣力也。”○鐸按:宣十二年公羊傳:“廝役扈養。”何休注:“炊烹者曰養。”釋文:“養,餘亮反。”

〔八〕漢書雲:“匡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按欒布傳雲:“窮困,賣庸於齊爲酒家保。”孟康注:“保,庸也。可保信,故謂之保。”○鐸按:孟子萬章下篇:“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說苑善說篇作“百里奚自賣”。鬻、●古字通。廣雅釋詁三:“●,賣也。”

〔九〕禮記王制雲:“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

〔一0〕漢書董仲舒傳雲:“學士皆師尊之。”

〔一一〕爾雅釋言云:“究,窮也。”究塗,言非半塗而廢也。

〔一二〕“期”疑“稽”之誤。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曰:“稽廢時日。”’○俞樾雲:‘“期”與“綦”通。荀子王霸篇:“目欲綦色,耳欲綦聲。”楊倞注曰:“綦,極也。”字亦通作“期”。議兵篇:“已期三年,然後民可信也。”宥坐篇:“綦三年而百姓往矣。”兩篇文義正同,是“期”與“期”通也。或以喪亂期其年歲,言窮極其年歲也。’○鐸按:或曰:期、期字同。莊子寓言篇郭注:“期,待也。”以喪亂期其年歲,言因喪亂而待其就學之歲月也。汪改“綦”爲“稽”,意尚不隔。如俞說,則是其人不復有究塗之時矣。殊未允。又按韓愈與馮宿論文書:“近李翱從僕學文,頗有所得,然其人家貧多事,未能卒其業。”此所謂“以乏易計”也。

〔一三〕“及”疑“反”之誤。荀子不苟篇雲:“獨行而不捨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楊倞注:“既濟則材性自盡。長遷而不反其初,謂中道不廢也。”王先生雲:‘“逮”疑“違”。’○鐸按:或謂“逮”疑“肄”之誤。然肄習於初不得省言“肄初”。王疑當作“違初”,蓋謂違其欲學之初衷,其說差近。“及”疑當作“終”。終,古文作“■”,因誤爲“及”。大戴禮記本命篇:“女終日乎閨門之內。”今本“終”訛“及”。(俞樾羣經平議說)是其例矣。或“及”本爲“既”,俗音訛。既,終也。

〔一四〕鹽鐵論相刺篇雲:“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室家,負荷而隨孔子。”漢書酷吏傳:‘郅都曰:“已背親而出身,固當奉職。”’韓信傳雲:“曠日持久。”後漢書桓榮傳:‘顯宗報書雲:“去家慕鄉,求謝師門。”’○鐸按:原文“家”、“身”二字互易,而注不誤,今改正。凡正文顯誤者,徑改之,不復註明。

〔一五〕“幾”讀爲“冀”。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雲:“負千鈞之重,陷於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鐸按:爾雅釋詁:“幾,近也。”潛嘆篇:“亦必不幾矣。”義同。本書“無”與“不”多互文。又程本“必”上有“是”字。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雲:‘是,則也。見爾雅。晉語:“若更君而周訓之,是易取也。”經傳釋詞訓“是”爲“則”。’

〔一六〕爾雅釋詁雲:“仇,匹也。”“儔”爲“仇”之假借。○鐸按:“儔”有二音二義。說文:“儔,翳也。”讀大到切。玉篇、廣韻並雲:“儔,侶也。”讀直流切或直由切。此文用“儔侶”之義,則不必定爲“仇”借。然唐以前,“儔侶”字皆作“疇”,無作“儔”者。(段玉裁說文注說)疑此本作“疇”,後人以“侶”義通行而改之。

〔一七〕韓非子功名篇雲:“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爾雅釋詁雲:“績,功也。”

〔一八〕詩南山有臺雲:“德音不已。”文王雲:“令聞不已。”釋文:“聞,音問。”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作“令問不已”。○鐸按:此書多以“問”爲“聞”,詳遏利篇注。

〔一九〕漢書賈誼傳雲:“誼具道所以然之故。”

〔二0〕禮記文王世子云:“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漢書蔡義傳雲:“竊以聞道於先師,自託於經術也。”後漢書胡廣傳雲:“稽之典經。”

〔二一〕禮記祭義雲:“結諸心。”周語云:“必聞於遺訓。”

是故造父疾趨,百步而廢,自〔一〕託乘輿〔二〕,坐致千里;水師泛軸〔三〕,解維則溺〔四〕,自託舟楫,坐濟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絕世,善自託於物也〔五〕。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六〕。君子之性,未必盡照〔七〕,及學也,驄明無蔽,心智無滯,前紀帝王,顧定百世〔八〕。此則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爾。

〔一〕“自”舊作“而”,何本改作“使”,並誤。

〔二〕孟子云:“今乘輿已駕矣。”

〔三〕周語云:“水師監濯”,韋昭注:“水師,掌水。”“軸”當作“舳”,謂舳艫也。說文雲:“漢律名船方長爲舳艫。”王先生雲:“軸,車軸,所以持輪者也。”○愈樾雲:‘如此則舳即舟楫矣。“軸”仍當讀“車軸”之本字。蓋車軸不可以濟水,故一解其維,即沈溺也。’

〔四〕方言云:“維之謂之鼎。”郭注:“系船爲維。”

〔五〕荀子勸學篇雲:“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大戴禮勸學篇“生”作“性”。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雲:“託於犀車良馬之上,則可以陸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則可以水絕江河之難。”此“託”字所本。

〔六〕韓詩外傳四雲:“人同材鈞,而貴賤相萬者,盡心致志也。”說苑建本篇雲:“質性同倫,而學問者智。”

〔七〕史記李斯傳雲:“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徐廣曰:‘“通”或宜作“照”。’

〔八〕荀子儒效篇雲:“鄉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決也。俄而原仁義,分是非,圖迴天下於掌上而辨白黑,豈不愚而智矣哉!”不苟篇雲:“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

夫是故〔一〕道之於心也,猶火之於人目也〔二〕。中阱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三〕。此則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爲己明矣〔四〕。天地之道,神明之爲〔五〕,不可見也。學問聖典,心思道術〔六〕,則皆來睹矣。此則道之材也,〔七〕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則爲己知矣。

〔一〕○鐸按:御覽六百七引無“是故”二字。

〔二〕墨子經說下篇雲:“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

〔三〕禮記仲尼燕居雲:“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四〕舊脫“己”字,依下文例補。

〔五〕易繫辭下傳雲:“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荀子哀公篇:‘孔子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禮記鄉飲酒義雲:“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鄭注:‘“術”猶“藝”也。’

〔七〕○鐸按:御覽脫“道之材也”四字。

是故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一〕;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典者,經也〔二〕。先聖之所制;先聖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賢人自勉以入於道。故聖人之制經以遺後賢也〔三〕,譬猶巧倕之爲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四〕。

〔一〕管子君臣上篇雲:“猶夜有求而得火也。”

〔二〕太平御覽六百八引釋名雲:“經,徑也;常典也。”

〔三〕漢書翼奉傳雲:“臣聞之於師曰:天地設位,懸日月,布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視聖人,名之曰道。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歷,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賢者見經,然後知人道之務,則詩、書、易、春秋、禮、樂是也。”

〔四〕事物紀原七引屍子云:“古者倕爲規矩準繩,使天下效焉。”

昔倕之巧,目茂圓方〔一〕,心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後人。試使奚仲、公班之徒〔二〕,釋此四度,而效倕自制,必不能也;〔三〕凡工妄匠〔四〕,□規秉矩〔五〕,錯準引繩〔六〕,則巧同於倕也〔七〕。是故倕以其心來制規矩〔八〕後工以規矩〔九〕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一0〕,幾於倕矣〔一一〕。

〔一〕“茂”當作“成”。禮記仲尼燕居雲“目巧之室”,鄭注:“目巧,謂但用巧目善意作室,不由法度。”韓非子有度篇雲:“巧匠目意中繩。”皆“目成圓方”之意。○鐸按:作“成”是也。“成”亦“定”也。呂氏春秋仲冬紀:“以待陰陽之所定”,淮南子天文訓:“秋分而禾蔈定”,高誘注並曰:“定,成也。”周語下:“聽無聳,成也”,晉語二:“謀既成矣”,四:“民無成君”,吳語:“吳、晉爭長未成”,韋昭注並曰:“成,定也。”皆成、定二字同義之證。本書明忠篇:“治勢一成”,敘錄作“一定”,則此爲互文明矣。

〔二〕定元年左傳雲:“奚仲居薛以爲夏車正。”公班即禮記檀弓公輸般。○鐸按:世本作篇:“奚仲作車。”

〔三〕淮南子修務訓雲:“無規矩,雖奚仲不能以定方圓;無準繩,雖魯般不能以定曲直。”

〔四〕○鐸按:“妄”亦“凡”也。漢書李廣傳張晏注:‘“妄”猶“凡”也。’

〔五〕空格程本作“執”,蓋以意補之。他皆仿此。

〔六〕說文雲:“措,置也。”經典多假借用“錯”。

〔七〕韓非子用人篇雲:“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

〔八〕舊脫“故”字、“其”字,依下文例補。

〔九〕以上五字舊脫,盧學士補。

〔一0〕“度”上脫一字。王先生雲:‘疑脫“信”字。孟子云:“工不信度。”’○鐸按:邵孟遴校本臆補“循”字。

〔一一〕王先生雲:‘“幾”上疑脫“巧”字。’

先聖之智,心達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經典〔一〕以遺後人。試使賢人君子,釋於學問,抱質而行〔二〕,必弗具也;及使從師就學,按經而行〔三〕,聰達之明,德義之理,亦庶矣。是故聖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四〕,後人以經典〔五〕往合聖心也〔六〕,故修經之賢〔七〕,德近於聖矣。

〔一〕漢書孫寶傳雲:“着於經典。”

〔二〕淮南子繆稱訓雲:“懷清抱質。”

〔三〕後漢書班彪後固傳東都賦雲:“案六經而校德。”李固傳雲:“俯案經典。”“按”與“案”通,依也。

〔四〕“造”程本作“就”。

〔五〕以上五字盧補。

〔六〕舊脫“也”字,依上文例補。

〔七〕漢書儒林傳序雲:“諸儒始得修其經學。”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二〕。”是故凡欲顯勳績揚光烈者〔三〕,莫良於學矣。

〔一〕車舝。

〔二〕敬之。○鐸按:淮南子修務訓雲:“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自人君公卿至於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此詩高誘注:“詩頌敬之篇。言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奉行,當學之是行。此勉學之謂也。”

〔三〕書立政雲:“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漢書外戚傳班婕妤賦雲:“揚光烈之翕赫兮。”。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