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言臆說、學無家法者不錄。)
《鄭氏易注》十卷。(漢鄭玄。盧見曾刻《雅雨堂叢書》輯本,又廣州刻《古經解匯函》本三卷,附《補遺》一卷,孫堂本。)
(蒙按:盧本從惠棟輯本。)
《周易鄭注》十二卷。(丁傑輯補。陳春刻湖海樓叢書本。蒙案:丁本爲張惠言訂補。)
馬王《易義》一卷。(問經堂輯本。)
【補】孫馮翼輯。
陸氏《周易述》一卷。(吳陸績。《古經解匯函》重刻孫堂輯本,又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三卷。)
子夏《易傳》一卷。(孫馮翼刻《問經堂叢書》輯本,又張澍《二酉堂叢書》輯本,又玉函山房輯本。此唐以前人依託,今通志堂、漢魏叢書所收十一卷本,乃宋以後人僞作。)
【補】又黃?漢學堂輯本。
吳騫《子夏易傳輯存》二卷,最精審,未刊。此書晁以道稱唐張弧僞作。
《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雅麗堂本,《古經解匯函》重刻盧本,明毛晉刻《津逮祕書》本,張海鵬照曠閣刻《學津討源》本,又明木瀆周氏刻本,仁和葉氏刻周本,盧本附釋文。)
【補】成都薛氏崇禮堂本。木瀆周氏刻本即嘉慶戊寅吳縣周孝垓刻本,此雲明刻誤。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四庫易學叢刊·周易集解》。)
李氏《易解剩義》三卷。(李富孫。顧修刻《讀畫齋叢書》本。)
【補】光緒間吳縣朱記榮刻《槐廬叢書本》三卷,南海黃任恆編《翠琅?館叢書》本三卷。
《周易口訣義》六卷。(唐史徵。孫星衍刻《岱南閣叢書》本,《古經解匯函》重刻孫本。)
【補】武英殿聚珍本,閩覆本,道光己酉江西刻《遜敏齋叢書》本。
漢魏二十一家《易注》卷。(孫堂輯。刻本。)
【補】子夏、孟喜、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宋衷、陸績、董遇、虞翻、王肅、姚信、王е、張?、向秀、千寶、蜀才、翟元、九家集註、劉?。此書共三十三卷。又黃?《漢學堂叢書》、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於漢魏人易注,並有輯本。
孫氏《周易集解》十卷。(孫星衍。岱南閣別行巾箱本,伍崇曜刻《粵雅堂叢書》本。)
【補】續李鼎祚。
《周易虞氏義》九卷,《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禮》二卷,《虞氏易事》卷,《易言》二卷,《易候》一卷。(張惠言。茗柯全集本。學海堂本無《易事》、《易言》、《易候》。劉逢祿《虞氏易言補》、《易虞氏五述》,李銳《周易虞氏略例》,未見傳本。)
【補】《易事》一種,未注卷數,書實二卷。張氏《易事》、《易言》、《易候》及《李氏略例》一卷,皆刻入王先謙所纂《皇清經解續編》中。劉世珩《聚學軒叢書》亦刻《李氏略例》。會稽趙之謙《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單刻《張氏易事》二卷。四明張壽榮《花雨樓叢鈔》單刻《張氏易禮》二卷。秀水胡祥麟《虞氏易消息圖說》一卷,潘祖蔭刻《滂喜齋叢書》本,《續經解》本。南海曾釗《周易虞氏義箋》九卷,面城樓刻本。
《周易鄭氏義》二卷。(同上。)
【補】學海堂本。
(蒙按:趙坦《周易鄭注引義》,未見傳本。)
《周易荀氏九家義》一卷。(同上。)
【補】學海堂本。
《易義別錄》十四卷。(同上。孟喜、姚信、翟子元、蜀才、京房、陸績、幹寶、馬融、宋衷、劉表、王肅、董遇、王е、劉?、子夏。)
【補】學海堂本。
(江:以上所錄皆國朝人所輯古注,或唐人所採古義,惟關、郎、郭、京雖在唐以前,然實僞書,不錄。見下自注。餘多錄國朝人所著,所謂於宋元明人從略也。)
《周易姚氏學》八卷,《周易通論月令》二卷。(姚配中。汪守成刻本。)
【補】武昌局刻《周易姚氏學》十六卷,《續經解》本亦十六卷,張氏《花雨樓叢書》刻姚配中《易學闡玄》一卷。
《卦氣解》一卷。(宋翔鳳。自著《浮溪精舍叢書》本。)
【補】《書目答問》原刻後印本本行下,增印“《卦本圖考》一卷,胡秉虔,吳縣潘氏刻《滂喜齋叢書》本”二十字。胡書《續經解》本。莊存與《卦氣解》一卷,德化李氏刻《木犀軒叢書》本,《續經解》本。
《周易補疏》二卷。(焦循。《焦氏叢書》本,學海堂本。)
(江:以上正錄)
《易緯》十二卷。(八種。武英殿聚珍版本,杭州、福州重刻本,《古經解匯函》本。目列後。凡言聚珍版本者,福州皆有重刻本,杭州亦重刻第一單三十九種小字本。)
【補】南昌局重刻聚珍版本。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諸子百家叢書·易緯》。)
《乾坤鑿度》二卷。(僞。)《乾鑿度》二卷。(藝海珠塵亦刻。)
【補】雅雨堂亦刻。
《稽覽圖》二卷。(珠塵亦刻。)《辨終備》一卷。《通卦驗》二卷。《乾元序制記》一卷。(僞。)《是類謀》一卷。(珠塵亦刻。)《坤靈圖》一卷。(緯與讖異,皆古經說,純駁不一,宜分別觀之。)
【補】參閱瑞安孫詒讓《札┢》卷一“易緯”條校。
《易緯略義》三卷。(張惠言。《茗柯全集》本。《錢塘易緯稽覽考正》一卷,未刊。)
【補】張書廣州局本。錢稿尚存,未刊。
《乾鑿度鄭注》二卷。(丁傑輯補。雅雨堂本。)
《讀易別錄》三卷。(全祖望。鮑廷博刻《知不足齋叢書》本。)
(江:以上《易緯》之屬)
《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納蘭性德編刻《通志堂經解》本,廣州書局《重刻通志堂經解》本。)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四庫易學叢刊·周易義海撮要》。)
《易小帖》五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四庫易學叢刊·易小帖》。)
《易例》二卷。(惠棟。周永年、李文藻刻《貸園叢書》本,張海鵬刻《借月山房匯鈔本》,錢熙祚刻《指海》本。)
【補】《續經解》本。
龐大?《易例輯略》一卷,《南菁書院叢書》本。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易學四庫叢刊·易例》。)
《易箋》八卷。(陳法。京師貴州館刻本。)
(江:以上餘錄)
《易圖明辨》十卷。(胡渭。錢熙祚刻《守山閣叢書》本,粵雅堂本。)
【補】《續經解》本。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四庫易學叢刑·易圖明辨》。)
《易圖條辨》一卷。(張惠言。《茗柯全集》本。)
【補】《續經解》本。
(江:以上二書皆駁圖書之說,應有鉤乙分,書本無。)
《春秋占筮書》三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補】石門馬俊良刻《龍威祕書本止》一卷。
金榜《周易考佔》一卷,(光緒間南陵徐乃昌刻《積學齋叢書》本。)
(江:此占筮,故自爲類。)
《易音》三卷。(顧炎武。《顧氏音學五書》本,學海堂本。)
(江:此小學)
《京氏易傳》三卷。(漢京房。《津逮祕書》本,《學津討源》本。)
此書多言占候,故四庫列術數類,惟漢學家多與相涉,未便歧出,姑附於此。
【補】《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
《易漢學》八卷。(惠棟。單行本,畢沅刻《經訓堂叢書》本。孟、虞、京、幹、鄭、荀。王保訓輯《京氏易》八卷,嚴可均校補,未刊。)
【補】惠書《昭代叢書》本,《續經解》本。王輯嚴補之《京氏易》,刻入德化李氏《木犀軒叢書》中。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四庫易學叢刊·易漢學》。)
《易象鉤解》四卷。(明陳士元。守山閣本。)
《仲氏易》三十卷。(毛奇齡。《西河集》本,學海堂本。)
《易說》六卷。(惠士奇。家刻本,學海堂本。)
《周易述》十九卷,《易微言》二卷。(惠棟。盧氏刻本。)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四庫易學叢刊·周易述》。)《周易述補》四卷。江藩。自刻本。三書皆有學海堂本。
【補】學海堂本不全。李林松《周易述補》五卷,《續經解》本。
《易確》二十卷。(許桂林。自刻本。)
《易話》二卷,《易廣記》三卷。(焦循。《焦氏叢書》本。)
【補】焦循《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釋》十二卷、《易圖略》八卷,合稱《雕菰樓易學三書》。《焦氏叢書》本,學海堂本。
(江:以上占候、象數之屬)
《太極圖說遺議》一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河圖洛書原舛編》一卷。(同上。)
《周易本義辨證》五卷。(惠棟。常熟蔣光弼《省吾堂匯刻書》本。)
【補】日本《昌平叢書》本。
惠棟《易大義》一卷,海山仙館本。宋翔鳳《周易考異》一卷,李富孫《易經異文釋》六卷,劉毓崧《周易舊疏考證》一卷,陳壽熊讀《易漢學私記》一卷,俞樾《周易互體徵》一卷,成蓉鏡《周易釋爻例》一卷,並《續經解》本。黃式《三易釋》四卷,廣州局本,杭州局本。吳翊寅《易漢學考》二卷,附《師承表》,廣州刊《吳氏遺書》本。最近治易諸家喜言費氏,其成書者,如陽朔柳逢良《費氏易考》卷,新城王樹?冉《費氏易訂文》十二卷,桐城馬其昶《周易費氏學》十八卷,《敘錄》一卷,皆有刊本。
(蒙按:儀徵方申諸家《易象別錄》卷、《虞氏易象彙編》卷、《周易卦象集證》卷、《周易互體詳述》卷、《周易卦變舉要》卷,統稱《方氏易學五書》。方氏爲一大家,儀徵劉氏稱之。丹徒莊忠?或《周易通義》十六卷,丹徒戴棠《鄭氏爻辰補》六卷,山陽丁晏《周易解故》卷,湘潭王?運《周易箋》卷。馬書有新舊兩刻本,原刻十二卷,彖象不合經,後刻彖象合經,書不善。王書亦不善,《黃氏易釋》亦不善。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十卷,崇文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6年版《十三經清人註疏·周易集解纂疏》。)
(江:以上皆排擊之書,毛氏二書攻圖書之謬,惠書議朱子。)
以上易之屬(雜道家言者不錄。魏關朗易傳,唐郭京《周易舉正》,皆僞書,不錄。)
《尚書大傳定本》八卷。(漢伏勝。陳壽祺校注。廣州原刻本,《古經解匯函》重刻陳本,又雅雨堂本三卷。)
【補】《陳氏書本》五卷,又《敘錄》一卷,共六卷,此雲八卷,誤。《古經解匯函》重刻陳本,改併爲三卷,《續經解》本亦然。《四部叢刊》影印原刻本六卷。
雅雨堂本盧見曾輯,書實四卷,附《補遺》一卷、《考異》一卷、《續補遺》一卷,此雲三卷,亦誤。《補遺》盧見曾撰,《考異》、《續補遺》則盧文?召就孫之?所輯本校其異同而錄之者。光緒間儀徵張丙炎刻盧輯本作三卷,附《補遺》一卷、《續補遺》一卷,在《榕園叢書》中。孔叢伯亦有輯本。諸家所輯,陳氏最善。善化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七卷,所輯又略增於陳氏,疏釋亦有家法,光緒間長沙思賢書局刻本。湘潭王?運《尚書大傳補註》七卷,自刻《湘綺樓全書》本,元和江標刻《靈鶼閣叢書》本。
(蒙按:王補註《尚書大傳》,成都刻本。陳書本附《五行》、《傳》、《志》三卷,故八卷。)
《尚書馬鄭注》十卷。(孫星衍輯。岱南閣別行本。龔自珍《尚書序大義》,《尚書馬氏家法》,未見傳本。)
【補】孫書成都存古書局本。
(蒙按:馬鄭注,四川有刻本,近未見,非存古書局本。)
《古文尚書疏證》八卷。(閻若璩。家刻本,吳氏天津刻本。)
【補】偃師武億刊本,杭州局本,《續經解》本。
(今案:有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尚書今古文註疏》三十卷。(孫星衍。平津館本,學海堂本。)
孫勝於王。
【補】冶城山館刻本。
(蒙按:孫別有《尚書今古文注》三十卷,成都存古書局刻本,湘綺手寫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6年版《十三經清人註疏·尚書今古文註疏》,陳抗、盛冬鈴點校。)
《尚書後案》三十卷。(王鳴盛。原刻單行本,學海堂本。)
周用錫《尚書證義》,未見傳本。臧琳《尚書集解》一百二十卷,臧鏞堂補,未刊。
【補】臧氏稿藏繆炎之家。
(江:以上正錄)
《尚書釋天》六卷。(盛百二。學海堂本。)
【補】寶應成蓉鏡《尚書歷譜》一卷,《續經解》本。
《尚書地理今釋》一卷。(蔣廷錫。借月山房本,《指海》本,學海堂本。)
《禹貢錐指》二十卷,圖一卷。(胡渭。原刻本,學海堂本。程瑤田《禹貢三江考》,在《通藝錄》內,又學海堂本。)
【補】番禺陳澧《胡氏禹貢圖考正》一卷,《續經解》本。
《禹貢鄭註釋》二卷。(焦循。《焦氏叢書》本。)
【補】《續經解》本。
成蓉鏡《禹貢班義述》三卷,以班書證禹域,考訂精核,涇縣洪氏刻本,廣州局本,《續經解》本。
《禹貢集釋》三卷,附《錐指正誤》一卷。(丁晏。六藝堂自刻本。)
【補】《續經解》刻《錐指正誤》一卷。
(江:以上釋天、釋地理)
《尚書補疏》二卷。(焦循。《焦氏叢書》本,學海堂本。)
(江:此書疑合下三書爲類,此鉤乙贅也。)
《尚書說》一卷。(宋翔鳳。浮溪精舍本。)
【補】《續經解》刻《宋氏尚書略說》二卷,《尚書譜》一卷。
《尚書餘論》一卷。(丁晏。自著《六藝堂詩禮七編》本。)
【補】光緒間吳縣朱記榮刻《槐廬叢書》本。
《太誓答問》一卷。(龔自珍。吳縣潘氏滂喜齋刻本。)
【補】《續經解》本。
(江:以上餘錄)
《古文尚書撰異》三十三卷。(段玉裁。自著《經韻樓叢書》本,學海堂本。)
(江:此論小學)
《尚書中候鄭注》五卷。(《學津》輯本。)
【補】皮錫瑞《尚書中候疏證》一卷,長沙思賢書局刻本。
(江:此緯書)
《禹貢會箋》十二卷。(徐文靖。徐氏六種本。)
【補】何秋濤《禹貢鄭注略例》一卷,倪文蔚《禹貢說》一卷,並《續經解》本。楊守敬《禹貢本義》一卷,觀海堂自刻本。
《古文尚書考》二卷。(惠棟。省吾堂本,學海堂本。明梅?《古文尚書考異》,已括閻、惠、王諸家書內。)
【補】惠書《昭代叢書》本。《梅書》六卷,杭州局本。
程廷祚《晚書訂疑》三卷,劉世珩《聚學軒叢書》本,《續經解》本。閻、惠、程三家書皆爲考訂僞古文《尚書》而作。
《尚書集註音疏》十二卷,《尚書經師系表》一卷。(江聲。原刻篆書、真書兩本,學海堂本。)
(江:惠、江二書皆糾僞孔傳者)
《尚書王氏注》二卷。(魏王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之一。止標列近古尤要及輯本獨詳者數種,餘具總義類原書中。)
【補】劉逢祿《書序述聞》一卷,《尚書今古文集解》三十卷,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三十二卷,《尚書歐陽夏侯遺說考》一卷,劉毓崧《尚書舊疏考正》一卷,並《續經解》本。胡秉虔《尚書序錄》一卷,潘氏滂喜齋刻本。戴震《尚書義考》二卷,劉氏《聚學軒叢書》本。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三十卷,《史記引尚書考》一卷,光緒二十二年師伏堂自刻本。黃式三《尚書啓?》五卷,光緒間家刻本,今版在杭州局。長沙王先謙《尚書孔傳參證》三十六卷,光緒三十年虛受堂自刻本。瑞安孫詒讓《尚書駢枝》一卷,民國十八年瑞安陳準排印本。海寧王國維《周書顧命徵》一卷、《後考》一卷、《洛誥箋》一卷,並上海哈同花園排印《廣倉學{宀君}叢書》本。
(蒙按:黃書不善。簡朝亮《尚書集註述疏》三十五卷,後附《讀書堂答問》,家刻本。)
以上書之屬(不知今古文之別者不錄。)
《毛詩傳疏》三十卷。(陳奐。單行本,叢書本。)
【補】《續經解》本。
(今案:有1984年北京市中國書店影印本。)
《毛詩傳箋通釋》三十二卷。(馬瑞辰。道光十五年刻本。)
【補】《續經解》本,廣州局本。
(蒙按:阮元有《毛詩補箋》,不知刻否,《{研手}經室集》中全刊《十月之交》數篇。王?運《毛詩補箋》二十卷。)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9年版《十三經清人註疏·毛詩傳箋通釋》,陳金生點校。)
《毛詩後箋》卷。(胡承珙。《墨莊遺書》本。許桂林《毛詩後箋》八卷,未刊。)
【補】胡書三十卷,廣州局本,續經解本。
(蒙按:胡書後卷未成,爲陳奐所補。)
《毛詩稽古編》三十卷。(陳啓源。單行本,學海堂本。錢大昭《詩古訓》十二卷,未刊。)
【補】陳書光緒間上海同文書局有影印家刻本。
錢稿舊藏嘉興沈瓠廬處。
(江:以上正錄,應有鉤乙分,書本無。)
《詩經小學》四卷。(段玉裁。經韻樓本,學海堂本。)
【補】臧氏拜經堂刻本。段氏《毛詩故訓傳》三十卷,經韻樓本,學海堂本。
(蒙按:段書附小箋。張遠覽亦有《毛詩小箋》,偶見鈔本,不善。)
《毛鄭詩考正》四卷。(戴震。《戴氏遺書》本,學海堂本。)
【補】《昭代叢書》本,《指海》本。
《毛鄭詩釋》四卷。(丁晏。六藝堂本。)
《詩廣詁》三十卷。(徐?敖。刻本。)
《毛詩補疏》五卷。(焦循。《焦氏叢書》本,學海堂本。)
《毛詩禮徵》十卷。(包世榮。家刻本。)
【補】德化李氏刻《木犀軒叢書》本。
(江:以上餘錄)
《校正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丁晏校。六藝堂本,《古經解匯函》重刻丁本,又《津逮》本。)
【補】又《說郛》本二卷。津逮本明毛晉《廣要》四卷。
又仁和趙佑校正本二卷,乾隆間刻《清獻堂全編》本,貴池劉氏刻聚學軒本。又上虞羅振玉校正本二卷,排印本。
《陸璣疏考證》一卷。(焦循。《焦氏叢書》本。)
【補】光緒間王先謙刻《南菁書院叢書》本。
《詩經稗疏》四卷。(王夫之。《船山遺書》本。)
【補】《續經解》本。
《續詩傳鳥名》三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補】《龍威祕書》本,《續經解》本。
《詩地理考》六卷。(宋王應麟。《玉海》附刻本,《津逮》本,《學津》本。)
《毛詩地理釋》四卷。(焦循。)
【補】此書未詳。
朱右曾《詩地理徵》七卷,《續經解》本。南清河程大鏞《毛詩地理證今》十卷,未刊。
《詩氏族考》六卷。(李超孫。別下齋本。)
【補】《翠琅?館叢書》本。
《毛詩識小》三十卷。(林伯桐。《修本堂遺書》本。)
【補】《嶺南遺書》本。
(江:以上考證名物、地理)
《詩本音》十卷。(顧炎武。《音學五書》本,學海堂本。)
《毛詩韻訂》十卷。(苗夔。自刻本。)
【補】歙縣江有誥《詩經韻讀》四卷,嘉慶甲戌刻本,咸豐壬子重刻本,民國十七年上海中國書店影印原刻本。
《毛詩證讀》卷。(翟灝。刻本。)
【補】此書不分卷,嘉慶十年刻。
戚學標撰,非翟灝撰。
《詩音表》一卷。(錢坫。錢氏四種本。)
《詩經廿二部古音表集說》卷。(夏?斤。自著《景紫堂全書》本。)
【補】此書二卷。
《詩聲類》十二卷,《分例》一卷。(孔廣森。[B219]軒所著書本。)
【補】《續經解》本,四川刻本。
(江:以上音韻)
《毛詩王氏注》四卷,《義駁》一卷,《奏事》一卷,《問難》一卷。(魏王肅。玉函山房輯本。)
【補】又漢學堂輯本。
《毛詩異同評》三卷。(晉孫毓。)《難孫氏毛詩評》一卷。(陳統。)
玉函山房輯本。
【補】孫書又漢學堂輯本。
《毛詩指說》一卷。(唐成伯?。通志堂本。)
《毛詩通考》三十卷,《鄭氏詩譜考正》一卷。(林伯桐。修本堂本。)
【補】《毛詩通考》三十卷,林伯桐撰,有《嶺南遺書》重刻本。《鄭氏詩譜考正》一卷,非林所撰,乃丁晏撰,有《續經解》本,杭州局《邵武徐氏叢書》本。
(蒙按:戴震《考正詩譜》,木瀆周氏刻。胡元儀《毛詩譜》,《續經解》本,最善。)
《毛詩重言》一卷,《毛詩雙聲疊韻說》一卷。(王筠。鄂宰四種本。)
(江:以上《毛詩》之屬)
《魯詩故》三卷。(玉函山房輯本。)
【補】申培《魯詩傳》,轅固《齊詩傳》,漢學堂亦皆有輯本。
(蒙按:陶方琦《魯詩故訓纂》,未見傳本。)
《齊詩傳》二卷。(玉函山房輯本。近人別有《齊詩翼奉學》一卷。)
【補】此雲近人,當即吳江迮鶴壽,所輯《齊詩翼氏學》,刻入《續經解》中,書實二卷。
陳喬樅《齊詩翼氏學疏證》二卷,自刻本,《續經解》本。
《韓詩故》二卷,《韓詩內傳》一卷,《韓詩說》一卷。(漢韓嬰。玉函山房輯本。邵晉涵《韓詩內傳考》,有刻本,未見。)
《韓詩薛君章句》二卷。(漢薛漢。玉函山房輯本。)
《韓詩內傳徵》四卷。(宋綿初。刻本。嚴可均輯《韓詩》二十一卷,附《魯詩》、《齊詩》、《漢人詩說》,未刊。)
【補】宋書成都薛氏崇禮堂刻本,南陵徐乃昌積學齋刻本。
《韓詩外傳》十卷。(漢韓嬰。趙懷玉校本,周廷き校注本,吳氏望三益齋刻周趙合校本,《古經解匯函》本,又《津逮》、《學津》、通津草堂三本,皆遜。陳?彖《韓詩外傳疏證》十卷,未見傳本。)
【補】光緒間定州王氏謙德堂重刻周趙合校本入《畿輔叢書》中,又武昌局重刻明薛氏本,又《四部叢刊》影印明沈氏野竹齋刻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0年版《韓詩外傳集釋》,許維?校釋。)
《三家詩考》一卷。(宋王應麟。《玉海》附刻本,《津逮》本,《學津》本。)
【補】阮元《三家詩補遺》三卷,光緒間湘潭葉德輝觀古堂刻本,儀徵李氏刻本。
《詩考補註》二卷,《補遺》一卷。(林伯桐。修本堂本。)
【補】《修本堂叢書》中無此二種,此乃丁晏所撰,屬之林氏者誤也。有丁氏家刻《頤志齋叢書》本,四明張氏刻《花雨樓叢鈔》本。
《詩考異字箋餘》十四卷。(周邵蓮。嘉慶元年刻本。)
【補】德化李氏刻《木犀軒叢書》本。
《三家詩異文疏證》六卷,《補遺》三卷。(馮登府。道光十年自刻本,又學海堂、《續刻經解本》二卷。別有《三家詩異義遺說》二十卷,未刻。)
《三家詩遺說考》十五卷。(陳壽棋。家刻本。)
【補】其子喬樅續有增輯,光緒壬午家刻《小琅環館叢書》本五十一卷,又《續經解》本十八卷。
淮安顧震福《三家詩遺說續考》六卷,光緒壬辰自刻本。長沙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二十八卷,民國四年家刻本。
(江:以上魯、齊、韓《詩》之屬,應有鉤乙分,書本無。)
《四家詩異文考》五卷。(陳喬樅。自刻本。)
【補】《續經解》本。長汀江瀚《詩經四家異文考》一卷,宣統間番禹沈宗畸刻《晨風閣叢書》本。
(江:此兼考四家)
《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宋呂祖謙。錢儀吉編刻《經苑》本,明嘉靖陸釒弋刻本。)
【補】金壺本。
《詩緝》三十六卷。(宋嚴粲。明刻本。)
【補】廣州局本。
《詩說》三卷,《附錄》一卷。(惠周惕。家刻本,借月山房本,《指海》本,學海堂本。)
【補】璜川吳氏刻本。
《某溪詩經補註》二卷。(戴震。《戴氏遺書》本,學海堂本。)
《虞東學詩》十二卷。(顧鎮。自刻本。)《詩古微》卷。(魏源。自刻本。魏所著有《書古微》、《公羊古微》,未見傳本。)
【補】《詩古微》十九卷,宜都楊守敬刊本,又《續經解》本。
《書古微》十二卷,江寧局本,《續經解》本。《公羊古微》未刊,稿藏魏氏。
(今案:有嶽麓書社1989年版《魏源全集·詩古微》。)
(江:以上漢宋兼採)
《三家詩拾遺》十卷。(範家相。守山閣本。)
【補】家刻本,《嶺南遺書》本。
(江:此考三家《詩》以右列例之,當載《毛詩名物圖說》之後。)
《毛詩寫官記》四卷,札記二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毛詩細義》二十四卷。(李黼平。廣州原刻本,學海堂本。)
《毛詩古音考》六卷。(明陳第。《學津》本。)
【補】此書實四卷,《學津》本附刊《讀詩拙言》一卷、《附錄》一卷,《故漫題》六卷。長沙餘肇鈞編刻《明辨齋叢書》本四卷,武昌張氏校刻本四卷。
(今案:有1988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康瑞琮點校。)
《毛詩名物圖說》九卷。(徐鼎。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補】德清俞樾《詩名物證古》一卷,《續經解》本。陳奐《釋毛詩音》四卷、《毛詩說》一卷、《毛詩傳義類》一卷、《鄭氏箋考徵》一卷,皆《續經解》本,《毛詩九穀釋義》一卷,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古學彙刊》本。毛奇齡白鷺洲《主客說詩》一卷,莊述祖《毛詩考證》四卷、《周頌口義》二卷,李遇孫《詩經異文釋》十五卷,陳喬樅《毛詩鄭箋改字說》四卷,胡元儀《毛詩譜》一卷,並《續經解》本。洪亮吉《毛詩天文考》一卷,廣州局本。臧庸《韓詩遺說》一卷、《訂訛》一卷,元和江標刻《靈鶼閣叢書》本,會稽趙之謙刻《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本。曾釗《詩毛鄭異同辨》二卷,刻本。羅振玉《毛鄭詩校議》卷,排印本。南清河程大鏞《讀詩考字》二卷,家刻本。鹽城陳玉樹《毛詩異文箋》十卷,《南菁書院叢書》本。淮安顧震福《毛詩別字》六卷,自刻本。日照丁以此《毛詩正韻》四卷,民國十三年排印本。儀徵劉師培《毛詩詞例》、《毛詩札記》,未刊。蒙案:富順張芋圃《詩經異文釋補》卷,自刻本,補李書。臧庸《書略》,此書例不取,移附《韓詩故》下,無妨。《曾氏異同辨》,學海堂《經義叢鈔》中。陳喬樅《詩緯集證》四卷。
(江:以上《毛詩》)
以上《詩》之屬(詩家與四家《詩》皆不合者不錄。子貢《詩傳》,申培《詩說》,皆僞書,不錄。)
《禮說》十四卷。(惠士奇。原刻本,上海彭氏重刻本,即《璜川叢書》本,學海堂本。)
《周禮疑義舉要》七卷。(江永。原刻本,守山閣本,學海堂本。)
《周禮漢讀考》六卷。(段玉裁。經韻樓本,學海堂本。徐養原《周官故書考》,沈夢蘭《周官學》,未見傳本。)
【補】徐書四卷,《續經解》本,歸安陸心源刻《湖州叢書》本。又南陵徐氏積學齋刻程際盛《周禮故書考》一卷。沈書未刊。
《周禮故書疏證》卷。(宋世犖。台州叢書本。)
【補】此書六卷。
《周官禮鄭氏注箋》十卷。(莊綬甲。馬宗?連《周禮鄭註疏證》,未見傳本。)
【補】馬書有刊本。
《周禮釋注》二卷。(丁晏。六藝堂本。)
(江:以上正錄)
《周官祿田考》三卷。(沈彤。《果堂集》本,學海堂本。)
《周禮軍賦說》四卷。(王鳴盛。學海堂本。)
【補】嘉定秦鑑汗筠齋刻本。
《考工記圖》二卷。(戴震。《戴氏遺書》本,學海堂本。)
【補】《昭代叢書》本,四明張氏刻《花雨樓叢鈔》本。
(今案:有1955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考工創物小記》一卷,(《磬折古義》一卷,《溝洫疆理小記》一卷,《九穀考》一卷。程瑤田。在《通藝錄》內,學海堂本。)
【補】《通藝錄》內《考工創物小記》八卷,學海堂本作四卷,此雲一卷,非。
《車製圖考》一卷。(阮元。{研手}經室本,學海堂本。較錢《坫車制考》尤核。朱鴻《考工記車制參解》,未刻。)
【補】阮書原名《考工記車製圖解》,分上下二卷,此雲一卷,誤。七錄書閣刻本,《昭代叢書補編》本。錢書一卷,德化李氏刻《木犀軒叢書》本,《續經解》本。
《考工輪輿私箋》二卷。(鄭珍。)附圖一卷。(今人。同治戊辰莫氏刻本。)
【補】廣州局本,《續經解》本,巴陵方功惠刻《碧琳琅館叢書》本。
附圖,珍子鄭知同撰。
《肆獻裸饋食禮纂》三卷。(任啓運。《釣臺遺書》本。互見。)
【補】《續經解》本,杭州局本。
海寧王國維《裸禮榷》一卷,上海哈同花園排印《廣倉學{宀君}叢書》本。
(江:以上禮制考工之屬)
《周官記》五卷,(《周官說》五卷。慶存與。《味經齋遺書》本。)
【補】《續經解》本。
王聘珍《周禮學》二卷,曾釗《周官註疏小箋》四卷,王宗涑《考工記辨》八卷,並《續經解》本。胡匡衷《周禮畿內授田考實》,光緒乙酉儀徵吳氏《蟄園叢刻》本。
瑞安孫詒讓《周禮正義》八十六卷,光緒乙巳孫氏排印本。清儒治《周禮》,至孫氏集其大成。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7年版《十三經清人註疏·周禮正義》,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右列諸書勝義,多爲所採,自有此書,他注可毋備。孫詒讓輯《周禮三家佚注》一卷,光緒二十年家刻本。劉師培《周禮古注集疏》二十卷,未刊,清稿存蘄春黃侃處。又西漢周官師說考二卷,已刊。
以上《周禮》之屬(疑經者不錄。)
《儀禮鄭注句讀》十七卷,(附《監本正誤》一卷,《石經正誤》一卷。張爾岐。通行本。吳廷華《儀禮章句》,已入讀本。)
【補】張書乾隆癸亥和衷堂原刊本,江寧局本。此書簡明便讀。
《儀禮圖》六卷。(張惠言。阮刻單行本,武昌局刻縮本。遠勝宋楊復圖。)
【補】《續經解》本。
《儀禮釋例》一卷。(江永。張海鵬刻《墨海金壺》本,守山閣本。《墨海金壺》印行不多,所刻書皆在《守山閣叢書》中。)
【補】《續經解》本。
《禮經釋例》十三卷。(凌廷堪。儀徵阮氏《文選樓叢書》本,學海堂本。)
《儀禮正義》四十卷。(胡培?,沔陽陸氏蘇州刻本,內有十二卷楊大?育補。)
【補】《續經解》本。
(今案: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段熙仲點校。)
《儀禮漢讀考》一卷。(段玉裁。經韻樓本,學海堂本。)
(江:以上正錄)
《儀禮古今文疏義》卷。(胡承珙。《墨莊遺書》本,《湖北新刻叢書》本。徐養原《儀禮古今文疏證》,有刻本,未見。)
【補】胡書十七卷,武昌局本,《續經解》本。
徐書一名《儀禮古今文異同》,凡五卷,廣州局本,《續經解》本,《湖州叢書》本。
《儀禮古今文疏證》卷。(宋世犖。《台州叢書》本。)
【補】此書二卷。
《儀禮註疏詳校》十七卷。(盧文?召。抱經堂本。)
《儀禮經註疏正訛》十七卷。(金曰追。刻本。)
【補】乾隆五十三年刻。《續經解》本。
《儀禮石經校勘記》四卷。(阮元。粵雅堂本。)
【補】文選樓本,光緒間華陽王秉恩刻《石經匯函》本。
(江:以上校勘之屬)
《儀禮釋官》九卷。(胡匡衷。家刻本,學海堂本,胡肇智重刻本。)
(蒙按:智疑當作昕,《儀禮正義》中胡肇昕說多,或即其人。)
《釋宮增注》一卷。(江永。《指海》本。)
【補】掃葉山房刻本,《續經解》本。
《禮經宮室答問》二卷。(洪頤煊。自著《傳經堂叢書》本,學海堂本。胡培?《儀禮宮室定製考》,未見傳本。)
《弁服釋例》八卷。(任大椿。王氏刻本,學海堂本。)
【補】江都焦廷琥《冕服考》四卷,南陵徐乃昌積學齋刻本。
《喪服傳馬王注》一卷。(問經堂輯本。)
【補】孫馮翼輯。
《喪服文足徵記》十卷。(程瑤田。通藝錄本,學海堂本。)
【補】華亭張錫恭《喪服鄭氏學》十六卷,吳興劉承?刻《求恕齋叢書》本。
《喪服會通》卷。(吳嘉賓。自刻本。)
【補】此書四卷,《續經解》本。
(江:以上宮室、服制之屬)
《儀禮管見》四卷。(褚寅亮。家刻本。)
【補】《續經解》本,粵雅堂本。
《儀禮小疏》八卷。(沈彤。《果堂集》本,《學海堂》本。)
【補】原刻不分卷。
《儀禮釋注》二卷。(丁晏。六藝堂本。)
《儀禮私箋》八卷。(鄭珍。遵義唐氏刻本,江寧重刻本。)
【補】廣州局本,《續經解》本。
《儀禮集編》四十卷。(盛世佐。刻本。)
【補】此書《四庫全書》著錄作四十卷,嘉慶辛酉馮集梧貯雲居刻本作十七卷,僅分卷有別,書內並無同異,刻本且有附錄,爲四庫本所無。
(江:以上餘錄)
《讀禮通考》一百二十卷。(徐乾學。原刻通行本。)
【補】蘇州局本。
《儀禮識誤》三卷。(宋張淳。聚珍本,杭本,福本,經苑本,榮譽刻《得月{?移}叢書》本。)
【補】南昌局重刻聚珍本。
《儀禮集釋》三十卷,《儀禮釋宮》一卷。(宋李如圭。聚珍本,福本,經苑本。《釋宮》有守山閣本,金壺本。二書雖善,已爲今書該括。)
《儀禮析疑》十七卷。(方苞。《望溪全集》本。)
(江:前二書自注已明,方書乃不專主漢儒者。)
《儀禮逸經傳》二卷。(元吳澄。《吳文正公集》本,通志堂本,《學津》本。)
(蒙按:山陽丁晏《佚禮扶微》五卷。元和曹元忠《禮經校釋》二十二卷,蘇州局刻本,專校胡疏。)
《饗禮補亡》一卷。(諸錦。吳省蘭刻《藝海珠塵》本。宋劉?《補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在公是集中。)
【補】胡匡衷《鄭氏儀禮目錄校證》一卷,張惠言《讀儀禮記》二卷,王聘珍《儀禮學》一卷,並《續經解》本。名山吳之英《儀禮?固》十七卷、《禮器圖》十七卷,民國九年四川刻《壽櫟廬叢書》本。劉師培《禮經舊說考略》,《逸禮考》,未刊。
(江:以上二書補《儀禮》之逸)
以上儀禮之屬有意攻駁古注者不錄。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宋衛?。通志堂本。)
【補】高麗刻本。
(今案:有文物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續衛氏禮記集說》一百卷。(杭世駿。活字版本。)
【補】杭州局本。
《禮記陳氏集說補正》三十八卷。(陸元輔代納蘭性德撰。通志堂本。)
《禮記訓纂》四十九卷。(朱彬。咸豐元年刻本。)
《禮記偶箋》三卷。(萬斯大。萬氏《經學五書》本,《續刻得月{?移}叢書》本。錢坫《內則注》三卷,未刊。)
【補】萬書《續經解》本。
《禮記訓義擇言》八卷。(江永。原刻本,守山閣本,金壺本。)
【補】《續經解》本。
《禮記補疏》三卷。(焦循。《焦氏叢書》本,學海堂本。許桂林《禮記長義》四卷,未見傳本。)
《禮記集解》六十一卷。(孫希旦。蘇州新刻本。張敦仁《撫本禮記鄭注考異》二卷,附《仿宋撫本禮記》後。)
【補】孫書瑞安孫衣言編刻《永嘉叢書》本。
《張氏考異》亦刻《學海堂經解》內。丁晏《禮記釋注》四卷,光緒間四明張壽榮刻《花雨樓叢鈔續集》本。陳喬樅《禮記鄭讀考》六卷,自刻《左海續集》本,《續經解》本。俞樾《禮記鄭讀考》一卷,自刻《春在堂叢書》本,《續經解》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9年版《十三經清人註疏·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江:以上正錄)
蔡邕《月令章句》二卷。(蔡雲輯。道光四年王氏刻本,又馬瑞辰輯注本。)
【補】蔡書《南菁書院叢書》本。
《深衣考誤》一卷。(江永。單行本,學海堂本。)
《深衣釋例》三卷。(任大椿。《燕禧堂五種》本。)
【補】《續經解》本。
《燕寢考》三卷。(胡培?。刻本,學海堂本。)
【補】《指海》本。
《明堂大道錄》八卷。(惠棟。經訓堂本。)
【補】《續經解》本。
《?說》上下卷。(同上。同上。)
【補】《續經解》本。
(江:以上禮制之屬)
《大戴禮記盧辯注》十三卷。(雅雨堂校本,聚珍本,福本。)
【補】《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癸巳袁?嘉趣堂翻宋本,貴池劉氏玉海堂影元至正本。
《大戴禮記補註》十三卷,《敘錄》一卷。(孔廣森。[B219]軒所著書本,揚州局本,學海堂本無《敘錄》。)
【補】光緒間定州王灝編刻《畿輔叢書》本。
《大戴禮記解詁》十三卷,《敘錄》一卷。(王聘珍。自刻本。)
【補】廣州局本,盱江書院刻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3年版《十三經清人註疏·大戴禮記解詁》,王文錦點校。)
《大戴禮記正誤》一卷。(汪中。學海堂本。)
【補】家刻本,上海中國書店編《江都汪氏叢書》影印本。
汪照《大戴禮記補註》十三卷,《續經解》本。孫詒讓《大戴禮記?補》,家刊本。蒙案:新城王樹?冉《大戴禮記補註》十三卷。
《夏小正傳》二卷。漢戴德傳。孫星衍校。岱南閣別刻巾箱本。
【補】巴陵方氏翠琅?館重刻孫校本。
《夏小正考注》一卷。(畢沅校。經訓堂本。)
《夏小正疏義》四卷,附《釋音異字記》。(洪震煊。傳經堂本,學海堂本。)
【補】極善。
《夏小正》四卷,《校錄》一卷,《集解》四卷。(顧鳳藻。士禮居本。王筠《夏小正正義》卷,鄂宰四種本。)
【補】顧書掃葉山房影印士禮居本。
王書一卷,光緒癸未福山王懿榮編刻《天壤閣叢書》本。黃模《夏小正分箋》四卷、《夏小正異義》二卷,《續經解》本。
《曾子註釋》四卷。(阮元。文選樓本,學海堂本。即《大戴禮》之十篇。)
《孔子三朝記》七卷,目錄一卷。(洪頤煊。傳經堂本。)
(蒙按:《三朝記》洪氏有注,《學海堂經義叢鈔》中本。)
(江:以上皆《禮記》之類,故附此。)
(以上《禮記》之屬)
《白虎通義》四卷。(漢班固。抱經堂校本,聚珍本,福本。此書皆言禮制,故入此類。)
【補】此書四十四篇,《四庫全書》著錄作四卷,宋《陳氏解題》作十卷。南陵徐乃昌影元大德本十卷,《四部叢刊》影印元大德本十卷。陳立《白虎通義疏證》十二卷,江寧局本,《續經解》本。莊述祖《白虎通義考》一卷,刻本。劉師培《白虎通義定本》三卷,《白虎通義校補》二卷,未刊,附《白虎通義闕文補訂》一卷,排印本。
(蒙按:《白虎通義》以十卷終《嫁娶》本爲善,今惟北宋小字本或謂亦是元本爲終《嫁娶》,而書合爲上下二卷,但十卷之次可尋。元大德本十卷,終於崩薨,已非宋人之舊。明人合此十卷本爲二卷,再分二卷本爲四卷。今因範君之注,故附記如此。)
(今案:有中華書局1997年版《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白虎通疏證》,吳則虞點校。)
《禮論鈔》三卷。(宋庾蔚之。玉函山房輯本。)
《三禮義宗》三卷。樑崔靈恩。玉函山房輯本。
(江:以上漢至六朝舊說)
《禮箋》三卷。(金榜。單行本,學海堂本。原書十卷,未全刻。)
《禮學卮言》六卷。(孔廣森。[B219]軒所著書本,學海堂本。)
《三禮義證》卷。(武億。道光癸卯聊城楊氏刻本。)
【補】家刻本。此書十二卷。
《禮說》四卷。(凌曙。學海堂本。本名《禮論》。)
《禮說》卷。(金鶚。沔陽陸氏刻本。)
【補】書名《求古錄禮說》,凡十六卷。家刻本,黃岩王氏刻本,《續經解》本。
(蒙按:《禮說》廣釋經義,非獨說《禮》之作。)
《求古錄禮說補遺》一卷。(金鶚。潘氏滂喜齋編刻本。)
【補】《續經解》本,家刻本,黃岩王氏刻本附校記三卷。
《禮說》一卷。(陳喬樅。家刻本。)
【補】《續經解》本。
惠士奇《禮說》十四卷,學海堂本。黃以《周禮說》,南菁書院刻《儆季雜著》本六卷、《續經解》本三卷。
(江:以上國朝人說)
《郊社??問》一卷。(毛奇齡。《西河集》本,《藝海珠塵》本。)
【補】《續經解》本。
胡培?《??答問》一卷,(《續經解》本。)
《大小宗通繹》一卷。(同上。同上。同上。)
【補】《續經解》本。
《宗法小記》一卷。(程瑤田。《通藝錄》本,學海堂本。)
【補】秀水萬光泰《五宗圖說》一卷,民國五年上海廣倉學{宀君}排印本。德清俞樾《九族考》一卷,《續經解》本。
《釣臺遺書》四卷。(任啓運。彭氏刻本。)
(江:以上禮制之屬)
《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秦蕙田。原刻本。最有用。宋陳祥道《禮書》,朱子儀《禮經傳通解》,江永《禮書綱目》,皆括其中。)
【補】秦書蘇州局本。陳書一百五十卷,嘉慶甲子閩郭氏刻本。朱書二十三卷,《續編》二十九卷,呂留良寶誥堂刻本,日本仿宋大字本。江書八十五卷,嘉慶庚午留真堂刻本,廣州局本。黃以《周禮書通故》一百卷,光緒間刻本,精博。
(蒙按:徐乾學《五禮備考》百卷,稿本,存在浙江圖書館。林喬蔭《三禮陳數求義》三十卷,樑《三禮通釋》,皆《通禮》中要著。)
(江:此《通禮》雖綜括三《禮》爲言而兼考歷代之制,故自爲類。《質疑》二卷。杭世駿。讀畫齋本,學海堂本。)
《讀禮志疑》六卷。(陸隴其。單行本,《正誼堂全書》本,同治戊辰浙江《新刻全集》本。)
《參讀禮志疑》二卷。(汪紱。單行本。)
《三禮圖集註》二十卷。(宋聶崇義。通志堂本,日本翻刻本,通行翻刻本。是書多訛謬,以古書存目備考。孫星衍、嚴可均同撰《三禮圖》三卷,未刊。)
(江:以上不專主漢儒者,後一書自注已明。)
以上三《禮》總義之屬(三《禮》家不考禮制、空言禮意者不錄。)
【補】海寧王國維《殷周制度論》一卷,民國五年上海哈同花園排印《廣倉學{宀君}叢書》本,亦載《觀堂集林》內。此書兼論史事,不盡關經學,於古禮制推闡特精,有前人未及言者,故附此。
(今案: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三禮辭典》,錢玄、錢興奇編著。)
《樂律全書》四十二卷。(明朱載?育。明刻本十種。)
【補】此書《四庫全書》著錄作四十二卷十一種,明鄭府刻本四十八卷,凡十二種,附三種。
《御纂律呂正義》五卷。(康熙五十二年。殿本。)
《律呂新論》二卷。(江永。守山閣本。錢塘《律呂古義》六卷,亦名《律呂考文》,未見傳本。)
【補】武昌局《正覺樓叢書》刻江永《律呂新義》四卷。
錢書《南菁書院叢書》本。
《律呂闡微》十卷。(江永。)
《竟山樂錄》四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樂縣考》二卷。(江藩。粵雅堂本。)
(江:以上正錄)
《燕樂考原》六卷。(凌廷堪。《凌次仲集》本,粵雅堂本。)
【補】《指海》本。
《聲律通考》卷。(今人。廣州刻本,《陳氏自著叢書四種》刻本。)
【補】此書十卷,番禺陳澧撰,廣州局刻《東塾遺書》中。
(江:以上餘錄)
《琴操》二卷。(漢蔡邕。平津館本,讀畫齋本。他部無可隸,附此。)
【補】杭州局《邵武徐氏叢書》本。
劉師培《琴操補釋》,載《國粹學報》中。
《琴譜》六卷。(元熊朋來。粵雅堂本,《指海》本。內有唐開元《十二詩譜》。)
【補】金壺本。
(蒙按:此所載《十二詩譜》,與《儀禮經傳通解》所載有出入。)
以上《樂》之屬
《春秋釋例》十五卷。晉杜預。岱南閣校本,聚珍本,福本,又席氏掃葉山房本,《古經解匯函》本。
《春秋土地名》一卷,《長曆》一卷。(晉杜預。微波榭校本,掃葉山房本。)
(江:以上杜注)
《春秋左傳賈服注輯述》二十卷。(李貽德。同治丙寅餘姚朱氏刻本。馬宗?連先有輯本刊行,李書爲詳,且有發揮。)
【補】李書蘇州局本,《續經解》本。馬書原刊本。
《春秋左氏古義》卷。(臧壽恭。刻本。錢塘《春秋左傳古義》六卷,未刊。)
【補】《臧書》六卷,潘氏滂喜齋刻本,《續經解》本。
(蒙按:廖平《春秋左氏古經說》十二卷,成都存古書局本。)
《左傳詁》二十卷。(洪亮吉。《集外續刻》本,光緒丁丑授經堂重刊本。)
【補】此書二十卷。
武昌局《洪北江全集》本,《續經解》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7年版《十三經清人註疏·春秋左傳詁》,李解民點校。)
(江:以上三書,專採古義,應有鉤乙分,書本無。)
《春秋左傳補註》十卷。(元趙氵方。通志堂本,龔翔麟《玉玲瓏閣叢刻》本。)
《左傳杜解補正》三卷。(顧炎武。《亭林遺書》本,學海堂本,借月山房本,《指海》本,《璜川叢書》本。)
【補】丁晏《左傳杜解集正》八卷,吳興張鉤衡編刻《適園叢書》本。
(蒙按:廖平《左傳杜解辨正》八卷,成都排印本。)
《左傳補註》六卷。(惠棟。《貸園叢書》本,守山閣本,金壺本,學海堂本。)
《左傳補註》三卷。(馬宗?連。原刻本,學海堂本。)
《左傳補註》一卷。(姚鼐。《惜抱軒集》本。沈欽韓《左傳補註》十二卷、《考異》十卷,未見傳本。)
【補】姚書《南菁書院叢書》本。沈補註吳縣潘祖蔭編刻《功順堂叢書》本,《續經解》本。
《左通補釋》三十二卷。(樑履繩。家刻本,湖北新刻本。原書共六種,統名《左通》,尚有《駁證》、《考異》、《廣傳》、《古音》、《?乙說》五種,未刊。)
【補】《補釋》《續經解》本。錢塘汪氏振綺堂亦刻《補釋》,其版今歸杭州局。
《左傳小疏》一卷。(沈彤。《果堂集》本,學海堂本。)
《左傳補疏》五卷。(焦循。《焦氏叢書》本,學海堂本。)
《左傳舊疏考證》八卷。(劉文淇。道光十八年刻本。原書十二卷。)
【補】武昌局本,《續經解》本,皆八卷。
文淇子毓崧,孫壽曾,三世治《左氏》,相繼草撰《左傳舊註疏證》,皆未及成而沒,長編已具,凡八十卷,定本止襄公,藏於家,未刊。文淇曾孫師培,別撰《春秋左氏傳古例詮微》、《左氏傳例略》、《左氏傳答問》、《左氏傳時月日古例考》,諸書中例略有刊本。
(今案:有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資料室、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資料室整理。)
劉炫《規杜持平》六卷。(邵瑛。原刻本。)
【補】《南菁書院叢書》本,民國間排印本。
(蒙按:陳熙晉《春秋規過考信》九卷。陳熙晉《春秋述誼拾遺》八卷,《廣雅叢書》本。)
《左傳事緯》十二卷,《附錄》八卷。(馬?。自刻本,漢陽朝宗書室活字版本無《附錄》。)
【補】許元淮刻本,蘇州潘氏敏德堂刻本,又《函海中別》本四卷。
(今案:有齊魯書社1992年版,徐連城點校。)
(江:以上皆補杜注之遺,或與之相出入者,末一書乃取《左傳》事蹟類分,即比事之書也。)
《補春秋長曆》十卷。(陳厚?。刻本。今人烏程汪氏《補春秋長曆》,未刊。)
【補】陳書《續經解》本。
汪氏《春秋長曆》,在所著歷代長術內,其書未刊,稿藏吳興蔣氏密韻樓。汪氏名曰楨。
《春秋經傳朔閏表》二卷。(姚文田。在《邃雅堂學古錄》內,家刻本。鄒伯奇《春秋經傳日月考》,乃學計一得之一篇,在《鄒徵君遺書》內。)
【補】鄒《考》有光緒二十七年兩湖書院重刻單行本。
《春秋經傳朔閏表發覆》四卷。(施彥士。附刻範景福《春秋上律表》四篇,求己堂八種本。孔繼涵《春秋閏例日食例》,未見傳本。)
【補】羅士琳《春秋朔閏異同》一卷,會稽趙之謙刻本,《續經解》本。
《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徐善代高士奇撰。高文恪四部稿本。)
《春秋地理考實》四卷。(江永。學海堂本。)
【補】沈欽韓《左傳地名補註》十二卷,《續經解》本,吳縣潘氏功順堂刻本,長洲蔣氏心矩齋刻本。
《春秋世族譜》一卷。(陳厚?。與李淇《春秋世紀編》合刻本,道光十九年湯刻本。)
【補】乾隆王子刻本,杭州局《邵武徐氏叢書》本。
寶應成蓉鏡《春秋世族譜拾遺》一卷,《南菁書院叢書》本。吳偉業《春秋氏族志》不分卷,未刊,太倉縣立圖書館有舊鈔本,十六冊。
《春秋名字解話》二卷。(王引之。自刻本,附經義述聞後,學海堂本同。)
【補】俞樾《春秋名字解詁補義》一卷,胡元玉《春秋名字解詁駁》一卷,並《續經解》本。王萱齡《周秦名字解詁補》一卷,《畿輔叢書》本,貴池劉氏聚學軒刻本,附此。
《左傳姓名同異考》四卷。(高士奇。高文恪四部稿本。)
【補】蜀馮繼光《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通志堂本。
《春秋識小錄》九卷:(《職官考略》三卷,《地名辨異》三卷,《左傳人名辨異》三卷。程廷祚。《綿莊遺書》本,珠塵本。林伯桐《春秋左傳風俗》二十卷,未刊。)
【補】汪中《春秋列國官名異同考》,光緒乙酉儀徵吳丙湘蟄園叢刻本,江都《汪氏遺書》本。丁晏《左傳杜解集正》八卷,《適園叢書》本。李富孫《左傳異文釋》十卷,《續經解》本。陳鵬《春秋國都爵姓考》,附曾釗《考補》,粵雅堂本。
(蒙按:丁書重出,應刪。)
(江:以上朔閏、地名、人名之屬)
以上《春秋左傳》之屬
《春秋繁露》十七卷。(漢董仲舒。戴震、盧文?召校。聚珍本,福本,抱經堂本。)
【補】杭州局重刻抱經堂本,《四部叢刊》影印聚珍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92年版《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春秋繁露義證》,蘇與撰。)
《春秋繁露注》十七卷。(凌曙注。《古經解匯函》本。)
【補】淩氏蜚雲閣自刻本,潮州鄭氏編刻《龍溪精舍叢書》本,《續經解》本,《畿輔叢書》本附張駒賢《校記》。平江蘇輿《春秋繁露義證》七卷,宣統二年長沙刻本。劉師培《春秋繁露校補》二卷、《繁露佚文輯補》一卷。
(蒙按:董金鑑《春秋繁露集註》,長沙有刻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75年版。)
《春秋公羊通義》十一卷,敘一卷。(孔廣森。[B219]軒所著書本,學海堂本。)
《春秋正辭》十三卷。(莊存與。味經齋本,學海堂本。龔自珍《春秋決事比》,未見傳本。)
【補】龔書一卷,《續經解》本。
(蒙按:趙氵方《春秋屬辭》十五卷,通志堂本,莊書繼趙而作。)
《公羊何氏釋例》十卷。(劉逢祿。學海堂本。褚寅亮《公羊釋例》三十卷,未刊。)
【補】曲阜孔廣銘《公羊釋例》三十卷,未刊。
《公羊何氏解詁箋》一卷。(同上。同上。)
【補】劉書皆有太清樓原刻本。
(江:以上正錄)
《論語述何》二卷。(同上。同上。)
《公羊禮說》一卷。(凌曙。學海堂本。別有《公羊禮疏》十一卷、《公羊問答》二卷,未見傳本。)
【補】《公羊禮疏》,淩氏蜚雲閣原刻本,歸安姚覲元編刻《咫進齋叢書本》,《續經解》本。《公羊問答》,咫進齋本,《續經解》本。
《公羊逸禮考徵》一卷。(陳奐。潘氏滂喜齋刻本。)
【補】《續經解》本,吳縣朱記榮刻《槐廬叢書》本。
《公羊補註》一卷。(馬宗?連。刻本。)
《公羊補註》一卷。(姚鼐。《惜抱軒集》本。)
【補】《南菁書院叢書》本。
(江:以上餘錄)
《發墨守評》一卷,《箴膏育評》一卷,《?樑廢疾申何》二卷。(劉逢祿。學海堂本。)
【補】句容陳立《春秋公羊義疏》七十六卷,原刻本,《續經解》本。番禺何若瑤《公羊註疏質疑》二卷,廣州局本。李富孫《公羊異文釋》一卷,包慎言《公羊歷譜》一卷,並《續經解》本。王?運《春秋公羊傳箋》十一卷,湘綺樓自刻本,四川存古書局本。王代豐《春秋例表》,長沙刻本,存古書局本。井研廖平大統《春秋公羊補證》十一卷,附《大統春秋條例表》、《何氏公羊解詁三十論》,存古書局刻《六譯館叢書》本。康有爲《春秋董氏學》八卷,自刻本。魏源《董子春秋發微》七卷,未見傳本。
以上《春秋公羊傳》之屬
《春秋經解》十五卷。(宋孫覺。聚珍本,福本。)
《?樑經傳補註》卷。今人。自刻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96年《十三經清人註疏·春秋?樑經傳補註》。)
《?樑釋例》四卷。(許桂林。粵雅堂本題一卷,實四卷。)
【補】《續經解》本四卷。
《?樑禮證》二卷。(侯康。伍元薇刻《嶺南遺書》本。馬宗?連《?樑傳疏證》,未見傳本。)
【補】侯書《續經解》本。
《?樑補註》一卷。(姚鼐。《惜抱軒集》本。)
【補】《南菁書院叢書》本。
《?樑大義述》卷。(柳興恩。有刻本,未見。邵晉涵《?樑古注》、洪亮吉《公谷古義》,未刊。)
【補】柳書原刻不分卷,《續經解本》三十卷。鍾文蒸《?樑補註》二十四卷,家刻本,《續經解》本。李富孫《?樑異文釋》一卷,《續經解》本。石城江慎中《春秋?樑條指》二卷,載《國粹學報》中。侯康《?樑禮徵》二卷,《嶺南遺書》本。膠縣柯劭?《春秋?樑傳注》十五卷,民國十六年排印本。蒙按:江慎中《?樑條例》十卷,未刊。《?樑箋釋》,成書數卷。梅植之《?樑註疏》,成書一卷。康有爲《?樑劉氏學》卷。王?運《?樑申義》,刊本。廖平《?樑古義疏》十一卷。廖平《釋範》一卷,四川存古書局刻本。
以上《春秋?樑傳》之屬
《箴膏肓》一卷,《起廢疾》一卷,《發墨守》一卷。(漢鄭玄。問經堂輯本,珠塵本,亦在黃?輯《高密遺書》內。)
【補】《儀徵張氏榕園重刻珠塵》本。
(蒙按:皮錫瑞《箴膏育疏證》卷、《起廢疾疏證》卷、《發墨守疏證》卷,廖平起《起廢疾解》一卷,存古書局刻本。)
《春秋古經說》二卷。(侯康。《嶺南遺書》本。)
【補】《續經解》本。
(江:以上古說)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輿圖》一卷,《附錄》一卷。(顧棟高。原刻本,學海堂本太少。)
【補】《續經解》本,全味經書局本。
《春秋十論》一卷。(洪亮吉。《卷施閣集續刻》本。)
《半農春秋說》十五卷。(惠士奇。家刻本。)
【補】學海堂本,璜川吳氏刻本。
《春秋屬辭比事記》四卷。(毛奇齡。《西河集》本,學海堂本。)
【補】《龍威祕書》本。
《春秋經傳比事》二十二卷。(林春溥。《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江:以上皆比事之屬,應有鉤乙分,書本無。)
《春秋三傳異文箋》十三卷。(趙坦。學海堂本。)
《春秋三傳異文釋》十三卷。(李富孫。蔣光煦刻《別下齋叢書》本。錢塘《春秋三傳釋疑》十卷,未刊。)
【補】朱駿聲《春秋三家異文核》一卷,貴池劉氏聚學軒本。
(江:以上二書考三傳異文,應有鉤乙分,書本無。)
《春王正月考》一卷。(明張以寧。《指海》本,通志堂本。)
《春秋日食質疑》一卷。(吳守一。《指海》本,借月山房本。)
【補】崇明施彥士《推春秋日食法》一卷,修梅山館刻本。湘潭譚?《春秋日月考》四卷、《古今冬至表》四卷,光緒五年自刻本。
(江:以上考正月、考日食)
《春秋毛氏傳》三十六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補】學海堂本。
《春秋屬辭辨例編》六十卷。(張應昌。蘇州局本。)
(江:以上辨例)
《春秋胡氏傳辨疑》二卷。(明陸粲。《指海》本。)
《春秋胡傳考誤》一卷。(明袁仁。《學津》本。)
(江:以上攻胡傳之失)
《春秋集傳纂例》十卷。(唐陸淳。玉玲瓏閣本,錢儀吉刻經苑本,《古經解匯函》重刻錢本。)
《春秋微旨》三卷。(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學津》本。)
《春秋集傳辨疑》十卷。(同上。玉玲瓏閣本,《古經解匯函》重刻龔本。)
《春秋金鎖匙》一卷。(元趙氵方。微波榭本,《學津》本。)
《春秋集傳》十五卷。(同上。通志堂本。)
《春秋說略》十二卷。(郝懿行。《郝氏遺書》本。)
【補】郝懿行《春秋比》一卷,《遺書》本,成都存古書局本。
(蒙按:《廖平春秋三傳折衷》不分卷,存古書局本。)
──以上《春秋》總義之屬(《春秋》家與三《傳》皆不合者不錄。陸氏三種,於三《傳》皆加攻駁,因唐以前書,舉以備考。)
《論語鄭注》十卷。(宋翔鳳輯。浮溪精舍本。鄭珍輯《論語三十七家注》四卷,未刊。)
(今案:有中華書局1997年版《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論語集釋》,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
《論語義疏》十卷。(樑皇侃。殿本,知不足齋本,《古經解匯函》重刻鮑本。)
《論語正義》二十卷。(劉寶楠。江寧刻本。徐養原《論語魯讀考》、包慎言《論語溫故錄》,未見傳本。)
【補】劉書二十四卷,《續經解》本。徐書一卷,《續經解》本,《湖州叢書》本。包書未刊。
(蒙按:十八卷以下劉恭冕補。)
(今案:有1990年中華書局《十三經清人註疏·論語正義》,高流水點校。)
(江:以上正錄)
《論語稽求篇》七卷。(毛奇齡。《西河集》本,學海堂本。)
【補】《龍威祕書》本。
《魯論說》三卷。(程廷祚。《綿莊遺書》本。)
《論語?質》三卷。(江聲。胡?編,《琳琅祕室叢書》活字本。)
《論語駢枝》一卷。(劉臺拱。《劉氏遺書》本,學海堂本。)
【補】所說不多而條條精確。
俞樾《續論語駢枝》一卷,《續經解》本。
《論語後錄》五卷。(錢坫。錢氏四種本。)
《論語補疏》三卷。(焦循。《焦氏叢書》本,學海堂本。)
【補】此書二卷。
《論語偶記》一卷。(方觀旭。學海堂本。)
【補】成都存古書局本。
《論語說義》十卷。(宋翔鳳。浮溪精舍本。)
【補】《續經解》本。
(江:以上餘錄)
《鄉黨圖考》十卷。(江永。通行本,學海堂本。)
《論語類考》二十卷。(明陳士元。湖海樓本,《歸雲別集》本。)
【補】武昌局《湖北叢書》本。
《論語後案》二十卷。(黃式三。道光甲辰活字版本。)
【補】杭州局本。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續經解》本,杭州局本。陳?《論語古訓》十卷,嘉慶元年刻本,杭州局本。樑廷?冉《論語古解》十卷,自著《藤花亭十種》本。馮登府《論語異文考證》十卷,藏修堂刻本。俞樾《論語鄭義》一卷,《續經解》本。沈濤《論語孔注辨僞》二卷,《續經解》本。潘祖蔭、趙之謙、朱記榮皆刻沈書。戴望《論語注》二十卷,用《公羊義解說論語》,《南菁書院叢書》本。
(蒙按:王?運《論語訓》二卷。)
(以上《論語》之屬《論語》、《孟子》,北宋以前之名,《四書》,南宋以後之名。若統於《四書》,則無從足《十三經》之數,故視註解家之分合別列之。韓愈、李翱《論語筆解》,僞書,不錄。)
《孟子音義》二卷。(宋孫?。士禮居影宋蜀大字本,抱經堂本,微波榭本,韓岱雲本,成都局本,又通志堂本。此真孫?作,疏乃僞託。)
【補】光緒壬辰榮成孫氏山淵閣刻,日照許氏校影宋本。羅振玉影印復宋蜀大字本。蔣仁榮《孟子音義考證》二卷,《續經解》本。
《孟子趙注補正》六卷。(宋翔鳳。浮溪精舍本。)
【補】廣州局本,《續經解》本。
《孟子劉熙注》一卷。(宋翔鳳輯。浮溪精舍本。)
【補】廣州局本。
葉德輝輯《孟子劉熙注》一卷,(光緒間觀古堂自刻本。顧震福《孟子劉注輯述》七卷,光緒間自刻本。)
《孟子正義》三十卷。(焦循。《焦氏叢書》本,學海堂本。錢東垣《孟子解誼》十四卷、錢侗《孟子正義》十四卷,未刊。)
【補】《焦氏疏釋趙注》,採摭頗廣,而本之程瑤田《論學小記》、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者爲多,清儒注《孟子》,焦書最完善。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三卷,《戴氏遺書本》、《指海》本,抉摘宋明理學之蔽,卓然自成一家言,其意不在專釋《孟子》。別有《緒言》三卷,即此書初稿,刻《粵雅堂叢書》中。今二書皆有通行排印本。
(今案:有1987年中華書局《十三經清人註疏·孟子正義》,沈文倬點校。)
《孟子四考》四卷。(周廣業。乾隆乙卯刻本。)
【補】《續經解》本。
《孟子雜記》四卷。(明陳士元。湖海樓本。)
【補】武昌局本。
《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閻若璩。學海堂本。)
《孟子時事略》一卷。(任兆麟。《心齋十種》本。)
【補】朱記榮刻《槐廬叢書》本。
甘泉張宗泰《孟子七篇》,《諸國年表》二卷,(南陵徐乃昌編刻《積學齋叢書》本。)
──以上《孟子》之屬
《四書釋地》一卷,《續》一卷,《又續》二卷,《三續》二卷。(閻若璩。通行本,學海堂本。)
(蒙按:王鎏《四書地理考》十二卷。)
《四書釋地辨證》二卷。(宋翔鳳。浮溪精舍本,學海堂本。)
《四書剩言》四卷,補二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補】學海堂本。
《四書考異》七十二卷。(翟灝。原刻本,《總考》《條考》各半。學海堂本,止《條考》三十六卷。)
《四書典故辨正》二十卷。(周炳中。刻本。凌曙《四書典故核》六卷、許桂林《四書因論》二卷,未刊。)
【補】凌書嘉慶間蜚雲閣原刻本。許書有新刻本。
《四書摭餘說》七卷。(曹之升。通行本。)
《四書拾遺》五卷。(林春溥。《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江:以上解《四書》)
《大學證文》四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大學古義說》二卷。(宋翔鳳。浮溪精舍本。)
【補】戴震《大學補註》一卷,未刊。《中庸補註》一卷,載《國粹學報》中,亦無刻本。顧震福《學庸古義會箋》,光緒間自刻本。
(江:以上解《大學》)
《四書經注集證》十九卷。(吳昌宗。通行本。此書括元詹道傳《四書纂箋》在內。)
【補】詹書二十八卷,通志堂本。王夫之《四書稗疏》三卷,《船山遺書》本,《續經解》本。劉寶楠《論孟集註附考》二卷,載《國粹學報》中。
以上《四書》之屬
《孝經鄭氏解輯》一卷。(臧庸輯。知不足齋本。)
《孝經鄭氏注》一卷。(嚴可均輯。自著《四錄堂類集》本。)
【補】光緒間歸安姚覲元咫進齋重刻本,光緒癸卯大關唐氏重刻本。善化皮錫瑞《孝經鄭註疏》二卷,光緒間長沙思賢書局刻本。
(蒙按:成都唐氏刻本,稍有增輯。)
《孝經義疏補》九卷。(阮福。文選樓本,學海堂本一卷。)
【補】雲南督署本。
《孝經精義》一卷,《後錄》一卷,《或問》一卷,《餘論》一卷。張敘。乾隆二年刻本。
《孝經外傳》一卷。(周春。《珠塵》本。)
《孝經述注》一卷。(丁晏。六藝堂本。週中孚《孝經匯解》,未見傳本。)
【補】丁晏別有《孝經徵文》一卷,刻《學海堂經解》中。周書未刊。
《中文孝經》一卷。(周春。《珠塵》本。)
【補】《周鬆靄遺書》本。
《孝經彙纂》三卷。(孫念劬。嘉慶四年刻本。)
以上《孝經》之屬變改原書篇次者不錄。知不足齋叢書有《古文孝經孔傳》一卷、《今文孝經鄭氏注》一卷,皆僞書,不錄。
《爾雅漢注》三卷。(臧庸輯。問經堂叢書本。)
【補】光緒間吳縣朱氏槐廬重刻本。
《爾雅古義》十二卷。(黃?輯。黃?刻《漢學堂叢書》本。嚴可均輯《爾雅一切注音》十卷,未刊。)
【補】光緒間儀徵張丙炎榕園重刻黃輯本。
嚴書光緒間德化李氏刻入《木犀軒叢書》。嚴可均輯《郭璞爾雅圖贊》一卷,(光緒間湘潭葉德輝觀古堂刻本。)
《爾雅義疏》二十卷。(郝懿行。孫郝聯薇校刻足本,沔陽陸氏刻本、學海堂本皆未足。郝勝於邵。)
【補】四川刻足本,武昌局本。
王念孫《爾雅郝注刊誤》一卷,(民國十七年上虞羅振玉石印《殷禮在斯堂叢書》本。)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爾雅正義》二十卷。(邵晉涵。原刻、重刻通行本,學海堂本。)
(江:以上正錄)
《爾雅補郭》二卷。(翟灝。自刻本。戴鎣《爾雅郭注補》正卷,未見傳本。)
【補】翟書姚氏咫進齋刻本,華陽傅世洵編刻《益雅堂叢書》本,《續經解》本,德化李氏木犀軒刻本,施訁多刻巾箱本。
戴書九卷,(光緒間海陽韓氏刻本。)
《爾雅釋義》十卷,《釋地以下四篇注》四卷。(錢站。《錢氏四種》本。錢大昭《爾雅釋文補》三卷、錢繹《爾雅疏證》十九卷,未刊。)
【補】《續經解》刻錢坫《爾雅古義》二卷、《釋地四篇注》一卷。嚴元照《爾雅匡名》二十卷,嘉慶間仁和勞氏刻本,廣州局本,《湖州叢書》本,《續經解》本。胡承珙《爾雅古義》二卷,載《國粹學報》中。原刊本刻成旋毀,傳本罕見。周春《爾雅補註》四卷,光緒間葉氏觀古堂刻本。張宗泰《爾雅註疏正誤》五卷,廣州局本,南陵徐乃昌積學齋刻本。劉玉{鹿吝}《爾雅樸注》一卷,廣州局本,此書未全。陳玉樹《爾雅釋例》五卷,近排印本。
《釋官小記》一卷,《釋草小記》一卷,《釋蟲小記》一卷。(程瑤田。通藝錄內,學海堂本。互見。)
(江:以上餘錄)
《釋祀》一卷。(董蠡舟。)
《釋服》卷。(宋翔鳳。浮溪精舍本。)
【補】一卷。《釋骨》一卷。沈彤。《果堂集》本。
【補】《昭代叢書補編》本,漢陽葉志詵刻本。
《釋增》一卷。(任大椿。燕禧堂本,學海堂本。)
《釋舟》一卷。(洪亮吉。《卷施閣集》本。)
【補】劉寶楠《釋谷》四卷,廣州局本,《續經解》本。海寧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釋例》一卷,民國五年上海哈同花園排印《廣倉學{宀君}叢書》本,民國十六年王氏排印《觀堂遺書》本。鄭珍親屬記二卷,廣州局本。
《御纂七經》。(殿本,杭州局本,武昌局本,成都書局本不精。目列後,此當敬遵與正注同。)
《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康熙五十四年依古本經傳分編。又乾隆二十年欽定《周易述義》十卷,殿本。)
《書經傳說彙纂》二十一卷。(康熙末至雍正八年。)
《詩經傳說彙纂》二十一卷。(康熙末年。又乾隆二十年欽定詩義折中二十卷,多宗毛、鄭,殿本。)
《春秋傳說彙纂》三十八卷。(康熙三十八年。)
《周官義疏》四十八卷。(乾隆十三年。)
《儀禮義疏》四十八卷。(同上。)
《禮記義疏》八十二卷。(同上。)
《古微書》三十六卷。(明孫?。章刻本,陳刻本,活字版本,守山閣本,金壺本。孫書本有《焚微》、《線微》、《闕微》、《刪微》四種,總名《微書》,此其《刪微》一種。)
【補】守山閣本注出處。
《七緯》三十八卷。(趙在翰輯。福州小積石山房刻本。)
《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三百五十二種。(馬國翰輯。濟南新刻本。經史子集四編皆刊行,此編皆周秦至唐經說經注。)
【補】長沙思賢書局重刻小字本,長沙重刻大字本不善。
(今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玉函山房輯佚書》。)
《漢魏遺書鈔一百八種》。(王謨輯。原刻本。分四冊,無卷數,經史子集四類。此百八種,止經翼一門,皆漢魏至隋經注經說。)
《古經解鉤沈》三十卷。(餘蕭客輯。原刻本,魯氏重刻本。)
《五經異義》漢許慎。(並《駁義》漢鄭玄。一卷,《補遺》一卷。王復輯。問經堂本,《珠塵》本。)
【補】《儀徵張氏榕園重刻珠塵》本,黃輯《高密遺書》本,《許鄭遺書》本,孔輯《通德遺書》本,袁輯《鄭氏佚書》本。
《五經異義疏證》三卷。(陳壽祺。家刻本,學海堂本。)
(蒙按:皮錫瑞《五經異義疏證》卷,長沙刻本。)
《鄭志》三卷,《附錄》一卷。(錢東垣等校。秦鑑刻《汗筠齋叢書》本,粵雅堂重刻秦本,又聚珍本,福本,問經堂本,《古經解匯函》重刻孫本,漢學堂本。)
【補】南昌局重刻聚珍本,武億校刻本,馬氏玉函山房本,袁編《鄭氏佚書》本。
鄭志,魏鄭小同編述,皆其祖玄與門人問答之詞,原書十一卷,久佚,此輯本也。寶應成蓉鏡《鄭志考證》一卷,《南菁書院叢書》本。善化皮錫瑞《鄭志疏證》八卷、《鄭記考證》一卷,光緒間長沙思賢書局刻本。
《六藝論》一卷。(陳?輯。別下齋刻本。)
【補】又玉函山房本,漢學堂本,洪頤煊輯《經典集林》本,臧庸輯本,問經堂刻本,南陵徐乃昌無阝齋刻本,孔輯《通德遺書》本,袁輯《鄭氏佚書》本。善化皮錫瑞《六藝論疏證》一卷,光緒間長沙思賢書局刻本。
《聖證論》一卷。(馬國翰輯。玉函山房本。互見。)
【補】又《漢魏遺書鈔》本。(蒙按:皮錫瑞《聖證論補評》二卷,思賢書局刻本。)
《高密遺書》十四種。(黃?輯刻漢學堂本。《六藝論》,《易注》,《尚書注》,《尚書大傳注》,《毛詩譜》,《箴膏肓》、《釋廢疾》、《發墨守》,《喪服變除》,《駁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三禮目錄》,《魯??義》,《論語注》,《鄭志》,《鄭記》。)
【補】漢鄭玄遺著自黃氏外輯者尚有數家。曲阜孔廣林輯《通德遺書》十七種,分《箴膏肓》、《起廢疾》、《發墨守》爲三種,增《尚書中候注》、《論語弟子篇》二種,而無《鄭志》、《鄭記》,餘目同黃輯,光緒庚寅濟南書局刻本。鄞縣袁鈞輯鄭氏佚書二十一種,增《尚書五行傳注》、《尚書略說注》二種,有《鄭志》、《鄭記》,餘目同黃輯,外附《鄭君紀年》,光緒戊子杭州局刻本。王復、武億同輯《鄭氏遺書五種》,《駁五經異義》、《箴膏肓》、《起廢疾》、《發墨守》、《鄭志》,嘉慶間原刻本,常熟鮑氏重刻本,此五種《問經堂叢書》亦刻。《許鄭遺書》六種,增《魯??義》一種,餘目同上,道光間浙東陳錫熊刻於雲南五華書院。
《經稗》六卷。(鄭方坤。以上十二書,皆輯古說。)
(江:以上皆輯古說,見原注。)
《九經古義》十六卷。(惠棟。《貸園叢書》本,省吾堂本,學海堂本。馬應潮《九經古義注》,未刊。)
【補】惠書《昭代叢書補編》本,吳縣朱記榮刻《槐廬叢書》本,益都李文藻刻本。
《馬氏左傳古義注》稿本,舊藏武進費氏處,餘未詳。
《詩書古訓》六卷。(阮元。粵雅堂本。)
【補】《續經解》本。
(江:以上二書,亦輯古說,而參以證據。)
《助字辨略》五卷。(劉淇。康熙五十年刻本,聊城楊氏刻本。)
【補】康熙本盧承琰刻,楊氏本咸豐五年楊以增刻。
乾隆四十四年國泰重刻本,民國十二年長沙楊氏重刻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54年版,章錫琛校注。)
《經傳釋詞》十卷。(王引之。家刻本,守山閣本,學海堂本。馮登府《十四經詁答問》十卷,未刊。)
【補】王書涇縣洪氏刻本。馮氏《十三經詁》六卷,朱氏槐廬刻本,《續經解》本。
(今案:有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高郵王氏四種·經傳釋詞》。)
(江:以上二書,皆釋虛字。)
《經義雜記》三十卷,《敘錄》一卷。(臧琳。家刻本,學海堂本。)
【補】學海堂本十卷。
《經問》十八卷,《經問補》三卷。(毛奇齡。《西河集》本。)
【補】學海堂本十五卷。
《羣經補義》五卷。(江永。單行本,學海堂本。)
【補】璜川吳氏刻《經學叢書》本。
《經咫》一卷。(陳祖範。家刻本。)
【補】光緒十七年廣州局刻本。
《經學卮言》六卷。(孔廣森。[B219]軒所著書本,學海堂本。)
《經傳小記》一卷。(劉臺拱。《劉氏遺書》本。)
【補】《續經解》本。
《經義知新記》一卷。(汪中。學海堂本。其《述學內篇》二捲入集部。)
【補】《經義知新記》,江都汪氏叢書影印本。《述學內外篇》六卷,俱入集部,考訂家集其外篇,互見《駢文家集》,此但云《內篇》入集部者,誤。《學海堂經解》刻《述學摘》本二卷。
《羣經識小》八卷。(李?。學海堂本。)
《五經小學述》二卷。(莊述祖。《珍藝宦遺書》本。)
【補】成都存古書局本,《續經解》本。
《考信錄》三十六卷。(崔述。《東壁遺書》本。《考信錄提要》、《上古》、《唐虞》、《夏》、《商》、《豐鎬》、《洙泗》、《豐鎬別錄》、《洙泗餘錄》、《孟子事實錄》、《續說》、《附錄》。)
【補】《考信錄·子目提要》,《唐虞》間尚有《補上古》一種,共十二種,三十六卷。光緒間定州王灝文刻《畿輔叢書》本。
《經義述聞》三十二卷。(王引之。自刻本,江西刻本,學海堂本只二十八卷。)
【補】道光七年京師重刻本,揚州覆刻本。
(今案:有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高郵王氏四種·經義述聞》。)
《五經要義》一卷,《五經通義》一卷。(宋翔鳳。浮溪精舍本。)
《左海經辨》二卷。(陳壽祺。家刻本,學海堂本。)
【補】《學海堂經解》又摘刻《左海文集》二卷。
(江:以上餘錄)
《通藝錄》四十三卷。(程瑤田。自刻本。)
【補】學海堂本三十卷,少數種。
《羣經宮室圖》二卷。(焦循。《焦氏叢書》本。近人有《經義圖說》,巾箱本,雖爲程試而作,然勝於宋明人《六經圖》。)
【補】焦書《續經解》本,無錫朱氏刻本。
清康熙間桐城江爲龍、葉涵雲同編《六經圖》十六卷,江西刻本。
(江:以上考工之屬)
《六經天文編》二卷。(宋王應麟。《學津》本,《玉海》附刻本。)
《經書算學天文考》一卷。(陳懋齡。學海堂本。)
【補】光緒間四明張壽榮刻《花雨樓叢鈔》本。
《觀象授時》十四卷。(秦蕙田,方觀承。學海堂摘本。此《五禮通考》之一門,阮《經解》摘出,於學者亦便。)
《邃雅堂學古錄》七卷。(姚文田。家刻本。)
《學計一得》二卷。(鄒伯奇。《鄒微君遺書》本。互見子部《算法》。)
(江:以上天文、算法)
《九經說》十七卷。(姚鼐。江寧朱刻本,《惜抱軒集》本。錢大昭《經說》十卷,未刊。)
【補】姚書嘉慶丙辰旌德刻本十二卷,未足。
《九經集解》九卷。(雷學淇。自刻本。)
《經義未詳說》五十四卷。(徐卓。自刻本。)
《羣經平議》十卷。(今人。《俞氏叢書》本。)
【補】此初刻本未足,蘇州刻《春在堂叢書》本,《續經解》本,俱三十五卷。德清俞樾撰。
(今案:有中華書局1959年版。)
《十三經客難》五十五卷。(龔元?。江西刻本。)
(江:以上總錄)
《隸經文》四卷。(江藩。粵雅堂本。)
【補】家刻《節甫老人雜著》本,《續經解》本。
《說學齋經說》一卷。(葉鳳毛。《珠塵》本。)
《巢經巢經說》一卷。(鄭珍。家刻本。)
【補】《續經解》本。
《句溪雜著》五卷。(陳立。自刻本。)
《經義叢鈔》三十卷。(學海堂本。體例未協,中有精粹。)
【補】此書餘杭嚴傑編。
《續經解》刻武億羣《經義證》八卷,洪頤煊《讀書叢錄》一卷,徐養原《頑石廬經說》十卷,朱大韶《實事求是齋經說》二卷,俞正燮《癸巳類稿》六卷,《癸巳存稿》四卷,陳澧《東塾讀書記》十卷,朱緒曾《開有益齋經說》五卷,陳喬樅《禮堂經說》二卷,鄒漢勳《讀書偶識》十一卷,劉書年《貴陽經說》一卷,俞樾《達齋叢說》一卷,黃以周《經說略》二卷,陶方琦《漢孳室文鈔》二卷,林兆豐《隸經剩義》一卷,林頤山《經述》二卷,諸書中間系摘本。戴震《經考》五卷,光緒間南陵徐乃昌無阝齋刻本。蕭山王紹蘭《周人經說》四卷,《王氏經說》六卷,光緒間吳縣潘祖蔭刻《功順堂叢書》本。
(江:以上餘錄。按此類低格者多漢宋兼採之學。)
以上諸經總義之屬
《經義考》三百卷。(朱彝尊。揚州馬氏刻本,重刻通行本。)
【補】乾隆乙亥盧氏雅雨堂刻本,杭州局本不善。
(今案:有1989年中華書局影印本《四部備要·經義考》。)
《經義考補正》十二卷。(翁方綱。自著《蘇齋叢書本》。錢東垣《補經義考》四十卷、《續經義考》二十卷,未刊。)
【補】翁書粵雅堂本。
《通志堂經解》目錄一卷。(翁方綱注。蘇齋叢書本,粵雅堂本。)
《十三經注疏姓氏》一卷。(翁方綱。《蘇齋叢書》本。)
《授經圖》四卷。(明朱睦?挈。黃虞稷、龔翔麟同編。玉玲瓏閣本。畢沅、洪亮吉《傳經表》一卷、《通經表》一卷,未見傳本。)
【補】朱書二十卷,其自序稱四卷,《提要》疑其誤,道光十九年三原李錫齡刻《惜陰軒叢書》本二十卷。《傳經表》、《通經表》,光緒五年亮吉曾孫用勤重刻《洪北江遺書》本,光緒九年四明張壽榮刻《花雨樓叢鈔》本,光緒十二年會稽章壽康刻《式訓堂叢書》本,光緒三十年吳縣朱記榮刻《校經山房叢書》本。名山吳之英《漢師傳經表》一卷,民國九年四川刻《壽櫟廬叢書》本。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附經師經義目錄一卷。(江藩。原刻本,粵雅堂本。)
【補】華陽傅世洵刻《益雅堂叢書》巾箱本。
(蒙按:江書有陳壽祺眉注本,偶見傳鈔。趙之謙《續國朝漢學師承記》,未見傳本。)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3年版,鍾哲整理。)
《西京博士考》二卷。(胡秉虔。錢氏刻《藝海珠塵續編》本。)
【補】常熟張金吾《兩漢五經博士考》三卷,常熟鮑廷爵編刻《後知不足齋叢書》本,光緒間四明張氏花雨樓刻本。海寧王國維《漢魏博士考》三卷,民國五年上海廣倉學{宀君}排印本,此書善,並訂正胡、張二氏之誤。
(江:以上目錄。按此不入史部譜錄類之目錄,較便尋檢。)
《五經文字》一卷,附《五經文字疑》一卷。(唐張參。微波榭本,馬曰璐《小玲瓏山館叢書》本三卷,無附卷,廣州刻《小學匯函》即馬本,西安石本。)
【補】日本縮刻石本,常熟鮑氏後知不足齋本。
《九經字樣》一卷,附《九經字樣疑》一卷。(唐唐元度。微波榭本,小玲瓏山館本,無附卷,《小學匯函》刻馬本,西安石本。二書道光己酉虞山顧氏《玲瓏山館叢刻六種》,以馬版印行。)
【補】日本縮刻石本。
《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卷。(宋岳珂。任大椿刻本,知不足齋本,粵雅堂本,海寧陳氏刻本,又叢書大字本,湖北新刻叢書本。)
【補】儀徵汪氏藤花榭刻本,吳縣吳志忠刻本,成都存古書局本。
《九經誤字》一卷。(顧炎武。《亭林遺書》本,《指海》本,借月山房本。錢大昕《經典文字考異》三卷,未刊。)
【補】顧書《續經解》本。
錢書神州國光社編《古學彙刊》本。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一百九十九卷。(《山井鼎考文》,《物觀補遺》。日本刻本,阮刻巾箱本。《易》、《書》、《詩》、《左》、《禮記》、《論語》、《孝經》、《孟子》。)
【補】內《尚書古文考》一卷,單刻入《函海》。
《山井鼎》、《物觀》皆清康熙間日本國人。
《經典文字辨證》五卷。(畢沅。經訓堂本。)
《註疏考證》六卷。(齊召南。學海堂本,原附殿本註疏後。《書》、《禮記》、《左》、《公》、《谷》。)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二百四十三卷。(阮元。原刻單行本,學海堂本,又散附阮刻註疏各卷之後,較略。)
【補】羅振玉敦煌古寫本《周易王注校勘記》,排印本。今人劉世珩、劉承?、張鈞衡等重雕宋元本諸經註疏,亦各附校勘記,已見前,中有阮校所未及者。
阮氏校勘記,實以盧文?召所校《十三經注疏》爲藍本,盧校尤完備,未刊,舊藏阮氏,今不知存否,方東樹有臨本,已毀於火。
(江:以上文字)
《經典釋文》三十卷,《考證》三十卷。(唐陸德明《釋文》,盧文?召《考證》。)
抱經堂本,武昌局翻本,成都局翻本附《孟子音義》,通志堂本未善。
【補】廣州局刻本尤草率,《四部叢刊》影印通志堂本,附錄諸家校。
(今案:有中華書局1983年版《經典釋文匯校》,黃焯匯校。)
蜀大字本《三經音義》四卷。(《論語》一卷,《孝經》一卷,《孟子》上下卷。岱南閣本,士禮居刻別行本。)
《漢魏音》四卷。(洪亮吉。卷施閣本,光緒戊寅授經堂重刊《全集》本。)
《九經補韻附考證》一卷。(宋楊伯巖。錢侗考證。汗筠齋本,粵雅堂本,《學津》本。)
【補】常熟鮑廷爵編刻《後知不足齋叢書》本。
《經讀考異》八卷,《補》二卷,《敘述》二卷。(武億。原刻本,學海堂本只八卷。錢繹《十三經斷句說》十三卷、錢侗《羣經古音鉤沉》四卷,未刊。)
《十三經音略》十二卷。(周春。粵雅堂本。)
《經籍?詁》一百一十六卷,附《補遺》。(阮元。揚州原刻本。以經爲主,故列此。)
【補】江寧局本。
(今案:有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江:以上音義)
《十經文字通正書》十四卷。(錢坫。原刻本,間有誤處。)
《羣經音辨》七卷。(宋賈昌朝。張士俊刻《澤存堂四種》本,粵雅堂本,道光庚子三韓楊氏重刻張本。)
【補】《畿輔叢書》本,長沙餘肇鈞編刻《明辨齋叢書》本,長洲蔣氏鐵華館仿宋刊本。王念孫《羣經字類》,上虞羅振玉排印本。歙縣江有誥《羣經韻讀》一卷,嘉慶間自刻《音學十書》本,咸豐壬子重刻本,民國十七年上海中國書店影印原刻本。歙縣吳承仕《經籍舊音辨證》七卷,民國間北京排印本。
以上諸經目錄文字音義之屬
《漢石經》。殘字六百七十五字,熹平四年。翁方綱重摹南昌府學石本,紹興府學再摹石本。錄此以見漢刻體勢,若遺文則《隸釋》、《隸續》爲詳。
【補】道光間江寧陳宗彝重刻《漢熹平石經殘字》本,上虞羅振玉玻璃版影印宋拓本。
《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一卷,《補遺》一卷,民國十七年羅振玉石印雙鉤本。民國十一年洛陽漢太學遺址有漢熹平石經原石出見,存《論語·堯曰》篇殘字十字又半,今存開封圖書館,有拓本。
《唐石經》。開成二年。西安府學石本,乾符修改,後梁補刻,明王堯惠補缺。《十三經》無《孟子》,明人補刻。
【補】日本縮刻本。《孟子》七卷爲清初陝西巡撫賈漢復所刻,非明人。(蒙按:張宗昌有覆刻本,凡闕文均雙鉤補足。)
《國朝石經》。(乾隆五十八年敕刊,嘉慶八年敕改定。國子監石本。《十三經》皆備,文字多依古本,與通行本多異,極精核。)
《石經考》一卷。(顧炎武。《亭林遺書》本,借月山房本,《指海》本。《漢唐蜀石經》,亦詳《金石萃編》中。)
【補】光緒間華陽王秉恩刻《石經匯函》本。
《石經考》一卷。(萬斯同。省吾堂本。)
【補】光緒十三年山陰宋澤元編刻《懺花?叢書》本,顧沅編刻《硯堂叢書本》。
《石經考異》二卷。(杭世駿。《杭氏七種》本。)
【補】《石經匯函》本。瞿中溶《漢石經考異補正》二卷,吳興張鈞衡編刻《適園叢書》本。
《漢石經殘字考》。(翁方綱。《復初齋集》。)
【補】常熟鮑廷爵後知不足齋本,《石經匯函》本。
《魏三體石經殘字考》二卷。(孫星衍。平津館本。)
【補】《石經匯函》本,此書止一卷。
魏三體石經原石久亡,光緒間忽出見於洛陽,爲《尚書·君?》殘篇,其石旋歸黃縣丁氏,今有拓本及上虞羅氏吉石?玻璃版影印本。民國十一年洛陽又有魏三體石經原石出見,爲《尚書》“多士”、“君?”、“無逸”及《春秋僖公經》、《文公經》諸殘篇,爲《隸續》所不載,蓋宋以來所未睹也,羅振玉、王國維、章炳麟、葉德輝諸人多爲之考證,其石今存開封圖書館,有拓本及玻璃版影印本。
《唐石經校文》十卷。(嚴可均。《四錄堂類集》本。王朝[B12T]《唐石經考正》一卷附《十三經拾遺》後。錢大昕《唐石經考異》一卷未刊。)
【補】《嚴書石經匯函》本。
王考正新建陶福履編《豫章叢書》本,光緒十六年涇縣氏刻。錢書刊入《涵蒼樓祕笈》第六集。
《蜀石經殘字》一卷。(王昶。摹刻板本,學海堂收《經義叢鈔》內。)
【補】《石經匯函》本,此爲《毛詩》殘本。
又原拓蜀石經《春秋?樑傳》殘,民國六年上虞羅氏吉石?玻璃版影印本。又廬江劉體乾藏原拓蜀石經《周禮三傳》,都一百七十五葉,附乾隆以來諸家題跋校記,民國十六年上海中國書店有玻璃版影印本。吳騫《蜀石經毛詩殘本考異》一卷,刻本。繆荃孫《蜀石經校記》一卷,民國二年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古學彙刊》本。
北宋汴學《篆隸二體石經記》一卷。(丁晏。六藝堂自刻本。)
【補】《石經匯函》本。
原拓北宋嘉?石經《周禮》、《禮記》殘,民國六年上虞羅氏吉石?玻璃版影印本。
《石經考文提要》十三卷。(彭元瑞。刻本。阮元《儀禮石經校勘記》,已入《儀禮》。)
【補】彭書德清許宗彥刻本,《石經匯函》本。
《石經補考》十二卷。(馮登府。自刻本,《學海堂經解續刻》本六卷。《國朝》、《漢》、《魏》《唐》、《蜀》、《北宋》、《南宋》。)
【補】《石經匯函》本十二卷。
桂馥《歷代石經略》二卷,(刻本。)
以上石經之屬(此乃經文本原,故別爲類,杭考原流,馮考文字。)
──右列朝經注、經說、經本考證(此類各書爲讀正經、正注之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