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短篇作品拱橋


  你在何處?

  雖雲佛常在,哀其身不顯。拂曉人聲寂,依稀夢中逢。今年春天,我去大阪時,住在住吉旅館,看到朋友須山抄錄《樑塵祕抄》裏這首和歌的一方形紙板。我對須山正在閱讀《樑塵祕抄》都有點意外,對他居然記誦和歌、題寫在旅館的方形紙板上,更覺得不可思議。聽旅館的人說,須山是去澱市看賽馬時住在這兒的。這似乎是須山去世前一年的事。

  《樑塵祕抄》那個年代的人們大概的確相信“佛常在”,然而對活在當今時代的須山這樣的人來說,恐怕佛祖不可能存在,所以也不可能“拂曉夢中逢”了。須山倘若不是被洋溢於和歌裏的某種感傷情緒所傾心,就是把佛祖視爲某種象徵。

  我把這首和歌默記心中,回來以後,題寫在別人暫放在我處的紙板上。我無論是夢中醒來都看不見佛,但也許和須山一樣傾心於這首和歌中的某種情緒,所以覺得用乾山造的硯臺和木米造的毛筆書寫其實要比佛祖更有意思。也許說不定因爲是須山生前寫過的和歌,至今依然銘記心中。我在住吉的旅館看到須山書寫的和歌這事也感染了我的思緒。

  現在,題寫完和歌以後,我還想着家裏是不是有什麼東西和住吉有點因緣,可是找來找去,一件也沒有,於是把靈華的畫掛在壁龕上端詳着。這是一幅《月中桂》的橫披,上題一首和歌,“君似月中桂,可望不可得”。靈華在橫幅畫上寫“月中”,在直幅畫上寫“月裏”。掛在壁龕上的是橫幅畫。雖然《月中桂》與住吉無緣,但靈華在《歌神》這幅畫上題了四首吟詠住吉松樹的和歌。其中一首是:下凡現人神,久思住吉黑紅松,連理同根生。

  靈華的畫風,無論是歌神還是月中桂樹仙女都畫得跟王朝韻味的美女差不多,所以我把《月中桂》這幅畫掛在壁龕上觀賞。而有這幅畫四五天前剛進手,也還覺得新鮮。

  我認識的一個畫商說他用作者親筆題簽的木匣大雅的畫,換取這幅《月中桂》和另一幅蘇廷的《少女的臉》。我也讓畫商給我看了大雅的畫,可以說是《甲州富士》中的一幅吧,《和合峯圖》,富士山做背景。在大雅的畫中,算是一絲不苟素淨淡雅的寫生,是他年輕時候的作品,而且在木匣上親筆題簽也很罕見。這個畫商先前給我看過蘇廷的畫,畫中少女極度悲傷哭得變形的那張可愛的臉讓我無法忘懷。

  把大雅、蘇廷、靈華這三個畫家生拉硬扯在一起實在離奇,只要一想到我對他們毫無共同之處的三張繪畫都怦然心動,甚至覺得自己的古怪心理令人駭然。好像是一種可怕的自我分裂。與大雅的心靈溝通、與蘇廷的心靈溝通、與靈華的心靈溝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今天下午,我拿着龍門石佛的頭像放在膝蓋上仔細端詳着。

  我覺得,只有在觀賞美術品,尤其是古代美術品的時候,我才與生維繫在一起;此外的時間,我不過是在恥辱、兇殘、悲傷、枯槁的生涯盡頭,於死亡之中微弱地抗拒着死罷了。

  不言而喻,越是古老的美術品越具有生機靈動強烈鮮活的氣韻。每當我看到古代美術品,就深知人們在過去的時光裏失去許多東西以及現在還正在失去許多東西,但我覺得消失在過去的時光裏的人的生命彷彿復甦過來流進我的體內。本來破碎衰竭的心靈就分辨不清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這當然另當別論。

  話題回到這三個畫家上來。我覺得今人蘇廷和靈華都很悲哀。蘇廷的出發點是揭示近代人的病態靈魂,他的悲哀在情理之中;而以古典傳統爲心魂、繪王朝式仕女、書王朝式假名的靈華纖細端麗靈巧之書畫歸根結底也是表現近代人,他柔美的線條的神經有的實在悽慘痛苦。

  我總覺得日本的文人畫家蕪村、玉堂、竹田、華山等終是世紀末的人,也許浦上玉堂稍微不同。夕陽西下老樹歸鴉之類的畫,看材,樹似火燃;看鴉,鴉似發狂,本應以高逸蒼古的南畫風格這樣的語言加以評論,但我從中深切感受到在頗具近代化特色的孤寂的底層裏流淌着的古代的寧靜。

  我在一本美術書籍裏讀到這樣一句話:“64歲的鬱特里羅像亡靈般活着”,並看到這個老態龍鍾的鬱特里羅的五六張照片,不由得一陣冷顫,同時,心頭浮現出玉堂的《冬雲篩雪圖》。當時大概因爲我不希望看到我們日本人也有後死於莫迪利亞尼、帕斯金、蘇廷的鬱特里羅那樣的殘年吧。玉堂的雪山雖然似乎也帶着僵凍般的孤寂,但在日本似乎能得到各種補救。

  我想起家裏剛好替人保管一幅玉堂的《夏樹野橋》,於是和靈華《月中桂》交替着掛在壁龕上。這是一幅淡彩小品。正如《和合峯》是大雅素淨淡雅的寫生一樣,《夏樹野橋》也是玉堂素淨淡雅的作品,但令人感覺到親切溫和的情韻。

  我先前認爲,在日本的南畫畫家裏,玉堂最深入我心,疏朗明闊的大雅與生於世紀末的我離得最遠,但今年正月我把大雅的《千匹馬》掛在書房的壁龕上,竟覺得此畫透溢着一種祥瑞之氣,沁入我的胸間,令人不由地祝願今年如意幸福,於是甚至認爲開拓日本南畫的大雅是日本南畫的唯一畫家。始於斯人終於斯人恐方爲藝術,雖然大雅的藝術美裏有近代的東西,但詳細觀看,還會發現也有脫胎於近代的東西。

  我又想起尋找牽強附會地與住吉有因緣關係的東西的事,便將常德院義尚的和歌墨跡斷片擺在桌面上觀看。

  夢乎現實乎?不知是幻還是真,此世夢將醒。

  在這首赤染衛門的和歌下面是相模與伊勢大輔的贈答歌,接着是“呼喚西行法師云云”殘句。表現俗世夢幻的和歌有“維摩經十喻,此身恍若置其中,可謂心如夢”。我覺得這首和歌似也吟詠義尚身世。我又將其父慈照院義政的和歌墨跡對照觀看,發現抄錄的是《伊勢物語》中的一首和歌:

  偶然忘卻恍若夢,何思踏雪會君來。

  近江激戰,英俊少年將軍義尚病死戰場,遺體運回京城時,義政何等悲傷。我一邊端詳據說是足利父子的手書真跡,一邊想象在戰亂時期的東山文化中如花盛開一樣的義尚身世。但如今由於戰敗國亂的緣故,足利父子的和歌墨跡等物只好暫置我的案頭,我也因此得以邂逅數幅東山時代的御物宋元繪畫。

  足利將軍父子的和歌墨跡也是市面的銷售品,我從戰時就開始收集、閱讀一些與義尚有關的資料,認爲市面上他的東西不會多。所以能獨自把玩,恐怕也是一種緣分吧。古人的墨跡,我還有定家的,雖不算稀罕,抄寫的四首和歌卻銘記於心。

  我欲天上風,吹閉雲中路。仙女多婀娜,人間且小住。

  君諾重九鼎,古歌“艾草”作憑證,卻如朝露影。殘露猶

  自系一命,無奈又過今秋夢。

  倘若人長壽,此日煩憂追憶否?如今甚懷舊。

  厭居塵世避山間,夜半明月照無遺。

  這些《小倉百人一首》中的和歌大概家喻戶曉,被定家這樣抄錄下來,就索然無味,似乎和歌的生命就此枯竭,但我自己注視着定家那筆法古怪的字體,忽然覺得自己的殘年的悲哀難道也會如此,我會在這種悲哀中長命偷生嗎?這恐怕因爲儘管我不怎麼喜歡定家的書法,但面對他的真跡,畢竟感受到定家的人生際遇以及他寄情於古歌的心懷,同時自己也已經衰弱到“殘露猶自系一命”的緣故吧。

  前此日子,我在舊書店看到一本《伊勢集》,集定家書法,比較齊全。那家舊書店還有西行法師真跡、藤原定家手抄本《山家山中集》,評點、眉批皆出自定家之子。與西行、定家相比,實隆自然望塵莫及,然實隆墨跡之賤確也反映出末世人之衰敗,未免令人哀嘆。我在那家舊書店見到實隆自詠自書的《住吉法樂百首》和三十六歌仙的紙板。

  義政、義尚與住吉也有直接關聯,但我是因爲這本《往吉法樂百首》把他們與住吉硬拉在一起的。在我涉覽的有關義尚的資料中,實隆公記實在舉足輕重,將他與東山的那些人,例如宗抵聯繫起來探討也頗有意思,我對實隆懷有親切之感。他作爲欽差特使前往近江探望隱居故里的義尚,醉意陶然地回京,日記裏的那些文字,什麼時候想起來都會忍俊不禁。實隆在捍衛皇室、保護古籍方面鞠躬盡瘁,但作爲歌人、古典文學家,比起鎌倉的定家,實在不能望其項背,也不具備稍在其前的兼良那樣的造詣實力。他爲人敦厚溫良,性情開朗樂觀,同樣苟全於兵荒馬亂之末世,卻沒有義尚父子、宗抵那樣痛心疾首;雖無佳作傳世,其一生行止卻是時代的寫照。這樣一個形象的實隆倒令人傾心好感。

  《住吉法樂百首》自然錄有百首和歌,製成手卷,稍長,既不能鑲入匾額,也不能當橫披,況且和歌、書法亦均非上乘,售價之低令我吃驚,也就沒有買,事後卻時常想起掛念於心。我對和歌、書法的印象已經十分模糊,幾乎記不得了,但總想有一份實隆的手跡置於身旁作爲對其人的懷思。

  我在住吉的旅館看到朋友須山抄寫的《樑塵祕抄》裏的和歌時,也很自然地想起實隆的《住吉法樂百首》。

  我手頭還留有一些與去世的朋友抄寫和歌所用的同樣的方形紙板。又被人索求墨跡,便在一張紙板上抄錄住吉的和歌。

  夜寒兼衣單,望處鵲噪欲降霜。

  然後在另一張紙板上抄錄一首古代和歌:

  諒亦可哀住吉神,虛幻之舟撐來時。

  後三條天皇的“虛幻之舟”原意何指?對於我來說,這“虛幻之舟”只能是指我的心靈、我的人生。

  我爲什麼如此牽強附會地從靈華的《月中桂》、義尚的和歌墨跡聯想住吉呢?大概因爲我這個人註定着非去住吉不可吧。

  我5歲的時候是否走過住吉神社的拱橋,現在對我也是“夢乎現實乎?不知是夢還是真”。

  5歲那一年,母親牽着我的手去住吉。“牽着我的手”絕非言過其實。我小時候大人不牽着我的手我不敢出門。好像我和母親在拱橋前面站了好長時間。我記得拱橋又高又陡,可怕地鼓翹起來,令人望而生畏。母親比平時格外親切溫柔地鼓勵我,說行平已經長大了,這座橋走得過去。我忍着不讓自己哭出來,點點頭。母親一直盯着我的臉。

  “過了橋,我告訴你一件事。”

  “什麼事?”

  “很重要很重要的事。”

  “是聽起來很可憐的事嗎?”

  “對了,是很可憐、很傷心很傷心的事。”

  那個時候,好像大人們都樂意給孩子講悲哀可憐的事情。

  一旦登上拱橋,其實並不可怕。我驚異地發現自己的力量,覺得自己一個人也可以走過去,但那時的確被母親使勁拽着手或者扶着身子。走到橋頂,我也達到得意的巔峯。就在橋頭上,母親告訴我一件驚駭的事。

  母親的原話我記不清了。她說她不是我的親媽,我是她姐姐的孩子,我的生母前些日子去世了。

  下橋比上橋害怕。我是被她抱下來的。我覺得母親在橋頂上告訴我這件事太具有戲劇性。我真的在5歲的時候走過那座拱橋嗎?我連這件事都懷疑,可見記憶力已經很糟糕。也許是我的妄想編織的幻夢。但是,五十年前那個女人爲了求神護情對我坦言真相,也許先要看看年幼的我是否有勇氣走過拱橋。我參拜的出生地守護神就是任吉神社。

  姐姐的死去對母親震動很大,她纔不得不把實情告訴我。但我並不怨恨她,不論是否在拱橋上,我只記得淚水順着母親自皙的下巴流淌,然而從那一刻開始,我的人生變得瘋狂。

  不久,我開始覺得我的出生頗爲蹊蹺,生母之死也不正常。

  我生母和養母的家都離住吉不太遠,可是我除了5歲那年去過一趟住吉外,後來再沒去過。

  如今活得窮困潦倒以爲死期將至之時,心頭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再去看一次住吉的拱橋,卻不料在住吉的旅館裏偶爾看到須山留下的墨跡,這大概是某種因緣吧。

  第二天早晨,我一邊唸叨着“雖雲佛常在,哀其身不顯。拂曉人聲寂,依稀夢中見”,一邊往住吉神社走去。從遠處望去,那座拱橋出乎意外地高大,5歲的膽小鬼很難過得去,可是近前一看,不禁失笑。原來橋的兩側都鑿有幾個踩腳的窟窿眼。我做夢也沒有想起還有這樣的立腳點。至於拱橋是否還是五十年前的老樣子,自然不得而知,但橋上有踩腳的窟窿眼使我像傻子一樣呆立橋前。

  當我手抓欄杆腳踩窟窿眼一步步走上橋的時候,發現窟窿之間的距離比較寬,5歲的小孩子的腳步怎麼也夠不着。我下了拱橋,長嘆一口氣,心想我的人生歷程中是否也曾有過這窟窿眼般的立腳點呢,無奈遙遠的悲哀和衰弱彷彿使我眼前一片發黑。

  你在何處?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