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侍講學士朝請大夫守國子祭酒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邢邴等奉敕校定
◎序解
○正義曰:案《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然則夫子既終,微言已絕,弟子恐離居已後,各生異見,而聖言永滅,故相與論撰,因採時賢及古明王之語合成一法,謂之《論語》也。鄭玄雲:“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圓轉無窮,故曰輪也;蘊含萬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羣賢集定,故曰撰也。鄭玄《周禮》注云“答述曰語”,以此書所載皆仲尼應答弟子及時人之辭,故曰語。而在論下者,必經論撰,然後載之,以示非妄謬也。以其口相傳授,故經焚書而獨存也。漢興,傳者則有三家,《魯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及子玄成、魯扶卿太子太傅夏侯建、前將軍蕭望之並傳之,各自名家。《齊論》者,齊人所傳,別有《問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一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昌邑中尉王吉、少府朱畸、琅邪王卿、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並傳之,唯王吉名家。《古論語》者,出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兩《子張》,篇次不與《齊》、《魯論》同,孔安國爲傳,後漢馬融亦注之。安昌侯張禹受《魯論》於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號曰“張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禹以《論》授成帝,後漢包鹹、周氏併爲章句,列於學官。鄭玄就《魯論》張、包、周之篇章考之《齊》、《古》,爲之注焉。魏吏部尚書何晏集孔安國、包鹹、周氏、馬融、鄭玄、陳羣、王肅、周生烈之說,並下己意,爲《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今以爲主焉。序者,何晏次序傳授訓說之人,乃已《集解》之意。序爲《論語》而作,故曰《論語序》。
敘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大子大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
[疏]“敘曰”至“傳之”。
○正義曰:此敘《魯論》之作及傳授之人也。敘與序音義同。曰者,發語辭也。案《漢書·百官公卿表》雲:“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顏師古曰:“掌北軍壘門之內而又外掌西域。”劉向者,高祖少弟楚元王之後,闢彊之孫,德之子。字子政,本名更生,成帝即位,更名向。數上疏言得失,以向爲中壘校尉。向爲人簡易,專精思於經術。成帝詔校經傳諸子詩賦,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著《別錄》、《新序》。此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蓋出於彼,故何晏引之。對文則直言曰言,答述曰語,散則言、語可通。故此論夫子之語而謂之善言也。《表》又云:“太子太傅,古官,秩二千石。”《傳》雲:“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人,少好學。爲學精熟,善說禮服,徵爲博士。宣帝立,太后省政,勝以《尚書》授太后,遷長信少府。坐議廟樂事下獄,系再更冬,會赦,出爲諫大夫。上知勝素直,復爲長信少府。遷太子太傅。受詔撰《尚書》、《論語》說,賜黃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賜冢塋,葬平陵。太后賜錢三百萬,爲勝素服五日,以報師傅之恩。儒者以爲榮。始,勝每講授,常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學經不明,不如親耕。’《表》又云:“前、後、左、右將軍,皆週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傳》雲:“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好學《齊詩》,事同縣後倉,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以射策甲科爲郎,累遷諫大夫,後代丙吉爲御史大夫,左遷爲太子太傅。及宣帝寢疾,選大臣可屬者引至禁中,拜望之爲前將軍。元帝即位,爲弘恭、石顯等所害,飲鴆自殺。天子聞之,驚拊手爲之食,涕泣哀慟左右。長子嗣爲關內侯。”《表》又云:“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應劭曰:“丞,承也;相,助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一丞相,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傳》曰:“韋賢字長孺,魯國鄒人也。賢爲人質樸少欲,篤志於學,兼通《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徵爲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稍遷光祿大夫。及宣帝即位,以先帝師,甚見尊重。本始三年,代蔡義爲丞相,封扶陽侯,年七十餘,爲相五歲。地節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賜黃金百斤,罷歸,加賜第一區。丞相致仕,自賢始。年八十二薨,諡曰節侯。少子玄成字少翁,“復以明經歷位至丞相,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玄成爲相七年,建昭三年薨,諡曰共侯。”此四人皆傳《魯論語》。
《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疏]“齊論”至“教授”。
○正義曰:此敘《齊論語》之興及傳授之人也。《齊論語》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篇名與《魯論》正同,其篇中章句則頗多於《魯論》。篇者,積章而成篇,遍也,言出情鋪事明而遍者也。積句以成章,章者,明也,總義包體所以明情者也。句必聯字而言,句者,局也,聯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琅邪、膠東,郡國名。王卿,天漢元年由濟南太守爲御史大夫。庸生名譚生,蓋古謂有德者也。昌邑中尉者,《表》雲:“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衆官。景帝中五年,改丞相曰相。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傳》雲:“王吉字子陽,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學明經,以郡吏舉孝廉爲郎,補若盧右丞,遷熒陽令,舉賢良爲昌邑中尉。”此三人皆以《齊論語》教授於人也。
故有《魯論》、有《齊論》。
[疏]“故有《魯論》有《齊論》”。
○正義曰:既敘《魯論》、《齊論》之作及傳述之人,乃以此言結之也。
魯共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爲宮,壞,得《古文論語》。
[疏]“魯共”至“論語”。
○正義曰:“此敘得《古論》之所由也。嘗,曾也。壞,毀也。言魯共王時,曾欲以孔子宅爲宮,乃毀之,於壁中故得此《古文論語》也。《傳》曰:魯共王餘,景帝子,程姬所生,“以孝景前二年立爲淮陽王,前三年徙王魯,二十八年薨”,諡曰共王。“初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鍾磬琴瑟之音,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即謂此《論語》及《孝經》爲傳也。故漢武帝謂東方朔雲:“《傳》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又成帝賜翟方進《策書》雲:“《傳》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是漢世通謂《論語》、《孝經》爲傳。以《論語》、《孝經》非先王之書,是孔子所傳說,故謂之傳,所以異於先王之書也。言古文者,科斗書也,所謂倉頡本體,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識,是古人所爲,故名古文。形多頭粗尾細,狀復團圓,似水蟲之科斗,故曰科斗也。
《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古論》亦無此二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爲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疏]“齊論”至“魯論同”。
○正義曰:此辨三《論》篇章之異也。《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所謂《齊論語》二十二篇也。《古論》亦無此《問王》、《知道》二篇,非但《魯論》無之,《古論》亦無也。《古論》亦無此二篇,而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爲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如淳曰:“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以下爲篇名,曰《從政》。其篇次又不與《齊》、《魯論》同。《新論》雲:“文異者四百餘字。”
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爲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疏]“安昌侯”至“出焉”。
○正義曰:此言張禹擇《齊》、《魯論》之善者從之,爲世所重,包、週二氏爲《章句》訓說此張侯《論語》也。《傳》曰:“張禹字子文,河內軹人也。從沛郡施讎受《易》,王陽、庸生問《論語》,既皆明習,舉爲郡文學。久之試爲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遷光祿大夫,數歲出爲東平內史。成帝即位,徵禹以師,賜爵關內侯、給事中領尚書事。河平四年,代王商爲丞相,封安昌侯。爲相六歲,乞骸就第。建平二年薨,諡曰節侯。禹本受《魯論》於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故兼講《齊》說也。”《傳》又云:“始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篇第或異,禹先事王陽,後從庸生,採獲所安,最後出而尊貴,諸儒爲之語曰‘欲不爲《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浸微。”是“其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爲世所貴”之事。《後漢·儒林傳》雲:“包鹹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少爲諸生,昌《魯詩》、《論語》,舉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爲其《章句》,拜諫議大夫。永平五年,遷大鴻臚。”周氏不詳何人。章句者,訓解科段之名,包氏、周氏就張侯《論》爲之《章句》,訓解以出其義理焉。不言名而言氏者,蓋爲《章句》之時,義在謙退,不欲顯題其名,但欲傳之私族,故直雲氏而已。若杜元凱集解《春秋》謂之杜氏也。或曰:以何氏諱鹹,故沒其名,但言包氏,連言周氏耳。
《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爲之訓解,而世不傳,至順帝時,南郡大守馬融亦爲之訓說。
[疏]“古論”至“訓說”。
○正義曰:此敘訓說《古文論語》之人也。《史記·世家》:安國,孔子十一世孫,爲武帝博士。時魯共王壞孔子舊宅,壁中得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悉還孔氏,故安國承詔作《書傳》,又作《古文孝經傳》,亦作《論語訓解》。《釋詁》雲:“訓,道也。”然則道其義、釋其理謂之訓解,以傳述言之曰傳,以釋理言之曰訓解,其實一也。以武帝末年遭巫蠱事,經籍道息,故世不傳。自此安國之後,至後漢順帝時,有南郡太守馬融亦爲《古文論語訓說》。案《後漢·紀》:“孝順皇帝諱保,安帝之子也。”《地理志》雲:“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爲臨江郡,五年復故。景帝二年復爲臨江郡,中二年復故,屬荊州。”《表》雲:“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傳》雲:“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也。爲人美辭貌,有俊才,博通經籍,永初中爲校書郎。陽嘉二年,拜議郎,樑商表爲從事中郎,轉武都太守,三遷爲南郡太守,注《孝經》、《論語》、《詩》、《易》、《尚書》、三《禮》。年八十八,延壽九年卒於家。
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爲之注。
[疏]“漢末”至“之注”。
○正義曰:言鄭玄亦爲《論語》之注也。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縣人,師事馬融。大司農徵不起,居家教授,當後漢桓、靈時,故云漢末。注《易》、《尚書》、三《禮》、《論語》、《尚書大傳》、五經緯候,箋《毛詩》,作《毛詩譜》。破許慎《五經異義》,針何休《左氏膏肓》,發《公羊墨守》,起《樑廢疾》,可謂大儒。作注之時,就《魯論》篇章,謂二十篇也,復考校之以《齊論》、《古論》,擇其善者而爲之注。注與注音義同。
近故司空陳羣、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爲《義說》。
[疏]“近故”至“義說”。
○正義曰:此敘魏時注說《論語》之人也。年世未遠人已歿故,是近故也。司空,古官三公也。《表》雲:“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博士,秦官,掌通古今。”《魏志》雲:“陳羣字長文,潁川許昌人也。太祖闢羣爲司空西曹屬,文帝即位,遷尚書僕射。明帝即位,進封潁陰侯,頃之爲司空。青龍四年薨。”“王肅字子邕,東海蘭陵人,魏衛將軍太常蘭陵景侯,甘露元年薨。注《尚書》、《禮·喪服》、《論語》、《孔子家語》,述《毛詩注》。作《聖證論》難鄭玄。”周生烈,燉煌人,《七錄》雲:“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此二人皆爲《論語義說》,謂作注而說其義,故云義說。
前世傳授師說,雖有異同,不爲訓解。中間爲之訓解,至於今多矣。所見不同,互有得失。
[疏]“前世”至“得失”。
○正義曰:將作《論語集解》,故須言先儒有得失不同之說也。據今而道往古,謂之前世。上教下曰傳,下承上曰受。謂張禹以上至夏侯勝以來,但師資誦說而已,雖說有異者、同者,皆不著篇簡以爲傳注、訓解。中間爲之訓解,謂自古至今中間,包氏、周氏等爲此《論語訓解》,有二十餘家,故云至於今多矣。以其趣舍各異,故得失互有也。
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爲改《易》,名曰《論語集解》。
[疏]“今集”至“集解”。
○正義曰:此敘《集解》之體例也。今謂何晏時,諸家謂孔安國、包鹹、周氏、馬融、鄭玄、陳羣、王肅、周生烈也。集此諸家所說善者而存之,示無剿說,故各記其姓名。注言包曰、馬曰之類是也。注但記其姓,而此連言名者,以著其姓所以名其人,非謂名字之名也。有不安者,謂諸家之說於義有不安者也。頗爲改易者,言諸家之善則存而不改,其不善者頗多爲改易之。注首不言包曰、馬曰,及諸家說下言一曰者,皆是何氏自下已言、改易先儒者也。名曰《論語集解》者,何氏註解既畢,乃自題之也。杜氏注《春秋左氏傳》謂之“集解”者,謂聚集經傳爲之作解也。此乃聚集諸家義理以解《論語》,言同而意異也。
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邕、光祿大夫臣鄭衝、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鄉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書駙馬都尉關內侯臣何晏等上。
[疏]“光祿”至“等上”。
○正義曰:此敘同集解之人也。《表》雲:“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爲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無印綬,爵級十九曰關內侯,顏師古曰:“言有侯號而居京畿,無國邑。”孫邕字宗儒,樂安青州人也。《晉書》:“鄭衝字文和,熒陽開封人也,起自寒微,卓爾立操。魏文帝爲太子,命爲文學,累遷尚書郎,出補陳留大守,曹爽引爲從事中郎,轉散騎常侍光祿勳。”《表》又云:“侍中、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應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晉灼曰:“魏文帝合散騎、中常侍爲散騎常侍也。”又曰:“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宮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如淳曰:“將,謂都郎將以下也,自列侯下至郎中,皆得有散騎及中常侍也。”又曰:“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散騎並乘輿車。”顏師古曰:“並音步浪反。騎而散從,無常職也。”此言中領軍者,《表》無文。安鄉亭侯者,不在爵級二十之數,蓋漢末及魏置亭侯、列侯之倫也。曹羲,沛國譙人,魏宗室曹爽之弟。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詵之弟也,鹹熙中爲司空。《表》又云:“少府,秦官,屬官有尚書。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書,員五人。”駙馬都尉掌駙馬,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顏師古曰:“駙,副也,非正駕車,皆爲副馬。一曰駙,近也,疾也。”何晏字平叔,南陽宛人也,何進之孫,鹹之子。曹爽秉政,以晏爲尚書,又尚公主。著述凡數十篇。正始中,此五人共上此《論語集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