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正義曰:此篇亦論賢人、君子及仁、知、中庸之德,大抵與前相類,故以次之。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包曰:“可使南面者,言任諸侯治。”)
[疏]“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正義曰:此章稱弟子冉雍之德行。南面,謂諸侯也。言冉雍有德行,堪任爲諸侯治理一國者也。
仲弓問子桑伯子。(王曰:“伯子,書傳無見焉。”)子曰:“可也簡。”(孔曰:“以其能簡,故曰可也。”)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孔曰:“居身敬肅,臨下寬略,則可。”)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包曰:“伯子之簡太簡。”)子曰:“雍之言然。”
[疏]“仲弓”至“言然”。
○正義曰:此章明行簡之法。“仲弓問子桑伯子”者,仲弓,冉雍字也。問子桑伯子其人德行何如。“子曰:可也簡”者,孔子爲仲弓述子桑伯子之德行也。簡,略也。言其人可也,以其行能寬略故也。“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者,仲弓因辨簡之可否,言若居身敬肅,而行寬略以臨其下民,不亦可乎?言其可也。“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者,言居身寬略,而行又寬略,乃大簡也。則子桑伯子之簡是太簡也。“子曰:雍之言然”者,然,猶是也。夫子許仲弓之言,是故曰然。
○注“王曰:伯子,書傳無見焉。
○正義曰:書傳無見,不知何人也。子桑伯子當是一人,故此注及下包氏皆唯言伯子而已。鄭以《左傳》秦有公孫枝字子桑,則以此爲秦大夫,恐非。
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凡人任情,喜怒違理。顏回任道,怒不過分。遷者,移也。怒當其理,不移易也。不貳過者,有不善,未嘗復行。)
[疏]“哀公”至“者也”。
○正義曰:此章稱顏回之德。“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者,魯君哀公問於孔子曰:“弟子之中,誰爲樂於好學者?”“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者,孔子對哀公曰:“有弟子顏回者,其人好學。”遷,移也。凡人任情,喜怒違理。顏回任道,怒不過分而當其理,不移易,不遷怒也。人皆有過憚改。顏回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不貳過也。凡事應失而得曰幸,應得而失曰不幸,惡人橫夭則惟其常。顏回以德行著名,應得壽考,而反二十九發盡白,三十二而卒,故曰不幸短命死矣。亡,無也。言命則無好學者矣,未聞更有好學者也。
○注“凡人”至“復行”。
○正義曰:雲“凡人任情,喜怒違理”者,言凡常之人,信任邪情,恣其喜怒,違於分理也。雲“顏回任道,怒不過分”者,言顏回好學既深,信用至道,故怒不過其分理也。雲“有不善,未嘗復行”者,《周易·下繫辭》文。彼雲:“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韓康伯注云:“在理則昧,造形而悟,顏子之分也。失之於幾,故有不善;得之於貳,不遠而復,故知之未嘗復行也。”引之以證不貳過也。此稱其好學,而言不遷怒、貳過者,以不遷怒、貳過,由於學問既篤,任道而行,故舉以言焉,以明好學之深也。一曰:以哀公遷怒、貳過,而孔子因以諷諫。
子華使於齊,冉子爲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馬曰:“子華,弟子公西華赤之字。六鬥四升曰釜。”)請益。曰:“與之庾。”(包曰:“十六鬥曰庾。”)冉子與之粟五秉。(馬曰:“十六斛曰秉,五秉合爲八十斛。”)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鄭曰:“非冉有與之太多。”)
[疏]“子華”至“繼富”。
○正義曰:此章論君子當賑窮周急。“子華使於齊”者,弟子公西赤字子華,時仕魯,爲魯使適於齊也。“冉子爲其母請粟”者,冉子,即冉有也,爲其子華之母請粟於夫子,言其子出使而家貧也。“子曰:與之釜”者,夫子令與粟六鬥四升也。“請益”者,冉有嫌其粟少,故更請益之。“曰:與之庾”者,夫子令益與十六鬥也。“冉子與之粟五秉”者,冉有終以爲少,故自與粟八十斛也。“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者,此孔子非冉有與之太多也。赤,子華名。適,往也。言子華使往齊國,乘駕肥馬,衣著輕裘,則是富也,富則母不闕粟。吾嘗聞之,君子當週救人之窮急,不繼接於富有。今子華家富,而多與之粟,則是繼富,故非之也。
○注“馬曰”至“曰釜”。
○正義曰:《史記·弟子傳》雲:“公西赤字子華。”鄭玄曰:“魯人,少孔子四十二歲。”雲“六鬥四升曰釜”者,昭三年《左傳》:“晏子曰: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爲豆,各自其四,以登幹釜。”杜注云:“四豆爲區,區斗六升。四區爲釜,釜六鬥四升。”是也。
○注“包曰:十六鬥曰庾”,“馬曰:十六斛曰秉”。
○正義曰:案《聘禮記》雲:“十鬥曰斛。十六鬥曰籔。十籔曰秉。”鄭注云:“秉十六斛,今江淮之間量名有爲籔者,今文籔爲逾。”是庾、逾、籔其數同,故知然也。
原思爲之宰,(包曰:“弟子原憲。思,字也。孔子爲魯司寇,以原憲爲家邑宰。”)與之粟九百,辭。(孔曰:“九百,九百鬥。辭,辭讓不受。“)子曰:“毋!(孔曰:“祿法所得,當受無讓。”)以與爾鄰里鄉黨乎!(鄭曰:“五家爲鄰,五鄰爲裏,萬二千五百家爲鄉,五百家爲黨。”)
[疏]“原思”至“黨乎”。
○正義曰:此章明爲受祿之法。原思,弟子原憲也。孔子爲魯司寇,以原憲爲家邑宰也。“與之粟九百,辭”者,孔子與之粟九百鬥,原思辭讓不受。“子曰:毋”者,毋,禁辭也。孔子禁止其讓,言祿法所得,當受無讓也。“以與爾鄰里鄉黨乎”者,言於已有餘,可分與爾鄰里鄉黨之人,亦不可辭也。
○注“包曰”至“邑宰”。
○正義曰:《史記·弟子傳》曰:“原憲字子思。”鄭玄曰:“魯人。”雲“孔子爲魯司寇,以原憲爲家邑宰”者,《世家》雲:“孔子由中都宰爲司空,由司空爲司寇。”魯司寇,大夫也,必有采邑。大夫稱家,故以原憲爲家采邑之宰也。
○注“鄭曰”至“爲黨”。正義曰:雲:“五家爲鄰,五鄰爲裏”者,《地官·遂人職》文。案《大司徒職》雲:“五家爲比,五比爲閭,四閭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鄉。”故知萬二千五百家爲鄉,五百家爲黨也。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犁,雜文。騂,赤也。角者,角周正,中犧牲。雖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山川寧肯舍之乎?言父雖不善,不害於子之美。)
[疏]“子謂”至“舍諸”。
○正義曰:此章復謂冉雍之德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者,雜文曰犁。騂,純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棄也。諸,之也。仲弓父,賤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稱謂仲弓曰:“譬若雜文之犁牛,生純赤且角周正之子,中祭祀之犧牲,雖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山川寧肯捨棄之乎?”言仲弓父雖不善,不害於子之美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餘人暫有至仁時,唯回移時而不變。)
[疏]“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正義曰:此章稱顏回之仁。三月爲一時,天氣一變。人心行善,亦多隨時移變。唯回也,其心雖經一時復一時,而不變移違去仁道也。其餘則暫有至仁時,或一日或一月而已矣。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包曰:“果謂果敢決斷。”)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孔曰:“達謂通於物理。”)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孔曰:“藝謂多才藝。”)於從政乎何有?”
[疏]“季康”至“何有”。
○正義曰:此章明子路、子貢、冉有之才也。“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歟者,康子,魯卿季孫肥也,問於孔子曰:“仲由之才,可使從一官而爲政治也歟?”“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者,果,謂果敢決斷。何有,言不難也。孔子言,仲由之才,果敢決斷,其於從政,何有難乎?言仲由可使從政也。“曰:賜也,可使從政也歟”者,季康子又問子貢也。“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者,達,謂通於物理。孔子答言,子貢之才,通達物理,亦言可從政也。“曰:求也可使從政也歟”者,康子又問冉有也。“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者,藝,謂多才藝。孔子答言,冉求多才藝,亦可從政也。
季氏使閔子騫爲費宰。(孔曰:“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畔。聞子騫賢,故欲用之。”)閔子騫曰:“善爲我辭焉。(孔曰:“不欲爲季氏宰,託使者善爲我辭焉,說令不復召我。”)如有復我者,(孔曰:“復我者,重來召我。”)則吾必在汶上矣。”(孔曰:“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齊。”)
[疏]“季氏”至“上矣”。
○正義曰:此章明閔損之賢也。“季氏使閔子騫爲費宰”者,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畔。聞子騫賢,故欲使之也。“閔子騫曰:善爲我辭焉”者,子騫不欲爲季氏宰,故語使者曰:善爲我作辭說,令不復召我也。“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者,復,重也。言如有重來召我者,則吾必去之在汶水上,欲北如齊也。
○注“孔曰”至“用之”。
○正義曰:雲“費,季氏邑”者,《左傳》文也。雲“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畔”者,僭禮樂,逐昭公,是不臣也。昭十二年,南蒯以費畔,又公山弗擾以費畔,是數畔也。
○注“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齊”。
○正義曰:《地理志》雲:汶水出泰山萊蕪西南入濟。在齊南魯北,故曰欲北如齊。
伯牛有疾,(馬曰:“伯牛,弟子冉耕。”)子問之,自牖執其手,(包曰:“牛有惡疾,不欲見人,故孔子從牖執其手也。”)曰:“亡之,(孔曰:“亡,喪也。疾甚,故持其手曰喪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包曰:“再言之者,痛惜之甚。”)
[疏]“伯牛”至“疾也”。
○正義曰:此章孔子痛惜弟子冉耕有德行而遇惡疾也。伯牛,冉耕字也。有疾,有惡疾也。“子問之,自牖執其手”者,自,從也。伯牛惡疾,不欲見人,故孔子問之,從牖執其手也。“曰:亡之”者,亡,喪也。疾甚,故持其手曰:“喪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者,行善遇兇,非人所召,故歸之於命,言天命矣夫!斯,此也。此善人也,而有此惡疾也。是孔子痛惜之也。再言之者,痛惜之甚。
○注“馬曰:伯牛,弟子冉耕。”
○正義曰:《史記·弟子傳》曰:“冉耕字伯牛。”鄭玄曰:“魯人。”
○注“包曰:伯牛有惡疾”。
○正義曰:惡疾,疾之惡者也。《淮南子》雲:“伯牛癩。”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孔曰:“簞,笥也。”)在陋巷,人不堪甚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1(孔曰:“顏淵樂道,雖簞食在陋巷,不改其所樂。”)
[疏]“子曰”至“回也”。
○正義曰:此章嘆顏回之賢,故曰:“賢哉,回也1雲“一簞食,一瓢飲”者,簞,竹器。食,飯也。瓢,瓠也。言回家貧,唯有一簞飯,一瓠瓢飲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者,言回居處又在隘陋之巷,他人見之不任其憂,唯回也不改其樂道之志,不以貧爲憂苦也。嘆美之甚,故又曰:“賢哉,回也1
○注“孔曰:簞,笥也”。
○正義曰:案鄭注《曲禮》雲:“圓曰簞,方曰笥。”然則簞與笥方圓異,而此雲“簞,笥”者,以其俱用竹爲之,舉類以曉人也。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曰:“畫,止也。力不足者,當中道而廢。今女自止耳,非力極。”)
[疏]“冉求曰”至“女畫”。
○正義曰:此章勉人學也。“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者,弟子冉求言己非不說樂子之道而勤學之,但以力不足故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者,畫,止也。此孔子責冉求之不說學也。言力不足者,當中道而廢。今女自止耳,非力極也。
子謂子夏曰:“女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孔曰:“君子爲儒,將以明道。小人爲儒,則矜其名。”)
[疏]“子謂子夏曰:女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
○正義曰:此章戒子夏爲君子也。言人博學先王之道,以潤其身者,皆謂之儒,但君子則將以明道,小人則矜其才名。言女當明道,無得矜名也。
子游爲武城宰。(包曰:“武城,魯下邑。”)子曰:“女得人焉耳乎?”(孔曰:“焉、耳、乎,皆辭。”)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包曰:“澹臺,姓。滅明,名。字子羽。言其公且方。”)
[疏]“子游”至“室也”。
○正義曰:此章明子羽公方也。“子游爲武城宰”者,武城,魯下邑。子游時爲之宰也。“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者,孔子問子游言:“女在武城,得其有德之人乎?”焉、耳、乎皆語助辭。“曰:有澹臺滅明”者,此子游對孔子言已所得之人也,姓澹臺名滅明。“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者,此言其人之德也。行遵大道,不由小徑,是方也。若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是公也。既公且方,故以爲得人。
○注“包曰”至“且方”。
○正義曰:《史記·弟子傳》雲:“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爲材保既已受業,退而修行,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亦弟子也。故注不言弟子者,從可知也。雲“言其公且方”者,公,無私也;方,正直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孔曰:“魯大夫孟之側,與齊戰,軍大敗。不伐者,不自伐其功。”)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馬曰:“殿,在軍後。前曰啓,後曰殿,孟之反賢而有勇,軍大奔,獨在後爲殿。人迎,功之。不欲獨有其名,曰:‘我非敢在後拒敵,馬不能前進。’”)
[疏]“子曰”至“進也”。
○正義曰:此章言功以不伐爲善也。“孟之反不伐”者,誇功曰伐。孟之反,魯大夫孟之側也。有軍功而不誇伐也。“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者,此其不伐之事也。在軍後曰殿。策,捶也。魯與齊戰,魯師敗而奔,孟之反賢而有勇,獨在後爲殿。人迎,功之。不欲獨有其名,故將入國門,乃捶其馬,欲先奔者入城也。且曰:“我非敢在後爲殿以拒敵,馬不能前進故也。”
○注“孔曰:魯大夫孟之側”。
○正義曰:杜預曰:“之側,孟氏族,字反。”是也。
○注“馬曰”至“前進”。
○正義曰:雲“殿,在軍後。前曰啓,後曰殿”者,案《司馬法·謀帥篇》曰:“夫前驅啓,乘車大震,倅車屬焉。”大震即大殿也,音相似。襄二十三年《左傳》曰:“齊侯伐衛。大殿,商子游御夏之禦寇。”《詩》曰:“元戎十乘,以先啓行。”是殿在軍後,前曰啓也。案哀十一年《左傳》說此事雲:齊師伐我,及清。孟孺子泄帥右師,冉求帥左師。師及齊師戰於郊。右師奔,齊人從之。孟之側後入以爲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文不同者,各據所聞而記之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孔曰:“佞,口才也。祝鮀,衛大夫子魚也,時世貴之。宋朝,宋之美人而善淫。言當如祝鮀之佞,而反如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害也。”)
[疏]“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正義曰:此章言世尚口才也。佞,口才也。祝鮀,衛大夫子魚也。有口才,時世貴之。宋朝,宋之美人,善淫,時世疾之。言人當如祝
鮀之有口才,則見貴重,若無祝鮀之佞,而反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害也。○注“孔曰”至“善也”。
○正義曰:雲“祝鮀,衛大夫子魚也。時世貴之”者,《春秋》定四年:“會於召陵,盟於皋鼬。”《左傳》曰:“將會,衛子行敬子言於靈公曰:‘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其使祝鮀從。’公曰:‘善。’乃使子魚。”是祝鮀即子魚也。《傳》又曰:“及皋鼬,將盟,將長蔡於衛。衛侯使祝鮀私於萇弘。(文多不載)萇弘說,告劉子,與範獻子謀之,乃長衛侯於盟。”是時世貴之也。雲“宋朝,宋之美人而善淫”者,案定十四年《左傳》曰:“衛侯爲夫人南子召宋朝。”杜注云:“南子,宋女也。朝,宋公子,舊通於南子,在宋呼之。”是朝爲宋之美人而善淫也。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孔曰:“言人立身成功當由道,譬猶出入要當從戶。”)
[疏]“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正義曰:此章言道爲立身之要也,故曰:“誰人能出入不由門戶?”以譬何人立身不由於此道也。言人立身成功當由道,譬猶出入要當從戶。
子曰:“質勝文則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文勝質則史。(包曰:“史者,文多而質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包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疏]“子曰”至“君子”。
○正義曰:此章明君子也。“質勝文則野”者,謂人若質多勝於文,則如野人言鄙略也。“文勝質則史”者,言文多勝於質,則如史官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者,彬彬,文質相半之貌。言文華質樸相半,彬彬然,然後可爲君子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馬曰:“言人所生於世而自終者,以其正直也。”)罔之生也幸而免。”(包曰:“誣罔正直之道而亦生者,是幸而免。”)
[疏]“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正義曰:此章明人以正直爲德,言人之所以生於世而自壽終不橫夭者,以其正直故也。罔,誣罔也。言人有誣罔正直之道而亦生者,是幸而獲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包曰:“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
[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正義曰:此章言人之學道用心深淺之異也。言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厚也,好之者又不如悅樂之者深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王曰:“上,謂上知之所知也。兩舉中人,以其可上可下。”)
[疏]“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正義曰:此章言授學之法,當稱其才識也。語,謂告語。上,謂上知之所知也。人之才識凡有九等,謂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上上則聖人也,下下則愚人也,皆不可移也。其上中以下,下中以上,是可教之人也。中人,謂第五中中之人也以上,謂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以其才識優長,故可以告語上知之所知也。中人以下,謂中下、下上、下中之人也,以其才識闇劣,故不可以告語上知之所知也。此應雲“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以下不可以語上”,而繁文兩舉中人者,以其中人可上、可下故也。言此中人,若才性稍優,則可以語上;才性稍劣,則不可以語上,是其可上、可下也。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王曰:“務所以化道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黷。”)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孔曰:“先勞苦而後得功,此所以爲仁。”)
[疏]“樊遲”至“仁矣”。
○正義曰:此章明仁、知之用也。“樊遲問知”者,弟子樊須問於孔子,何爲可謂之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者,孔子答其爲知也。言當務所以化道民之義,恭敬鬼神而疏遠之,不褻黷,能行如此,可謂爲知矣。“問仁”者,樊遲又問何爲可謂之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者,此答其爲仁也。獲,猶得也。言爲仁者先受勞苦之難,而後乃得功,此所以爲仁也。
子曰:“知者樂水,(包曰:“知者樂運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仁者樂山。(仁者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知者動,(包曰:“日進故動。”)仁者靜。(孔曰:“無慾故靜。”)知者樂,(鄭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樂。”)仁者壽。”(包曰:“性靜者多壽考。”)
[疏]“子曰”至“仁者壽”。
○正義曰:此章初明知、仁之性,次明知、仁之用,三明知,仁之功也。“知者樂水”者,樂,謂愛好。言知者性好運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止也。“仁者樂山”者,言仁者之性好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知者動”者,言知者常務進故動。“仁者靜”者,言仁者本無貪慾,故靜。“知者樂”者,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歡樂也。“仁者壽”者,言仁者少思寡慾,性常安靜,故多壽考也。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包曰:“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餘化,太公大賢,周公聖人,今其政教雖衰,若有明君興之,齊可使如魯,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
[疏]“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正義曰:此章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餘化,太公大賢,周公聖人,今其政教雖衰,若有明君興之,齊可一變使如於魯,魯可一變使如於大道行之時也。
子曰:“觚不觚,(馬曰:“觚,禮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觚哉!觚哉1(觚哉!觚哉!言非觚也,以喻爲政不得其道則不成。)
[疏]“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正義曰:此章言爲政須遵禮道也。觚者,禮器,所以盛酒。二升曰觚。言觚者,用之當以禮,若用之失禮,則不成爲觚也,故孔子嘆之觚哉!觚哉!言非觚也,以喻人君爲政當以道,若不得其道,則不成爲政也。
○注“馬曰:觚,禮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
○正義曰:案《特牲禮》:“用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三散。”是觚爲禮器也。《異義》:《韓詩說》“一升曰爵。爵,盡也,足也。二升曰觚。觚,寡也,飲當寡少。三升曰觶。觶,適也,飲當自適也。四升曰角。角,觸也,不能自適,觸罪過也。五升曰散。散,訕也,飲不省節,爲人謗訕。總名曰爵,其實曰觴。觴者,餉也。觥亦五升。所以罰不敬。觥,廓也。所以著明之貌。君子有過,廓然著明,非所以餉,不得名觴”。此唯言爵、觚者,略言之也。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孔曰:“宰我以仁者必濟人於患難,故問有仁人墮井將自投下,從而出之不乎?欲極觀仁者憂樂之所至。”)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孔曰:“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可欺也,不可罔也。”(馬曰:“可欺者,可使往也。不可罔者,不可得誣罔令自投下。”)
[疏]“宰我”至“罔也”。
○正義曰:此章明仁者之心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者,宰我以仁者必濟人於患難,故問曰:仁者之人,設有來告曰:井中有仁人焉。言仁人墮井也,此承告之仁人,將自投下,從而出之不乎?意欲極觀仁者憂人樂生之所至也。“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者,此孔子怪拒之辭。逝,往也。然,如是也。言何爲能使仁者如是自投井乎?夫仁人君子,但可使往視之耳,不可陷入於井。言不可自投從之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者,唯可欺之使往視,不可得誣罔令自投下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鄭曰:“弗畔,不違道。”)
[疏]“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乎1
○正義曰:畔,違也。此章言君子若博學於先王之遺文,複用禮以自撿約,則不違道也。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1(孔曰:“舊以南子者,衛靈公夫人,淫亂,而靈公惑之。孔子見之者,欲因以說靈公,使行治道。矢,誓也。子路不說,故夫子誓之。行道既非婦人之事,而弟子不說,與之咒誓,義可疑焉。”)
[疏]“子見”至“厭之”。
○正義曰:此章孔子屈已,求行治道也。“子見南子”者,南子,衛靈公夫人,淫亂,而靈公惑之。孔子至衛,見此南子,意欲因以說靈公,使行治道故也。“子路不說”者,子路性剛直,未達孔子之意,以爲君子當義之與比,而孔子乃見淫亂婦人,故不說樂。“夫子矢之”者,矢,誓也。以子路不說,故夫子告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者,此誓辭也。予,我也。否,不也。厭,棄也。言我見南子,所不爲求行治道者,原天厭棄我。再言之者,重其誓,欲使信之也。
○注“孔曰”至“疑焉”。
○正義曰:雲“孔曰:舊以南子者,衛靈公夫人,淫亂,而靈公惑之。孔子見之者,欲因以說靈公,使行治道。矢,誓也。子路不說,故夫子誓之”者,先儒舊有此解也。雲“行道既非婦人之事,而弟子不說,與之咒誓,義可疑焉”者,安國以爲,先儒舊說,不近人情,故疑其義也。《史記·世家》:孔子至衛,“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爲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爲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天厭之!天厭之/”是子見南子之事也。欒肇曰:“見南子者,時不獲已,猶文王之拘
羑里也。天厭之者,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厭也。”蔡謨雲:“矢,陳也。夫子爲子路陳天命也。”
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世亂,先王之道廢,民鮮能行此道久矣,非適今。)
[疏]“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正義曰:此章言世亂,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中,謂中和。庸,常也。鮮,罕也。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極矣乎!以世亂,先王之道廢,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時矣,非適而今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孔曰:“君能廣施恩惠,濟民於患難,堯、舜至聖,猶病其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曰:“更爲子貢說仁者之行。方,道也。但能近取譬於已,皆恕己所欲而施之於人。”)
[疏]“子貢”至“也已”。
○正義曰:此章明仁道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者,子貢問夫子曰:“設如人君能廣施恩惠於民而能振濟衆民於患難者,此德行何如?可以謂之仁人之君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者,此孔子答子貢之語也。言君能博施濟衆,何止事於仁!謂不啻於仁,必也爲聖人乎!然行此事甚難,堯、舜至聖,猶病之以爲難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者,此孔子更爲子貢說仁者之行也。方,猶道也。言夫仁者,己欲立身進達而先立達他人,又能近取譬於已,皆恕已所欲而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弗施於人,可謂仁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