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戲劇的新傾向緒論

  人類是一種情感動物,喜怒哀樂,悲歡恐懼,都不過是情感的衝動。這種衝動的表示,必有所憑藉,或宣之於口,或現之於面,或用手足的表演。借這個發抒感情的動作,取歷史上社會上種種事實,作爲表演的材料;用明確的言語,模擬的態度,間以鏗鏘悅耳的音樂,作爲表示的精神。這種含規諫和探索,有組織的藝術,就是戲劇。戲劇的精神既在諷刺規諫,及促人覺悟,或解決人生某項問題,予人以探索研究的引力;所以戲劇是活的文學,隨時代精神而變遷。自有戲劇以來,其中的趨勢已屢變而不一變。最初希臘古典劇如愛斯基爾(Aiskhylos,525~456),莎福克力斯(Sophokles,496~406),岫梨比德斯(Euripides,480~406)諸人,皆此時代戲劇的代表。第二時代是近世古典劇,如法人拉西英(Rocine,1639~1699),意大利亞爾裴安裏(Alfieri,1740~1803)諸人是。第三時代是近世浪漫劇,如英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德人蓋安德(Goethe,1749~1833),西班牙加爾特倫(PedroCalderon)等是。第四時代爲現代寫實劇,如馬德林(Martelli),伊孛生(Ibsen,1828~1906)等是。更近則德人蘇特曼(Audermann,1857~)及霍甫特曼(Hanptmann,1792~1868)諸人,復倡新浪漫派的戲劇。此五時代戲劇趨向的不同,都由於社會的情形不同。按從前社會組織階級極嚴,都是貴族當權,平民無與,所謂“士之子恆爲士,農之子恆爲農”;所以那時候文藝界的作品,除了君主貴族的遺事,和英雄豪傑的紀錄外,沒有別的。所以古典派的文學,有典雅,沉靜,均齊,調和之趣味,含着貴族華麗的色彩。到了後來,民衆的勢力,一天大似一天,政治上社會上都是平民佔重要的地位,文學也就由古典派一變而爲浪漫派,含着神祕詩歌傳奇的趣味。且文學從前多流於空想,其所描摹的人生,也都是奇形怪狀,就是所謂神祕和傳奇的色彩。其後科學的方法日漸昌明,思想起了最大的影響,於是寫實劇就應運而生了。寫實主義的文藝,有不加修飾,有實際及客觀的趣味。就以上諸點看來,文學的趨勢,是由時代精神而變遷,戲劇是文學中最有價值的一種,其變遷更爲明顯。故吾人慾知近代戲劇的新傾向,不可不着眼於現代的精神;明白現代精神,則於近世戲劇的新傾向,也就瞭若指掌了。

  第一節戲劇的起源

  戲劇的起源可分歷史上和心理上兩方面說:

  A 歷史上當古希臘的時候,戲劇已經萌芽。Aristotelês說悲劇起於Dithyrambas,爲Diouysos日者,市民假妝爲Satyroi歌舞以娛神;一轉而爲歌隊;再轉而爲戲劇。而喜劇則起於村社,西洋戲劇的起源是如此,反觀中國,其原因也正相同。看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曾引《楚語》說:“古者民神不離,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如此則神明降,在男曰覡,在女曰巫。”《說文解字》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又《商書》說:“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鄭氏《詩譜》說:“是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爲職。”這就是中國古時用巫祭神,而祭神時必用歌舞的證據了,和希臘正同出一轍,爲後世戲劇的起源。

  B 心理上歌舞起初是用爲祭神的,但究竟神是甚麼東西?爲甚麼要祭他?這又源於當時人民心理上的迷信,和感情的發抒。蓋原始民族知識淺鄙,不知宇宙一切現象,受自然法則的支配,以爲冥冥之中,必有一物,其權力乃至廣漠,足以主宰萬物;吾人的生死禍福,皆操諸其手;因不能不媚之以求福利,種種祭祀典禮,如迎春賽秋諸儀式,都應運而興。至於祭神之時,何以必用歌舞?這就是因爲心理上的喜怒哀樂悲歡疑懼的感情,蘊蓄五中,要想發泄出來,不能不憑藉於歌舞。就是《詩序》所說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就是歌舞的起源。

  第二節戲劇的趨勢

  戲劇的趨勢,從古代到現在,共分四期:

  (1)希臘古典劇;

  (2)近世古典劇;

  (3)近世浪漫劇;

  (4)現世寫實劇;

  以上四種時代的歷史,茲略分述如下:

  (1)希臘古典劇當紀元前(600~700)之間,是希臘文藝全盛的時代,沙福克力斯(Sophokiês)、愛斯庫爾斯(Aiskhylos)、岫梨比德斯(Euriepides)三大作劇家,並於其時出現於希臘雅典的戲壇上,他們戲劇有四大特色:(1)戲劇的效果,能圓滿實現;(2)表現宗教的精神,其擅長處常表現於宗教與藝術的交叉點;(3)含有典雅之趣味;(4)以合唱爲主,不重作工而重歌唱。

  (2)近世古典劇當中世紀的時候,法意諸國也盛行宗教劇,採取《新舊約》上的事情,作爲材料,在教堂表演。但此時的戲劇,反不如古代希臘時。到了十六世紀,纔有戲劇大家意人亞理哇史德氏(Iodovice Ariosto,1474~1533)及十八世紀初葉,意國大劇家麥否氏(Scipione Maffei,1575~1655)出,《梅陸和浦》的曲名,乃流行於世。後來又由意國傳播於法國,及至意國的亞爾弗里氏(Alficri)出,此派的潮流,就達到極點。直到十八世紀末葉,意大利近世悲劇制曲家亞兒弗里氏爲第一人,並且集近世古典劇的大成。

  (3)近世浪漫劇當希臘戲劇全盛時代,——十六世紀後半期,到十七世紀前半期,——英國倫敦劇場中亦放一異采,空前絕後的莎士比亞乃於此時出現。此派戲劇趨重自由,富興趣,有繪圖性質,與希臘戲劇的貴整齊,重崇高,含雕刻性質的正相反對。

  (4)現代寫實劇寫實劇最盛於近七十年中,此派重自然的及客觀的描寫,打破從前種種的束縛。此時代發生二大潮流:一表現極端理想主義,如德人李羅銀(Lessing,1729~1781)及馬德林等的神祕劇;其一則偏於極端的寫實主義,如伊孛生等的社會劇。

  第三節戲劇與時代的關係

  亞理斯多德說:“人生幼年,就有模仿他人的本能。”而演劇就是一種自然的模仿。所以每一時代的戲劇,其所模仿的,都是各時代的風俗習慣;戲劇的趨勢,恆依社會情形而變遷。今將其變遷的大略分述如下:

  A 由貴族進於平民從前社會的組織極簡單,文人生活的範圍極小,他們所注意的,只是君主貴族一班特別階級的生活,和英雄豪傑的特殊事業,所以這時代的文學是貴族的。到後來民衆的勢力日漸擴張,政治上社會上平民皆着着爭先,和那些貴族爭衡。文人加以鼓吹,所以大家不再注意貴族的生活,來從平民的生活上着眼;文學的趨勢,也就由貴族的而變爲平民的了。

  B 由空想進於現實從前的文學所描寫的都是些“無稽之談”和“怪誕不經”的情節,只重空想,不計是否合於事實。所有的文學如“神女贈佩”,“劉阮上天臺”種種故事,出人意料以外。迨至近代科學日漸昌明,那種神怪的言論,不復有存在的價值;於是文學取材和思想,不能不趨於實際生活方面。

  C 由奢侈進於實用前者文學家看文學爲一種奢侈品,供人娛樂的,所有文章法式,只求“華麗裝璜”“堆疊填砌”用以獻媚貴族,供他們的玩賞;或遁世嫉俗,遣自己的胸懷。至於切近人類生活的問題,大家反以爲瑣碎細故,不屑措意。其後因實業革命,生活程度逐漸增高,平民生際日益艱苦,一般文人以悲天憫人爲念,不能不把奢侈的文學化除,而變爲實用的文學了。

  第四節近世戲劇的趨勢

  就以上所說的,我們可以知道戲劇與時代的關係的密切;那末,我們要知道現代戲劇的新傾向,第一不可不知道時代的精神。自法國革命以後,直至歐戰終止,百餘年間,世界潮流的變遷,有一日千里之勢。思想界的改革,和社會上的組織,也都由束縛的地位而進於解放和自由的地位。其最著者如美洲的“黑奴解放”,俄羅斯的“農奴解放”,和“博爾雪維克”主義的實現,都是亙古以來未有的大舉動。他如歐戰殘殺的結果,人類才覺悟戰爭的罪惡,而向人道主義的方向進行。世變既如此的劇烈,文學安能不受其影響?於是近世戲劇的趨勢,也就可得而說了。

  近世戲劇前半期是寫實主義的作品,如伊孛生的《公民之敵》、《傀儡家庭》和托爾斯泰的《黑暗的勢力》,其他如“勞動問題”的《每日麪包》,“婦女問題”,“婚姻問題”等問題劇,及法國的莫泊三(Maupassant,1850~1893)、左拉(Emile Zola,1840~1902)等的作品,皆是描寫社會或人生片段的黑暗情形,提出種種問題,求大家解決,是主張“藝術的人生化”。但其專描摹人生表面的事實,爲盡其能事,以科學的眼光,悲觀的態度,解釋生命問題,因而不免趨於極端的物質方面,使人生一種愁苦慘悽的人生觀;所以法國的文學家路得(Rod)說:“寫實派——自然派——的文學,只能描寫‘不變’的和‘肉體’的情狀,和現在的潮流不合。”因此寫實主義,漸不爲一般學者所信仰,新浪漫主義的戲劇乃起而代之。此時象徵主義遂盛極一時,如蘇特曼,霍甫特曼,都棄了他們以前的寫實主義,而從事於象徵主義的作品。他們是主張純藝術的,因藝術有他高尚的目的,不是僅可利用於一時的。比利時人梅德林克(Maetrelinck,1860~),著《麥倫公主》,《羣盲》,《綠鳥》等劇,皆取象徵主義,連愛爾蘭的文藝復興派,也趨向這種主義上,於是新浪漫派的戲劇,遂於二十世紀舞臺上別開一生面了。中國舊戲亦間含象徵派的觀念,如戲臺上全不用佈景,又揚鞭作馬,持楫爲船,這也含象徵意味,但不盡合理。美國小說家Garland說:“今日歐美戲劇毫無生氣,參以中國的戲劇,或可另開生面,而導引觀者的興趣。”由此就很可以看出象徵主義的戲劇,在今日所佔的優勢了。這就是今日戲劇的新傾向。
上一頁
作者:廬隱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3513
阅读量:178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