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學的方法

  (在今是中學文學會的講演稿)(A)一時代的文學是一時代文化、理想的表現。換句話說:就是文藝最可以代表時代精神,他方面又能造出新時代的精神,因此無論那一時代的文學,都有以下兩種作用:

  (a)批評的批評者係指出一時代文化之劣點(即文學乃批評人生之意)。譬如《詩經》:

  《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何草不黃》:“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以上幾首詩,可以把周朝長期戰爭中百姓流離痛苦的生活都表現出來。

  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爲乎泥中?”

  這是表現封建制度破壞後,亡國的諸侯卿大夫的苦痛情形。

  他如描寫貧富不平均的社會狀態,有小雅《大東》、魏風《葛屨》等詩。描寫政治上的情形,有《南山》,《正月》、《十日之交》,《雨無正》等詩。

  所以《詩經》一部書——是周朝的文學,周朝的文化,都可以由這部書裏表現出來;它有劣點,也由這部書可指示出來。不過,指示劣點,必有一個標準。在這個標準的後面,一定含有比現在好的一個理想。這就要更進一步。

  (b)創造的創造的意義,是指示新時代精神的傾向,如法國盧騷,他反對當時的教育理想和制度。他一面攻擊,一面著《愛彌爾》一書,提出他的新理想。又如亞勃萊(Rabelais)的《嘉該透亞》一書(教育小說),他一面痛罵寺院的禁慾生活,虛禮僞善;一面指示新教育觀,新人生觀——說人類的真生活,在美與快樂。

  (B)文學在課程中的位置。我們能知道文學各自的價值及對於教育上的功用,自然能估定它在教育上——課程上的地位了。

  (Ⅰ)文學各自的價值就是上文所說表現時代的文化,批評時代的文化,創造新時代的精神。

  (Ⅱ)對於教育上的功用。Inglis說:人類的文化精神,最好由文學傳達於學生。因爲文學:

  一能訓練高尚享受的能力。

  二養成藝術的興趣。

  三造成共同的道德觀念。

  四提煉人們的感情。

  五提高並充實人們的經驗。

  六可使學生了解本國或世界的生活。

  七享受本國或世界上的文化。

  八欣賞本國或世界上的藝術。

  所以文學在課程上永遠有重要的位置。

  (C)文學的元素。文學的要素,可分四項:

  (1)思想文學家對於他的作品種種材料的施用及選擇,都要依靠他的思想,好象依靠他的經驗一樣。Mosson教授在他的《英國小說家》一書中曾說道:“每個藝術家,無論知道與否,都是一個思想家。”譬如德國的歌德(Gothe),他同時是藝術家,同時又是思想家(歌德生在文藝復興後的狂飆突進時代,他與西勒Schiller,與康德斐·希的等同爲近代德意理想派思潮之淵源,且爲浪漫主義的先驅家)。所以作一個文學家,必不能缺少思想——天下都是材料,只在慧心人之摭取。文學家又如裁縫對於材料之選擇配合,皆要依靠思想的。

  (2)想象文學家應注重實地的觀察和個人的經驗,做個根據。其次要用周密的想象,作觀察經驗的補助。例如施耐庵若單靠觀察和經驗,決不能作出一部《水滸傳》。因爲個人經驗有限,所以必有活潑精細的想象把觀察經驗的材料,一一的體會出來,一一的整理如式,一一的組織完全,從已知的推到未知,從經驗過的,想到不曾經驗過的,從可觀察的,推到不可觀察的。所以想象是文學家的經歷、思想和情緒的一種結合力;這種力在文學上也很要緊,譬如悲哀者,乃心靈的一種現象。手不可得而摸,目不得而視;只是外表一些皺眉流淚的表現。這時候或僅僅寫這外面的表現,就等於拍照,毫無生命。必須拿自己的經歷爲根據設身處地的去想象,然後才能寫出悲哀的真髓。

  (3)感情感情是人類心靈的鎖匙。要想開開內心的寶藏,非感情不爲功,譬如描寫一篇作品,材料已選取停當,結構也有了譜子,但是沒有創作的衝動,這篇東西無論如何是寫不來;縱勉強寫出來,也不會好。因爲文學的目的,不是叫人知道一件故事而已,還要使人由知道了以後發生共鳴,情感的作用。那麼,作品本身若沒有充分的感情,又怎能收效呢!

  (4)形式——體裁,差不多關於結構佈局修辭一方面的工作,這也十分重要。形式譬如人之肉身,內容譬如人之靈魂。如果要使靈魂充分表現,不得不附麗於肉體;文學作品也是如此,有了內容,還不能沒有形式——形式關於技巧的問題,如人之裝飾品,與人很有關係。

  (D)研究文學的方法。研究文學的方法,可分兩種:

  (一)主觀的主觀的研究,完全是以一種欣賞的態度來研究。這其間好象毫無根據,只靠他直覺的覺得好便是好,不過,這也相當附帶着一種的條件,就是每每以讀者的經驗與人生觀的異同,而定其欣賞程度與標準。譬如有人喜歡太白的詩,有人喜歡杜甫的詩,其所以然的原因,大半是性情浪漫點的喜歡太白的超然高舉的詩,凡性情拘執點的喜歡杜甫的一般正經憂國憂民的作風。

  (二)客觀的客觀的完全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不管自己的喜憎如何,只是以冷靜的態度來從各方面去研究:

  (a)歷史的方法就是文學史的研究,從上古以至近世,每一代文學的變遷,和每一時代的特色及其先因後果。譬如由古典派變到浪漫派,又變到自然派,及象徵派等;尋求其中的線索,而得到一些普通原則。

  (b)社會學的方法文學的背景,便是社會;所以在某種社會下產生某種文學,是可以按圖索驥的,這就是社會的研究。譬如曹雪芹寫《石頭記》,是因爲其時的社會狀況使之然,施耐庵之寫《水滸》,亦是因爲當時社會使之然。

  (c)比較的研究法將同時代各國的文學收集一起,比較其同異之點,及考尋其所以同異的因果關係。因而文學不僅與社會制度有關係,同地方的環境也有關係。《楚辭》和《詩經》,因爲地方南北之不同,其作風也各不同,並且比較的研究法,還可以取人之長,補我之短,譬如中國人對於小說,戲劇都喜歡寫團圓,而西洋人則多悲劇的觀念。這種觀念,有使人反省,沉默,感動,反抗,討論的能力。我們可由比較的結果,得到種種高深的方法與觀念。

  (d)心理學的方法作者的精神作用如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法來分析就可知道其所以寫這篇作品的原因,如被性的壓迫而寫出苦悶悲哀的東西,如歌德所著《少年維特之煩惱》完全是作者心靈被壓迫的呼聲。

  (三)折衷的以上所說主觀客觀兩種研究方法,因各趨極端,所以不是很完滿的方法。最好用折衷法以救濟之。就是以客觀爲根據,欣賞的態度來研究,得的結果要比較的持平得多——但這是爲研究的人說的,不是爲創作家而言。

  (E)研究文學的態度。文學與科學根本是兩個東西,科學是敘述的,文學是描寫的;科學是叫人知的,文學不但叫人知,而且還叫人感。既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東西,所以研究的態度,也不能不有兩樣——雖是兩者都是求真理,但是在不同的態度下求真理。文學的求真理的態度應當是:

  (一)同情所謂同情,就是設身處地的去領略作者的真髓。一種作品,絕不僅僅是描寫東西的表面而已;對於某件事情的內在精神及作者的判斷,這些都藏在事物的背後。所以必須設身處地,予以同情,而後才能體驗得出。

  (二)欣賞文學本來是一種藝術作品,它的韻格及神味,絕不是由分析的方法所能求到。譬如詩的節奏和音樂的意味,全在讀者的欣賞而後能吟誦,心靈上得到一種愉快,即以愉快的程度而定作品的高下。

  (F)文學乃美的表現。文學乃一種藝術的作品,凡藝術作品,必根據於美,無論詩歌小說,都是以美的感想而發於語言。文字不過其中以詩所含美的元素爲最著。所以讀詩之時,最能得到慰藉及感動同情諸作用。但美感之程度,恆視讀者透澈作者思想之量的深淺爲定。而透澈之量深淺,就以作者的熱情,及修辭的程度如何爲定。美育在各個的生活中,非常需要。若生活中不能充分實現美的價值,生活必不完全。因爲受過感情陶冶,即“美育”的人,才能體驗生活,調和生活,均衡生活。高尚的藝術,乃人類文化生活的表徵,所以凡人都應當研究文學。
上一頁
作者:廬隱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3087
阅读量:207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