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史略第四篇 今所見漢人小說


  第四篇今所見漢人小說

  現存之所謂漢人小說,蓋無一真出於漢人,晉以來,文人方士,皆有僞作,至宋明尚不絕。文人好逞狡獪,或欲誇示異書,方士則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託古籍以衒人;晉以後人之託漢,亦猶漢人之依託黃帝伊尹矣。此羣書中,有稱東方朔班固〔1〕撰者各二,郭憲劉歆〔2〕撰者各一,大抵言荒外之事則雲東方朔郭憲,關涉漢事則雲劉歆班固,而大旨不離乎言神仙。

  稱東方朔撰者有《神異經》一卷,仿《山海經》,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詳於異物,間有嘲諷之辭。《山海經》稍顯於漢而盛行於晉,則此書當爲晉以後人作;其文頗有重複者,蓋又嘗散佚,後人鈔唐宋類書所引逸文復作之也。有注,題張華作,亦僞。

  南方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咋齧其汁,令人潤澤,可以節蚘蟲。人腹中蚘蟲,其狀如蚓,此消谷蟲也,多則傷人,少則谷不消。是甘蔗能滅多蓋少,凡蔗亦然。(《南荒經》)

  西南荒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原注,言食其肉,則其人言不誠。)一之誕。(《西南荒經》)

  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

  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中荒經》)

  《十洲記》〔3〕一卷,亦題東方朔撰,記漢武帝聞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於西王母,乃延朔問其所有之物名,亦頗仿《山海經》。

  玄洲在北海之中,戍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萬裏。上有大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風山,聲響如雷電,對天西北門。上多太玄仙官宮室,宮室各異。饒金芝玉草。乃是三天君下治之處,甚肅肅也。

  徵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獻香四兩,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國所有,以付外庫。……

  到後元元年,長安城內病者數百,亡者大半。帝試取月支神香燒之於城內,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氣經三月不歇,於是信知其神物也,乃更祕錄餘香,後一旦又失之。

  ……明年,帝崩於五柞宮,已亡月支國人鳥山震檀卻死等香也。向使厚待使者,帝崩之時,何緣不得靈香之用耶?自合殞命矣!

  東方朔雖以滑稽名,然誕謾不至此。《漢書》《朔傳》贊雲,“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衆庶,兒童牧豎,莫不眩耀,而後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則知漢世於朔,已多附會之淡。二書雖僞作,而《隋忐》已著錄,又以辭意新異,齊樑文人辦往往引爲故實。《神異經》固亦神仙家言,然文思較深茂,蓋文人之爲。《十洲記》特淺薄,觀其記月支國反生香,及篇首雲,“方朔雲:臣,學仙者也,非得道之人,以國家之盛美,將招名儒墨於文教之內,抑絕俗之道於虛詭之跡,臣故韜隱逸而赴王庭,藏養生而侍朱闕。”則但爲方士竊慮失志,藉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

  稱班固作者,一曰《漢武帝故事》〔4〕,今存一卷,記武帝生於猗蘭殿至崩葬茂陵雜事,且下及成帝時。其中雖多神仙怪異之言,而頗不信方士,文亦簡雅,當是文人所爲。《隋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始雲“世言班固作”,又云,“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後雲,《漢武故事》,王儉造也。”〔5〕然後人遂徑屬之班氏。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年四歲,立爲膠東王。數歲,長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餘人,皆雲不用。

  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當作金屋貯之也。”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上嘗輦至郎署,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上問曰,“公何時爲郎?何其老也?”對曰,“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以文帝時爲郎。”上問曰,“何其老而不遇也?”

  馴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上感其言,擢拜會稽都尉。

  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上問東方朔,朔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6〕……是夜漏七刻,空中無雲,隱如雷聲,竟天紫氣。有頃,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戴七勝;青氣如雲;有二青鳥,夾侍母旁。下車,上迎拜,延母坐,請不死之藥。母曰,“……帝滯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藥,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噉二枚,與帝五枚。帝留核著前。王母問曰,“用此何爲?”上曰,“此桃美,欲種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談語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肅然便去。東方朔於朱鳥牖中窺母。母曰,“此兒好作罪過,疏妄無賴,久被斥逐,不得還天,然原心無惡,尋當得還,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悵良久。

  其一曰《漢武帝內傳》〔7〕,亦一卷,亦記孝武初生至崩葬事,而於王母降特詳。其文雖繁麗而浮淺,且竊取釋家言,又多用《十洲記》及《漢武故事》中語,可知較二書爲後出矣。

  宋時尚不題撰人,至明乃並《漢武故事》皆稱班固作,蓋以固名重,因連類依託之。

  到夜二更之後,忽見西南如白雲起,鬱然直來,徑趨宮庭;須臾轉近。聞雲中簫鼓之聲,人馬之響。半食頃,王母至也。縣投殿前,有似鳥集,或駕龍虎,或乘白麟,或乘白鶴,或乘軒車,或乘天馬,羣仙數千,光曜庭宇。既至,從官不復知所在,唯見王母乘紫雲之輦,駕九色斑龍。別有五十天仙,……鹹住殿下。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袿,容眸流盼,神姿清發,真美人也!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舄,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帝跪謝。……上元夫人使帝還坐。王母謂夫人曰,“卿之爲戎,言甚急切,更使未解之人,畏於意志。”夫人曰,“若其志道,將以身投餓虎,忘軀破滅,蹈火履水,固於一志,必無憂也。……急言之發,欲成其志耳,阿母既有念,必當賜以尸解之方耳。”王母曰,“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當疑天下必無仙人,是故我發閬宮,暫舍塵濁,既欲堅其仙志,又欲令向化不惑也。今日相見,令人念之。至於尸解下方,吾甚不惜。後三年,吾必欲賜以成丹半劑,石象散一。具與之,則徹不得復停。當今匈奴未彌,邊陲有事,何必令其倉卒舍天下之尊,而便入林岫?但當問篤志何如。如其回改,吾方數來。”王母因拊帝背曰,“汝用上元夫人至言,必得長生,可不勵勉耶?”帝跪曰,“徹書之金簡,以身佩之焉。”

  又有《漢武洞冥記》四卷,題後漢郭憲撰。全書六十則,皆言神仙道術及遠方怪異之事;其所以名《洞冥記》者,序雲,“漢武帝明俊特異之主,東方朔因滑稽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冥跡之奧,昭然顯著。今籍舊史之所不載者,聊以聞見,撰《洞冥記》四卷,成一家之書,”則所憑藉亦在東方朔。

  郭憲字子橫,汝南宋人,光武時徵拜博士,剛直敢言,有“關東觥觥郭子橫”〔8〕之目,徒以潠酒救火一事,遽爲方士攀引,范曄作《後漢書》〔9〕,遂亦不察而置之《方術列傳》中。然《洞冥記》稱憲作,實始於劉昫《唐書》,《隋志》但云郭氏,無名。六朝人虛造神仙家言,每好稱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記》,有《郭氏洞冥記》。《玄中記》〔10〕今不傳,觀其遺文,亦與《神異經》相類;《洞冥記》今全,文如下:

  黃安,代郡人也,爲代郡卒,……常服硃砂,舉體皆赤,冬不著裘,坐一神龜,廣二尺。人問“子坐此龜幾年矣?”對曰,“昔伏羲始造網罟,獲此龜以授吾;吾坐龜背已平矣。此蟲畏日月之光,二千歲即一出頭,吾坐此龜,已見五出頭矣。”……(卷二)

  天漢二年,帝升蒼龍閣,思仙術,召諸方士言遠國遐方之事。唯東方朔下席操筆跪而進。帝曰,“大夫爲朕言乎?”朔曰,“臣遊北極,至種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龍銜燭火以照山之四極。亦有園圃池苑,皆植異木異草;有明莖草,夜如金燈,折枝爲炬,照見鬼物之形。仙人甯封常服此草,於夜暝時,轉見腹光通外。亦名洞冥草。”帝令銼此草爲泥,以塗雲明之館,夜坐此館,不加燈燭;亦名照魅草;以藉足,履水不沉。(卷三)

  至於雜載人間瑣事者,有《西京雜記》〔11〕,本二卷,今六卷者宋人所分也。末有葛洪跋,言“其家有劉歆《漢書》一百卷,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氏,小有異同,固所不取,不過二萬許言。今鈔出爲二卷,以補《漢書》之闕。”然《隋志》不著撰人,《唐志》則雲葛洪撰,可知當時皆不信爲真出於歆。段成式〔12〕(《西陽雜俎》《語資篇》)雲,“庾信作詩,用《西京雜記》事,旋自追改曰,‘此吳均語,恐不足用。’”後人因以爲均作。然所謂吳均語者,恐指文句而言,非謂《西京雜記》也,梁武帝敕殷芸撰《小說》〔13〕,皆鈔撮故書,已引《西京雜記》甚多,則樑初已流行世間,固以葛洪所造爲近是。或又以文中稱劉向爲家君,因疑非葛洪作,然既託名於歆,則摹擬歆語,固亦理勢所必至矣。書之所記,正如黃省曾〔14〕序言,“大約有四:則猥瑣可略,閒漫無歸,與夫杳昧而難憑,觸忌而須諱者。”然此乃判以史裁,若論文學,則此在古小說中,固亦意緒秀異,文筆可觀者也。

  司馬相如初與卓文君還成都,居貧憂懣,以所著鷫鸘裘就市人陽昌貫酒,與文君爲歡。既而文君抱頸而泣曰,“我生平富足,今乃以衣裘貫酒!”遂相與謀,於成都賣酒。相如親着犢鼻褌滌器,以恥王孫。王孫果以爲病,乃厚給文君,文君遂爲富人。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爲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卷二)

  郭威。字文偉,茂陵人也,好讀書,以謂《爾雅》周公所制,而《爾雅》有“張仲孝友”,張仲,宣王時人,非周公之制明矣。餘嘗以問楊子云,子云曰,“孔子門徒遊夏之儔所記,以解釋六藝者也”。家君以爲《外戚傳》稱“史佚教其子以《爾雅》”,《爾雅》,小學也。又記言“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爾雅》之出遠矣,舊傳學者皆雲周公所記也,“張仲孝友”之類,後人所足耳。

  (卷三)

  司馬遷發憤作《史記》百三十篇,先達稱爲良史之才。其以伯夷居列傳之首,以爲善而無報也;爲項羽本紀,以踞高位者非關有德也。及其序屈原賈誼,辭旨抑揚,悲而不傷,亦近代之偉才。(卷四)

  (廣川王去疾聚無賴發)欒書畫,棺柩明器,朽爛無餘。有一白狐,見人驚走,左右擊之,不能得,傷其左腳。其夕,王夢一丈夫鬚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腳?”乃以杖叩王左腳。王覺,腳腫痛生瘡,至死不差。

  (卷六)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少以儒學知名,究覽典籍,尤好神仙導養之法,太安中,官伏波將軍。以平賊功封關內侯。

  幹寶深相親善,薦洪才堪國史,而洪聞交址出丹,自求爲勾漏令,行至廣州,爲刺史所留,遂止羅浮,年八十一,兀然若睡而卒(約二九○——三七○),有傳在《晉書》。洪著作甚多,可六百卷,其《抱朴子》(內篇三)言太丘長潁川陳仲弓有《異聞記》〔15〕,且引其文,略雲郡人張廣定以避亂置其四歲女於古冢中,三年復歸,而女以效龜息得不死。然陳實此記,史志既所不載,其事又甚類方士常談,疑亦假託。葛洪雖去漢未遠,而溺於神仙,故其言亦不足據。

  又有《飛燕外傳》〔16〕一卷,記趙飛燕姊妹故事,題漢河東都尉伶玄子於撰,司馬光嘗取其“禍水滅火”語入《通鑑》〔17〕,殆以爲真漢人作,然恐是唐宋人所爲。又有《雜事祕辛》一卷,記後漢選閱樑冀妹及冊立事〔18〕,楊慎〔19〕序雲,“得於安寧土知州萬氏”,沈德符〔20〕(《野獲編》二十三)以爲即慎一時遊戲之作也。

  ※※※

  〔1〕東方朔參看《漢文學史綱要》第九篇及注〔14〕。班固,參看本卷第11頁注〔6〕。

  〔2〕郭憲字子橫,東漢汝南新郪(今安徽太和)人,官至光祿勳。《隋書·經籍志》著錄《漢武洞冥記》一卷,題郭氏撰;至《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漢別國洞冥記》,四卷,徑題郭憲撰。劉歆,參看本卷第11頁注〔5〕。

  〔3〕《十洲記》《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題東方朔撰,實系齊樑以後方士僞託。

  〔4〕《漢武帝故事》《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不題撰人。

  書已散佚,明吳琯《古今逸史》存一卷,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5〕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鉅野(今屬山東)人。著名藏書家。

  所撰《郡齋讀書志》,是我國最早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書目,不少失傳古籍可由此書知其梗概。關於《漢武帝故事》撰人的引文,見該書卷二史部傳記類:“世言班固撰。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後雲:‘《漢武故事》,王儉造’。”

  〔6〕關於“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句,魯迅《古小說鉤沉·漢武故事》據《紺珠集》卷九校補,作:“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灑掃以待之。”

  〔7〕《漢武帝內傳》《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卷,不題撰人。

  《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注稱“不知作者”。明何允中《廣漢魏叢書》著錄一卷,題漢班固撰。

  〔8〕“關東觥觥郭子橫”《後漢書·方術列傳》載:“時匈奴數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議。憲以爲天下疲敝,不宜動衆,諫爭不合,乃伏地稱眩瞀不復言。帝令兩郎扶下殿,憲亦不拜。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也!’”又載:郭憲曾從駕南郊。“憲在位,忽迴向東北,含酒三潠。執法奏爲不敬。詔問其故。憲寰�R��R�i��G��RКR+КR9〕范曄(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撰《後漢書》,成帝紀列傳部分九十卷,志的部分未成而死,後人將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的八篇志分爲三十卷併入。

  〔10〕《玄中記》《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撰人不詳。此書舊題《郭氏玄中記》,宋羅泌《路史》以爲晉郭璞撰。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1〕《西京雜記》《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二卷,均題葛洪撰。葛洪跋中所說劉歆的《漢書》一百卷,史書經籍志、藝文志均未著錄。《西京雜記》所記皆西漢遺聞佚事,雜有怪誕傳說。

  〔12〕段成式(?—863)字柯古,唐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所撰《酉陽雜俎》,參看本書第十篇。

  〔13〕殷芸(471—529)字灌蔬,南朝梁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任安右長史、祕書監。梁武帝命其撰《小說》,《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世稱《殷芸小說》。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4〕黃省曾(1490—1540)字勉之,明吳縣(今屬江蘇)人。

  引文見其所撰《西京雜記序》。

  〔15〕《抱朴子》葛洪自號抱朴子,以其號爲書名。《隋書·經籍志》著錄內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外篇三十卷。內篇《對俗》曾引陳仲弓《異聞記》“張廣定”一則。陳仲弓(104—187),名寔,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曾任太丘長。所撰《異聞記》,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

  〔16〕《飛燕外傳》《隋書·經籍志》及兩《唐志》均未著錄。

  《宋史·藝文志》著錄《趙飛燕外傳》一卷,題伶玄撰。內容記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姊妹宮廷生活。伶玄,字子於,西漢末潞水(今河北三河)人。曾官河東都尉。

  〔17〕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曾主編《通鑑》(《資治通鑑》)。“禍水滅火”,《通鑑》卷三十一載:飛燕姊妹被召入宮,“有宣帝時披香博士淖方成在帝後,唾曰‘此禍水也,滅火必矣!’”〔18〕《雜事祕辛》明何允中《廣漢魏叢書》著錄一卷,題漢無名氏撰。樑冀(?—159),字伯卓,東漢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

  以外戚官大將軍。

  〔19〕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菴,明新都(今屬四川)人,官翰林學士。著作多至百餘種,明萬曆間張士佩將其主要者編爲《升菴集》八十一卷。

  〔20〕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虎臣,明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所撰《野獲編》,二十卷,續編十二卷。多記明開國至萬曆年間朝章國故及街談瑣語,並保存一些戲曲小說資料。關於楊慎僞作《雜事祕辛》的事,《野獲編》卷二十三載:“近日刻《雜事祕辛》記後漢選閱樑冀妹事,因中有約束如禁中一語,遂以爲始於東漢。

  不知此書本楊用修僞撰,託名王忠文得之土酋家者,楊不過一時遊戲,後人信書太真,遂爲所惑耳。”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