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卷四

○正史類

△《史記》一百三十卷

漢太史令夏陽司馬遷子長撰。宋南中郎參軍河東裴駰集註。案班固雲:“遷擄《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迄於大漢,斯以勤矣。十篇缺,有錄亡書。”張晏曰:“遷沒之後,亡《景武紀》、《禮樂兵書》、《漢興將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龜策傳》、《靳歙傅寬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作《武紀》、《三王世家》、《日者》、《龜策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顏師古曰:“本無《兵書》,張說非也。”今案此十篇者,皆具在,褚所補《武紀》,全寫《封禪書》,《三王世家》但述封拜策書,二列傳皆猥釀不足進,而其餘六篇,《景紀》最疏略,《禮》、《樂書》謄荀子《禮論》、河間王《樂記》,《傳靳列傳》與《漢書》同,而《將相年表》迄鴻嘉,則未知何人所補也。褚先生者,名少孫。裴駰即注《三國志》鬆之之子也。始,徐廣作《史記音義》,駰本之以成《集解》。竊嘗謂著書立言,述舊易,作古難。六藝之後,有四人焉:摭實而有文采者,左氏也;恁虛而有理致者,莊子也;屈原變《國風》、《雅》、《頌》而爲《離騷》;及子長易編年而爲紀傳,皆前未有其比,後可以爲法,非豪傑特起之士,其孰能之?

△《漢書》一百卷

漢尚書郎扶風班固孟堅撰。唐祕書監京兆顏師古注。本傳稱字籀,恐當名籀,而以字行也。固父彪叔皮,以司馬氏《史記》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作《後傳》數十篇。固以所續未詳,探撰前紀,綴集所聞,以爲《漢書》。起高祖,終孝平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爲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自永平受詔,至建初中乃成。案《班昭傳》雲,八表並《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踵成之。今《中興書目》以爲章帝時,非也。固坐竇憲死永元初,不在章帝時。師古以太子承乾之命,總先儒註解,服虔、應劭而下二十餘人,刪繁補略,裁以己說,遂成一家。世號杜徵南、顏監爲左氏、班氏忠臣。

△《後漢書》九十卷

宋太子詹事順陽範蔚宗撰。唐章懷太子賢注。案《唐藝文志》,爲後漢史者,有謝承、薛瑩、司馬彪、劉義慶、華嶠、謝沈、袁山鬆七家,其前又有劉珍等《東觀記》,至蔚宗乃刪取衆書,爲一家之作。其自視甚不薄,謂諸傳、序、論,精意深旨,實天下之奇作。然頗有略取前人舊文者,注中亦著其所從出。至於論後有贊,尤自以爲傑思,殆無一字虛設。自今觀之,幾於贅矣。蔚宗父泰、祖甯皆爲時名臣,蔚宗乃以怨望反逆至於滅族,其與遷、固之人禍天刑不侔矣。然則豈作史之罪哉!十志未成而誅,爲謝儼蠟以覆車,故惟存紀、傳。賢,高宗太子,招集諸儒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訥言等共爲之注。賢坐明崇儼得罪武后,廢死,大安、訥言亦流貶。

△《續後漢書》四十二卷

廬陵貢士蕭常撰。周益公序雲:“曹氏代漢,名禪實篡,特新莽之流亞。丕方登禪壇,自形舜、禹之言,固不敢欺其心矣。今隔千載,好惡豈復相沿?而蘇軾記王、彭之說,以爲途人談三國時事,兒童聽者,聞劉敗則顰蹙,聞曹敗則稱快,遂謂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茲豈人力強致也歟!陳壽身爲蜀人,徒以仕屢見黜,父又爲講葛亮所髡,於劉氏君臣不能無憾。著《三國志》,以魏爲帝,而指漢爲蜀,與孫氏俱謂之主,設心已偏。故凡當時?祭高帝以下昭穆制度,皆略而弗書。方且乞米於人,欲爲佳傳,私意如此,史筆可知矣。其死未幾,習鑿齒作《漢晉春秋》,起漢光武,終晉愍帝,以蜀爲正,魏爲篡,謂漢亡僅一二年,則已爲晉,炎興之名,天實命之,是蓋公論也。然五十四卷,徒見於《唐藝文志》及本朝《太平御覽》之目。逮仁宗時修《崇文總目》,其書已逸,或謂世亦有之,而未之見也。幸《晉史》載所著論,千三百餘言,大指昭然。劉知幾《史通》雲,備王道,則曹逆而劉順。本朝歐陽修論正統而不黜魏,其賓客章望之著《明統論》非之,見於《國史》。近世張栻《經世紀年》直以先主上繼獻帝爲漢,而附魏、吳於下,皆是物也。今廬陵貢士蕭常潛心史學,謂古以班史爲《漢書》,範史爲《後漢書》,乃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盡後主炎興元年癸未,爲《續後漢書》。既正其名,復擇註文之善者並書之,積勤二十年,成帝紀、年表各二卷,列傳十八卷,《吳載紀》十一卷,《魏載紀》九卷,別爲《音義》四卷。惜乎,壽疏略於前,使不得追記英賢憲章於後,以釋裴松之之遺恨也。”

△《後漢志》三十卷

晉祕書監河內司馬彪紹統撰。樑剡今平原劉昭宣卿補註。蔚宗本書,《隋》、《唐志》皆九十七卷。今書紀、傳共九十卷,蓋未嘗有志也。劉昭所注,乃司馬彪《續漢書》之八志爾,序文固雲範志今闕,乃借舊志注以補之。其與範氏紀、傳自別爲一書。其後,紀、傳孤行,而志不顯。至本朝乾興初,判國子監孫奭始建議校勘,但云補亡補闕,而不著其爲彪書也。《館閣書目》乃直以百二十卷並稱蔚宗撰,益非是。今考章懷注所引稱《續漢志》者,文與今志同,信其爲彪書不疑。彪,晉宗室高陽王睦之長子,多所著述,注《莊子》及《九州春秋》之類是也。

△《三國志》六十五卷

晉治書侍御史巴西陳壽承祚撰。宋中書侍郎河東裴松之世期注。壽書初成,時人稱其善敘事,張華尤善之。然乞米作佳傳,以私憾毀諸葛亮父子,難乎免物議矣。王通謂壽有志於史,依大義而黜異端,然要爲率略。鬆之在元嘉時,承詔爲之注,鳩集傳記,增廣異文。大抵本書固率略而注又繁蕪,要當會通裁定,以成一家,而未有奮然以爲己任者。豐祐間南豐呂南公銳意爲之,題其齋曰“袞斧”,書垂成而死,遂弗傳。又紹興間吳興鄭知幾維心嘗爲之,鄉里前輩多稱其善,而書亦不傳。近永康陳亮亦頗有意焉,僅成論贊數篇,見集中,而書實未嘗修也。

△《晉書》一百三十卷

唐宰相房玄齡等修,題御撰。案《唐藝文志》,爲《晉書》者,有王隱、虞預、臧榮緒、謝靈運、幹寶等諸家。太宗以爲未善,命玄齡修之。與其事者,褚遂良、許敬宗、令狐德棻、李延壽、敬播、趙宏智等二十人。《宣武紀》、《陸機王羲之傳論》,太宗自爲之,故稱“制曰”,而總題其書曰“御撰”。其凡例則發於敬播雲。

△《宋書》一百卷

齊太子家令吳興沈約休文撰。約永明中兼著作郎,被敕撰。本何承天、山謙之、蘇寶生撰,至徐愛勒爲一史,起義熙,迄大明,自永光以來闕而不錄。今新史始義熙,終昇明三年,本紀、列傳七十卷,志三十卷,獨闕《到彥之傳》。《館閣書目》謂其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揆以班、馬史體,未足爲疵,至其所創《符瑞》一志,不經且無益,其贅甚矣。約後入樑爲僕射、侍中。

△《齊書》五十九卷

樑吳興太守蕭子顯景陽撰。本傳稱六十卷。子顯者,齊豫章王嶷之孫也。△《梁書》五十六卷唐弘文館學士京兆姚思廉撰。思廉名簡,以字行。

△《陳書》三十六卷

姚思廉撰。初,思廉父察嘗修樑、陳二史未成,以屬思廉。後受詔與魏徵共撰。思廉採謝炅、顧野王等諸書,綜括爲二史,以卒父業。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

北齊中書令兼著作郎鉅鹿魏收伯起撰。始,魏初鄧彥海撰《代記》十餘卷,其後,崔浩典史爲編年體,李彪始分作紀、表、志、傳。收搜採遺亡,綴績後事,備一代史籍上之。時論言收著史不平,詔與諸家子孫共加論討,前後訴者百有餘人,衆口誼然,號爲“穢史”。僕射楊愔、高德正與收皆親,抑塞訴辭,遂不復論。今紀闕二卷,傳闕二十二卷,又三卷不全,志闕《天象》二卷。收既以史招怨,齊亡之歲,竟遭發冢棄骨之禍。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魏書》九十二卷。以西魏爲正,東爲僞,義例簡要。《唐志》又有張太素《後魏書》一百卷,今皆不傳,而收書獨行。《中興書目》謂所闕《太宗紀》以澹書補之,闕志以太素書補之。二書既亡,惟此紀、志獨存,不知何據。

△《北齊書》五十卷

唐中書舍人定武李百藥重規撰。百藥父德林先已創紀、傳諸篇。百藥因父業,受詔成之。

△《後周書》五十卷

唐祕書監華原令狐德棻撰。初,德棻武德中建言近代無正史。詔德棻及諸臣論撰。歷年不能就,罷之。貞觀二年,復詔撰定。議者以魏有收、澹二家書爲已詳,唯五家史當立,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次周史,李百藥次齊史,姚思廉次樑、陳史,魏徵次隋史,房玄齡總監而修撰之。原自德棻發之。

△《隋書》八十五卷

唐祕書監魏徵、顏師古等撰。其十志,高宗時始成上,總樑、陳、齊、周之事,俗號“五代志”。

△《唐書》二百卷

五代晉宰相涿郡劉昫等撰。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翰林學士廬陵歐陽修永叔、端明殿學士安陸宋祁子京撰。初,慶曆中詔王堯臣、張方平等刊修,久而未就。至和初,乃命修爲紀、志,祁爲列傳,範鎮、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義叟同編修,嘉祐五年上之。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進書上表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第賞增秩訓詞,劉敞原父所行,最爲古雅。曰:“古之爲國者,法后王,爲其近於己,制度文物可觀故也。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賢臣相與經營扶持之,其盛德顯功、美政善謀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記述失序,使興壞成敗之跡,晦而不章,朕甚恨之。肆擇廷臣筆削舊書,勒成一家,具官歐陽修、宋祁創立統紀,裁成大體,範鎮、王疇、宋敏求等網羅遺逸,厥協異同。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閎富糖覈,度越諸子矣。校讎有功,朕將據古鑑今,以立時治,爲朕得法,其勞不可忘也。皆增秩一等,布其書於天下,使學者成觀焉。”舊例,修書止著官高一人名銜。歐公曰:“宋公於我爲前輩,且於此書用力久且深,何可沒也。”遂於紀、傳各著之。宋公感其退遜。今案舊史成於五代文氣卑陋之時,紀次無法,詳略失中,論贊多用儷語,固不足傳世。而新書不出一手,亦未得爲全善。本紀用《春秋》例,削去詔令,雖太略猶不失簡古,至列傳用字多奇沚,殆類虯戶銑溪體,識者病之。歐公嘗臥聽《藩鎮傳序》曰:“使筆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然其《》全用杜牧《罪言》,實無宋公一語。然則歐公殆不滿於宋,名銜之著,固惡夫爭名,抑亦以自表異耶?溫公《通鑑》多據舊史,而唐庚子西直謂《新唐書》敢亂道而不好,雖過甚,亦不爲亡謂也。劉元城亦謂事增文省,正新書之失處雲。

文簡雲,《進唐書表》自言其文減於前,其事多於舊,此正其所爲不逮遷、固者,顧以自衒何哉!《論語》記夫子與弟子問答,率不過數語,而季氏將伐顓臾,記所詰對甚詳,不如是不足以見體要,各造其極也。今唐史務爲省文,而拾取小說私記,則皆附著無棄,其有官品尊崇而不預治亂,又無善惡可垂鑑戒者悉聚,徒繁無補,殆與古作者不侔。始,唐史置局時,其同僚約日著舊史所無者三事,則固立於不善矣,弊必至於此。然其名臣關國治亂者,如裴度、陸蟄、魏徵傳,悉致其詳,則其有補亦不可掩。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宰相薛居正子平撰。開寶中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等所修。居正蓋監修官也。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

歐陽修撰。其爲說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亂世而立法;餘爲本紀,以治法而正亂君。”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諸臣止事一朝,曰某臣傳,其更事歷代者,曰雜傳,尤足以爲世訓。然不爲韓瞠眼立傳,識者有以見作史之難。案韓通之死,太祖猶未踐極也,其當在周臣傳明矣。惟王皡《唐餘雜史》以入《忠義傳》雲。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景德四年,詔王欽若、陳堯佐、趙安仁、晁迥、楊億等修太祖、太宗正史,王旦監修。祥符九年書成,凡爲紀六、志五十五、列傳五十九、目錄一,共一百一十卷。天聖四年,呂夷簡、夏竦、陳堯佐修真宗正史,王曾提舉,八年上之。增紀爲十,志爲六十,傳爲八十。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熙寧十年,詔修仁宗、英宗正史,宋敏求、蘇頌、王存、黃履等編修,吳充提舉。元豐五年,王珪、李清臣等上之。

△《四朝國史》三百五十卷

紹興二十八年置修國史院,修一朝正史。三十一年提舉陳康伯奏紀成,乞選日進呈。至乾道二年閏九月,始與《太上聖政》同上。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燾言修四朝正史,開院已十七年,乞責以近限。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呂奏志成,十二月進呈。至十三年,修史洪邁奏昨得旨限一年內修成列傳,今已成書,十一月與《會要》同進。蓋首尾三十年,所歷史官,不知其幾矣。

△《史記音義》二十卷

唐崇賢館學士劉伯莊撰。貞觀初,奉敕講授,採鄹誕生、徐廣及隋柳顧言《音義》爲此書。

△《史記索隱》三十卷

唐弘文館學士河內司馬貞撰。採摭異聞,釋文演注。末二卷爲《述贊》,爲《三皇本紀》。世號《小司馬史記》。

△《附索隱史記》一百三十卷

淳熙中廣漢張材介仲刊於桐川郡齋,削去褚少孫所續,而附以司馬貞《索隱》。其後,江陰耿秉直之復取所削者別刊之。

△《史記正義》三十卷

唐諸王侍讀張守節撰。開元二十四年作序。

△《三劉漢書標註》六卷

侍讀學士清江劉敞原父、中書舍人劉攽貢父、端明殿學士劉奉世仲馮撰。奉世,敞之子也。又本題《公非先生刊誤》,其實一書。公非,貢父自號也。《漢書》自顏監之後,舉世宗之,未有異其說者,至劉氏兄弟始爲此書,多所辨正發明。

△《唐書直筆新例》四卷

修書官溫陵呂夏卿撰。紀、傳、志各一卷,摘舊史繁闕,又爲《新例須知》附於後,略舉名數如目錄之類。

△《唐書音訓》四卷

宣義郎汶上竇蘋叔野撰。

△《唐書糾繆》二十卷

朝請大夫知蜀州成都吳縝廷珍撰。其父師孟,顯於熙、豐。序言修書之時,其失有八,而糾摘其繆誤,爲二十門。侍讀胡宗愈言於朝,紹聖元年土之。世傳縝父以不得預修書,故爲此。

△《五代史纂誤》五卷

吳縝撰。宇文時中守吳興,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書刻之,後皆取入國子監。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經》有餘板,以刊二史置郡庠。中興,監書多闕,遂取其板以往,今監本是也。

△《唐書列傳辨證》二十卷

端明殿學士玉山汪應辰聖錫撰。專攻列傳,不及紀、志,以元祐名貿謂列傳記事,毀於鐫削,暗於藻繪,故隨事辨證之。

△《西漢決疑》五卷

國子司業宛邱王速致君撰。一曰《失實》,二日《引古》,三曰《異言》,四曰《雜證》,五日《註釋》。

△《西漢刊誤補遺》十七卷

國子博士吳仁杰斗南撰。補三劉之遺也。

○別史類

△《南史》八十卷、《北史》八十卷

唐崇賢館學士鄴李延壽撰。初,延壽父大師多識舊事,常以宋、齊、樑、陳,魏、齊、周、隋天下分隔,南謂北爲“索虜”,北謂南爲“島夷”,詳略訾美失傳,思所以改正刊究,未成而沒。延壽追終先志,凡八代合二書,爲百八十篇。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高氏小史》一百三十卷

唐殿中丞高峻撰。本書六十卷,其子迥分爲一百二十。蓋鈔節歷代史也。司馬溫公嘗稱其書,使學者觀之。今案《國史志》凡一百九卷,目錄一卷。《中興書目》一百二十卷,止於文宗。今本多十卷,直至唐末。峻,元和人,則其書當止於德、順之間。迥之所序,但云分六十卷爲百二十,取其便易而已,初未嘗有所增加也。其止於文宗及唐末者,殆皆後人傳益之,非高氏本書。此書舊有杭本,今本用厚紙裝?夾面,寫多錯誤,俟求杭木校之。

△《唐餘錄史》三十卷

直集賢院益都王皡子融撰。寶元二年上。是時惟有薛居正《五代舊史》,歐陽修書未出。此書有紀,有志,有傳,又博採諸家小說,仿裴松之《三國志注》,附其下方,蓋五代別史也。其書列韓通於《忠義傳》,且表出本朝褒贈之典,《新舊史》皆不及此。《館閣書目》以入雜傳類,非是。皡,曾之弟,後以元吳反,乞以字爲名,仕至集賢院學士。

△《古史》六十卷

門下侍郎眉山蘇轍子由撰。因馬遷之舊,上觀《詩》、《》,下考《春秋》及秦、漢雜錄,爲七本紀,十六世家,三十七列傳。蓋漢世古文經未出,戰國諸子各自著書,或增損古事以自信其說,遷一切信之,甚者或採世俗相傳之語,以易古文舊說,故爲此史以正之。然其稱遷淺近而不學,疏略而多信,遷誠有可議者,而以爲不學淺近,則過矣。

△《東都事略》一百五十卷

承議郎知龍州眉山王偁季平撰。其書紀、傳、附錄略具體,但無志耳。附錄用《五代史》例也。淳熙中上其書,得直祕閣。其所紀太簡略,未得爲全善。

△《新唐書略》三十五卷

呂祖謙授徒,患《新史》難閱,摘要抹出,而門人鈔之。蓋節本之有倫理者也。

○編年類

△漢紀三十卷

漢侍中汝南荀悅仲豫撰。獻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爲漢紀,詔尚書給筆劄,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其《自序》曰:“立典有五志焉,曰達道義,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勳,表賢能。”

△《後漢紀》三十卷

晉東陽太守陽夏袁宏彥伯撰。以《後漢書》煩穢雜亂,撰集爲此記。

△《晉春秋略》二十卷

唐祕書省正字杜延業撰。自王隱而下諸書及諸僭僞傳記,皆所詳究,而以蕭方等《三十國春秋》刪緝爲此書。《館閣書目》作“杜光業”。案《唐志》亦曰“延業”。考《新舊史》,他無所見,未詳何時人。

△《元經薛氏傳》十五卷

稱王通撰,薛收傳,阮逸補並注。案河汾王氏諸書,自《中說》之外,皆《唐藝文志》所無。其傳出阮逸,或雲皆逸僞作也。今考唐神堯諱淵,其祖景皇,諱虎。故《晉書》戴淵、石虎,皆以字行。薛收唐人,於傳稱戴若思、石季龍宜也。《元經》作於隋世,而太興四年亦書曰“若思”,何哉?意逸之心勞日拙,自不能掩耶!此書始得於莆田,才三卷,止晉成帝。後從石林葉氏得全本,錄成之。

△《唐歷》四十卷

唐集賢學士河東柳芳仲敷撰。芳所輯《國史》,敘天寶後事不倫,及謫黔中,會高力士同貶,因從之質開元、天寶禁中事本末,史已上送,不可追刊,乃用編年法作此書。起隋義寧元年,迄大曆十三年。

△《續唐歷》二十二卷

唐監修國史崔龜從元吉撰。起大曆十三年春,盡元和十五年,以續柳芳之書也。《藝文志》載韋澳、蔣偕、李荀、張彥遠、崔瑄等撰,實大中時。

△《大唐統紀》四十卷

唐江南西道觀察制官陳嶽撰。用荀、袁體,起武德,盡長慶,爲一百卷。今止武后如意,非全書也。

△《通曆》十五卷

唐泉州別駕扶風馬總會元撰。書本十卷,止於隋代。今書直至五代,增五卷者,後人所續也。晁公武《志續通曆》十卷,孫光憲撰。太祖朝嘗詔毀其書。

△《唐年補錄》六十五卷

後晉起居郎史館修撰獲鹿賈緯撰。以武宗後無實錄,故爲此書,終唐末,其實補實錄之缺也。雖論次多缺誤,而事蹟鹿存,亦有補於史氏。

△《五代通錄》六十五卷

宰相昭文館大學士大名範質文素撰。亦以實錄繁冗,節略而成此書。

△《帝王照略》一卷

唐洺州刺史劉軻撰。僞蜀馮鑑注,並續唐祚以後。《唐志》及《館閣書目》有《劉軻帝王歷數歌》一卷,疑即此書也。

△《紀年通譜》十二卷

丞相宋庠公序撰。自漢文後元有年號之後,以甲子貫之,曰正、曰閏、曰僞、曰賊、曰蠻夷,以正爲主,而附列其左,號《統元》,爲十卷。其二卷曰《類元》,因文之同,各以匯別。慶曆中表上之。宣義郎畢仲荀續補一卷,止元符三年。

△《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

丞相溫公河內司馬光君實撰。初,光嘗約戰國至秦二世,如《左氏》體爲志八卷以進。英宗悅之,遂命論次歷代君臣事蹟,起周威烈,迄乎五代,就祕閣置局。神宗御製序,賜名《資治通鑑》。及補外,聽以書局自隨。元豐七年書成。上曰:“賢於荀悅《漢紀》遠矣。”目錄仿《史記》年表,年經國緯,用劉羲叟長曆氣朔,而撮新書精要散於其中。《考異》參諸家異同,正其謬誤,而歸於一。總三百五十卷。

△《通鑑舉要歷》八十卷

司馬光撰。《通鑑》既成,尚患本書浩大難傾略,而目錄無首尾,晚著是書,以絕二累。其藁在晁說之以道家。紹興初,謝克家任伯得而上之。

△《累代歷年》二卷

司馬光撰。即所謂《歷年圖》也。治平初所進,自威烈王至顯德,本爲圖五卷,歷代皆有論。今本陳輝晦叔刻於章貢,爲方策以便觀覽,而自漢高帝始。

△《百官公卿表》十五卷

司馬光撰。其序曰:“朝廷所以鼓舞羣倫,緝熙庶續者,曰官、曰差遣、曰職而已。所謂‘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謂‘差遺’者,古之官也;所謂‘職’者,古之加官也。自建隆以來,文官知雜御史以上,武官閤門使以上,內臣押班以上,遷轉黜免存其實,以先後相次爲表。”本入職官類,以《稽古錄序》所謂“建隆接乎熙寧,臣又著之於《百官表》”,即謂此書,蓋與《通鑑》相爲表裏,故著之於此。案晁氏《讀書志》有一百四十二卷,未詳。

△《稽古錄》二十卷

司馬光撰。其表雲:“由三晉開國,迄於顯德之末造,臣既具之於《歷年圖》;自六合爲宋,接於熙寧之元,臣又著之於《百官表》,乃威烈丁丑而上,伏羲書契以來,悉從論纂,皆有依憑。”蓋元祐初所上也。此書始刻於越,其後再刻於潭。越本《歷年圖》諸論聚見第十六卷,蓋因圖之舊也;潭本諸論各系於國亡之時,故第十六卷惟存總論。

△《通鑑釋文》二十卷

司諫司馬康公休撰。溫公之子也。

△《通鑑釋文》三十卷

左宣義郎眉山史炤見可撰,馮時行爲之序。今考之公休之書,大略同而加詳焉。蓋因其舊而附益之者也。

△《通鑑前例》一卷、《修書帖》一卷、《三十六條四圖》共一卷

司馬光記集修書凡例,諸帖則與書局官屬劉恕、範祖禹往來書簡也。其曾孫侍郎伋季思裒爲一編,又以《前例》分爲三十六條,而考其離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列爲四圖。

△《通鑑問疑》一卷

高安劉羲仲壯輿纂集。其父道原與溫公往復相難者,亦附《修書帖》後。

△《通鑑外紀》十卷、《目錄》三卷

祕書丞高安劉恕道原撰。司馬公修歷代君臣事蹟,闢恕爲屬。嘗謂《史記》不及庖犧、神農,今歷代書不及威烈之前,欲爲《前紀》,而本朝爲《後紀》,將俟書成請於公。會道原病廢,絕意《後紀》,乃改《前紀》爲《外紀》雲。《通鑑》書成,恕已亡,範淳父奏恕於此書用力最多,援黃鑑、梅堯臣例官其子,且以書賜其家。道原父渙凝之,家廬山。歐陽公所爲賦《廬山高》也。

△《疑年譜》一卷、《年略譜》一卷、《雜年號》附

劉恕撰。謂春秋起周平、魯隱,《史記》本紀自《軒轅》,列傳首《伯夷》,年表起共和。共和至魯隱,其間七十一年,即與春秋相接矣。先儒庖犧、女媧,下逮三代,享國之歲,衆說不同,懼後人以疑事爲信書,穿鑿滋甚,故周厲王以前三千五百一十九年爲《疑年譜》,而共和以下至元祐壬申一千九百一十八年爲《年略譜》。大略不取正閏之說,而從實紀之。四夷及寇賊僭紀名號,附之於末。

△《唐史論斷》三卷

天章閣待制陽翟孫甫之翰撰。甫以《唐書》煩冗遺略,多失體法,乃修爲《唐史》,用編年體。自康定元年逮嘉祐元年,成七十五卷,爲論九十二首。甫沒,朝廷取其書留禁中,其從子察錄以遺溫公,而世亦罕見。聞蜀有刻本,偶未得之,今惟諸論存焉。

△《編年通載》十五卷

集賢院學士建安章衡子平撰。編歷代帝系年號,始自唐、虞,迄於聖宋治平四年,總三千四百年。熙寧七年上之。其族父楶質夫爲之序。衡,嘉祐二年進士首選也。

△《唐鑑》十二卷

翰林學士成都範祖禹淳父撰。祖禹與修《通鑑》,分主唐史。元祐初上此書,考其治亂興廢之由,爲三百六篇。

△《紹運圖》一卷

諸葛深通甫撰。元祐中人,未詳爵裏。其書頗行於世俗。

△《歷代帝王年運詮要》十卷

左朝請大夫朱繪撰。紹興五年序,未詳何所人。

△《歷代紀年》十卷

濟北晁公邁伯咎撰。詠之之子也,嘗爲提舉常平使者。其自爲序,當紹興七年。

△《讀史管見》三十卷

禮部侍郎胡寅明仲撰。以《通鑑》事備而義少,故爲此書。議論宏偉嚴正,間有感於時事。其於熙、豐以來接於紹興權奸之禍,尤拳拳寓意焉。晦翁《綱目》亦多取之。

△《皇王大紀》八十卷

胡宏撰。述三王、五帝至周赧王。前二卷自盤古至帝罄,年不可考信,姑載其事而已。自堯以後,用《皇極經世》歷,起甲辰,始著年紀。博採經傳,時有論說,自成一家之言。然或取莊周寓言以爲實,及敘邃古之初,終於無徵不信云爾。

△《經世紀年》二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用《皇極經世》譜編,有所發明則著之。其言邵氏以數推知去外丙、仲壬之年,乃合於《尚書》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之說。今案孔氏《正義》正謂劉歆、班固不見古文,謬從《史記》,而章衡《通載》乃雲以紀年推之外丙、仲壬合於歲次,《尚書》殘缺,而《正義》之說誤。蓋三代而上,帝王歷年遠而難考類如此,劉道原所謂疑年者也。然孟子亦有明文,不得雲《史記》謬。

△《通鑑論篤》三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取《通鑑》中言論之精確者,表而出之。多或全篇,少至一二語,去取甚嚴,可以見前輩讀書眼目之高。

△《通鑑紀事本末》四十二卷

工部侍郎袁樞機仲撰。樞自太學官分教嚴陵爲此書。楊誠齋爲之序。

△《通鑑綱目》五十九卷

侍講新安朱熹元晦撰。始,司馬公《通鑑》有《目錄舉要》。其後,胡給事安國康侯又修爲《舉要補遺》。朱晦翁因別爲義例,表歲以首年,因年以著統,大書以提要,而分注以備言,自爲之序,乾道壬辰也。大書者爲綱,分注者爲目,綱如經,目如傳。此書嘗刻於溫陵,別其綱謂之提要,今板在監中。廬陵所刊則綱目並列,不復別也。

△《國紀》五十八卷

吏部侍郎睢陽徐度敦立撰。度,丞相處仁擇之之子也。其書詳略頗得中,而不大行於世。鄧學有魏邸舊書傳得之。

△《續通鑑長編》一百六十八卷

禮部侍郎眉山李燾仁父撰。長編雲者,司馬公之爲《通鑑》也,先命其屬爲叢目,既成,乃修長編,然後刪之以爲成書。唐長編六百卷,今《通鑑》惟八十卷爾。燾所上表自言未可謂之《通鑑》,止可謂之長編,故其書雖繁蕪而不嫌也。其卷數雖如此,而冊數至餘三百。蓋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餘。

△《續通鑑長編舉要》六十八卷

李燾撰。大略皆溫公舊規也。

△《九朝通略》一百六十八卷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復撰。

△《中興小歷》四十一卷

熊克撰。克之爲書,往往疏略多牴牾,不稱良史。

△《中興遺史》六十卷

從義郎趙甡之撰。慶元中上進。其書大抵記軍中事爲詳,而朝政則甚略,意必當時遊士往來邊陲、出入幕府者之所爲。及觀其記張浚攻濠州一段,自稱姓名曰閒府張鑑。然則此書鑑爲之?而甡之竊以爲己有也。或曰鑑即甡之婦翁,未知信否?

△《丁未錄》二百卷

左修職郎昭武李丙撰。自治平丁未王安石初召用,迄於靖康童貫之誅,故以“丁未”名之。每事皆全載制詔章疏甚詳。

△《思陵大事記》三十六卷、《阜陵大事記》二卷

李燾撰。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

工部侍郎陵陽李心傳微之撰。蓋與李巽巖《長編》相續,亦嘗自隆興後相繼爲之。會蜀亂散失,不可復得。

△《大事記》十二卷、《解題》十二卷、《通釋》一卷

著作郎東萊呂祖謙伯恭撰。自敬王三十九年以下,採《左氏傳》、歷代史、《皇極經世》、《通鑑》、《稽古錄》輯而廣之。雖上接獲麟,而書法則視太史公所錄,不盡用策書凡例。《解題》者略具本末,或附以己意,多所發明。《通釋》者,經典綱要,孔、孟格言,以及歷代名儒大議論。初,意欲起春秋,接於五代,僅及漢武徵和三年而止。東萊年方強仕而得末疾,平生論著大抵經始而未及成,如《讓詩記》、《書說》是已。是書之作,當淳熙七年,又二年而沒。使天假之年,所傳於世者,寧止是哉!

△《建隆編》一卷

陳傅良撰。蓋《長編》太祖一朝節略也。隨事考訂,並及累朝始末。慶元初,在經筵所上。

△《讀書譜》一卷

陳傅良撰。自伏羲迄春秋終,以《易》、《》、《詩》、《春秋》諸經考世代而附著之。共和而下始有年數。

△《紀年統紀論》一卷

永嘉朱黼文昭撰。黼從陳止齋學,嘗著《記年備遺》,起陶唐,終顯德爲百卷。蓋亦本《通鑑》、《稽古錄》,而擷其中論正統者爲《統紀論》。是編葉水心序之。

△《皇朝編年舉要》三十卷、《備要》二十卷

太學生莆田陳均平甫撰。均,丞相俊卿之從孫。端平初,有言於朝者,下福州取其書,由是得初品官。大抵依仿朱氏《通鑑綱目》。《舉要》者綱也,《備要》者目也。然去取無法,詳略失中,未爲善書。

△《續百官公卿表》十卷、《質疑》十卷

兵部尚書永嘉蔡幼學行之撰。續溫公舊書,起熙寧,至靖康。《質疑》者,考異也。

△《續稽古錄》一卷

祕書丞歷陽龔頤正養正撰。以續司馬光前錄,而序述繁釀。其記紹熙甲寅事,歸功於韓侂冑。頤正本名敦頤,避崇陵諱改焉。嘗撰《元祐黨籍譜傳》得官。韓氏用事時,賜出身入館,非端士也。此書正以右韓也。

△《歷代帝王纂要譜括》二卷

餘姚孫應符仲潛撰。蓋《紹運圖》之詳者也。

○起居注類

《唐志》起居注類,實錄、詔令皆附焉。今惟存《穆天子傳》及《唐創業起居注》二種,餘皆不存。故用《中興館閣書目》例,與實錄共爲一類,而別出詔令。

△《穆天子傳》六卷

晉武帝時汲冢所得書,其體制與起居注正同,郭璞爲之注。起居注者,自漢明德馬皇后始,漢、魏以來因之。

△《唐創業起居注》五卷

唐工部尚書晉陽溫大雅彥弘撰。所載自起義至受禪凡三百五十七日。其述神堯不受九錫,反覆之語甚詳。愚嘗書其後曰“新史”。稱除隋之亂比跡湯武,湯武未易比也,唐之受命正與漢高帝等爾。其不受九錫,足以掃除魏、晉以來欺天罔人之態,而猶不免曰受隋禪者,乃以尊立代王之故,會不若以子嬰屬吏之爲明白洞達也。

△《唐高祖實錄》二十卷

唐給事河東敬播撰。案《志》稱房玄齡監修,許敬宗刪改。今本首題監修國史許敬宗奉敕定,而第十一卷題司空房玄齡奉敕撰,不詳其故。

△《唐太宗實錄》四十卷

案《藝文志》有《今上實錄》二十卷,敬播等撰,房玄齡監修。又有長孫無忌《太宗實錄》四十卷。今本惟題中書令許敬宗奉敕撰。蓋敬宗當高宗時用事,以私意竄改國史。《中興書目》言之詳矣。但今本既雲許敬宗撰,而以爲恐止是玄齡、無忌所進,則不可考也。

△《唐高宗後修實錄》十九卷

唐左散騎常侍彭城劉知幾子玄、恆王傅汴州吳兢撰。案《志》,令狐德棻撰,止乾封。知幾續成之。故號“後修”。書本三十卷,今闕十一卷。

△《唐則天實錄》二十卷

吳兢撰。案《志》,魏元忠等撰,劉知幾、吳兢刪正。今惟題兢撰。武氏罪大惡極,固不應復入唐廟,而題主猶有“聖帝”之稱,至開元中,禮官有言,乃去之。武氏不應有實錄,猶正史之不應有本紀。皆沿襲《史》、《漢》呂后例。惟沈既濟之論爲正,而範氏《唐鑑》用之。《唐鑑》中宗嗣聖元年書至二十一年(案神龍元年),黜武后光宅至長安並不用。

△《唐中宗實錄》二十卷

吳兢撰。

△《唐睿宗實錄》十卷

劉知幾撰。《志》有二錄,五卷者爲吳兢。今此十卷,當是知幾也。《館閣書目》亦別有五卷者。

△《唐玄宗實錄》一百卷

題元載撰。蓋左拾遺令狐峘所爲,而載以宰相監修也,史稱事多漏略,拙於取棄,不稱良史。峘,德棻五世孫也。

△《唐肅宗實錄》三十卷

亦元載監修,不見史官姓名。

△《唐代宗實錄》四十卷

令狐峘撰。尤爲漏略,不立房琯傳,不載顏真卿事蹟。

△《唐建中實錄》十卷

唐史館修撰吳郡沈既濟撰。其書止於建中二年十月,既濟罷史官之日。

△《唐德宗實錄》五十卷

稱裴垍撰。亦監修宰相也。案《志》,蔣乂、樊紳、林寶、韋處厚、獨孤鬱撰。垍,字弘中,河東人。

△《唐順宗實錄》五卷

唐史館修撰韓愈撰。見愈《外集》。案《志》稱韓愈、沈傳師、宇文籍撰,李吉父監修。《新史》謂議者鬨然不息,卒竄定無完篇,以閹官惡其書禁中事切直故也。

△《唐憲宗實錄》四十卷

題路隋撰。隋自長慶中與韋處厚同修撰,歷年久而未成,至文宗太和中,隋爲監修,乃上之。案《志》稱沈傳師、鄭澣、宇文籍、蔣系、李漢、陳夷行、蘇景裔撰,蓋前後史官也。又稱杜元穎、韋處厚、路隋監修,亦前後宰相也。

△《唐穆宗實錄》二十卷

亦路隋監修,史官則蘇景裔、王彥威、楊漢公、蘇滌、裴休也。

△《唐敬宗實錄》十卷

監修李讓夷,史官陳商、鄭亞。

△《唐文宗實錄》四十卷

監修魏謩,史官盧耽、蔣偕、王渢、盧告、牛叢也。

△《唐武宗實錄》三十卷

監修韋保衡。

△《宣宗實錄》三十卷

△《懿宗實錄》二十五卷

△《僖宗實錄》三十卷

△《昭宗實錄》三十卷

△《哀帝實錄》八卷

案:《唐志》惟有《武宗實錄》三十卷,其後皆未嘗修纂。更五代,《武錄》亦不存,《邯鄲書目》惟存一卷而已。五《錄》者,龍圖閣直學士常山宋敏求次道追述爲書。案《兩朝史志》初爲一百卷,其後增益爲一百四十八卷。今案《懿錄》三十五卷,止有二十五卷,而始終皆備,非闕也。實一百四十三卷。《館閣書目》又言闕第九一卷,今本亦不闕雲。

△《後唐莊宗實錄》三十卷

監修趙鳳,史官張昭遠撰。天成四年上。

△《後唐明宗寶錄》三十卷

監修姚顗,史官張昭遠等撰。清泰三年上。

△《後唐廢帝實錄》十七卷

張昭、尹拙、劉溫叟撰。案昭本傳撰樑均王、郢王、後唐愍帝、廢帝、漢隱帝《實錄》,惟樑二王年祀浸遠,事皆遺失,遂不修。餘三帝實錄皆藏史閣,周世宗時也。蓋昭木撰《周祖實錄》,以其歷試之跡,多在漢隱帝時,故請先修《隱錄》,因並及前代雲。

△《晉高祖實錄》三十卷

△《晉少帝實錄》二十卷

監修竇正固,史官賈緯、王伸、竇儼等撰。周廣順元年上。正固字體仁,同州人。相漢至周,罷歸洛陽,國初卒。

△《漢高祖實錄》十七卷

監修蘇逢吉,史官賈緯等撰。乾祐二年上。書本十二卷,今缺末三卷。《中興書目》作十卷。

△《漢隱帝實錄》十五卷

張昭等撰。事已見前。

△《周太祖實錄》三十卷

張昭等撰。顯德五年上。昭即昭遠,字潛夫,濮上人。避漢祖諱,止稱昭。逮事本朝,爲吏部尚書。開寶四年卒。

△《周世宗實錄》四十卷

監修官晉陽王溥齊物,修撰范陽扈蒙日用撰。

△《太祖實錄》五十卷

監修國史肥鄉李沆太初,史官集賢院學士河南錢若水淡成等重修。初,淳化中,命李至、張洎等修太祖史未成,及鹹平元年,《太祖實錄》成書,以太祖朝事多漏略,故再命若水修撰。二年書成,上之。卷首有沆《進書表》,敘前錄之失及新書刊修條目甚詳。同修者直館饒陽李宗諤昌武、東平梁顥太素、直集賢院河南趙安仁樂道。李燾雲,世傳太祖自陳橋推戴馬上,約束諸將本太祖聖意,前錄無太宗叩馬之語,乃後錄所增也。前錄既不傳,今不可考矣。李燾《長編》且載,而云舊錄所無,今從新錄。然則燾亦嘗見舊錄也耶?近聞士大夫家亦多有之,求之未獲也。

△《太宗實錄》八十卷

錢若水等以至道三年十一月受命,鹹平元年八月上之。九月而畢,人難其速。同修撰者給事中濟陰柴成務寶臣、祕閣校理丹陽吳淑正儀、直集賢院建安楊億大年。案億《傳》,書凡八十篇,而億獨草五十六卷。

△《真宗實錄》一百五十卷

學士承旨肥鄉李維仲方、學士臨川晏殊同叔撰。乾興元年受詔,天聖二年,監修新喻王欽若定國上之。同修者侍講博平孫奭宗古、知制誥趙郡宋綬公垂、度支副使閬中陳堯佐舜元、校理真定王舉正伯中、枝勘河南李淑獻臣。

△《仁宗實錄》二百卷

學士華陽王珪禹玉、範鎮景仁、知制誥常山宋敏求次道撰。嘉祐八年奉詔,歷治平至熙寧二年七月書成。宰臣韓琦提舉。

△《英宗實錄》三十卷

學士壽春呂公著晦叔、長社韓維持國、知制誥浦城吳充衝卿撰。熙寧元年正月奉詔,二年七月宰臣提舉曾公亮上之。

《英宗實錄》熙寧元年曾宣靖提舉,王荊公時已入翰林,請自爲之,兼實錄修撰,不置官屬。成書三十卷,出於一手。東坡先生嘗語劉壯輿羲仲雲,此書詞簡而事備,文古而意明,爲國朝諸史之冠。晁氏《讀書志》雲,熙寧元年正月,詔曾公亮提舉,呂公著、韓維修撰,孫覺、曾鞏檢討,三月,又以錢藻檢討,四月,又以王安石、吳充爲修撰。二年七月,書成上之。

△《神宗實錄》朱墨本二百卷

元祐中,兵部侍郎青社趙彥若元考、著作郎成都範祖禹淳甫、豫章黃庭堅魯直撰。紹聖中,中書舍人莆田蔡卞元度、長樂林希子中等重修。其朱書系新修,黃字系刪去,墨字系舊文,其增改刪易處則又有籤貼,前史官由是得罪。卞,王安石之壻,大抵以安石《日錄》爲主。陳瓘所謂尊私史而壓宗廟者也。

△《神宗實錄考異》二百卷

監修解樑趙鼎元鎮、史官成都範衝元長等撰。建炎初,有詔重修,紹興六年,先進呈五十卷,六年正月書成。《考異》者,備朱、墨、黃三書,而明著其去取之意也。闕百六十一至百七十一卷。初,蔡卞既改舊錄,每一卷成,納之禁中,蓋將盡泯其跡,而使新錄獨行。謂朱墨本者,世不可得而見也。及樑師成用事,自謂蘇氏遺體,頗招延元祐諸家子孫,若範溫、秦湛之流。師成在禁中見其書,爲諸人道之。諸人幸其書之出,因曰此不可不錄也、師成如其言。及敗,沒入。有得其書者,攜以渡江,遂傳於世。嗚呼,此可謂非天乎!

△《哲宗實錄》一百五十卷

監修趙鼎、史官範衝等重修。紹興四年三月,思陵嘗謂宰臣朱勝非等曰:“神宗、哲宗史錄,事多失實,當別修定。範祖禹之子衝已有詔命,可趣來令兼史職。”衝至,以宗正少卿兼直史館。辭,不許。上謂勝非等曰:“此事朕何敢私?頃歲昭慈誕辰,宮中置酒,從容語及前朝事,曰吾逮事宣仁,求之古今,母后之賢,未見其比,奸臣私憤誣謗,雖嘗下詔辨明,而史錄未經刪改,豈足貽信後世?吾意在天之靈,不無望也。朕每念及此,惕然於懷,欲降一語,具載昭慈遺旨,庶使中外知朕修史之本意。”於是以聖語系之《哲錄》之末。

△《徽宗實錄》一百五十卷

監修宰相湯思退等上。自紹興七年詔修,十一年先成六十卷,至二十八年書成。修撰官曆年既久,前後非一人。至乾道五年,祕書少監李燾請重修。淳熙四年成二百卷,《考異》百五十卷,《目錄》二十五卷。今百五十卷者,前本也。

△《欽宗實錄》四十卷

乾道四年修撰洪邁等進。

△《高宗實錄》五百卷

慶元三年,修撰濟源傅伯壽景仁撰。初進二百八十卷,止紹興十六年。嘉泰二年,修撰建安袁說友起巖等又進二百二十卷,止三十二年。

△《孝宗實錄》五百卷

嘉泰二年,修撰傅伯壽等撰進。中興以來,兩朝五十餘載事蹟,置院既久,不以時成,涉筆之臣,乍遷忽徙,不可殫紀。及有詔趣進,則匆遽鈔錄,甚者一委吏手,卷帙猥多,而紀載無法,疏略牴牾,不復可稽據。故二《錄》此之前世,最爲缺典,觀者爲之太息。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