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卷六

○職官類

△《漢官儀》一卷、《續補》一卷

後漢軍謀校尉汝南應邵仲遠撰。按《唐志》有《漢官》五卷,《漢官儀》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載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書亡矣,李埴季允嘗續補一卷。

△《漢官典儀》一卷、《續補》一卷

漢衛尉蔡質撰。雜記官制及上書謁見禮式。《隨志》有《漢官典職儀式》二卷。今存一卷,李埴亦補一卷。其續者皆出於史中採拾。

△《漢官舊儀》三卷

漢議郎東海衛宏敬仲撰。或雲胡廣。按宏本傳作《漢舊儀》四篇,以載西京雜事,不名《漢官》。今此惟三卷,而又有《漢官》之目,未知果當時本書否?《唐志》亦無“官”字,舊在儀注類,以其載官制爲多,故著於此。

△《唐六典》三十卷

題御撰,李林甫等奉敕注。按韋述《集賢記注》,開元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旨修《六典》,上手寫白麻紙凡六條,曰理、教、禮、政、刑、事典,令以類相從,撰錄以進。張說以其事委徐堅,思之歷年,未知所適。又委毋煚、餘欽、韋述,始以令式入六司,象《周禮》六官之制,其沿革併入注,然用功艱難。其後,張九齡又以委苑鹹,二十六年奏草上。至今在書院,亦不行。今案《新書百官志》皆取此書,即太宗貞觀六年所定官令也。《周官》六職視《周禮》六典,已有邦土、邦事之殊,不可考證,《唐志》內外官與周制迥然不同,而強名“六典”可乎?善乎範太史祖禹之言曰:“既有太尉、司徒、司空,而又有尚書省,是政出於二也;既有尚書省,而又有九寺,是政出於三也。”本朝裕陵好觀《六典》,元豐官制盡用之,中書造命,門下審覆,尚書奉行,機事往往留滯,上意頗以爲悔雲。

△《元和百司舉要》二卷

唐宰相趙郡李吉甫弘憲撰。首稱文班八十四司,四百六十員,武班二十六司,一百八十員,都計六百四十員。末稱在京文武官及府縣總三千七百九十九員。意者當時實數也。

△《具員故事》十卷

唐鳳閣舍人樑載言撰。以唐官具員附之歷代事蹟。蓋後人《職林》、《職官分紀》之類所從始也。或稱《職總聯珠》,《崇文總目》又作《具員事蹟》。《中興書目》惟有七卷,三卷闕。

△《官品纂要》十卷

唐樂安任戩撰。以官品令爲主,而階職、勳爵隨品具列,歷代沿革頗著其要。戩舉進士不第。爲此書當太和丁未。

△《御史臺記》十二卷

唐殿中侍御史南陽韓琬茂貞撰。自唐初迄開元五年,御史姓名、行事及官制沿革,皆詳著之。第八卷爲琬著傳,九卷以後爲右臺。右臺創於武后,廢於中宗,歲月蓋不久也。末有雜說五十七條。

△《卸史塞故事》三卷

唐朝集使洺州錄事參軍李結撰。

結本名構,避光堯御諱。

△《御史臺記》五卷

不知何人作。記本朝御史臺事,至崇、觀間。

△《集賢註記》三卷

唐集賢院學士京兆韋述撰。敘置院始末、學士名氏及院中故事。

△《史館故事錄》三卷

不著名氏。凡爲六門,曰敘事、史例、編修、直筆、曲筆,而終之以雜錄。末稱皇朝廣順,則是周朝史官也。

△《翰林志》一卷

唐學士李肇撰。

△《承旨學士院記》一卷

唐承旨河南元稹微之撰。專載承旨姓名,自貞元二十一年鄭絪,至元和十五年杜元穎,並稹爲十二人。末又有李德裕、李紳、韋處厚三人。蓋後人所益也。

△《翰林學士記》一卷

唐侍講學士萬年韋處厚德載撰。

△《翰林院故事》一卷

唐學士京兆韋執誼撰。

△《翰林學士院舊規》一卷

唐學士馮翊楊鉅文碩撰。雜記院中事例及文書格式,其祠祭、祝版、社稷、宗廟,上至天地,用“伏惟尚饗”,嶽、瀆而降只曰“尚饗”,此例今人皆莫之知,則施之尊卑無別矣。鉅,宰相收之子,其爲學士在昭宗時。

△《重修翰林壁記》一卷

唐學士丁居晦撰。開元二年也。所記姓名迄於鹹通,而獨無天寶、大曆學士,爲不可曉。

△《金坡遺事》三卷

學士吳越錢惟演希聖撰。題名自建隆至天聖四年,凡四十七人;自開元而下合三百一十五人。其他典故,視前記詳矣。

△《別書金坡遺事》一卷

學士澶淵晁迥昭遠撰。因錢惟演寄示《遺事》,別書真宗待遇恩禮三則於後。

△《翰苑雜記》一卷

學士饒陽李宗諤昌武撰。

△《續翰林志》一卷、《次續志》一卷

學士承旨梓潼蘇易簡太筒撰。以續唐李肇之書。其子耆又以其父遭遇恩禮之盛,續於其後。

△《翰苑羣書》三卷

學士承旨鄱陽洪遵景嚴撰。自李肇而下十一家及年表、中興後題名共爲一書,而以其所錄遺事附其末,總爲三卷。遵後至籤樞,父皓、兄適、弟邁,四人入翰苑,可謂盛矣。

△《翰林遺事》一卷

洪遵撰。已見上錄諸書所未及者。

△《掖垣叢志》三卷

丞相安陸宋庠公序撰。時爲正字。

△《職林》二十卷

集賢院學士錢唐楊侃撰。鹹平二年所序。有胡昉者,明道二年作後序,增益事實七百四十五條,而以新續標之。侃,端拱進士,晚爲知制誥,避真宗舊諱,更名大雅。歐陽公其婿也,集中有墓誌。

△《職官分紀》五十卷

富春孫逢吉彥同撰。大抵本《職林》而增廣之,其條例精密,事實詳備矣。秦少游序之,元祐七年也。

△《官制》、《學制》各一卷

司馬光撰。

△《唐職林》三十卷

石埭尉維揚馬永錫明叟撰。以《唐六典》爲主,而附以新史所載事實,頗採傳記歌詩之屬。政和乙未天台左譽序。

△《朝集院須知》一卷

無名氏錄承平時京朝官得替回朝見禮式。

△《皇宋館閣錄》五卷

不著名氏所記,止於元祐。《中興館閣書目》雲祕合校理宋匪躬撰;又云共八門,原十五卷,存十一卷。今本止五卷,不見門類,前三卷又混而爲一,意未必全書也。

△《蓬山志》五卷

祕書少監劍川羅畸疇老撰。凡十五門,崇寧四年序。

△《麟臺故事》五卷

中書舍人信安程俱致道撰。中興之初,復置館職,俱爲少蓬,採摭舊聞,參考裁定條上。既略施行,而爲書十有二篇以進。俱在承平時,凡三入省,故其見聞爲詳。

△《中興館閣錄》十卷、《續》十卷

祕書監天台陳騤叔進撰。淳熙中,騤長蓬山,與同僚錄建炎以來事爲此書。李燾仁父爲之序。《續錄》者,後人因舊文增附之。

△《續史館故事》一卷

著作佐郎曲阿洪興祖慶善撰。記國朝史館事蹟,以續舊編。

△《祖宗官制舊典》三卷

直龍圖閣東萊蔡惇元道撰。大略以爲元豐用官階寄祿,雖號正名,而流品混淆,爵位輕濫,故以祖宗舊典與新制參稽並考而論其得失。元道,文忠公參政齊之姪孫,而翰林學士延慶之子,渡江卒於涪陵。尹和靖焞嘗題其墓。

△《官制舊典正誤》一卷

無名氏。

△《國朝官制沿革》一卷

黃琮元禮撰。

△《職官記》一卷

大理少卿張縯季長撰。專載新舊遷轉之異,亦以寄祿爲未然也。以上三家皆附蔡氏書後。縯,蜀人,陸務觀與之厚善。

△《官制新典》十卷

熊克撰。其書以元豐新制爲主,而元祐之略加通變,崇、政之恣爲紛更,皆具列焉。

△《聖朝職略》二十卷

熊克撰。仿馬永錫《唐職林》,考其廢置因革,亦頗採故事,摘舊制誥中語附焉。其書猶草創未成,蓋應用之具也。

△《宰輔拜罷錄》二十四卷

史館修撰範衝元長等撰。起建隆元年,止紹興六年。宰相自範質至張浚,執政自趙普至折彥質,各記除授年月、訓詞,亦略敘在位本末於後。

△《國朝相輔年表》一卷、《續》一卷

同知太常禮院開封陳繹和叔撰。自建隆庚申迄治平丙午。《續》自丁未迄紹興十四年,稱臣易記,而不著姓,當是李易也,時方自給事中奉祠,其曰“私題臣繹之次”者,其書蓋未必上,而私續之云爾。自後接於嘉定,則後人所益也。

△《職源》五十卷

大理司直金華王益之行甫撰。亦簡牘應用之書,而專以今日見行官制爲主。蓋中興以後,於舊制多所並省故也。

△《元輔表》一卷

龔頤正撰。專錄宰相,不及執政。

△《漢官考》六卷

知金州清江徐筠孟堅撰。以《百官表》官制爲主,而紀、傳及注家所載,皆輯而錄之。

△《漢宮總錄》十卷

王益之撰。大較亦如前書。

△《縣法》一卷

北京留守溫陵呂惠卿吉甫撰。曰法令、詞訟、刑獄、簿歷、催科、給納、災傷、盜賊、勸課、教化凡十門,爲縣之法,備於此矣。雖今古事殊,而大體不能越也。惠卿小人之雄,於材術固優,然法令居首,而教化乃居其末,不曰俗吏而謂之何哉!

△《縣務綱目》二十卷

贛陽劉鵬撰。凡四十四門,四百七十餘事。其說不止於作縣,而事關縣務者爲多焉。元符庚辰敘。

△《作邑自箴》十卷

李元弼持國撰。政和丁酉序。

△《中興百官題名》五十卷

監察御史臨川何異同叔撰。首卷爲《宰輔拜罷錄》,餘以次列之,刻板浙漕。其後以時增附。渡江之初,庶務草創,諸司間有不可考者,多闕之。

△《齊齋臺諫論》二卷

尚書霅川倪思正父撰。嘉定初更化,矯韓氏用事之弊,於是爲論三篇,言爲之鷹犬者,罪在臺諫。已而,其弊自若也,則又爲續論六篇,言其情狀益精詳。凡爲臺諫之所以得,所以失者,至矣,盡矣。

△《金國官制》

虜雍僞大定年所頒。竊取唐及本朝舊制,以文其腥羶之俗,馬非馬,驢非驢,龜茲王所謂騾者耶。

○禮注類

△《獨斷》二卷

漢議郎陳留蔡邕伯喈撰。記漢世制度、禮文、車服及諸帝世次,而兼及前代禮樂。舒、臺二郡皆有刻本。向在莆田嘗錄李氏本,大略與二本同,而上下卷前後錯互,因並存之。

△《開元禮》一百五十卷

唐集賢院學士蕭嵩、王仲丘等撰。唐初有《貞觀》、《顯慶禮》,儀注不同,而《顯慶》又出於許敬宗希旨傅會,不足施用。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請刪《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張說以爲《禮記》不可改易,宜折衷《貞觀》、《顯慶》以爲唐禮。乃詔徐堅、李銳、施敬本撰述,蕭嵩、王仲丘繼之。書成,唐之五禮之文始備,於是遂以設科取士。《新史》《禮樂志》大略採摭著於篇。然唐初已降凶禮於五禮之末,至顯慶,遂削去《國恤》一篇。則敬宗諂諛諱惡鄙陋亡稽,卒不能正也。

△《開元禮百問》二卷

不著名氏。

△《大唐郊祀錄》十卷

唐太常禮院修撰王涇撰。考次歷代郊廟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號,而圖其壇屋陟降之序。貞元中上之。

△《禮閣新儀》三十卷

唐太常修撰京兆韋公肅撰。錄開元以後禮文損益,至元和十年。其一卷爲目錄。按《館閣書目》雲卷數雖存,而書不全,又復差互重出。今本不爾,但目錄稍誤。

△《續曲臺禮》三十卷

唐太常博士太原王彥威撰。元和十三年,嘗獻《曲臺新禮》三十卷。至長慶中,又自元和之末次第編錄,下及公卿、士庶昏姻、喪祭之禮,並目錄爲三十卷,通前爲六十一卷。案此惟續書,而亦無目錄,全書則未之見也。《館閣書目》亦無之。文宗朝,彥威仕爲尚書節度使。

△《開元通禮》二百卷

御史中丞洛陽劉溫叟永齡等撰。開寶四年五月,命溫叟及李昉、盧多遜、扈蒙、楊昭儉、賈黃中、和峴、陳諤以《開元禮》重加損益,以成此書。

△《太常新禮》四十卷

提舉編修賈昌朝子明等上。景祐四年,同知太常禮院浦城吳育春卿言本院所藏禮文故事未經刊修,請擇官參定。至慶曆四年始成。凡《通禮》所存,悉仍其舊。哀其異者,列之爲一百二十篇。編修官孫祖德、李宥、張方平、呂公綽、曾公亮、王洙、孫瑜、餘靖、刁約。

△《天聖鹵簿圖記》十卷

翰林學士常山宋綬公垂撰。始,太祖朝鹵簿以繡易畫,號“繡衣鹵簿”。真宗時,王欽若爲《記》二卷,闕於繪事,弗可詳識。綬與馮元、孫奭受詔質正古義,傅以新制,車騎、人物、器服之品,皆繪其首者,名同飾異,亦別出焉。天聖六年十一月上之,其考訂援證,詳洽可稽。

△《大饗明堂記》二十卷、《紀要》二卷

宰相河汾文彥博寬夫等撰。國朝開創以來,三歲親郊,未嘗躬行大饗之禮。皇佑二年二月,詔以季秋擇日有事於明堂,而罷冬至郊祀。直龍圖閣王洙言,國家每歲大饗,止於南郊寓祭,不合典禮。古者明堂、宗廟、路寢同制,今大慶殿郎路寢也,九月親祀,當於大慶殿行禮。詔用其言。禮成,命彥博及次相宋庠、參預高若訥編修爲《記》,上親制序文。已而彥博以簡牘繁多,別爲《紀要》。首載聖訓,欲以大慶爲明堂禮官之議,適與聖意合雲。

△《元豐郊廟奉祀禮文》三十卷

崇文院校書楊完撰。初,元豐元年,詔以郊廟奉祀禮文訛舛,就太常寺置局,命陳襄、李清臣、王存、黃履等詳定,完及何洵直、孫諤檢討。其後,本局乞令原檢討官楊完編類上進,至五年四月書成奏御。

△《閤門儀制》十二卷

學士李淑等修定。皆朝廷禮式也。

△《政和五禮新儀》二百四十卷、《目錄》五卷

議禮局官知樞密院鄭居中、尚書白時中、慕容彥逢、學士強淵明等撰。首卷祐陵御製序文,次九卷《御筆指揮》,次十卷《御製冠禮》,餘二百二十卷,局官所修也。

△《政和五禮撮要》十五卷

紹興中,有範其姓者爲湖北漕,取品官、士庶冠昏、喪祭爲一編,刻板學宮,不著名。以《武昌志》考之,爲漕者有範正國、範寅秩,不知其爲誰也。

△《政和冠昏喪祭禮》十五卷

紹熙中,南康黃灝商伯爲禮官,請於《政和五禮》內掇取品官、庶人禮摹印頒之郡縣,從之。其實即前十五卷書也。

△《訓俗書》一卷

許洞洞夫撰。述廟祭、冠笄之禮,而拜掃附於末。謝絳希深、王舉正皆有序跋。洞,淳化三年進士,希深之舅也。

△《孟氏家祭禮》一卷

唐詩侍御史平昌孟銑撰。曰《正祭》、《節詞》、《薦新》、《義例》,凡四篇。

△《徐氏家祭禮》一卷

唐左金吾衛倉曹參軍徐潤撰。

△《鄭氏祠享禮》一卷

唐侍御史鄭正則撰。

△《範氏寢堂時饗禮》一卷

唐涇縣尉南陽範傳式、殿中侍御史傅正修定。

△《賈氏家祭禮》一卷

唐武功縣尉賈頊撰。

△《新定寢祀禮》一卷

不知作者。《中興館閣書目》有此書,雲前後有序,題太常博士陳致雍撰集。今此本亦前後有序,意其是也。致雍,晉江人,及仕本朝。

△《孫氏仲享儀》一卷

檢校左散騎常侍孫日用撰。周顯德中博士,後仕本朝。開寶時作此書。

△《杜氏四時祭享禮》一卷

丞相山陰杜衍世昌撰。

△《韓氏古今家祭式》一卷

司徒兼侍中相臺韓琦稚圭撰。

△《橫渠張氏祭禮》一卷

張載子厚撰。末有呂大鈞和叔說教條附焉。

△《伊川程氏祭禮》一卷

程頤正叔撰。首載作主式。

△《呂氏家祭禮》一卷

丞相京兆呂大防微仲、正字大臨與叔撰。

△《範氏家祭禮》一卷

範祖禹淳甫撰。

△《溫公書儀》一卷

司馬光撰。前一卷爲表章、書啓式,餘則冠昏、喪祭之禮詳焉。

△《居家雜禮》一卷

司馬光撰。

△《呂氏鄉約》一卷、《鄉儀》一卷

呂大鈞和叔撰。

△《高氏送終禮》一卷

禮部侍郎高閌抑崇撰。

△《四家禮範》五卷

張栻、朱熹所集司馬、程、張、呂氏諸家,而建安劉珙刻於金陵。

△《古今家祭禮》二十卷

朱熹集《通典》、《會要》所載,以及唐、本朝諸家祭禮皆在焉。

△《朱氏家禮》一卷

朱熹撰。

△《十書類編》三卷

不知何人所集。十書者,管子《弟子職》、曹昭《女誡》、韓氏《家祭式》、司馬溫公《居家雜禮》、呂氏《鄉禮》、範氏《義莊規》、高氏《送終禮》、高登《修學門庭》、朱氏《重定鄉約社倉約束》也。雖不專爲禮,而禮居多,故附之於此。

△《廟儀》一卷

吏部侍郎趙粹中撰進。專爲太祖未正東鄉之位,乃裒董弅、王普、趙渙首議,與一時討論本末上之。時淳熙中也。

△《奉常雜錄》一卷、《樂章》一卷

無名氏。雜錄禮寺牲牢、樂舞、祝辭。其《樂章》則祠祭見行用者。

△《服飾變古元錄》三卷

唐翰林學士汝南袁郊之儀撰。郊,宰相滋之子。《唐志》作一卷。

△《古今服飾儀》一卷

題蜀人樊建。紹興癸酉序。

○時令類

前史時令之書,皆入“子部農家類”。今案諸書上自國家典禮,下及里閭風俗悉載之,不專農事也。故《中興館閣書目》別爲一類,列之“史部”,是矣。今從之。

△《夏小正傳》四卷

漢戴德傳,給事中山陰傅崧卿注。此書本在《大戴禮》,鄭康成注《禮運》“夏時”曰:“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小正》。”後人於《大戴禮》鈔出別行。崧卿以正文與傳相雜,仿《左氏經傳》,列正文其前,而附以《傳》,且爲之注。

△《荊楚歲時記》六卷

樑吏部尚書宗懍撰。記荊楚風物故事。

△《錦帶》一卷

粱元帝撰。比事儷語,若法帖中《章草》、《月儀》之類也。

△《玉燭寶典》十二卷

隋著作郎博陵杜臺卿少山撰。以《月令》爲主,觸類而廣之,博採諸書,旁及時俗,月爲一卷,頗號詳洽。開皇中所上。

△《金谷園記》一卷

題李邕撰。《館閣書目》雲唐中散大夫。按邕字泰和,江都人,至北海太守,世號李北海。其父善,注《文選》者也。中散大夫,唐文散階,本傳不載,不知《書目》別何所據?唐世不應有兩李邕也。

△《秦中歲時記》一卷

唐膳部郎中趙郡李綽撰。綽別未見,此據《中興書目》云爾。其序曰:“緬思庚子之歲,洊周戊辰之年。”庚子,唐廣明元年;戊辰,樑開平二年也。又曰:“偶記昔年皇居舊事,絕筆自嘆,橫襟出涕。”然則,唐之舊臣國亡之後,傷感疇昔,而爲此書也。按朱藏一《紺珠集》、曾端伯《類說》載此書,有杏園探花使、端午扇市、歲除儺公儺母及太和八年無名子詩數事,今皆無之,豈別一書乎?

△《鹹鎬故事》一卷

唐韋慎微撰。其書與前大同小異,竟不知何人作也。卷末卻有鬼神大者號儺公母一語。案《館閣書目秦中歲時記》一名《鹹鎬歲時記》。

△《千金月令》三卷

唐孫思邈撰。

△《韋氏月錄》一卷

唐右領軍衛兵曹韋行規撰。李翱爲之序。

△《歲華紀麗》七卷

唐韓鄂撰。採經、子、史傳歲時事類聚,而以儷語間之。

△《國朝時令集解》十二卷

左僕射真定賈昌朝子明撰。唐因《禮記》《月令》舊文增損爲《禮記》首篇。天寶中改名《時令》。景祐初,始命復《禮記》舊文,其唐之《時令》,別爲一篇,遂命禮院修書官丁度、李淑、宋祁、王洙、鄭戩及昌朝,約唐《時令》撰定爲《國朝時令》,以便宣讀。蓋自唐以來有明堂讀時令之禮也。及昌朝解相印治郡,五臣者皆已淪沒,乃採經、史諸書及祖宗詔令典式,爲之集解而上之。

△《歲時雜記》二卷

侍講東萊呂希哲原明撰。希哲,正獻公公著之子,號滎陽公。在歷陽時與子孫講誦,遇節日則休,學者雜記風俗之舊,然後團坐飲酒以爲樂,久而成編。承平舊事,猶有考焉。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