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卷八

○譜牒類

△《姓源韻譜》一卷

唐張九齡撰。依《春秋正典》、柳氏《萬姓錄》、《世本圖》,捃摭諸書,纂爲此譜,分四聲以便尋閱。古者賜姓別之,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後世賜姓合之,漢高帝命婁敬、項伯爲劉氏是也。惟其別之也,則離析,故古者論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則亂,故後世論姓氏,識其本異。自五胡亂華,百宗蕩析,夷夏之裔與夫冠冕輿臺之子孫,混爲一區,不可遽知。此周、齊以來譜牒之學,所以貴於世也歟?

△《元和姓纂》十卷

唐太常博士三原林寶撰。元和中,朔方別帥天水閻某者,封邑太原以爲言。上謂宰相李吉甫曰:“有司之誤,不可再也。宜使儒生條其源系,考其郡望,子孫職任,並總緝之。每加爵邑,則令閱視。”吉甫以命寶,二十旬而成。此書絕無善本,頃在莆田以數本參校,僅得七八,後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李氏皇室維城錄》一卷

屯田郎中李衢、沔王長史林贊修,止於僖宗。蓋昭宗時所錄也。

△《李氏房從譜》一卷

唐洛陽主簿李匡文撰。時爲圖譜官。

△《聖唐偕日譜》一卷

前賀州刺史李匡文撰。序言前守職圖籍日,撰《天潢源派譜統》,務在省略,直取相承一葉,旁附首分諸房。今特從聖唐以來列聖下諸王、公主,逐帝書出,號曰“偕日”,與日齊行之義也。匡文字濟翁,又有《資暇集》見於錄。

△《唐宰相甲族》一卷

唐韋述、蕭穎士等撰。自王方慶而下,十有四家。

△《唐相門甲族》、《諸郡氏譜》共一卷

不著名氏。《甲族》八十六家,《氏譜》自京兆八姓而下,凡三百五十姓。

△《唐杜氏家譜》一卷

唐太子賓客杜信撰。

△《天下郡望氏族譜》一卷

唐李林甫等天寶八年所纂,並附五音於後。

△《姓苑》二卷

不著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爲卷首,當是唐人所爲。

△《姓解》三卷

雁門邵思撰。以偏旁字類爲一百七十門,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序。

△《千姓編》一卷

不著名氏。末雲嘉祐八年採真子記。以《姓苑》、《姓源》等書,撮取千姓,以四字爲句,每字爲一姓,題曰《千姓編》。三字亦三姓也。逐句文義亦頗相屬,殆《千字文》之比雲。

△《陳郡袁氏譜》一卷

袁陟世弼錄。

△《陶氏家譜》一卷

懷州教授陶直夫錄。侃之後也。

△《帝王系譜》一卷

武夷吳逵公路撰。政和壬辰也。自漢迄周顯德,每代略具數語。其論曹操迫脅君後,無復臣禮,逆節已顯。會其病死,故篡竊之惡,漏在身後。昔人謂其不敢危漢者,亦不核其情耳。此論與愚意吻合。

△《羣史姓纂韻譜》六卷

永福黃邦先宋顯撰。凡史傳所有姓氏皆有韻,類聚而著其所出。建炎元年,其兄邦俊宋英爲之序。

△《古今姓氏書辨證》四十卷

校書郎史館校勘臨川鄧名世元亞撰。其子椿年緒成之。

△《皇朝百族譜》四卷

長沙丁維皋撰。周益公爲之序。時紹興末也。僅得百二十有三家,其闕遺尚多,未有能續裒集者。

△《米氏譜》一卷

奉直大夫米憲錄。蓋國初勳臣米信之後。信五世爲芾元章,又三世爲憲。

○目錄類

△《唐藝文志》四卷

新唐書》中錄出別行。監中有印本。

△《崇文總目》一卷

景祐初,學士王堯臣同聶冠卿、郭縝、呂公綽、王洙、歐陽修等撰定,凡六十六卷。諸儒皆有論議,歐公《文集》頗見數條,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題雲紹興改定。

△《祕書省四庫闕書目》一卷

亦紹興改定。其闕者,注“闕”字於逐書之下。

△《邯鄲書目》十卷

學士河南李淑獻臣撰,號《圖書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孫曰朋、圭、芻者,其子壽朋、復圭、德芻也。

△《京兆金石錄》六卷

北平田概纂。元豐五年王欽臣爲序,自爲後序。皆記京兆府縣古碑所在,覽之使人慨然。

△《集古錄跋尾》十卷

歐陽修撰。編述之意,序文詳之,世所共知,不復著。

△《集古目錄》二十卷

公子禮部郎官棐叔弼撰。公既爲跋尾二百九十六篇,命棐撮其大要,別爲目錄,棐之序云爾。今考集中凡三百五十餘跋。

△《太宗御製御書目》一卷

玉宸殿所藏,兼有真宗御製序十四篇。又本稍多,而無序文。

△《真宗御製碑頌石本目錄》一卷

凡九十名件。乾興所刊板。

△《龍圖閣瑞物寶目》、《六閣書籍圖畫目》共一卷

已上平江虎邱寺御書閣有原頒降印本,傳寫得之。

△《羣書備檢》三卷

不知名氏。皆經、史、子、集目錄。

△《廣川藏書志》二十六卷

徽猷閣待制董逌彥遠撰。以其家藏書考其本末,而爲之論說,及於諸子而止。蓋其本意專爲經設也。

△《廣川書跋》十卷、《畫跋》五卷

董逌撰。

△《寶墨待訪錄》二卷

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撰。記承平時故家所藏晉唐遺蹟。

△《金石錄》三十卷

東武趙明誠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蓋仿歐陽《集古》,而數則倍之。本朝諸家蓄古器物款式,其考訂詳洽,如劉原父、呂與叔、黃長睿多矣,大抵好附會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爲祖丁;“舉”字,即以爲伍舉;“方鼎”,即以爲子產;“仲吉匜”,即以爲偪姞之類。邃古以來,人之生世夥矣,而僅見於簡冊者幾何?器物之用於人亦夥矣,而僅存於今世者幾何?乃以其姓字、名物之偶同而實焉,餘嘗竊笑之。惟其附會之過,並與其詳洽者,皆不足取信矣。惟此書跋尾獨不然,好古之通人也。明誠,宰相挺之之子。其妻易安居士李氏爲作後序,頗可觀。

△《考古圖》十卷

汲郡呂大臨與叔撰。其書作於元祐七年,所紀目御府之外,凡三十六家所藏古器物,皆圖而錄之。

△《博古圖說》十一卷

祕書郎邵武黃伯思長睿撰。有序。凡諸器五十九品,其數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數二百四十五。案李丞相伯紀爲長睿志墓,言所著《古器說》四百二十六篇,悉載《博古圖》。今以《圖說》考之,固多出於伯思,亦有不盡然者。又其名物亦頗不同,錢、鑑二品至多,此所載二錢、二鑑而已。《博古》不載印章,而此印章最夥。蓋長睿沒於政和八年,其後修《博古圖》頗採用之,而亦有所刪改云爾。其書大抵好傅古人名字,說已見前。

△《宣和博古圖》三十卷

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圖其形制而記其名物,錄其款識。品有總說,以舉其凡。而物物考訂,則其目詳焉。然亦不無牽合也。

△《羣書會記》二十六卷

鄭樵撰。大略記世間所有之書,非必其家皆有之也。

△《夾漈書目》一卷、《圖書志》一卷

鄭樵記其平生所自著之書。《志》者,蓋述其著作之意也。

△《秦氏書目》一卷

濡須秦氏,元祐二年,有爲金部員外郎者,聞於朝,請以宅舍及文籍不許子孫分割。

△《藏六堂書目》一卷

莆田李氏雲唐江王之後,有家藏誥命。其藏書自承平時。今浸以散逸矣。

△《吳氏書目》一卷

奉議郎漳浦吳與可權家藏。閩中不經兵火,故家文籍多完具,然地溼苦蠹損。

△《晁氏讀書志》二十卷

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陽公書五十篋,合其家舊藏得二萬四千五百卷。其守榮州,日夕讎校,每終篇輒論其大指。時紹興二十一年也。其所發明有足觀者。南陽公未知何人,或雲井度憲孟也。

△《遂初堂書目》一卷

錫山尤氏尚書袤延之,淳熙名臣,藏書至多,法書尤富。嘗燼於火,今其存亡幾矣。

△《中興館閣書目》三十卷

祕書監臨海陳騤叔進等撰。淳熙五年上之。中興以來庶事草創,網羅遺逸,中祕所藏,視前世獨無歉焉,殆且過之。大凡著錄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蓋亦盛矣。其間考究疏謬,亦不免焉。

△《館閣續書目》三十卷

祕書丞吳郡張攀從龍等撰。嘉定十三年上。以淳熙後所得書,纂續前錄,草率尤甚。凡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

△《隸釋》一十七卷、《隸續》二十一卷

丞相鄱陽洪适景伯撰。凡漢刻之存於世者,以今文寫之,而爲之釋。又爲之世代譜及物象圖碑,形式悉具之。魏初近古者亦附焉。年來北方舊刻不可復得,覽此猶可慨想。

△《法寶標目》十卷

戶部尚書三槐王右敏仲撰。以釋藏諸函隨其次第爲之目錄,而釋其因緣。凡佛會之先後,華譯之異同,皆具著之。右,旦之曾孫,入元祐黨籍。

△《鄭氏書目》七卷

莆田鄭寅子敬以所藏書爲七錄,曰經,曰史,曰子,曰藝,曰方技,曰文,曰類。寅,知樞密院僑之子,博文強記,多識典故。端平初召爲都司,執法守正,出爲漳州以沒。

△《集古系時錄》十卷、《系地錄》十一卷

鄭樵撰。大抵因《集古》之舊,詳考其時與地而系之,二書相爲表裏。

△《寶刻叢編》二十卷

臨安書肆陳思者,以諸家集古書錄,用《九域志》京、府、州、縣系其名物,而昔人辨證審定之語,具著其下,其不詳所在,附末卷。

△《釋書品次錄》一卷

題唐僧從梵集。末有黎陽張翬跋,稱大定丁未。蓋北方板本也。

○地理類

△《山海經》十八卷

漢侍中奉車都尉臣秀所校祕書。秀,即劉歆也。晉郭璞注。案《唐志》二十三卷,《音》二卷。今本錫山尤袤延之校定。世傳禹、益所作,其事見《吳越春秋》,曰:“禹東巡,登南嶽,得金簡玉字,通水之理,遂行四瀆,與益共謀,所至使益疏而記之,名《山海經》。”此其爲說,恢誕不典。司馬遷曰:“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書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可謂名言,孰曰多愛乎!故尤跋明其爲非禹、伯翳所作,而以爲先秦古書無疑。然莫能名其爲何人也。洪慶善補註《楚辭》,引《山海經》、《淮南子》以釋《天問》。而朱晦翁則曰:“古今說《天問》者,皆本此二書,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書本皆緣解《天問》而作。”可以破千載之惑。古今相傳既久,姑以冠地理書之錄。

△《水經》三卷、《水經注》四十卷

桑欽撰。後魏御史中尉范陽酈道元善長注。桑欽,不知何人。《邯鄲書目》以爲漢人。晁公武曰成帝時人,當有所據。案《唐志》注或雲郭璞撰。又杜氏《通典》案,《水經》,晉郭璞注,二卷。後魏酈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詳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書。佑謂二子博贍,解釋固應精當。然其《經》雲,濟水過壽張,則前漢壽良縣,光武更名;又東北過臨濟,則前漢狄縣,安帝更名;又云菏水過湖陸,則前漢湖陵縣,章帝更名;又云汾水過河東郡永安,則前漢彘縣,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詳《水經》所作,殊爲詭誕,全無憑據。案《後漢郡國志》濟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復截河南過,統順帝時所撰,都不詳悉,其餘可知。景純註解,又甚疏略,亦爲迂怪,以其僻書,人多不睹,謂其審正未之精也。

△《唐十道圖》一卷

唐宰相趙郡李吉甫宏憲撰。首載州縣總數、文武官員數、俸料。《唐志》雲十卷,今不分卷。

△《元和郡縣誌》四十卷

李吉甫撰。自京兆至隴右,凡四十七鎮。篇首有圖,今不存。

△《唐十道四蕃志》十卷

唐太府少卿樑載言撰。其書廣記備言頗可觀。載言不見於史,又有《具員故事》,題“鳳閣舍人”,及《樑四公記》,亦云載言所錄。

△《太平寰宇記》二百卷

太常博士直史館宜黃樂史子正撰。起自河南,周於海外。當太宗朝上之。

△《元豐九域志》十卷

知制誥丹陽王存正仲、集賢校理南豐曾肇子開、官制所檢討邯鄲李德芻等刪定,總二十三路、四京、十府、二百四十二州、三十七軍、四監、一千一百三十五縣。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

廬陵歐陽忞撰。政和中作,其前三卷以今之郡縣繫於前代郡國之下。其序曰:“以今州縣求於漢,則爲郡;以漢郡縣求於三代,則爲州。三代之九州,散而爲漢之六十餘郡,又分而爲今之三百餘州,雖或離或合不可討究,而吾胸中則已瞭然矣。”漢郡國一百三,今雲六十餘郡,不可曉也。忞爲文忠族孫,行名皆連“心”字。

△《地理指掌圖》一卷

蜀人稅安禮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書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頗闕不備。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頗詳。

△《歷代疆域志》十卷

臨川布衣吳澥撰。

△《輿地紀勝》二百卷

知江寧縣金華王象之撰。蓋以諸郡圖經,節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詩詠初無所遺,行在宮闕、官寺實冠其首,關河版圖之未復者,猶不與焉。眉山李說齋季允爲之序。

△《輿地圖》十六卷

王象之撰。《紀勝》逐州爲卷,《圖》逐路爲卷,其搜求亦勤矣。至西蜀諸郡尤詳。其兄觀之漕夔門時所得也。

△《皇朝方域志》二百卷

東陽布衣王希先撰。凡前代謂之《譜》,十六《譜》爲八十卷;本朝謂之《志》,爲一百二十卷。《譜》敘當時事實,而注以今之郡縣;《志》述今日疆理,而繫於古之州國。古今參考,《譜》、《志》互見,地理學之詳明者,無以過此矣。嘉熙二年上於朝,得永免文解。其父珨,本建寧人,己未進士,試詞科不中,頗該洽。希先述其遺稿,以成此書。

△《東京記》三卷

龍圖閣直學士宋敏求次道撰。上卷爲宮城,週五裏,唐時宣武節度使治所,建隆三年廣城之北隅,用洛陽宮殿之制修之;中卷爲舊城,週二十一里一百五十步,唐汴州城也,號“闕城”,亦曰“裏城”;下卷爲新城,週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世宗所築羅城也,號曰“國城”,又曰“外城”。三城之內宮殿、官府、坊巷、第宅、寺觀、營房次第記之。

△《河南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司馬溫公序之,時元豐六年,次道歿矣。

△《長安志》二十卷

宋敏求撰。趙彥若元考爲之序。二書凡例微不同,然漢、唐舊都遺事詳矣。△《關中記》一卷晉葛洪稚川撰。所載殊簡略。

△《三輔黃圖》二卷

不著名氏。案《唐志》一卷,今分上下卷。載秦、漢間宮室、苑囿甚詳,多引用應劭《漢書解》,而如淳、顏師古復引此書爲據,意漢、魏間人所作。然《中興書目》以爲《崇文總目》及《國史志》不載,疑非本書也。程氏《雍錄》辨之尤悉。

△《長安圖記》一卷

丞相汲公呂大防知永興軍,以爲正長安故圖,著其說於上。今信安郡有此圖,而別錄其說爲一編。

△《雍錄》十卷

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周、秦、漢、隋、唐五代皆都雍,故以名。錄《前史》及《黃圖》、《宋志》異同,往往辨訂。其辨《黃圖》有唐縣名,且晉灼所引《黃圖》皆今書所無,蓋唐人續成之,非見漢事者。

△《洛陽伽藍記》五卷

後魏撫軍司馬楊衒之撰。專記洛陽城內外寺院。爾朱之亂,城郭邱墟,追述斯記。

△《洛陽名園記》一卷

禮部員外郎濟南李格非文叔撰。記開國以來卿公家園囿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亂之候,在洛陽之盛衰;洛陽盛衰之候,在名園之興廢,使人感慨。格非以不肯與編元祐章奏,入黨籍。《國史文苑》有傳。世所謂易安居士清照者,其女也。格非苦心爲文,而集不傳,館中亦無有,惟錫山尤氏有之。《文鑑》僅存此跋,蓋亦未嘗見其全集也。

△《鄴中記》一卷

不著名氏。記自魏而下,及僭僞都鄴者六家宮殿事蹟。案《唐志》有《鄴都故事》二卷,肅、代時馬溫所作。今書多引之。

△《晉陽事蹟雜記》十卷

唐河東節度使李璋纂。序言四十卷,《唐志》亦同,今刪爲十卷。蓋洽平中太原府所刻本也,從莆田李氏借錄。自南渡以來,關河阻絕,圖志泯亡,得見一二僅存者,猶足以發傷今思古之嘆。然唐幷州治晉陽、太原二縣,國初克復,徙治陽曲,而墟其故。二縣後皆並省,則唐之故跡,皆不復存矣。

△《燕吳行役記》二卷

不著名氏。大中九年崔鉉鎮淮南,諸鎮畢賀,爲此記者,燕帥所遣僚佐,道中紀所經行郡縣道里及事蹟也。其曰我府張公者,時張允中方帥燕也。《唐志》稱張氏宣宗時人,失其名。“張”者,其帥之姓爾。未審何以知使者之亦爲張氏也。

△《江行錄》一卷

真州教授句穎紹聖三年所序雲,太守張公所修也。張不著名。自真而上直抵荊南,自嶽而分,旁徵衡、永,自湖口而別,則東入鄱陽,南至廬陵,程期岸次、風雲占候、時日吉凶,與夫港派灘磧磯洑,莫不具載。江行者賴之。

△《臨安志》十五卷

府帥吳興周淙彥廣撰。首卷爲行在所,於宮闕殿閣全不記載,籍曰禁省嚴祕,不敢明著。其視宋次道《東京記》,何其大不侔。其他沿革,亦多疏略。然淙有才具,其尹京開湖浚河,皆有成緒。今城中河道通利,民戶爲腳船以濟行旅者,蓋自此始。

△《吳興統記》十卷

攝湖州長史左文質撰。分門別類,古事頗詳。序稱甲辰歲者,本朝景德元年也。

△《吳興志》二十卷

樞密院編修郡人談鑰元時撰。嘉泰元年也。其爲書草率,未得爲盡善。

△《蘇州圖經》六卷

翰林學士饒陽李宗諤昌武等撰。景德四年,詔以四方郡縣所上圖經,刊修校定爲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頒下,今皆散亡,館中僅存九十八卷。餘家所有惟蘇、越、黃三州刻本耳。

△《吳郡圖經續記》三卷

祕書省正字郡人朱長文伯原撰。記祥符以後事,亦頗補前志之闕遺。長文,吳中名士,病廢不仕,自號樂圃,卒於元符元年。

△《吳地記》一卷

唐陸廣微撰。郡人也。多記古吳國事。唐未有秀州,天禧中始割嘉興縣置,故此記合二郡爲一。

△《吳郡志》五十卷

參政郡人范成大至能撰。書始成未行,而石湖沒。有求附見某事而弗得者,譁曰此非石湖筆也。太守不能決,藏其書學官。然周益公爲範墓碑,述所著書目有焉。及紹定初,桐川李壽朋儔老爲守,始取而刻之。而書止於紹熙,其後事實俾寮屬用褚少孫《史記》例補成之。趙南塘履常作序,訂其爲石湖書不疑。且謂郡士龔頤正、滕宬、周南皆嘗薦所聞於公者,而龔尤多。

△《鎮江志》三十卷

教授天台盧憲子章撰。

△《新定志》八卷

郡守東平董弅令升撰。紹興己未也。淳熙甲辰,武義陳公亮重修。

△《嘉禾志》五卷、《故事》一卷

郡守毗陵張元成撰。爲書極草草。

△《毗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鄒補之撰。

△《越州圖經》九卷

李宗諤祥符所上也。未有祕閣校理李垂、邵煥修及覆脩名銜。然則書成於衆手,而宗諤特提總其凡耳。

△《會稽志》二十卷

通判吳興施宿武子、郡人馮景中、陸子虛、朱鼐、王度等撰。陸放翁爲之序。首稱禹會諾侯,而以思陵巡狩,升府配之,氣壯文雅,蓋奇作也。嘉泰辛酉,陸年已七十七矣。未幾,始落致仕爲史官,至八十五歲乃終。其筆力老而不衰,於此序見之。

△《會稽續志》八卷

樑國張淏撰。續記辛酉後事,而亦補前《志》之遺。前《志》無進士題名,此其尤不可遺者也。

△《赤城志》四十卷

國子司業郡人陳耆卿壽老撰。其前爲圖十有三。

△《赤城續志》八卷

郡人吳子良拾其所遺續載之。

△《赤城三志》四卷

郡人林表民逢吉撰。紹定己丑,水壤城,修治興築,本末詳焉。

△《四明志》二十一卷

贛州錄事參軍廬陵羅璿修。時胡榘仲方尚書爲守,璿其鄉人也。

△《永嘉譜》二十四卷

禮部侍郎郡人曹叔遠器遠撰。曰《年譜》、《地譜》、《名譜》、《人譜》。時紹熙三年,太守宛陵孫楙屬器遠裒集,創爲義例如此。器遠,庚戌進士,蓋初第時也。

△《永寧編》十五卷

待制郡人陳謙益之撰。漢分章安之東甌鄉爲永寧,今永嘉四邑是也,故以名編。時嘉定九年,留元剛茂潛爲太守。

△《東陽志》十卷

樞密鄱陽洪遵景嚴撰。紹興二十四年爲通制時所作。

△《括蒼志》七卷

教授曾賁撰。乾道六年,太守四明樓璩叔韞序。鑰之父也。

△《括蒼志續》一卷

郡人陳百朋撰。

△《信安志》十六卷

教授衛玠撰。太守四明劉垕也。實嘉定己卯。

△《信安續志》二卷

教授葉汝明撰。太守四明袁甫廣微。紹定初也。

△《建康志》十卷

府帥史正志志道撰。時乾道五年。

△《建康續志》十卷

府帥吳琚層父以郡人朱舜庸所編銓次,與前《志》並行。時慶元六年。

△《六朝事蹟》二卷、《南朝宮苑記》二卷

不知何人作。記六朝故都事蹟頗詳。

△《姑孰志》五卷

教授長樂林桷子長撰。太守楊願原仲也。實淳熙五年。

△《新安志》十卷

通判贛州郡人羅願撰。時淳熙二年,太守則趙不悔也。

△《秋浦志》八卷

太守南昌胡兆乾道八年修。

△《秋浦新志》十六卷

三山王伯大幼學以前志缺陋重修。時以庾節攝郡事,端平丙申也。

△《南康志》八卷

郡守朱端章撰。淳熙十二年。

△《桐汭新志》二十卷

教授錢塘趙子直撰。紹熙五年也。太守林棐序。

△《豫章職方乘》三卷、《後乘》十二卷

郡人洪芻駒父宣和己亥撰。乘,取晉《乘》爲名。《後乘》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達序。

△《潯陽志》十二卷

迪功郎晁百揆元採撰。淳熙三年,太守開封曹訓爲之序。

△《宜春志》十卷

袁州敘授南城童宗說修。太守李觀民也。

△《盱江志》十卷、《續》十卷

郡守胡舜舉紹興戊寅俾郡人童宗說、黃敷忠爲之。《續志》,慶元五年三山陳岐修,亦郡守也。

△《富川志》六卷

軍學教授括蒼潘廷立撰。太守趙善宣,紹熙四年也。軍治永興,本富川縣,故名。

△《南安志》二十卷、《補遺》一卷

太守方崧卿、教授許開修。

△《廣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鄭少魏、江都尉會稽姚一謙撰。紹熙元年,太守鄭興裔也。

△《楚州圖經》二卷

教授霅川吳莘商卿撰。太守毗陵錢之望大受,時淳熙十三年。

△《永陽志》三十五卷

滁守林■〈山票〉命法曹龔維蕃修。

△《吳陵志》十卷

不著名氏。淳熙壬寅所修。後三年乙巳,太守錢塘萬鍾元亨屬僚佐參正而刻之。泰州在唐爲吳陵縣。

△《高郵志》三卷、《續修》十卷

興化縣主簿孫祖義撰。郡守趙不慚刻之。淳熙四五年間也。其書在圖志中最爲疏略。嘉定中,守汪綱再修,稍詳定矣。

△《都樑志》八卷

郡守霍篪、教授周之瑞修。紹熙元年也。

△《續志》一卷

嘉泰壬戌郡守耿與義序。

△《合肥志》四卷

合肥主簿唐錡撰。郡守鄭興裔也。時淳熙十五年。

△《同安志》十卷

毗陵錢紳伸仲撰。宣和五年,太守曰曾元禮。未幾而有狄難。至紹興十三年,太守張彥聲始取而刻之。

△《歷陽志》十卷

郡守九華程九萬鵬飛、教授天台黃宜達之撰。慶元元年。

△《黃州圖經》四卷、《附錄》一卷

李宗諤祥符所修《圖經》,亦頗有後人附益者。郡守李訦又以近事爲《附錄》焉。訦,參政邴漢老之子也。

△《齊安志》二十卷

郡守呂昭問俾教授厲居正重修。慶元己未也。

△《濠梁志》三卷

郡守永嘉張季樗撰。時嘉泰初元。

△《無爲志》三卷

教授宋宜之纂。太守柴瑾爲之序。

△《襄陽志》四十卷

郡守朐山高夔命教授吳興劉宗、幕官上蔡任■〈氵〈山上乃下〉〉編纂。爲書既詳備,而刊刻亦精緻,圖志之佳者。

△《襄沔記》三卷

唐吳從政撰。刪宗懍《荊楚歲時記》、盛宏之《荊州記》、鄒閎甫《楚國先賢傳》、習鑿齒《襄陽耆舊傳》、郭仲產《襄陽記》、鮑堅《南雍州記》集成此書,其紀囊、漢事蹟詳矣。景龍中人,自號棲閒子。

△《房州圖志》三卷

郡守毗陵陳宇撰。

△《義陽志》八卷

郡守河內關良臣撰。紹熙二年也。信陽軍,唐申州,所謂申、光、蔡,吳元濟所據,竭天下之力以取之者。

△《長沙志》五十二卷

郡守趙善俊以紹熙二年命教授褚孝錫等七人撰。時陳止齋將漕,相與考訂商略,故序言當與《長樂志》並也。

△《續長沙志》十一卷

不著名氏。錄紹興以後事。

△《長沙土風碑》一卷

唐潭州刺史河南張謂撰。前有碑銘,後有《湘中記》,載事蹟七十件。

△《衡州圖經》三卷

郡守三山孫德輿行之撰。嘉定戊寅刻。

△《零陵志》十卷

郡守徐自明嘉定己卯重修。

△《舂陵圖志》十卷

教授臨江章穎茂憲撰。淳熙六年,太守趙汝誼。

△《九疑考古》二卷

道州崇道主簿吳致堯格甫撰。取《舂陵志》所紀,而爲詩以記之。宣和甲辰序。

△《清湘志》六卷

郡守永嘉陳峴壽南俾教授林瀛修。

△《武昌志》三十卷

郡守括蒼王信成之命教授許中應等撰。

△《武昌土俗編》二卷

武昌令永嘉薛季宣撰。記一縣之事頗詳。紹興辛巳、壬午間也。其邑今爲壽昌軍。

△《鄖城志》十二卷

教授傅巖撰。慶元戊午,太守李楫。

△《岳陽志甲》二卷、《乙》三卷

甲集建安馬子嚴莊父、乙集永嘉張聲道聲之所修,皆郡守也。

△《岳陽風土記》一卷

宣德郎監商稅務建安危致明晦叔撰。元符進士第二人,仕至次對,其在嶽,蓋謫官也。

△《辰州風土記》六卷

教授縉雲田渭伯清撰。隆興二年,郡守徐彭年。

△《成都古今集記》三十卷

知府事信安趙抃閱道撰。清獻自慶曆將漕之後,凡四入蜀,知蜀事爲詳,故成此書。熙寧七年也。

△《續成都古今集記》二十二卷

知府事王剛中居正撰。實紹興三十年。餘嘗手寫《洛陽名園記》而題其後曰:“晉王右軍聞成都有漢時講堂,秦時城池、門屋、樓觀,慨然遠想,欲一遊目。其與周益州帖,蓋數致意焉。近時呂太史有感於宗少文臥遊之語,凡昔人紀載人境之勝,錄爲一編。其奉祠亳社也,自以爲譙、沛真源,恍然在目,而兗之太極、嵩之崇福、華之雲臺,皆將臥遊之。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達士之懷,古今一也。顧南北分裂,蜀在境內,雖遠,患不往爾,往則至矣。亳、兗、嵩、華視蜀猶邇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則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餘近得此記,手寫一通,與《東京記》,《長安》、《河南志》,《夢華錄》諸書並藏,而時自覽焉。是亦臥遊之意云爾。於時歲在己丑,蜀故亡恙也。後七年而有虜禍,秦、漢故跡,焚蕩無遺,今其可見者,惟此二記耳。而板本亦不可復得矣。嗚呼,悲夫!”己丑,寶理宗紹定二年也。後七年,即理宗端平三年丙申歲。是年,自九月二十九日夜,沔利部統兼關外四川安撫、知沔州曹友聞戰死之後,十二月,北兵入普州、順慶、潼川府,破成都,掠眉州,五十四州俱陷破,獨夔州一路及瀘、果、合數州僅存。友聞初以明經登丙戌科,綿谷縣尉。制置桂如淵擢爲天水教授,與田遂、陳瑀俱招忠義,官至員外郎。自乞換武,積官至眉州防禦使、左驍衛大將軍。朝廷贈龍圖學士、大中大夫,賜廟褒忠,諡曰節。所部皆精銳,虜畏之,目爲“短曹遍身膽”,時人稱之曰:“元戎制勝世間有,教授提兵天下無。”是役也,北之主將統兵者,四太子並達海也。

△《蜀記》二卷

唐鄭暐撰。雜記蜀事、人物、古蹟、寺觀之屬。未詳何人。

△《樑益記》十卷

著作佐郎益州知錄事參軍任弁撰。天禧四年自爲序。

△《長樂志》四十卷

府帥清源樑克家叔子撰。淳熙九年序。時永嘉陳傅良君舉通判州事,大略皆出其手。

△《閩中記》十卷

唐林諝撰。本朝慶曆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諝,郡人,養高不仕,當大中時。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鄭四姓先入閩,可以證閩人皆稱光州固始之妄。

△《建安志》二十四卷、《續志》一卷

刪定官郡人林光撰。慶元四年,郡守永嘉張叔椿俾僚屬成之。《續志》,嘉定十二年府學士人所錄。

△《清源志》七卷

通判州事永嘉戴溪肖望撰。時慶元己未,太守信安劉穎也。

△《延平志》十卷

郡守新安胡舜舉汝士與郡人廖拱、廖挺裒集,時紹興庚辰也。序言與《盱江志》並行,蓋其爲建昌守,亦嘗修圖志雲。

△《清漳新志》十卷

司理參軍方傑撰。嘉定六年,太守趙汝譡蹈中也。

△《鄞江志》八卷

郡守古靈陳昱日華俾昭武士人李皋爲之。時慶元戊午。郡有鄞江溪,故名。

△《莆陽志》十五卷

郡守趙彥勵懋訓,紹熙三年集郡士爲之。

△《武陽志》十卷

教授葛元騭撰。太守廖遲元達,乾道六年也。

△《晉江海物異名記》三卷

祕書監莆田陳致雍撰。致雍仕僞閩,南唐後歸朝。

△《廣州圖經》二卷

教授王中行撰。

△《南越志》七卷

宋武康令吳興沈懷遠撰。此五嶺諸書之最在前者也。懷遠,懷充之弟,見《宋書》。

△《番禺雜記》一卷

攝南海主簿鄭熊撰。國初人也。莆田借李氏本錄之。蓋承平時舊書,未有“河南少尹家藏”六字,不知何人也。

△《桂林志》一卷

靜江教授江文叔編。時乾道五年,張維爲帥。撰次疏略,刊刻草率,亦不分卷次。

△《桂林風土記》一卷

唐融州刺史權知春州莫休符撰。昭宗光化二年也。

△《桂海虞衡志》二卷

府帥吳郡范成大至能撰。範自桂移蜀,道中追記昔遊。

△《高涼志》七卷

教授莆田劉棠撰。太守春陵義太初,嘉泰壬戌也。

△《邕管雜記》一卷

庫部員外郎範旻撰。旻,國初宰相質之子。嶺南初平,旻知邕州,兼轉運使。

△《嶺外代答》十卷

永嘉周去非直夫撰。去非,癸未進士,至郡倅。所記皆廣西事。

△《南方草木狀》一卷

晉襄陽太守嵇含撰。

△《黃岩志》十六卷

知縣永嘉蔡範蓮甫撰。嘉定甲申。

△《旌川志》八卷

知旌德縣歷陽李瞻伯山撰。紹熙三年,謝昌國爲序。

△《涇川志》十三卷

知涇縣濡須王栐叔永撰。嘉定癸酉趙南塘序之。初,縣歲有水患,庚午冬,叔永改卜於舊治之東二里,曰留村。

△《新吳志》二卷

知泰新縣盱江張國均維之撰。新吳,縣舊名。嘉定甲戌。

△《樂清志》十卷

縣令信安袁採君載撰。

△《修水志》十卷

分寧宰徐筠撰。

△《連川志》十卷

知連江縣豫章陶武克之撰。嘉定乙亥。

△《歷代宮殿名》一卷

翰林承旨李昉等纂。歷代及僭僞宮殿、門闕、樓觀、園苑、池館名,無不畢錄。

△《五嶽諸山記》一卷

無名氏。多鄙誕不經。

△《王屋山記》一卷

唐乾符三年道士李歸一撰。

△《華山記》一卷

不知名氏。

△《西湖古蹟事實》一卷

錢塘進士傅牧撰。以楊蟠《百詠》增廣,共爲一百八十三首。紹興壬午序。

△《青城山記》一卷

蜀道士杜光庭撰。

△《茅山記》一卷

嘉祐六年,句容令陳倩修。

△《幙阜山記》一卷

葛洪撰。其山在豫章。

△《豫章西山記》一卷

贊皇李上文撰。嘉祐丁酉歲。

△《王笥山記》一卷

唐道士令狐見堯撰。山在新淦。別本又有南唐及本朝事,後人所益也。

△《湘中山水記》三卷

晉耒陽羅含君章撰范陽盧拯注。其書頗及隋、唐以後事,則亦後人附益也。

△《天台山記》一卷

唐道士徐靈府撰。元和中人也。餘假守臨海,就使本道。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趨會稽治所,道過之,銳欲往遊,會大雪不果,改轅由驛道。至今以爲恨。偶見此《記》,錄之以寄臥遊之意。

△《顧渚山記》一卷

唐陸羽鴻漸撰。鄉邦不貢茶久矣,遺蹟未必存也。

△《廬山記》五卷

屯田員外郎嘉禾陳舜俞令舉撰。劉渙凝之、李常公擇皆爲之序。令舉熙寧中謫居所作。

△《續廬山記》四卷

南康守廣陵馬玕錄山中碑記之文,以續前錄。

△《九華拾遺》一卷

山居劉放至和二年自序曰:“滕天章作《新錄》於前,沈太守撰《總錄》於後,博考傳聞,復得三十餘節。”

△《九華總錄》十八卷

邑人程太古撰。裒集諸家所記萃爲一編也。

△《武夷山記》一卷

杜光庭撰。

△《羅浮山記》一卷

廬陵郭之美撰。皇祐辛卯序。

△《霍山記》一卷

知循州林須撰。山在循州境內。

△《雁山行記》一卷

永嘉陳謙撰。嘉定己巳遊山,直至絕頂,得所謂“雁蕩”者,前人並未之識也。然繼其後者,亦未有聞焉。

△《廬阜紀遊》一卷

開封孫惟信季蕃撰。嘗大雪登山至絕頂,盡得其景物之詳,嘉定初年也。惟信能爲詩詞,善談謔。蓋嘗有官,棄去不仕,自號花翁,遊江湖間,人多愛之。

△《何氏山莊次序本末》一卷

尚書崇仁何異同叔撰。其別墅曰三山小隱。“三山”者,浮石山、岩石山、玲瓏山,其實一山也,週迴數裏,敘其景物次序爲此編。自號月湖,標韻清絕,如神仙中人,膺高壽而終。其山聞今蕪廢矣。

△《湘江論》一卷

太常博士潘洞撰。

△《海濤志》一卷

唐竇叔蒙撰。

△《太虛潮論》一卷

永泰縣令錢棲業述。末稱天祐六年。

△《海潮圖論》一卷

龍圖閣學士燕肅撰進。

△《潮說》一卷

知錢塘縣張君房撰。凡三篇。

△《西南備邊志》十二卷

嘉州進士鄧嘉猷撰。紹興末,犍爲有蠻擾邊。初,莫知其何種族也。已而,有能別識其爲虛恨蠻者。時蜀邊久無事,既去而朝廷憂之,詔諸司經度。嘉猷取秦、漢以來訖於本朝,凡史傳所載蠻事,皆著於篇,時乾道中也。其爲《志》九,爲《圖》一。

△《北邊備對》六卷

程大昌撰。淳熙中進《禹貢圖》,孝廟因以北虜地裏爲問,對以虜無定居,無文史,不敢強言。紹熙退居,追採自古中華、北狄樞紐相關者,條列其地而推言之,名曰“備對”。

△《南北攻守類考》六十三卷

監進奏院趙善譽撰進。以三國、六朝攻守之變,鑑古事以考今地,每事爲之圖。

△《六合掌運圖》一卷

不著名氏。凡爲四十圖,首列禹跡,次爲中興後南北三境,其後則諸邊關?厄險要以及虜地疆界亦著之。

△《海外使程廣記》三卷

南唐如京使章僚撰。使高麗所記海道及其國山川、事蹟、物產甚詳。史虛白爲作序,稱己未十月,蓋本朝開國前一歲也。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大總持寺僧辯機撰。

△《南詔錄》三卷

唐嶺南節度巡官徐雲虔撰。乾符中,邕州遣雲虔使南詔所作。上卷記山川風俗,後二卷紀行及使事。

△《至道雲南錄》三卷

左侍禁知興化軍辛怡顯撰。李順之亂,餘黨有散入蠻中者,怡顯往招安之,繼賜蠻酋告敕而歸,遂爲此錄。天禧四年自序。或雲此書妄也。餘在莆田視壁記無怡顯名字,恐或然。

△《契丹疆宇圖》一卷

不著名氏。錄契丹諸夷地及中國所失地。

△《遼四京記》一卷

亦無名氏。曰東京、中京、上京、燕京。

△《高麗圖經》四十卷

奉議郎徐兢明叔撰。宣和六年路允迪、傅墨卿使高麗,兢爲之屬,歸上此書,物圖其形,事爲之說。今所刊不復有圖矣。兢,鉉之後。善篆書,亦能畫,嘗自題“保大騎省世家”、“宣和書學博士”,又自號自信居士。

△《諸蕃志》二卷

福建提舉市舶趙汝適記諸蕃國及物貨所出。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