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孝經體親章第二

【原文】


真君曰:前章所言,不止育子,直將子心,親曲體之。凡爲人子,當以二親,體我心者,還體親心。體我此身,骨稟父生,肉稟母成。一膚一發,或有毀傷,親心隱痛,子心何安?心爲身主,太和①蘊毓,父兮所化,母兮所育。一有不孝,失親本來。


【註釋】


①太和:太,爲極至之義;和,即和諧。


【譯文】


真君說:前章所言,不只是講養育子女,還有父母細微周到地體諒子女的心思。凡是作爲子女的,應當以父母體諒自己的心情來體諒父母。體察我的身體,骨是秉受自父母的精血而化生,肉是秉承自父母的精血而生成。即使是一塊皮膚,一根毛髮,如果有所毀傷,父母心中都會隱隱作痛,那麼子女又如何能夠心安呢?心是身體的主宰,主宰天地的太和之氣蘊藏其中。人身是父親精血所化生,母親精血所孕育的。子女一旦有不孝的行爲,就失去了稟自父母的本性。


【原文】


孝先百行,根從心起,定省溫凊①,時以敬將。每作一事,思以慰親;每發一言,思以告親。入承親顏,親歡我順,親愁我解;出必告親,恐有惡行,以禍親身;歸必省親②,恐有惡聲,以拂親心。力行戒慝③,隨時加惕,口業④不幹,身業⑤不作。恐有意業⑥,欺親欺身;恐有心業⑦,累身累親。


【註釋】


①定省溫凊(qìnɡ):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孝道。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寢,早晨及時問安,冬天溫被,夏日扇涼。


②省親:探望父母或其他尊長親屬。


③慝(tè):邪惡,惡念。《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吏無苛政,民無懷慝。”


④口業:又名語業,即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業爲造作之義,有善有惡,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等爲口惡業。


⑤身業: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


⑥意業:意之所思,如貪、嗔、癡等動念。


⑦心業:心思所造作的業。


【譯文】


孝順優先於其他品行,根起於人心中。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寢,早晨及時問安,冬天溫被,夏日扇涼,時刻恭敬服侍。每做一件事,都要想着慰藉父母;每說一句話,都要想着告知父母。入則侍奉父母,父母的歡樂我來順承分享,父母的憂愁由我來化解;外出必定告知父母,恐怕有惡行,以連累父母;歸來後必定要探望父母,恐怕家人有惡言惡語,不順父母的心意。盡力做到戒除惡念,隨時提高警惕,不造口業,不作身業。恐怕有意業,欺騙自己,欺騙父母;恐怕有心業,牽累自身,拖累父母。


【原文】


我有手足,父母一體。異母兄弟,總屬天倫,恐有參商①,殘親支體。叔伯同根,宗族一家,恐有乖戾②,傷親骨肉。祖曾上人,恐失奉事,悖親孝思。子孫後裔,恐失字育,斷親嗣脈;恐失教訓,敗親家規。子侄世系,恐失敦睦③,貽親庭釁④。我夫我婦,子媳之職,恐失和敬,致親不安。我有姻婭⑤,屬親至戚,恐失夙好⑥,致親不寧。上而有君,爲親所主⑦,恐有不忠,致親以逆;下而民物,與親並育,恐有不恤,損親之福,外而友朋,爲親之輔,恐有不信,絕親友道。師爲我法,即爲親箴⑧,事恐失賢,以違親訓;匪人壬人⑨,親之所遠,交恐不擇,以累親志。仰而天高,帝位乎上。日月星斗,親所敬畏。恐有冒瀆,妄幹天怒,致重親辜;俯而地厚,羣生資始⑩,親所奉履,恐有褻侮,業積暴殄,致延親禍;中而神祗,司我親命。恐有過犯,致減親紀。一舉一動,總期歸善,以成親德。


【註釋】


①參(shēn)商:參星和商星,參星在西,商星在東,此出彼沒,永不相見。


②乖戾:不和。《後漢書·範升傳》:“各有所執,乖戾分爭。”


③敦睦:親厚和睦。李適《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④釁(xìn):嫌隙;爭端。


⑤姻婭:親家和連襟,泛指姻親。韓愈《縣齋有懷》:“名聲荷朋友,援引乏姻婭。”


⑥夙好:老交情。


⑦所主:所寄居的主人。《孟子·萬章上》:“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爲主;觀遠臣,以其所主。”


⑧箴:規勸,告誡。


⑨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諂媚,不行正道的人。


⑩資始:藉以發生、開始。《易·乾》:“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褻侮:輕慢侮弄。暴殄(tiǎn):指任意浪費糟蹋,不知愛惜。殮,滅絕。神祗(qí):泛指神。神,指天神;祗,指地神。


【譯文】


我有兄弟,父母都一樣相待。異母兄弟,總屬天然的親倫關係,恐怕有不和睦的情況發生,這樣就如同傷害父母的肢體。叔伯兄弟,整個宗族都是一家,恐怕有不和的情況,這樣會傷害父母的至親。對於祖輩先人,恐怕有失侍奉,有悖父母孝親之思。子孫後代,恐怕有失生育,斷絕父母的後代血脈;恐怕有失教育,敗壞父母的家規。子侄後輩,恐怕有失和睦,致使父母所建立的家庭生起禍端。夫婦二人要盡到爲子爲媳的職責,要和氣遜順,恐怕有失和順恭敬,致使父母不安寧。我有姻親,屬於最親近的親屬,恐怕失去老交情,使父母不安寧。向上則有君主,是父母所事奉的主宰者,恐怕有所不忠,致使父母獲叛逆之罪;向下有民衆萬物,與父母共同生育於天地之間,恐怕對其有失憐憫,損害雙親的幸福。外面有朋友,是父母的輔助者,恐怕有失信用,斷絕父母與朋友交往的準則和道義。老師是我效法的對象,老師的勸誡即是父母的勸誡,事奉老師恐怕有失賢德,違背父母的訓導。行爲不端和巧言諂媚的人,是父母所遠離的,恐怕自己交友不慎,而連累了父母的心志。仰望則見天之高遠,天帝位在其上,日月星斗,是父母所敬畏的,恐怕有所冒犯褻瀆,輕易地觸犯天怒,以致增加父母的罪過。俯察則見地之厚重,衆生藉此以生長髮育,是父母所敬奉的,恐怕有所褻瀆輕慢,惡業累積,損害浪費毫不顧惜,致使災禍蔓延及父母。中間有天神地祗,主掌父母的生死,恐怕自己有過錯,致使父母的陽壽減少。一舉一動,都期望歸於善,以成全父母的德行。


【原文】


我親有善,身順其美。救人之難,即是親救;濟人之急,即是親濟;憫人之孤,即是親憫;容人之過,即是親容。種種不一,體親至意。親或有過,委曲進諫,俟其必改。以善規親,猶承以養,養必兼善,方得爲子。人各有親,曷不懷思。


【譯文】


父母有善行,我要承順他們的美德。救人於危難,也就好比是雙親施救;救濟別人於危急之時,也就是雙親救濟;憐憫別人的孤苦,也就是雙親憐憫;寬容別人的過錯,也就是雙親寬容。各種不同情況,都要體察雙親的心意。雙親如果有過錯,就要委婉地提出意見,直到改正爲止。用善規勸雙親,就好比承擔起贍養的責任。贍養父母,同時一定要以善來勸諫,這纔是爲人子所應當做的。人們各自都有父母,怎麼能不掛懷思念?


【原文】


父母在日,壽不過百,惟德之長,垂裕彌遐①。是以至孝,親在一日,得養一日。堂上②皆存,膝下③完聚,人生最樂。惜此光陰,誠不易得。玉食三殽④,勺水一菽⑤,各盡其歡⑥。加餐⑦則喜,減膳⑧則懼。貧富豐嗇,敬無二心。願親常安,恐體失和。疾病休慼⑨,常系子心。一當有恙,能不滋虞。藥必先嚐,衣不解帶,服勞侍寢。愈則徐調,食不輕進,相其所宜。倘或不痊,延醫詢卜。酒不沾脣,至心禱祝。殫厥念力⑩,以求必痊。終天之日,飲食不甘,哭泣失音。衣衾棺槨,多方自盡。三年哀痛,晨昏設薦。佳塋厚穴,安置壟丘。禮送歸祠,親魂有託。廟享墓祭,四時以妥。去親日遠,追思常在。形容面目,若聞若睹。動息語默,尋聲覓跡,中心勿忘。抱慕如存,生死同情,幽明一理。孝道由基,大經斯彰。嗟爾人子,縱能如是,體之親心,未及萬一。


【註釋】


①垂裕:爲後人留下業績或名聲。遐:音xiá,遠。


②堂上:指父母。也稱高堂。


③膝下:指人在幼年時,常依於父母膝旁,言父母對幼孩之親愛。後用以借指父母。


④玉食三殽:玉食,指精美的飲食。殽,通“餚”。專指葷菜,即有肉的菜餚。


⑤菽(shū):豆;豆類。豆和水,指清貧人家供養父母的飲食。陸游《湖堤暮歸》:“俗孝家家供菽水。”


⑥盡其歡:即指孝養父母尊長,極意承歡。語出《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孔穎達疏:“謂使親盡其歡樂。”


⑦加餐:多進飲食。


⑧減膳:減少餚饌。是古代帝王遇到天災變異時自責的一種表示。餚饌,即豐盛的飯菜。


⑨休慼:喜樂和憂慮;亦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休,喜悅,歡樂;戚,悲哀,憂愁。


⑩念力:佛教所說的專念之力,即意念的力量。衣衾棺槨(ɡuǒ):衣衾,裝殮死者的衣被。棺槨,禮所規定的葬具。裝屍之器爲棺,圍棺之器爲槨。棺,是棺材;槨,外棺,是棺外的套棺。薦:古代祭祀宗廟時奉獻祭品叫“薦”,其禮稍遜於祭。《禮記·王制》:“大夫士宗廟之祭,有田則祭,無田則薦。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塋(yínɡ):墳墓,墳地。壟丘:墳墓。冢形象丘壟,故名。指墓葬的外部。大經:常道,常規。


【譯文】


父母在世,長壽也不過百歲,唯有功德之人,才能聲名久遠。所以“至孝”,就是父母在世一天,就要贍養一天。父母都健在,子女依聚在父母身邊,這纔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應當珍惜這段時光,因爲這實在是太難得了。不管是富貴人家多個葷菜美食的美味佳餚,還是貧賤人家一勺水、一盤豆食的粗茶淡飯,都能讓各自父母盡其歡心。子女見父母多進飲食就高興,見父母減少膳食就擔心。不管是貧賤富貴,或者是豐裕貧困,孝敬父母的心意都沒有改變。希望父母永遠安康,恐怕父母身體有病痛。父母的疾病和喜憂,常常牽動子女的心。一旦父母身體有病,怎能不心生擔憂?喂父母的藥,要自己先嚐味道的甘苦,衣不解帶,辛勤侍奉,服侍父母休息。父母病好之後,要慢慢調養,食物不要亂吃,要弄清其是否適宜父母食用。如果不能痊癒,就要請醫問藥,占卜吉凶。滴酒不沾,誠心爲父母祈禱。竭盡心力,以便祈求父母痊癒。父母逝世的時候,飲食不貪求美味,痛哭以至於失聲。壽衣、被褥、棺槨,都要多方設法,盡力籌備。哀痛地服喪三年,早晚都要陳設祭品。選擇好的陵園,墓地建築得堅固厚實。把遺體禮送往墓地,把精魂迎回祠堂,父母的靈魂就有了皈依。宗廟供奉,墓前祭祀,四季完備。父母離開時間久了,時常追思懷念。父母的形體容貌,就如同自己聽到見到一樣。於是就會常常停下行動,停止說話,順着聲音尋找父母的蹤跡,心中時刻不忘。心懷敬慕,如同父母健在一樣;不管生死,都同此心,不管在陰間或陽間,都是同一個道理。孝道從此根本上去做,則孝道人倫就會彰顯。子女即使能夠如此,體恤雙親之心,還是不及父母的萬分之一。


【原文】


偈曰:幼而得親全,安樂不之曉。設無雙親在,飢寒難自保。遭此伶仃苦①,方思親在好。


【註釋】


①伶仃:孤苦無依靠。陸游《幽居遣懷》:“斜陽孤影嘆伶仃,橫案烏藤坐草亭。”


【譯文】


偈說:幼小時父母雙全,不知道安寧快樂。假如雙親不在,飢寒交迫,生命難以自保。只有遭受了孤獨無依之苦,纔想念雙親健在的好處。


【原文】


又說偈曰:嬉嬉懷抱中,惟知依二親。何至長大後,漸失爾天真。我親既生我,我全不能孝。云何我養兒,我又恤之深。反觀覺愧悔,方知父母恩。


【譯文】


又有偈說:在父母懷抱中玩耍,只知道依戀雙親。爲什麼長大後,漸漸喪失了天真?我的父母既然生育了我,我卻完全不能盡孝。爲什麼我養育子女時,我又對他們憐恤至深?回頭反省,感覺到慚愧後悔,這才知道父母的恩情有多大。


【原文】


又說偈曰:室家①是親成,豈是離親地。莫道風光好,遂把親歡易。貧賤是前因,豈是父母遺。生不託親體,我並無人身。莫怨生我苦,修來自有畀。富貴是親培,豈是驕親具。親若不教我,何有富貴遇。報本正在此,赤怛安可替。最易忘親處,尤宜加省惕。


【註釋】


①室家:夫婦。《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譯文】


又有偈說:我們夫婦家庭是父母促成的,並不是作爲遠離雙親的地方。不要因爲外邊風景好,而把對父母的喜愛改變。貧賤緣於前世的因由,不是父母遺留的。我的出生如果不依託父母的身體,也就沒有我的生命。不要抱怨出生在貧苦人家,只要努力修行,就能得到回報。富貴出於父母的栽培,並不是向父母炫耀的工具。父母如果不教導我,我怎麼會有富貴際遇。報答父母的根本正在這裏,赤誠之心沒什麼能夠代替。最容易忘卻父母的地方,更加要警省謹慎。


【原文】


真君曰:子在懷抱,啼笑嬉戲,俱關親心,實惟真摯。爲人子者,能如是否?試一念之,何能暫釋。父母強健,能嬉能笑,能飲能食,子所幸見。父母漸衰,嬉笑飲食,未必如常,子心所惕。責我不楚①,憐親力弱。嗔我聲微,憐親氣怯。愈加安養,勿致暫勞。父母逝世,苦無嬉笑,及我顏色,苦無怒詈②,及我身受。縱有厚祿,親不能食;縱有錦帛,親不能被。生不盡歡,追思何及。逝者念子,存者念親。祭享悠遠,隔不相見。思一慰之,悲哀無地,言念③斯苦,實難爲子。


【註釋】


①楚:痛苦。


②詈(lì):罵;責罵。


③言念:想念。


【譯文】


真君說:在父母懷抱中的幼兒,哭笑玩耍,都關係着父母的心,這完全出於真摯的情感。作爲子女的,能夠如此嗎?試着想想父母的愛子之心,怎麼能夠將父母放得下一刻?父母身體強壯健康,能玩能笑,能吃能喝,子女能夠見到這些就很喜歡。父母漸漸衰老,玩樂飲食,不見得同平常一樣,子女心裏應該有所警惕。父母責打我不疼,知道父母力氣已經衰弱,父母罵我時的聲音微弱,知道父母的氣息不足。更要安息休養,不要使其有一點勞累。父母逝世,苦於沒有父母的嬉笑,能夠使我喜笑顏開;苦於沒有父母的怒罵,能讓我身受。即使我有豐厚的俸祿,父母也不能吃;即使我有錦帛,父母也不能穿用。不能讓父母生前盡歡,追念怎麼會來得及呢?死去的父母還心繫子女,在世的子女還在思念父母。只能遙遙供奉祭祀,幽明分隔不能相見。想着告慰父母,卻悲痛哀切無處可尋。想念非常痛苦,作爲子女也實在是難。


【原文】


乃說偈曰:親昔養兒日,豈比強壯年。我方學語處,親疑我啼也。我方跬步①時,親疑我蹶②也。我方吚唔處,親疑我疾也。我方思食處,親知我飢也。我方思衣處,親知我寒也。安得本斯志,體恤在親先。親今且垂暮,亦豈強壯比。欲將飼我者,奉親膳食時。欲將褓我者,侍親寢息時。欲將顧我者,扶親衰老時。欲將育我者,事親終天時。何者我曾盡,全然不之覺。生我何爲者,能不中自怍③。


【註釋】


①跬(kuǐ)步:古時稱人行走,跨出一隻腳爲跬,猶今之半步,左右兩足均跨一次稱步。


②蹶:僕;跌倒。


③怍(zuò):慚;慚愧。


【譯文】


於是說偈道:以前父母撫養幼小的我,怎麼能與現在正值強壯的我相比?我剛開始學說話,父母怕我是否在啼哭。我剛開始邁步時,父母怕我是否要跌倒。我剛開始發出咿呀之聲時,父母怕我是否患病了。我剛想要吃東西,父母就知道我是餓了。我剛想要加衣服,父母就知道我是冷了。怎麼能不以父母的情感爲本,首先體恤父母。父母如今已經垂垂老矣,怎能再與強壯時相比?就像父母餵養我那樣,事奉父母的飲食。就像父母照顧我,將我包裹在襁褓中一樣,事奉父母就寢休息。就像父母照顧我那樣,攙扶衰老時的父母。就像父母撫育我那樣,事奉父母去世。這些我哪樣曾經盡力做過?我完全不知覺。父母生我是爲了什麼,怎麼不自我慚愧?


【原文】


孝子明心寶咒:以此未及萬一心,時時處處體親心。當思愛養恩勤大,每想懷耽①乳哺深。日在生成俯仰中,覆載②風光父母仁。何殊羣物向春暉③,切切終身抱至誠。太子灌頂


【註釋】


①懷耽:懷胎。


②覆載:庇養包容。


③春暉:春天的陽光。比喻父母的恩惠。孟郊《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孝子明心寶咒:以此未及父母萬分之一的心思,時時處處體恤父母的心意。應當想到父母愛護養育我的恩情非常大,經常想到父母孕育乳哺我的深情。每日都生長在天地之中,覆載着風光和父母的仁愛。這與萬物嚮往春天的陽光一樣,沒有什麼不同,切記終生都要懷抱至誠之心。


【評析】


體親,即體恤父母。子女應當用心體恤父母,尤其應當體貼父母的心思,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父母的心意,讓父母歡心。同時,如果父母有過,作爲子女的也應該勸導父母改過行善。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日子,生盡其養,及時盡孝;死則安葬,追思常存。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