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荔枝

  古今來文人墨客,對於果品中的荔枝,都給與最高的評價。詩詞文章,紛紛歌頌,比之爲花中的牡丹。牡丹既被稱爲花王,那麼荔枝該尊爲果王了。唐代白樂天《荔枝圖序》有云:“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花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這一段話,已說明了荔枝的一切,真的明白如畫。

  荔枝不只產於巴蜀,閩、粵兩省也有大量的生產。它又名離枝、丹荔,而最特別的,卻又叫做飣坐真人。樹身高達數丈,粗可合抱,較小的直徑尺許,農曆二三月間開花,五六月間成熟。宋神宗詩因有“五月荔枝天”之句。據古代《荔枝譜》中所載,種類繁多,有陳紫、周家紅、一品紅、釵頭顆、十八娘、丁香、紅繡鞋、滿林香、綠衣郎等數十種,大多是閩產,不知現在還有幾種?至於粵中所產,則現有三月紅、玉荷包、黑葉、桂味、糯米餈等,都是我們所可吃到的。至於命名最豔的,有妃子笑一種;產量最少的,有增城的掛綠一種。

  閩產的荔枝中,有一種名十八娘,果型細長,色作深紅,閩人比作少女。俗傳閩中王氏有弱妹十八娘,一說是女兒行十八,喜吃這一種荔枝,因此得名。又有一說:閩中凡稱物之美而少的,爲十八娘,就足見這是美而少的名種了。明代黃履康作《十八娘傳》,他說:“十八娘者,開元帝侍兒也,姓支名絳玉,字曰麗華,行十八。”文人狡獪,藉此弄巧,竟把珍果當作美人般給它作傳。宋代蔡君謨作《荔枝譜》,稱之爲絳衣仙子,那更比之爲仙子了。詩中詠及的,如元代柳應芳雲:“白玉明肌裹絳囊,中含仙露壓瓊漿。城南多少青絲籠,競取王家十八娘。”明代邱惟直詩云:“棣萼樓頭風露涼,閩娘清曉競紅妝。朱脣玉齒桃花臉,遍著天孫雲錦裳。”詞如蘇東坡《減字木蘭花》雲:“閩溪珍獻。過海雲帆來似箭。玉座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  輕紅釀白。雅稱佳人纖手擘。骨細肌香。恰似當年十八娘。”十八娘之爲荔枝珍品,於此可見,但不知現在閩中仍有之否?

  廣州有荔枝灣,是珠江的一灣,夾岸都是荔枝樹,綠陰丹荔,蔚爲大觀。據說這裏本是南漢昌華舊苑,有人詠之以詩,曾有“寥落故宮三十六,夕陽明滅荔枝紅”之句。清代陶稚雲《珠江詞》,都詠珠江豔事,中有一首:“青青楊柳被郎攀,一葉蘭舟日往還。知道荔枝郎愛食,妾家移住荔枝灣。”從前,每年初夏荔枝熟時,荔枝灣遊艇雲集,都是爲了吃荔枝去的。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1003
阅读量:120
可阅日刊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