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蓮花

  宋代周濂溪作《愛蓮說》,對於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給與最高的評價,自是蓮花知己。所以後人推定一年十二個月的花神,就推濂溪先生爲六月蓮花之神。我生平淡泊自甘,從不作攀龍附鳳之想,而對於花木事,卻樂於攀附。只因生來姓的是周,而世世相傳的堂名,恰好又是“愛蓮”二字,因此對這君子之花卻要攀附一下,稱之爲“吾家花”。

  蓮花的別名最多,曰芙蕖,曰芙蓉,曰水芝,曰藕花,曰水芸,曰水旦,曰水華,曰澤芝,曰玉環,而最普通的是荷花。現在大家通稱蓮花或荷花,而不及其他了。蓮花的種類也特別多,有並頭蓮、四面蓮、一品蓮、千葉蓮、重臺蓮,等等,還有其他光怪陸離的異種,早就絕無而僅有,無法羅致。

  正儀鎮附近有一個古蓮池,至今還開着天竺種的千葉蓮花。據葉遐庵前輩考證,這些蓮花還是元代名流顧阿瑛所手植的;因此會同幾位好古之士,在池旁蓋了幾間屋子,僱人守護這座蓮池。抗日戰爭前,我曾往觀光,看到了一朵嬌紅的千葉蓮花,油然而生思古之情,回來作了一首詩,有“蓮花千葉香如舊,苦憶當年顧阿瑛”之句。這些年來,聽說池中蓮仍然無恙。據聞顧阿瑛下種時,都用石板壓住,後來蓮花就從石縫中挺生出來,人家要去掘取,也不容易,所以直到如今,這千葉蓮花還是“只此一家,並無分出”。可是吾園鄰近的倪氏金魚園中,有一個小方塘,也種着千葉蓮花,不知是哪裏得來的種子?每年開花時,總得采幾朵來給我作瓶供,花作桃紅色,很爲鮮豔,花型特大,花瓣多得數不清。今秋天旱水淺,已由花工張錦前去挖了幾株藕來,安放在兩個缸中,明夏我也就有兩缸千葉蓮花可作清供了。最近園林管理處已向倪氏買下了他全塘的種藕,明春就得移種在獅子林的蓮塘中,以供羣衆觀賞,比了關閉在那金魚園中孤芳自賞,實在有意義得多。

  凡是美的花,誰都願它留在枝頭,自開自落,而蓮卻可採。古今來的詩人詞客,多有加以詠歎的。就是古樂府中也有《採蓮曲》,是梁武帝所作,曲和雲:“採蓮渚,窈窕舞佳人”,因此就以“採蓮”名其曲。又《樂府集》載:“羊侃性豪侈,善音律,有舞人張靜婉者,容色絕世,時人鹹推其能爲掌上舞。侃嘗自造《採蓮》《棹歌》兩曲,甚爲新致,樂府謂之《張靜婉採蓮曲》。”至於唐代的幾位大詩人,幾乎每人都有一首《採蓮曲》,真是美不勝收,現在且將清代詩人的兩首古詩錄在這裏。如馬銓四言古云:“南湖之南,東津之東。搖搖桂楫,采采芙蓉。左右流水,真香滿空。眷此良夜,月華露濃。秋紅老矣,零落從風。美人玉面,隔歲如逢。褰裳欲涉,不知所終。”徐倬七言古云:“溪女盈盈朝浣紗,單衫玉腕盪舟斜,含情含怨折荷華。折荷華,遺所思,望不來,吹參差。”詞如毛大可《點絳脣》雲:“南浦風微,畫橈已到深深處。藕花遮住,不許穿花去。隔藕叢叢,似有人言語。難尋溯,亂紅無主,一望斜陽暮。”王錫振《浣溪紗》雲:“隔浦聞歌記採蓮。採蓮花好阿誰邊。亂紅遙指白鷗前。日暮暫回金勒轡,柳陰閒系木蘭船。被風吹去宿花間。”吳錫麒《虞美人》雲:“尋蓮覓藕風波里,本是同根蒂。因緣只賴一絲牽,但願郎心如藕妾如蓮。  帶頭綰個成雙結,莫與閒鷗說。將家來住水雲鄉,爲道買鄰難得遇鴛鴦。”孫汝蘭《百尺樓》雲:“郎去採蓮花,儂去收蓮子。蓮子同心共一房,儂可如蓮子。  儂去採蓮花,郎去收蓮子。蓮子同房各一心,郎莫如蓮子。”這幾首詩詞都雅韻欲流,行墨間似乎帶着蓮花香。

  前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就是所謂蓮花的生日,曾與老友程小青、陶冷月二兄僱了一艘船,同往黃天蕩觀蓮,雖沒有深入蕩中,卻也看到了不少亭亭玉立的白蓮花,瞧上去不染纖塵,一白如雪,煞是可愛!關於白蓮花的故事,有足供談助的,如唐代開元、天寶間,太液池千葉白蓮開,唐明皇與楊貴妃同去觀賞,皇指妃對左右說:“何如此解語花?”他的意思,就是以爲白蓮不解語,不如他的愛人了。又元和中,蘇昌遠居吳下,遇一女郎,素衣紅臉,他把一個玉環贈與她。有一天見檻前白蓮花開,花蕊中有一物,卻就是他的玉環,於是忙將這白蓮花折斷了。這一段故事,簡直把白蓮瞧作花妖,當然是不可憑信的。

  昔人讚美白蓮花的詩,我最愛唐代陸龜蒙七言絕句,雲:“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真合在瑤池。還應有恨無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宋代楊億五言絕句雲:“昨夜三更裏,嫦娥墮玉簪。馮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清代徐灼七言絕句雲:“涼雲簇簇水泠泠,一段幽香喚未醒。忽憶花間人拜月,素妝嬌倚水晶屏。”又清末革命先烈秋瑾七律雲:“莫是仙娥墜玉璫,宵來幻出水雲鄉。朦朧池畔訝堆雪,淡泊風前有異香。國色由來誇素面,佳人原不借濃妝。東皇爲恐紅塵涴,親賜寒潢明月裳。”這四首詩,可算是讚美白蓮花的代表作。

  蘇州公園去吾家不遠,園中有兩個蓮塘,一大一小,種的都是紅蓮花,鮮豔可愛。入夏我常去觀賞,瞧着那一叢叢的翠蓋紅裳,流連忘返。至於吾家梅丘下的蓮塘中,雖有白色、淺紅色兩種,今年曾開了好幾十朵,不過佔地太小,同時也只開二三朵,不足以饜饞眼。舊有四面觀音,已在淪陷期間斷了種,去春曾向公園中移植紅蓮數枝,發了葉,並未開花,那隻得再等明年了。鄉前輩潘季儒先生,擅種缸蓮,有層臺、灑金、鑲邊玉鉢盂、綠荷、粉千葉等名種,歎爲觀止。三年前分根見賜,喜不自勝,年年都是開得好好的。

  老友盧彬士先生,是吳中培植碗蓮的唯一能手,能在小小一個碗裏,開出一朵朵紅蓮花來。今年開花時節,以一碗相贈,作愛蓮堂案頭清供。據說這種藕是從安徽一個和尚那裏得來的。可惜室內不能供得太久,怕別的菡萏開不出來,供了半小時就要急急地移出去了。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2199
阅读量:89
可阅书店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