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上任,就要建立聲望
一個做官的人,名聲的好壞,一般在他離任時才能夠得出結論。但是實際上,在他剛剛走馬上任的時候,就開始定下了好壞的基礎了。新官上任時,在內有自己的家人伴隨,在外則有官吏和師爺們,他們這些人沒有哪個不想找個機會嘗試一下。假如一旦有了漏子可鑽,他們就會蜂擁而上,見機而動。如果當官的喜歡得利,他們便讓他獲利;當官的如果好色,他們就讓他佔有各色美女。總之,每一件事情,都投其所好,從而在暗中抓住了當官者的把柄。後來,當官的雖然後悔了,醒悟了,但卻由於授人以柄,迫不得已受這幫人的要挾和控制,這樣當官者的聲譽就受了極大的玷污,怎能讓老百姓不議論紛紛。所以說,在剛剛上任的時候,當官的就要振作精神,盡力檢點自己的行爲,不要讓人把自己的行爲作爲口實,也不能讓人把自己的行爲作爲對像來議論。
不要隨意揭前任之短
人無全德,亦無全才,所以在他處理的官事中,一定不會沒有出錯的地方。再說,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好惡標準,對問題的看法也就不可能相同。做官的離任之後,繼任的人對前任的缺點和過失都容易看得見,這樣就完全要依靠接任官員爲他掩飾短處,彌補過失。只有那種居心叵測,心地奸狡的接任官員,才喜歡揭自己前任的瘡疤,同時誇大自己的長處。假如是前任因遷升而離職,那麼這種做法還可以聊以解嘲,平衡一下自己的心理。如果是前任因爲有事等候補缺,讓他聽見了,前任一定會覺得大失面子,無地自容。後來的人看現在的人,就好像現在的人看過去的人一樣。如果我們和人相處,不給別人留一點餘地的話,別人也不會爲我們留任何餘地。這樣做的話,只不過是損害了一個人的忠厚品德,而這種做法是有道德的人所不屑的。
贊成或反對,都要有原則
爲人處事,自然有一定的原則。倚仗他人,一切以別人的意見爲意見,一定會對任何事都毫無原則地表示贊同;而一切事情都自以爲是,勢必造成對任何事情都毫無原則地加以反對。毫無原則地贊同別人的意見,不免隨波逐流;毫無原則地反對別人,也勢必會矯枉過正。這兩種態度都是錯誤的。只有認真地考慮事物的客觀情況,不存在任何個人的偏見或他人的偏見,那麼纔不會出現任何處理不當的情況。所以,一個人可以和正人君子共同享受功勞,也不妨在某些時候給那些小人分些譏嘲。
做官不可無才
才能是一個人內在品德的外在表現。有了治理的打算後,自己的才能卻不足實現這個計劃,那麼在他周圍的人,裏裏外外的人,就都乘機盜竊分走他的一部分權利,達到假公濟私的目的。因此,一件事情到了手中時,當官的人就必須從頭到尾,通盤加以仔細思索才能開始動手。大凡做官的技巧和手腕,有不變的,也有變化的。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夠反覆權衡考慮而讓事情有好的結果;而沒有才能的人,就算他以不變應萬變,也仍然得不到好的結果。
多疑者必敗
懷疑別人就會導致對別人的信任不會持久,身懷才能的人也就不會被這種人使用。對事情疑慮重重就會優柔寡斷,事情也就幹不成功。造成這兩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胸無定見。胸中缺乏定見,那他周圍的人的意見就會左右他。大凡任何一件事,可以做還是不可以做,在心中都必須先權衡考慮:應該自己做的事,不要怕犯錯誤;不應該自己做的事,即使有功可居也不應參與。這樣就不會畏首畏尾,前怕虎後怕狼。這就叫做膽量來自於見識中。
因時因地,區別對待
具備了才幹和膽識,就可以算得上會做官了。然而才幹卻貴在幹練通達,膽識貴在善於明白事理。遇上那種彼此不同的風俗習慣,現在和過去形勢不同的情況,特別要權衡時間和地點的差異,籌劃出與之相適應的辦法來。如果自情才能和見識足以勝任,獨斷專行且自以爲是,那麼就會始終搞不好事情,處理不好政務。這個道理和醫生用藥一樣,如果不知道怎樣切脈,不懂得在處方中加藥或減藥,只是一味地抄襲前人的現成藥方,那麼人蔘、蓄草也就會致人於死地,這和用砒霜殺人沒有不同。
舊的規章制度,不要輕易更改
現在的人,他們的才能和見識,往往總是趕不上前人。前人所訂立的各種規章制度,絕不是隨隨便便,不加考慮的產物。現在的人由於不能仔細地探求前人之所以訂立這些規章制度的動機和原因,而隨便地去對它加以更改或補充,如此一來,就會因爲計劃不周密、詳盡,留下隱患,造成嚴重後果。所以,前人已經制定好了的各種規章制度,我們不能輕易地對它加以更改。
陋規不宜馬上革除
裁除陳規陋習,是一個非常好的措施。但是官署中的各種收入,或許有收入和支出推動平衡的情況。所以,要針對不同的風俗習慣,採取不同的施政措施。收取贏餘部分應用,而現在卻突然對它加以淘汰革除,在眼前自然會獲得一個廉潔的名聲。但是等到了沒有任何收入可以開支的時候,勢必會又從老百姓那裏去搜刮,這種情形之下,就會出現變本加厲的事情。如此一來,助長了貪婪的風氣,打開了訴訟的口子,禍害比原先將會更大。但對於那些極其可惡的陳規陋習,是不能再允許它們再存在了。然而公事卻也非常難辦了。有些不自愛的人,於是趁著這個機會,百般攻擊;奸狡之徒也趁勢混水摸魚,找到籍口,而那些善良的老百姓卻反受其害,不能安居樂業。造成這種情勢,是誰的錯呢?陳規陋習在各個地方是不相同的。但是對於官吏的俸祿薪水,卻不要動它。其它像津貼之類,可以參照。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斟酌而定。刪除那些太不像話的陋規,但自己卻不要輕易說革除。至於某個官員,全部革除陋規,這叫做慷他人之慨,他的用心不言又明,"有修養兩人是引以爲戒的。
常規應酬不該單獨裁減
大凡陳規陋習多的地方,送往迎來的應酬也一定很多。從老百姓身上取來,卻用在了官吏們的身上,民間諺語所說的"以公濟私",正是這種情況。這些民脂民膏,並不是用來餵飽這些當官的口袋的。各種陳習長久以來相互沿用,已經成了一種常例和習慣,因此萬萬不許在常例之外,再增加額外的負擔,也斷不能在常例之中扣減。假如應該拿出來的,就一定不要吝嗇。就像爲了長牙齒卻把身體給弄死了一樣,不要特別吝嗇錢財。
好差事,卻不見得是好事
一般人所說的好差事,大多數是在各種陳規陋習較多的地方。每年所收入的,每個人都眼巴巴地預先計劃好了來分沾一點好處。能夠善於搞好收入和支出,這種事情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辦得到這點。有的人不善於搞收入,卻又不能不支出這些收入,如此一來,各種費用就入不敷出。能夠考慮到費用不夠卻又偏偏不謹慎地對待處理收入,那麼禍患馬上就要來臨了。害怕禍患的後果,在收入上稍微謹慎一些,卻又無法應付別人的要求。所以說人們眼中的好差事,卻不容易於好。潔身自好的人,千萬不要聽別人慫恿,垂涎於眼前的各種有利的營生。白居易有首詩這樣寫道:"妻妾歡悅童僕飽,始知官職爲他人"。現在那些幹美差、撈肥缺的人,把自己的童僕養得白白胖胖的,而自己所擁有的所謂妻妾歡悅,卻是徒有虛名而已,其實質卻是,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個學生的包袱罷了。
我先前曾經客居臨安,半夜時聽見雁的鳴叫之聲,有所感觸,寫下了"忙於填飽肚子的羣雁啊。卻在風霜雨露中落得一身淒寒"的句子。這並不是有感而發。主人王晴川先生把這兩句暗暗誦吟了幾遍,悄悄地流下了飽經風霜的淚水。第二年,他就以供養父母作爲藉口辭官歸家了。那些正在幹好差使的人,難道不應該常常以此提醒自己嗎?
要注重珍惜民力
先儒曾經這樣說過:"一個人,如果在珍惜物力上用點心,那麼對物力必定會有所幫助的。"作爲老百姓的父母官,尤其應該每時每刻都存在珍惜物力的想法。假設碰上地方上有公事不得不向老百姓徵集勞動力,如果不嚴格地監察官吏行爲,有的人又會趁機假公濟私,老百姓對這些擾亂和攤派又怎能忍受呢?因此,要想從老百姓那兒得到幫助,就一定要先替老百姓珍惜民力。這不僅僅是消除怨恨不滿的問題,同時也是爲了自己問心無愧。
不要拿土特產作饋贈物品
地方上的土特產品,本來就不是上級官吏的利益。但是偶然隨便一點,孝敬上司,饋贈同僚,後來就沿襲爲例,甚至到了用官價購買的程度。這樣就大大加重了所轄區域內生民百姓的負擔,由此而產生的副作用也是沒完沒了的。如此行事,怎麼能夠鼓勵官吏們呢?所以,如果是故老相傳的習俗,還可斟酌適當地減少。如果所出產的物品,一向都不出名,就千萬不能輕易地用來作饋贈禮物;如果這樣做了,就會給後代人留下禍根。這跟第一個拿陶俑來作陪葬的人一樣可惡之極。
減少官定價格
當官者所管理的轄區,地處交通要道,應酬就會特別繁多。使用的器具和所吃的食品,偶然也就有了公家價格的名氣。這些東西,有的來自於舖戶人家,有的是差役那兒供給,總之,不是向老百姓攤派的就是自己墊賠進去的。這些事情,原本就不是良好政風的表現,可是由於陋習相沿已久,也就成了習慣。如果統統地加以裁減革除,事情恐怕反而更爲麻煩。對於這種事,應適當地節制,可以不搞就不要去觸動,千萬不要讓它出現苗頭。要不然,幕客們從中漁利,矇騙百姓;而當官的家裏的人又巧借各種理由在市場上勒索,從而導致老百姓沒有能力應付,激發他們向上控告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煩。
保護有錢人的合法生存
把財富珍藏在老百姓的手中,並不是專門爲老百姓考慮。假如一碰上水災、旱災和戰爭年代,除了錢財的力量是不能夠真正幫助老百姓的。保證了富裕省份,遇到需要這些財富的時候,誠懇動情地勸說大家,他們也一定能夠捐獻財物,接濟窮困的。即使是那些視財如命的守財奴們,也會因爲受了感動,而羣起聽從官家的號召,捐獻出自己所珍視的財產。這樣一來,就沒有辦不成功的事情了。況且,富裕的人,是貧困的人賴以生存的對象。地方上如果有省錢的人家,凡是自食其力的貧窮人,都可以依靠他們而得以生存下去。如果等到了有錢人都變得窮苦不堪的時候,那些原來就十分貧窮的人,就變得更沒有什麼依靠了,無法養活自己了。在這個時候,如果剛好遇上什麼公事要辦,那辦起來就會遇到許多無法逾越的障礙,從而留下不少無法治理的禍來。因此,保持自己轄區內的富裕,是治理好政務的主要途徑和辦法,也是當官者的一個訣竅。
保富之道在嚴懲無賴
當官的人,如果他自己本身就不廉潔奉公,那麼在他所管轄治理的境內,那些無賴之徒就自然而然地把那個當官的人,當作一筆極大的賭注,去騷擾當地的有錢人家,以便從中獲利而滿足自己的私慾。在當地當官的也從這種有利可圖的侵擾中獲得好處,而且通過打官司,當官的也從中獲得好處而發跡。所以他在表面上,是在治理杜絕這些事情,背地裏卻有意識地放縱這些事。等到當地的殷實大富人家又不得不忍受這幫無賴之徒的侵擾和欺詐的時候,這實際上是等於讓這些卑鄙無恥的小人氣焰囂張,風長了惡人的威風,當官的反而成了老百姓的仇敵了!
朝廷設置官府,目的在於清除暴虐,安扶善良的黎民百姓,這本來就是官府必須盡的義務。放縱暴徒的行徑,欺侮善良的平民百姓,這種負國負民同時也是禍國殃民的罪惡行爲,難道蒼蒼上天還會保佑地嗎?所以在我看來,保持富裕最有效方法就在於嚴厲徵治那些奸惡之徒的誣告和侵擾,使他們不致尋找任何襲。惹事生非,有錢的人也就可以相安無事。如果這樣做了都治理不好自己的轄區,那卻是從來沒有過的。
賑濟災民,切莫貪圖私利
這件事不大好說出口來,而且也不敢說,但是在我良心上,又不忍心不說出口來。在某個地方,十分不幸地遇上了收成不好的年成。從查明災情、覈實災情到請求救災款項,每一個層次和環節都需要費用,這些過程中不能有私毫伸展的餘地。錢從什麼地方來?不大好說,也不敢說的正是這個問題。只是剋扣賑災項目中的款項,裝到自己個人腰包中,雖說富了自己,然而在成千上萬受災的災民之中,一定有正在眼巴巴等待救濟而還沒有得到救濟的人,會因爲貪官的私慾,而成爲那遍野餓死的人中的一縷冤魂。這樣做,上對不起皇上的恩情,下害死了無辜百姓的生命。喪失人性,製造罪孽最多的,正是這種人。這就是我不忍心不說的事情。
從前,濟源衛公哲先生在鄧州當父母官的時候,他拿出了所有的救災款項賑濟饑民,爲流離失所的人建造了住房,供養那些在災難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難民。因此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因爲衛公哲的措施而生存下來了的,不計其數。和他同時辦理這次賑災活動的官吏們,都競相嘲笑衛公哲太迂腐,太不識時務了。然而那些中飽私囊的官員們多數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而只有所謂"迂腐"的衛公哲反而得到了提升。
沒有過幾年,衛公哲先生經過了多次提升後,當了安徽巡撫,繼而又升任工部尚書,後來又到了中堂做高官。
文端公繼善在當兩江總督時,我親眼目睹了他是怎樣搞好賑災工作的。他在告示最後一條的內容是:"倘若官府中有人剋扣減少了賑濟災民的款項,肥了私人的腰包,一旦被我耳聞目睹了,決然逃不脫法律的制裁。即使本督察考察不周到,沒有被發現,但我確信,這種人天理難容,他的子子孫孫命運將極爲悲慘,就是想當一個餓死鬼也辦不到!"他的這些話說得多麼沉痛啊!如果有人讀到這裏,卻還不努力地賑濟災荒中的難民們,這種人難道還有人性嗎?
執法貴在有人情味
我從前作幕僚,遇上犯人有紅白喜事的,而他們的案情又不是很重大的,這種情況就是我的主人也一定會曲意憐憫體恤的,因而我也就全部成全他們的喜事,同情他們的不幸。有不少人都議論我迂腐不切實際。直到我後來在讀到《輟耕錄》中的"匠官仁慈"一條時,在我胸中終於獲得了共鳴,發現其觀點與我心中所想不謀而合。匠官是杭州的金王府的副總管羅國器羅世榮先生。有一個匠人犯法後案子都已搞好了,官吏們請求判決。這時羅世榮說:"我聽說他剛剛娶了媳婦,若是責難他的話,公婆必定認爲新媳婦對兒子不吉利,爭吵之餘,事情發展下去就說不清楚了。所以姑且放下暫時不問。以後如果再犯,重重加以懲治就行了。"這真是一個仁慈的人說的話。乾隆三十一二年間,江蘇有個十分乾練的官吏張某,這個人治理案子十分嚴厲。在縣城的時候,一個童生懷裏挾帶著他過去寫的文章。如果按照法律,這個考生應戴枷示衆。可是這個考生的各位親戚朋友都來跑在地上求情,說這個人才結婚一天,請求滿一個月以後再補枷示衆。張某不同意。他那剛結婚的媳婦聽說了這件事後,就上吊死了。於是張某才命人把枷打開,隨後這個考生也跳水自殺,隨他媳婦去九泉相會了。懷裏挾帶資料參考應該戴枷示衆,。這是法律。執法人沒有錯誤,但難道他唯獨沒有聽說過:"法律設了死刑,禮卻要順通人情"嗎?滿月後補帶枷鎖示衆,既順應了人情也沒有歪曲法律,爲什麼就不可以變通一下呢?一定要這件事上樹立權威,這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後來張某調到南匯去當縣令,犯了亂收港糧的罪行,按法也應該殺頭。我們從處理懷舊文章一事,大概就可以知道他的冷酷無情。上天的正道喜歡回報他人,快得像報喜一樣。所以法律也有一定準則,而人情卻千差萬別。在准許人情的前提下用法,就不會觸犯造物主的仁慈和原則。
反躬自問方能寬恕他人
再說那些自己身爲執法官的人,又真的能夠做到在任何時候都維護法律的尊嚴,任何事情都遵循法律辦事嗎?貪婪而冷酷的人,無論他多麼謹慎自持,卻終究不能做到在自己的薪水之外分毫不取。像在前面說到的各種陳規陋習,其中哪一樣又不是觸犯了國家法律的?只不過是多年的積習難以改變,老百姓和官府中人都習以爲常了,而法律卻又沒有觸及到這些問題,僥倖地免於法律的制裁罷了。況且任何官吏也不能把自己置身於法律之外,而只把老百姓繩之以法,這樣做能夠問心無愧嗎?所以碰上老百姓犯法,只要能夠反躬自問,那麼,就會在執法時寬恕犯法的百姓。法律不能容許的,原本就不應該扭曲法律以助長姦情;如果可以從寬發落的,就不妨根據實際情況從寬處理。
不干涉百姓議論官府
判斷是非善惡,人人都有一個標準。在沒有當官的時候,聽到別人談起官吏殘害百姓的各種事情,沒有不氣憤痛恨得捶胸頓足的。而一旦戴上烏紗帽的時候,就忘記了早年曾多次告誡自己要引以爲鑑的往事,正是所謂"當局者迷"。這正是古往今來的人們共同感嘆的深刻原因。如果有幸而能在當官後回想到自己沒有發跡之時的種種感慨,從而常常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不去幹涉老百姓對於官府的各種議論,這樣自然就可以在自己工作中,不會出現舉措失當。
當官不做黑心事
我們大清王朝使用賢人沒有固定的標準,只要有一技之長就都加以重用。那些王公貴族們,世世代代享受皇家恩澤,加上耳濡目染,早就熟悉了當官所憂慮的各種事情。他們哌哌墜地後,就處在良好的環境之中,只曉得富貴是我家本來就有的。剛當官時,震攝於象齒之焚的家訓,盡力使自己的言行不辱沒門風。至於貧窮的讀書人,靠科舉及第起家,把自己和那些讀得頭髮都白了的讀書人比較而感到幸運萬分;哪裏又能夠馬上放棄自己所學到的禮儀和良心,去和那些貪婪狡猾的官吏們一起同流合污呢?如果在其他方面努力進取,自問還可以爲時所用。但爲什麼一到了登上仕途就開始不自愛了呢?既然已經當了父母官,那就有了培養廉政的銀子,有了薪水官俸,另外還有一些自然可得到的利益,無論差使好壞,即使是最差勁的,都比在鄉下私塾中教幾個學生餬口要強得多。努力去幹還擔心不能幹好,怎麼可以味著良心做黑心事呢?不辜負老百姓的希望,因爲百姓是把身家姓命託付給了父母官,如果昧了良心,連鬼神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從前孫子林先生在浙江做官時,在官薪之外,他一分錢都沒有。有人勸他爲子孫買點地,他說:"我沒有看到過紅項官兒的兒孫到了當乞丐的地步。如果到了這個地步,那就是他的祖宗的過錯。"這幾句話,到現在人們都還在廣爲傳誦。
貪官不可作
當官不能夠貪污行賄受賄,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則認爲這樣做不僅是不能夠,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十多年前,當官的人都潔身自好,小心謹慎地按理決定各類訴訟案件。訴訟人中雖偶爾也有通過行賄取勝的,但他們都極爲保密,不敢聲張。自從一兩個短缺銀兩的官兒藉口彌補開支,稍微接收了一點賄賂後,訴訟的人就都以行賄取勝作爲自己的本事誇耀。當官者只有不開納賄的方便之門,纔不會有什麼事能達污他在官的聲譽。偶然一次受了賄被發覺,那麼受賄人的名聲就四下傳播開來。大概家裏的人和身邊的隨從們都喜歡那種不廉潔的官兒,因爲他們能夠趁機施展陰謀詭計,撈取好處。雖然做官的也並不是每件事都收求賄賂,但他們一定會說:"不接受賄賂就不能夠顯示出官府的聲威和力量,也不能充實手下人的荷包。"當官的人一旦受到了行賄者的挾持,就不能夠懲治奸邪之輩的醜惡行爲。再說,如果一個當官的人以受賄出了名,那打官司的人必定會以財力雄厚而稱霸,即使他沒有行貼也打著行了賄的招牌。那些行賄送禮的人,都喜歡誇大行賄的數目,並且因此而沾沾自喜。富豪之家如果花了三百兩銀子的賠禮,必定在別人面前吹牛說成五百兩。可是這到手的三百兩銀子,從雙方說妥到付錢,隨從和家人們層層分肥,當官所得到的還沒有一百,可別人在議論傳播中卻都是按虛數五百兩算的。聽說他的上級官吏賢明廉潔,就一定要找點事情去彈劾他。上司就算很愛才,也必定會拿出的數目超過了受賄所得到的錢的數目。於是他就不得不羊毛出在羊身上,再去尋求一定要受賄,受賄的人會更加貧窮。這樣一些正義的譴責就會加到他身上,而背後還有既沒有對不起老百姓也會受到上司的嘉獎表揚。
清官不可刻意追求
做官清正嚴明,只不過許多治理方法中的一種而已,並不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以前曾有過不少潔身自好的官吏,把爲官清正廉潔爲本錢來炫耀。而這些人處理政務時一味嚴厲,執行法律時一味嚴求。其所作所爲,人人都有口皆碑,人人都有目共睹。然而當他們只要有一點失誤的時候,大家都羣起而攻之。而這些自命廉潔的官員,也從不推究自己受到衆人圍攻的原因,動輒就說:"哎!清官當不得呀!"可是這哪裏是爲政清廉的過錯呢!在他們心目中,大概清廉就是刻薄。但對自己要求嚴厲是可以的,對別人要求過於刻薄就不可以了!
假命案斷不可拖延
應該抵命的殺人案件,官吏們還震懾於法律威嚴,不敢胡作非爲。而那些自殺身亡,死在路旁等案子,卻更容易擴大事端造成騷亂。由於老百姓的無知,最害怕的就是牽涉進了人命案件中去。而恐嚇人、招搖撞騙的事容易找到藉口,這些事全靠驗屍的人儘量把它弄得簡明。凡是自殺的人,除了由於挑釁、威逼或姦情,需要重新審訊外,其它那些因爲吵嘴口角而輕生自殺的,就完全可以當場結案,不必要拘押相關人員進城,使下級官吏增加看守的拖累。如果死者是倒在路上,失足落水的,那就可以馬上驗屍呈報,立案了結,不必再做其他的事了。但有那種糊塗的官,隨便向當地地主、鄰人刨根問底,曲曲折折,東拉西扯,只不過是填滿了辦事人員的口袋,造下的罪孽可以說是到了極點!
盜竊案要防栽贓誣陷
安撫善良百姓一定要先懲治地方上的盜賊,而窩贓和購買贓物的牽連則又是因爲治理盜案而產生的。大凡亂指窩藏贓物的同夥,還可以留心偵察。至於寄存贓物和購買贓物的地方,確實是道德和輿論都難以到達的地方。不僅狡猾的盜賊要挾嫁禍他人,就是緝捕人員和牢頭也想從中獲得利益。即使辦事官員弄清楚了情況放了人,而善良無辜卻因爲受了拖累而難以忍受了。江浙地方有一箇舊習慣,小偷被抓到官府中時,大都把供些無頭公案,胡亂認人指贓物,講聲言寄存在某某處,某某人用什麼價錢買的。辦案子的官員然後就據他的口供去尋找所謂贓物,派遣捕快人員四出活動。等到找不到贓物時,便隨便用些不沾邊際的口供作結了。在這個過程中,捕快們則中飽私囊,辦案官員則分享其中的好處,老百姓直接深受其害。而轄區之內的人民卻絲毫沒有享受到抓賊的好處。我還沒有當官的時候,對這個情況就很瞭解了。所以在輔佐主人辦理盜竊案時,只嚴厲追究有主的贓物,對無主贓物則不予追究。在我後面的書《佐治藥言》中,我已經說了不少這方面的問題,下面僅只談些簡明扼要的辦法,以備辦案人員選擇參考。
一般的竊賊所窩藏的贓物,只給地保帶個信去就是了。提取贓物的命令中註明:"速將原贓物交給地保"字樣,同時告訴他們不必到官府打官司。如果是屬於被誣陷的,要允許他們到官府來申訴。特別要小心的是不要藉故捱時拖延,讓差役捕快們擾亂鄉里。我曾在嘉湖幕府中時就這樣做;老百姓都認爲很簡便,從未有過不把贓物交給地保的,也從未有過想申訴沒有申訴的事。
案:贓物大而多的,需要派人前去提取的,在公文中應該註明:"只許提取贓物,不得加以審問。"如果沒有購買贓物,窩藏贓物,就要完全聽取被害人的申訴,不准許提取人審問,製造事端,騷擾百姓。這樣緝捕辦案人員就不敢肆意橫行作惡了。
由於被誣陷而提出申訴的人,就要在接受訴狀時,提取犯人,釋放所關押的人,讓他們免除等待的麻煩。或者就在訴狀內批閱,加以釋放,沒有必要讓平民百姓跟盜賊在公堂上對質,這麼做是爲了憐惜善良的百姓。
無論是窩家、同夥、買贓者,藏贓者,只要有訴狀聲稱自己與賊人並不相識,而憑空被誣陷的,其中一定有教唆誣陷的人。如此就可以讓被誣陷的人,夾在人羣中,先叫竊賊自己指人。如果說得含糊不清,馬上就叫人放了被害者,讓他回去安居樂業,而專門處理盜賊誣陷良民的罪行。可是這個辦法要時時變通,靈活應用。如果一成不變地使用,那麼教唆的人就一定會預先告訴那個人的相貌。可是如果僅僅把認不認識作爲是不是誣陷的標準,恐怕又要造成冤案了。
至於主要官員由於事情很多,小的盜竊案就不得不叫左右的人去代辦了。如果任隨他們去查辦,恐怕又難免要出現受賄的弊端。這時就應該命令主辦者審訊完畢後馬上送上口供,傳訊證人,提取贓物等都應親自審覈。這樣權力又不會下放,老百姓也不會受到侵擾了。
辦大案的訣竅
一個人辦理一個案子,以及一件案子只牽涉到少數幾個人的情形,權力既集中而精力也充沛,自然不會出現偏差。假如有時候要同事和你一起審訊,事情又是一個人難以判斷清楚的;有時候案件關係重大,牽涉的人也多,一個不小心,就會產生冤案。碰上了這種事,要先理出一個頭緒來,搞清審理的輕重主次。如果能夠把事情的關鍵確定下來,就可以找出主事的人;能夠找出主事的人,就可以搞清楚這些人到底幹了些什麼事。親手把這些事枷慮錄來,成竹在胸,才能做得有條不紊不慌不忙,也就不會落入書記手錄人員的詭計之中。另外,各個地方的方言不一樣,就要用翻譯人員。如果搞錯了一句話,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因此對這些案要慎之又慎!
辦案要果斷
我們所說的判案果斷,並不是指獨斷專行,剛愎自用。案件無論大小,總是有法律條文和案例可以參考的。有了參考,那麼跟案件無關的人,就不用抓起來。牽連的人少,案件就變得簡潔明瞭。我以前見過一些外表精明而謹慎的官吏,遇上棘手案子卻不知該怎樣下手,而一些極小的事卻拖累到鄰居和證人,案子越辦越複雜,無休無止。有的人還爲此而家破人亡,鬧出人命。我因此常感到痛心,所以在這裏又苦口婆心地勸誡。
鄰境重案不應踢皮球
各地的地方長官,都從不越過邊界去管別人的事,這也似乎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但是碰上邊界附近發生了殺人、盜竊等大案,一旦聽說了,就應馬上緝捕尋訪。只要稍微分了地域,就會給犯人提供可乘之機,使他們能逃得遠遠的,這樣就失去了盡忠公事的意義。而其中有的罪犯正是從自己轄區內逃走,終究會被牽連議論,這難道不是咎由自取嗎?
社義二倉的弊端
把糧倉建立在民間,社和義這兩種倉庫就是這樣做的。由於做得不太好,那禍害就是無究無盡的。官方如果不參與,就填滿了社長的腰包。官方若略微參與這事,就會助長手下官吏的別有用心。大凡借貸糧食的人家,大多數都是窮得要命的,借了糧之後就不容易還。但過不了多久就要歸還,於是就會拖延還糧。官吏們考覈文書帳目,需要各種費用,於是管理倉庫的機構終究要折本。所以到了該換人的時候,怕事的人就想方設法躲避;而想從中牟利的人,則千方百計想從中得利。甚至還有因爲虧空挪用的,只剩下了虛空的帳目。這就是管理倉庫的社長造成的禍患。有時在勸導人募捐的時候,勉強他人寫上捐了多少多少。由於一直保存了這個數目,年深月久,捐獻者已無力完成這個數目,官吏們便強迫他們捐出來,捐獻者的子孫後代都因此而受連累。這是捐糧者遭受的痛苦。這種本來就是接濟老百姓的好辦法,固然不能夠由於有弊端就不使用了,但終究不能生搬硬套。因爲倉庫裏的糧食也確實接濟了老百姓,想使官吏不濫用職權,我們就得因時因地制訂辦法。過去捐贈過的,一定要請社長調濟。捐贈戶如果無力完清,也不妨根據實際情況免除。如果本來就沒有捐糧,也就不必因爲要博得個樂善好施的好名聲,而留下捐糧的後患。
清理百姓拖欠財物的辦法
在花名冊上,拖欠賦稅的人家,各個地方都有。有時也有官吏侵吞收成,冒充爲老百姓拖欠的情況。我在道州當官的時候,由於前兩任都是在職時就去世了,因而老百姓有拖欠的賦稅,就不得不收回。於是採用了一種新的辦法,叫催款人在通知單上寫明該產每年應完成的各項銀兩數目,糧食斤數。如果不欠的就註明全部交清。沒有完的寫明還欠多少。除了殺人犯和盜賊以外,一般的人家,田土錢兩等各項細目,都要批上完或欠。等到收完了所欠的數目,完清欠數後就給他註上"完清"二字。雙方都樂於了結這件事,沒有不完成的。偶爾有下級官吏代爲完清或侵吞的事,只要有證據,馬上就予以追查。在清理拖欠的過程中,那些沒有打官司的,完成新賦稅時,叫他們先完清舊帳。這樣搞了幾個月,所拖欠的賦稅完成了將近一半多。不過這些事情必須親自追查過問;纔有效果。如果靠幕僚和師爺,到最後也無濟於事。
如何防止阻礙上下溝通的小人
有的人也許要問:"爲什麼上下級之間容易產生隔閡?"我說:"這個道理很容易弄明白,事情卻是不容易說清楚的。"作爲上司,大都很看重公事。但萬萬不要對下面的人提些苛刻的要求。但他左右辦理的人員,只要上司沒有滿足他的私慾,便會聚在一堆千方百計要給上司打點麻煩,給他些顏色看。過去,浙江有個好縣令,一向被某個大人物器重。剛好有一次這個大人物考覈官吏業績時,路過這個縣令的轄區。而這個縣令沒能滿足左右的人某種要求,他們就把給這個大人物準備的一切東西在暗中撤掉。這個大人物早上起來點燈一看,見一匹馬都沒有準備。於是這個大人物就很生氣,找了件其他事把這個縣令彈劾撤職了。這就是上下級不容易溝通的一個例子。又有一個好縣令,勤於政務,事無大小,必定親自過問,賞罰必行。他的下屬中,有一個人和管雜務的人不和。剛好遇上縣令叫這個下屬限期搞硃砂,即在當時,都會難於在限期內辦好。恰好這個下屬又有事外出了。結果這個下屬受到了逾期不辦的斥責。這是上下級不易溝通的又一個例子。被害者如果都能把實際情況告訴上司,這些弊端又怎麼會不馬上得到革除呢!然而這些人狼狽爲奸,所涉及的人也更爲惡毒。他們怎麼可能把每件事都忘了告訴別人呢?而受害人總是投鼠忌器,這樣一來,下情始終難以爲上司瞭解到。這就是上下級之間容易產生隔閡的原因——小人當道。
什麼人最容易敗壞長官名聲
我的朋友編修官邵晉涵曾這樣說過:"現在官場事務,是三種人在主持,做官的反而是個擺樣子的虛架子。這三種人就是幕客、書記、隨從僕人。"這話說得簡直妙絕了!而做官的人在處理官務時,卻也離不開這三種人。當然這三種人中,正邪都有。要想在幕客中找到瑞直正義的人,往往十個中找不出四五個來。書記偶爾也懂一點法,但也要看用他的人是否正直善良,他們的品格是隨主人而轉移變化的。至於隨從僕人之類,就根本不知道正義事理是何物,只曉得貪圖私利,仗著他是當官的心腹人士,因此倚仗他們辦事情,難得沒有把事情搞得烏七八糟的。然而對當官者聲譽破壞性最大的,還是那些看門人。哎!他們這幾種人所產生的弊病絕不是三言兩語就說得清楚的。想約束他們又恐怕考察問題不周全,放縱他們則必定會讓他們更無法無天。從我做官的經驗來看,當官需要自己當。把我上面的說法,拿來仔細推究,總結個條條出來,大概會從裏面找到一些辦法吧?
嚴防左右阻塞長官耳目
當官者身邊的人,主要從矇騙官長中徇私舞弊而獲得各種好處。因而他們最懼怕的事,就是當官者的耳目,虎視眈眈地在四周窺視。我所說的接待當地名流縉紳,頻頻接見下級官吏,這兩件事都不是當官者左右的人所喜歡的事。他們一定會用不少辦法,再從中加以阻撓。應該命令傳達室,讓他們不得以任何藉口阻擋來賓;而下級官吏的事應該當面給當官的講。所以應該當著大家的面宣佈這些辦法,並把這些條款貼在經常出入的大堂上,讓每一個人都看得到;每一個人都聽得到;並且處理好事務後隨時宣傳這些條款。如此一來,左右侍從之人,就不敢隨意弄權,胡作非爲,而當官者自己的耳目也就不會被堵塞了。
差遣人不能請人代勞
官府中的文件,不能不請親友幫忙。至於像派官差辦理文件稿子,派遣捕役抓人等一類事,即使公事很忙,也必須有條有理地著手辦理。假如說在一個要鎮當官。確實沒有時間把這些事同時兼顧,又不便把公文留著等以後處理,那便可以草擬一份大概的公文稿子,馬上交給當天處理日常公務的官吏辦理。當天當差的人,可以在覈定稿子時將姓名填在文件上。這類事情總是不能夠叫親友幫忙,以克開那種憑關係向上爬的口子。
不要輕信拒捕報告
這一條在《佐治藥言》中,我已經談到了。現在又提到這個問題,是基於下面的理由:由於幕僚們沒有見到下級役吏,心裏卻想著老百姓,所以,內心也就很平靜;當官的沒有見著百姓卻相信下級役吏們的話,所以容易激動。捕快差役們在老百姓面前沒有撈到便宜,在上司面前就放意裝出一副可憐模樣。有的毀掉公文,有的扯爛自己的衣服,從而把老百姓刁鑽蠻橫的表現,在上司面前活靈活現煞有介事地陳述出來。進而誇大其辭,無中生有地說老百姓如何的目無官長目無法律。而當官長的人,在這個情形下,就沒有不面色不變,勃然大怒的。當官的人發怒,再加上這些當差的人的狡猾奸詐,那老百姓受苦受難就因此而起了。抗拒逮捕是有罪的,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而拒捕只有在那些販買私監的頭領,偷盜搶劫犯罪的人想僥倖脫逃時纔會發生,只有他們這類亡命徒纔敢於拒捕。果於像催交賦稅、官府傳訊等事,老百姓們本來就沒有犯罪又從哪裏來的拒捕呢?因此只聽一面之辭,輕易相信,結果自然是一個當差的人好計成功了,許許多多的當差者就會加以倣傚。那老百姓能夠自我保全的又有幾個呢?假如當差的在向你匯報情況時,平心靜氣地仔細考察,那麼差役們的裝模作樣的表演也就自然會露出馬腳來。遇上這種情況,姑且把原來的公文註銷,只把要辦的事另外派人去帶人;等到人被帶到官府後,等事情辦好了,再告訴這個人拒捕的罪名和不馬上追究拒捕的原因。老百姓知道了後也就曉得自愛,並畏懼法律,而差役們也就不敢重演故技了。
不要使老百姓大傷元氣
老百姓的諺語之中有句話叫"破家縣令"。這並不是說縣令的權力讓人害怕,而是說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操在縣官手裏,不能不使老百姓有所顧慮。縣官即使再無憐惜老百姓之心,也決不會幹讓老百姓家破人亡的事情。就拿有千金之產的人家來說吧,要是他一旦被打官司這樣的事連累,很少有不破產亡家的。就是這種千金之產的人家,一年的收入不過百來金,除去諸如辦紅白喜事,穿衣吃飯,剩下的資產也不過僅僅夠平時開銷。如果說用五、六金作爲訴訟的費用,那麼,他就要借錢才能夠維持生活。但是,打官司用的費用哪裏才五、六金呢?哪裏有家家都是有千金的財產呢?當官的只要剛剛上任,就能夠盡心盡力地去教育老百姓不要犯法。如果說是一個人犯了法,那就要保住他家裏的其他人。如果遇上不得不吃官司的人,那就不要拖延,趕快把案子辦完了事,千萬不要讓老百姓大傷元氣。這樣一來,案子結束後,還能替老百姓想到補救家產的措施。這樣做官的人,也就對得起父母官的稱號。
對上司只說三分話
我這個說法,是從我自己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我這個人,爲人老實巴交的,只要我知道的,我一定要竹筒倒豆,一說爲快。我還沒有當官的時候,以及做別人的參謀充當智囊人物的時候,我都是這個毛病。我要去拜見一個候補官員,我的老朋友送了我幾句話,大概意思就是說,對上司講話,只能話說三分,末可全掏一片心,最好是沉默,一定要小心同上司應對。當然我心裏是佩服同意這種說法。但是一旦遇上具體的事情的時候,我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感情。說句老實話,我一旦遇上詢問我公事方面的情況,我就完完全全原原本本的說出來。幸而我的上司對我還一直很信任,因此,我也就沒有被上司責備怪罪。但是,有一天,一個最欣賞我的頂頭上司,問到我家裏的情況,我便把家裏的情況詳詳細細地說出來,並且說出我自己的志向。我的上司便問道:"莫非你有退出官場的想法?"我連忙答道:"哪裏敢呢,斗膽回答大人的話,等過些年頭,屬下力不能支的時候,請大人放屬下回家。"又過了一年,我的腳受了傷,我便告病還鄉。哪知上司忽然想到我原來給他講的那席話,於是便產生了懷疑,指責我是逃避責任,對我的傷勢再三檢驗,才把我放行了。於是我更加對我老朋友的忠告深信不疑,這個事實不是親身有這樣的經驗的人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對上司說話,一定不要全拋一片心。如果機密的事變成了公開的祕密,那就會招鍋上身。千萬要謹慎!
事未做好不要向上司稟報
把還沒幹好的事向上司稟報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做不做這樣的事自己心中也沒有把握,於是說出來探探上司的口風。第二點是喜歡錶現自己誇大自己的能耐,把還沒幹好的事說出來,想得到上司的誇獎。這種人不知道在案情還沒有定的時候,許多情況還有待仔細調查研究,但上司卻以先入之言爲主,以後等案情大白於天,就不好更正了。一旦自己否定了先前的說法,那就會造成現在的說法也難以維持的局面。這樣,爲了維護前頭的說法,必然會遷就,受到傷害的人就會很多。
不要用假話搪塞上司
當今世上,沒有人沒有受過騙,但是,如果在上司面前一句話不符合實際情況,那就必然被上司懷疑,這樣一來,便會動不動就犯錯誤,會被認爲是沒有可取之處的人。所以,碰上難辦的事情,案件中牽連的人和事多的,那就要誠心誠意的向上司報告,請上司批示,上司自然會給你周密的詳盡可行的指示。假設拿假話來搪塞,矇騙上司,這樣的人,沒有不受到譴責的。"狡猾的蒼頭"這個名聲是做官人最忌諱的名稱。
不要議論上司和同事
如果別人對事情的看法同自己的想法有差距,那麼,在上司面上不妨委婉地陳述自己的看法,據理力爭,在同事面前也可公開講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自己講的有道理,用詞貼切,表達準確,那上司一定會息準,同事也一定會聽從你的想法。如果不敢當面陳述,但卻在下胡亂議論,這種態度即便是用在交友上都是要不得的,何況同上司相處的。再一點就是,傳述話的人,他的用詞,他講的語氣,未必沒有添油加醋的地方,要是稍稍有失真的地方,就會讓聽到的人更加憤怒。記住:只有人言與戰亂是同樣讓人害怕的。
對下面的指示交待要清楚
當差的人與鄉下老百姓,都是見識淺薄的人。凡是叫他們去辦點什麼事情,或者叫他們辦理案件,如果不把爲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交待清楚,讓他們清楚明白,那就會使他們不知該怎麼辦。當差的就會因此誤事,老百姓就會糊里糊塗對當局不信任。以上的情況對於治理好一個地方都沒好處。
感化老百姓的兩大祕訣
教育感化老百姓的兩大祕訣,不外乎是做官的勤於政事,同時懲治奸民兩方面。比如,在每月初一、十五點上香,宣講皇上的旨意,勸老百姓務農,考查讀書人,同老百姓一起喝酒,設宴招待客人,遵守禮儀,向有道德學問的人學習,在各地表彰節烈的女人和孝子,這一類事情都是勤於政事,懲治奸民最明顯的。近些年來,大家都把它當作一種紙上寫的東西,沒有真正幹起來。我在寧遠剛剛上任之時,那時正是初夏,我派手下貼出告示,鼓勵老百姓栽桑種田,同事們都覺得非常驚訝。我多次到鄉下去同老百姓喝酒,主持的司儀官居然不知道席間的禮節。於是,我也就顧不得別人說我迂腐,所有的禮節,我都一一做給他們看。三四年之後,所看到的情況,真是耳目一新。刁民們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讀書人也奮發讀書,追求科舉功名,女人也知道節烈,知道要做有節操的女人。我所用的力氣不大,但收到的效果卻是很大的,意想不到的。那種交通發達的大都市,官員們還可以說公務繁忙,還顧不上這些事情的話。作爲一個偏僻的地方,怎麼會公務繁忙得顧不上抓禮儀這類的事呢?我希望要想搞好一個地方治理的官員,就從這裏做起吧!
嚴懲刁民
那種矯健兇悍的人,往往惹事生非危害老百姓,這種人就是刁民。如果官吏不管他就算了,要管他的話,就應該讓他懂得法律是可怕的。這樣可以使他不敢再膽大妄爲,從而滅掉他的氣焰。如果對刁民不嚴加懲處,那還不如不管他。因爲不去管他,他還擔心總有人會收拾他。如果管與不管等同起來,他就認爲官法是可以隨便玩弄的,他的氣焰會更盛,不達到危害老百姓被判死刑,他是不會自行檢點行爲的,從而使道德性格上的毛病變成了法律上的違法亂紀。歷史上的韓非子之所以同老子同在一個本傳中,一個主張法治,一個主張無爲:崔蔡偷盜,孔子卻讚歎子產有愛心,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更留意可備急用的人才
在矯健與兇悍的人中,有那種勇猛幹練的人才,一時間走錯了路子,也應該隨時查訪,暗中把他們的名字記下來。這種人要麼可以讓他們充當練保,或者把他們編入鄉丁之中。只要當官的以威勢讓他感到害怕,用高尚的品德使他感化,使他知道禮節道義,從而被我控制。假設碰上急事,未嘗不可收服他們,使他們爲我所用。這就是使奸詐、使黑心腸用在正當的地方。如果不是具有洞察人的能力的官吏,對這種方法不能採用。否則,一旦出了差錯,就等於關著門養了一隻猛虎。
官階陞遷要碰運氣
一飲一啄,都是早就註定之事,何況作爲治理老百姓的官,被老百姓當作休慼相關的人呢?沒有前世註定的緣份,怎麼能成爲他們的父母官呢?一旦前世所註定的緣份已盡,那就應當離開,這決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有能力的人有陞官的勢頭,但卻因爲冒得太快而被壓抑不用。平庸無才之人,看來沒有陞官的希望,但卻因他的誠實而被任用。再說,還有那種非常得上司寵愛,但最終卻一生不能陞遷的;極不受上司重視,但卻被提升的。算來算去得到陞官,不算他也升了官;算計越深,越加沒有陞官的希望。這裏面有註定了的命運,既知這是命運,那就只有勤勤懇懇忠於職守,那麼,什麼得失都可以不計較。即使十分不幸因爲公事上的過失而得不到陞遷,那也可以說上對得起天地祖宗,下可以對得起同事朋友姻親家人,沒有什麼可以後悔的。
非分之事不可爲
趨吉避兇,這是一條天經地義的規律。爲了公家而忘掉自己,就不應當存在什麼趨吉避兇的想法。至於那種貪婪殘酷,置老百姓之生死於不顧的官吏,因自己的小事而該職,以及那種使好計耍陰謀而被法辦的人,都是咎由自取。除以上各種情況外,其他的都是命中註定的。但是禍福之事,上天自然有明顯的獎懲法則來約束,極少有不受天道賞罰約束的。那種暴屍恣行,作威作福的人,有幸保全一個好的名聲,百人之中沒有兩三人。不敗露則已,一旦敗露,那就不是僅僅罷官的問題了。善於分清吉和兇的人,就知道哪些是我自己分內該乾的事,也就不會幹自己所不該乾的事,這樣一來,自然就符合了趨吉避害的法則。趨吉避兇的規律,也就是如上所說罷了。
不可圖虛名而標新立異
在一個地方治理百姓,如非萬不得已,只能夠按照舊有的典章制度辦事,讓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不要說罪惡之事不可爲,即使是造福於老百姓之事也不要貿然地幹。就拿建社倉、創書院這類事來說吧,這難道不是地方上的盛事嗎,但我卻要說不必創建社倉、書院這些東西。難道這是人之常情嗎?建社倉的種種弊病,我在前面已經談到。書院這個想法從一出來,再經過勸老百姓捐資修建,總的說來並不是不花費精神的。等到書院一旦建成,規模已定,那就會有依靠要人的情面而出任書院主講。這類人中能夠盡心盡力勸學生學習,十個之中沒有三、四個。老師的名分僅僅是個空名,那學生怎會有真才實學。用一般的鄉村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水平,充作大官應酬和情面的用途,已經讓人感到非常慚愧了。但是,這還不算,更有甚者,辦書院的時候,如果費用不足,那麼,當官的還得把自己私人款項拿出來作爲補充,當官的也就會歸罪到想創建書院的人。這樣做是幹什麼呢?書院這種事尚且有遺留下的麻煩,何況其他的事呢?所以,會治理的人,切忌喜歡虛名而多事的想法,不要去貿然創建某事。
怎樣應付突發事件
常言道,天下沒有不怕官的老百姓。如果說當官的表現出並不可怕的神情,那麼老百姓對官也就有狎戲之情,甚至會造成官府畏懼老百姓的局面,而那種粗獷兇悍的刁民就會肆無忌憚,與官府對抗,在公堂上與官府鬥法。雖說犯此罪的是老百姓,但讓他們敢於犯法的卻是官府本身。事情來得突然,來得意想不到,當然可以用實幹來平定風波,但更可貴的是以靜制動。在公堂上就不要退堂,在座位上就不要離開座位。用端莊嚴肅的神態出現在他們面前,用誠心勸告他們使他們明白事理。看見的人也就會肅然起敬,聽到的人自然會感到官府不可抗拒。粗獷兇悍的人就不敢放肆。如果遇上突發事件,做官的驚慌失措,那就必然產生大的事端。治理老百姓一定會遇上突發事件,遇上突發事件不可不告訴老百姓,使他們明白道理。而告訴他們的道理,完全要在平時有同老百姓親近的功夫,老百姓相信他。這樣的話,即便做官的有小小的錯誤,一旦遇上麻煩之事,也斷斷不會有與官府爲難的人。
進退去留宜早下決心
做了官,就想做更大的官,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如果沒有達到目的,不久就想退出仕途,這是人們在做官路上的權變。如果你的志向在努力做大官,那就只有盡心盡力克盡職守,以等待命運的安排,即便是碰上吹毛求疵的事,這也是你分中該有的,你也不能不接受。如果你不想在官路上前進了,那就應該知道什麼時候停止而潔身自好。這樣一來,即便有破格提拔這樣非常幸運之事,你也不能留戀於眼前好處。所以,已經知道何去何從,那就應當選擇一條路,讓自己決定。如果遊移不定,下不了決心,那就必然會造成猶豫不決的形勢,從而使得做不做官都沒有依靠。
官場難進亦難出
做官的人都知道爬上高位是很難的,這不是說做大官是難辦到的。憑著人力向上爬,這肯定是非常困難的。可以這樣講,往往是上天決定了的,根本不可以人力戰勝,弄得不好就只有使自己傷。已而已。這裏面的原因是很難講清楚的。那麼,就是談到不做官,這也是困難之事。這一點是那種沒有達到這個地步的人能夠知道的。要是上司不同意,那就絕對退不出官場。要是遇上上司寬厚仁愛,體恤下屬,那就能夠從官場中抽身出來,得以引退。這些人中,有的幸而被上司看重他的品德,想借他來作爲同事們學習的榜樣;有的因上司愛惜他的才能,想讓他作爲助手參謀,並且用爲國家服務的道義來責備他,告誡他不能鬆懈,不能偷安;用爲公的名義來督促他,告誡他不能夠躲避公事。要是他生病了,便會懷疑他是假裝的;上了年紀,也會討厭他假裝衰老。那種感恩的下屬,上司便用施恩惠的方法留住他。懼怕權威的下屬,上司便用權威來恐嚇他。如果不是平常就沒有什麼牽掛的地方,那就會在面臨這些事的時候,產生許多顧慮。總之一條,一定要把做官看得輕,自己立身處事穩重,這樣才能夠毅然地離官而去。嗟呼!這哪裏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
治貴實心尤貴清心
統治老百姓是沒有一個固定模式拿來做當官的行爲作事的準則的。如果一個做官的,把他那愛護百姓的一顆真實的心,發展成爲愛護老百姓的實實在在的措施。那麼,就應該讓該活的人活,這叫做"仁慈";殺該殺的人,這也該叫做"仁慈"。不然的話,姑息遷就那就必然養下奸惡之徒;自高自大的人必定胡作非爲;一心想得到名譽的人,必定徇私情;而躲避嫌疑的人,便只知道他自己。這幾種情況都是沒有誠意,對於治理好老百姓有什麼幫助?假如說做官的心地就沒有光明正大,那治理老百姓的種種方式方法也就只是裝點門面罷了。這種官吏,藉著愛惜人民之名義,而行危害老百姓的實,他哪裏是在做老百姓的父母官?所以,做官以有愛護老百姓的實心爲首要,尤其以清心作爲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