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爲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然後調之。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贏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爲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爲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_皆腫,環臍而痛,是爲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樑,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着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澀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爲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爲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爲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厥逆。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爲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爲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爲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逆而口爲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髮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爲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爲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爲癲疾也。

帝曰:有病龐然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爲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爲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帝曰:善。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