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盆景一席談

  這些年來,不知以何因緣,我家的花草樹木,居然引起了廣大羣衆的注意,一年四季,來客絡繹不絕,識與不識,聞風而來,甚至有十二個國家的國際友人,也先後光臨,真使我既覺得榮幸,也覺得慚愧!

  一般人對於種在盆子裏的花草樹木,統稱爲盆景;其實是有分別的。凡是普通的花草樹木,隨便地種在盆子裏的,例如菊、月季、杜鵑等等,只能稱爲盆植。如果是盆栽,那就要樹幹蒼老,枝條經過整理,形成了美的姿態,方纔合格。至於盆景,那麼除了將樹木作爲主體外,還要配以拳石或石筍,和廣東石灣制的屋、亭、橋、船、塔與人物等等,作爲點綴,大小比例,都要正確,佈置得好像一幅畫一樣。此外,還有一種,就是水石,以石爲主體,或橫峯,或豎峯,用水盤盛了水來供着,也要點綴幾件石灣制的小玩意,如能種些小樹在適當的地方,那就更好了。我家的園子裏和屋子裏,便經常陳列着盆植、盆栽、盆景和水石,供人觀賞,彷彿一年到頭地在開展覽會。

  我家的盆栽,有好多株是一二百年的老幹和枯乾的花木,如一株單瓣白梅、二株柏樹、二株榆樹,有的枯乾長滿苔蘚,有的幹已中空,成了一個大窟窿,來客們見了都嘖嘖稱怪,以爲像這樣一二百年的老樹,怎麼能在盆子裏活着呢。至於數十年和一二十年的,那是太多了,中如一株會結桃子的桃樹、二株滿開小白花的李樹、二株垂絲海棠、一株紫藤、一株紅薇、二株紫薇、一株臘梅、二株鳥不宿、一株銀杏、一株羅漢松、三株三角楓、一株石榴、一株四季桂,都是比較名貴,而爲我所喜愛的。還有樹幹不易粗壯而樹齡已在一百年以上的,如一株枝葉紛披、結子累累的枸杞,曾參加上海菊展,並且已由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用彩色片收入了鏡頭。又如一株名叫“雪塔”的山茶,開花時一白如雪。還有一株三幹展開的紫杜鵑,這是清代相國潘祖蔭家的故物,年來每逢暮春時節,開滿了上千朵的花,如火如荼,鮮豔奪目,朋友們見了,都歡喜讚歎不置。盆梅中也有不少樹齡已達數十年的,如一株半懸崖形的玉蝶梅、一株開花最遲的送春梅、二株老幹屈曲的硃砂梅、一株幹粗如壯夫雙臂的大綠梅、一株幹已半枯而欹斜作勢的單瓣白梅;而最最名貴的,是蘇州已故名畫家顧鶴逸先生手植的一株樹齡一百餘年枯乾虯枝的綠萼梅。這許多老幹枯乾的盆樹,都是樹木中的“古董”;我把多種多樣的舊陶盆栽種着,古色古香,自然脫俗。它是我家的至寶,也是一切盆栽中的至寶;我希望它們老當益壯,一年年地活下去。

  我對於盆景,也有特別的愛好,恨不得每天都有一種新作品,因爲這與畫家作畫一樣,可以表現自己的藝術性的。我的盆景,一方面是自出心裁的創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仿照古人的名畫來做,先後做成的,有明代唐伯虎的《蕉石圖》、沈石田的《鶴聽琴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和《半窗晴翠圖》、清代王煙客的《新蒲壽石圖》等,這與國畫家臨摹古畫同一意味,而是我所獨創的。仿照近人名畫來做的,有張大千的《鬆巖高士圖》,因爲這是一個小型的盆景,岩石不大,那一前一後兩株懸崖的鬆,是用草類中的鬆形半支蓮來替代的。自己創作的,有《聽鬆圖》《梅月圖》《紫竹林》《竹林七賢》《枯木竹石》《田家小景》《孤山放鶴圖》《楓林雅集圖》《歸樵圖》《散牧圖》《陶淵明鬆菊猶存》等,這些盆景,除了把各種樹與竹作爲主體外,再配以廣東石灣與佛山制的陶質人物與亭、臺、樓、閣、塔、船、橋樑、茅屋等小玩意,大小比例,必須正確,才能算是盆景中的上品。水石有仿宋代大畫家范寬的《長江萬里圖》一角、元代大畫家倪雲林的《江干望山圖》,自己創作的有《桃花源》《觀瀑圖》《香雪海》《獨秀峯》《赤壁夜遊圖》《欸乃歸舟圖》《嚴子陵釣臺》《雁蕩大龍湫》等,全用白端石、瑪瑙石和礬石、紫砂、白瓷等水盤來裝置,並且也與盆景一樣,適當地配以小樹和石灣制的陶質人物、茅亭、船隻、屋宇等等,瞧上去便更覺生動。這一批水石盆供,曾一度展出於拙政園,取毛主席《沁園春》名句“江山如此多嬌”作爲總題,曾博得觀衆不少的好評。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1579
阅读量:65
可阅日刊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