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望雙星

  “蘇州好,乞巧望雙星。果切雲盤堆玉縷,針拋金井汲銀瓶。新月掛疏櫺。”這是清代沈朝初的《望江南》詞,是專爲七夕望牽牛、織女二星乞巧而作的。這一段美麗的神話,流傳已久,幾乎盡人皆知,就是戲劇中也有《牛郎織女》一出應時戲,每逢農曆七月七日總要搬演一下。

  神話的來源是這樣的,據《荊楚歲時記》說,天河之東,有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年年在織機上勞動,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憫她單身獨處,許她嫁與河西牽牛郎。她嫁了之後,不再從事紡織,天帝一怒之下,就責令她仍回河東,只許每年七月七日,渡過天河去與愛人一會。天帝拆散這一對恩愛夫妻,似乎忒煞無情;然而織女一嫁就不再紡織,也是自取其咎。足見照神話的作者看來,勞動不但是人間應有之事,就是做了神仙,也是不許不勞動的。

  蘇州舊俗,在七夕的前一夜,婦女們將杯子盛了一半河水一半井水的所謂鴛鴦水,露在庭心,天明後在陽光下曝曬了一會,就把繡針丟下去,針浮在水面,水底的針影或粗或細,自能幻出種種物象,藉此驗看丟針的女孩子是巧是拙。這玩意兒蘇州人稱爲𥓍(音篤)巧,北京人稱爲丟巧針,杭州人稱爲針影,據說是古代的穿針遺俗;清代吳曼雲詠之以詩云:“穿線年年約比鄰,更將餘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

  七夕,蘇州舊時人家有乞巧會,凡是女孩子都須參加,因又稱爲女兒節。她們往往在庭心或露臺上供了香案,燒香點燭陳瓜果,各各禮拜牽牛、織女二星,向他們倆乞巧。這天還得吃巧果,也是乞巧之意;所謂巧果,是用麪粉和着白糖打成一個結,入沸油汆脆而成。這種巧果,在七夕前茶食店中早就製備了。現在敬禮雙星的舊俗雖已廢止,而巧果卻仍是年年可吃。

  據說織女渡過天河去和牛郎相會,是借重許多烏鵲作成一條橋的,因此稱爲鵲橋。還有一個可笑的傳說,說每逢七月七日,烏鵲頭上的毛都會無故脫落,就爲了作橋樑給織女過渡之故。它們這種服務精神,倒是很可佩服的。鵲橋,自是很好的詞料,所以詞牌中也有《鵲橋仙》一調,如清代女詞人袁希謝《七夕》,調寄《鵲橋仙》雲:“銀河耿耿,鵲橋填否,試想彩雲堆裏。雙雙曾未訴離愁,聽壺漏、三更近矣。  月光斜照,良辰易過,促織聲催不已。年年此夕了相思,才了卻、相思又起。”又孫秀芬《蝶戀花》雲:“又見佳期逢七夕。烏鵲橋成,欲渡還嬌怯。一歲離情應更切。銀河執手低低說。  莫怪天孫腸斷絕。修到神仙,尚有生離別。風露悄涼人寂寂,夜深獨向瑤階立。”這兩位女詞人都是深表同情於這一對神仙夫婦的別離的。

  每年只有一個七夕,所以牛郎、織女也只有一年一度的相會,除非逢到閏七月,再來一個閏七夕,那麼他們倆就佔到了便宜,可以再渡天河,再會一次了。清初詞人董舜民,曾有《閏七夕》一詞,調寄《八聲甘州》雲:“再向銀河畔,數佳期、相望又相邀。正歡娛此夜,一年兩度,良會非遙。記得從前好合,離恨在明朝。更值秋光永,清漏迢迢。  天遣多情靈匹,卻無情烏鵲,有意偏勞。看雲開月帳,重與渡星橋。願乞取、羲和歷日,算年年、長是閏今宵。何須嘆,世間兒女,一別魂銷。”詞人多情,對於這一對神仙眷屬的再度相會,也覺得高興,所以詞中充滿着歡欣歌舞的情調;並且願望年年有個閏七夕,好讓他們倆年年多會一次了。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1280
阅读量:71
可阅日刊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