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瑣話

  一九五五年仲夏蓮花開放的時節,出閣了七年而從未歸寧過的第四女瑛,偕同她的夫婿李卓明和兒子超平,遠迢迢地從印尼共和國首都雅加達城趕回來了,執手相看,疑在夢裏!她帶來了許多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東西,內中有一方聽雪白的砂糖和一方聽濃香的咖啡粉;她是一向知道老父愛好這刺激性的飲料的。據她說,在印尼無論是土著或僑民都以咖啡代茶喝,往往不放糖和牛乳,好在咖啡豆磨成了粉末,只須用沸水衝飲,極爲方便。我已好久喝不到好咖啡了;這時如獲至寶,喜心翻倒。從去夏到今春,每星期喝兩次,還沒有完;有時精神稍差,就得借它來刺激一下。

  咖啡是熱帶的產物,南美洲的巴西國向以咖啡著名,而印尼所產也着實不壞。樹身高約二丈,葉對生,作橢圓形,尖如錐子,開花作白色,香很濃烈,花謝結實,像黃豆那麼大,採下來焙乾之後,就可磨細煎飲了。

  咖啡最初的產生,遠在十五世紀,有一位阿拉伯作家的文章中,已詳述它的種植法;而第一株咖啡樹,卻發見於阿拉伯半島西南角的某地。後來咖啡的種子外流,就普及於其他地區,成爲世界飲料中的恩物,可以和我國的紅綠茶分庭抗禮。

  咖啡是舶來品,是比較新的東西,所以我國古代的詩人詞客,從沒有把它作爲吟詠的題材的。到了清代,咖啡隨歐風美雨而東來,遍及大都市,於是清末的詩詞中,也可看到咖啡了。如毛元徵的《新豔》詩云:“飲歡加非茶,忘卻調牛乳。牛乳如歡甜,加非似儂苦。”潘飛聲《臨江仙》詞雲:“第一紅樓聽雨夜,琴邊偷問年華。畫房剛掩綠窗紗。停弦春意懶,儂代脫蓮靴。  也許胡牀同靠坐,低教蠻語些些。起來新酌加非茶。卻防憨婢笑,呼去看唐花。”我也有一闋《生查子》詞:“電影上銀屏,取證歡儂事。脈脈喚甜心,省識西來意。  積恨不能消,狂飲葡萄醉。更啜苦加非,絕似相思味。”其實咖啡雖苦,加了糖和牛乳,卻腴美芳香,兼而有之;相思滋味,有時也會如此,過來人是深知此味的。

  咖啡館的創設,還在十五世紀中葉,阿拉伯的城市中,幾乎都有咖啡館,因爲從沙漠裏來的行商駱駝隊,都跋涉長途,口渴不堪,就得上咖啡館來解解渴,於是咖啡館風起雲涌,盛極一時。一般阿拉伯人漸漸地愛上了咖啡館,日常聚集在那裏,聊聊天,取取樂,以致耽誤了正當的工作。甚至政治上的陰謀,也從咖啡館中產生出來,一時鬧得烏煙瘴氣。於是掌握政權的主教們大發雷霆,下令取締咖啡館,凡是上咖啡館去喝咖啡的人都要處刑。當時君士坦丁等各地的咖啡館紛紛倒閉,而在阿拉伯最最著名的咖啡“摩加”,已曾專賣了二百多年,幾乎沒有人問津,只得另找出路,流入了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十六世紀的中葉,法京巴黎的咖啡館,多至二千家,而英京倫敦,更多至三千家,雖曾經過一次大打擊,被迫關門;後來捲土重來,變本加厲,甚至喊出了口號“我們要從咖啡館中改造出新的倫敦,新的英吉利來!”“咖啡館是新倫敦之母!”也足見其對於咖啡館的狂熱了。

  蘇州在日寇盤據的時期,也有所謂咖啡館,門口貼着“歡迎皇軍”的招貼,由一般蕩女淫娃擔任招待,醜惡已極!我偶然回去探望故園,一見之下,就疾首痛心,掩面而過。那時老畫師鄒荊庵前輩已從香山回到城中故居,他是愛咖啡成癖的,密藏着好幾罐名牌咖啡,而以除去咖啡因的“海格”一種爲最,我們痛定思痛,需要刺激,他老人家就親自煎了一壺“海格”,相對暢飲,我口占小詩三絕句答謝雲:“盧同七碗渾閒事,一盞加非意味長。苦盡甘來容有日,借它先自灌愁腸。”“白髮鄒翁風雅甚,丹青寫罷啜加非。明窗靜看叢蕉綠,月季花開香滿衣。”(翁喜種月季花)“瓶笙聲裏炎炎火,彝鼎紛陳聞妙香。我欲晉封公莫卻,加非壺畔一天王。”原來蘇州人多愛喝茶,愛咖啡的不多,像鄒老那麼羅致名品,並且精其器皿的,一時無兩,真可稱爲咖啡王了。他老人家去世三年,音容宛在,我每對咖啡,恨不能起故人於地下,和他暢飲一番,並對他說,現在苦盡甘來,與國同休,喝了咖啡更覺興奮,不必借它來一灌愁腸了。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1565
阅读量:120
可阅书店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