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做父親⑴


  我作這一篇文的本意,其實是想研究怎樣改革家庭;又因爲中國親權重,父權更重,所以尤想對於從來認爲神聖不可侵犯的父子問題,發表一點意見。總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罷了。但何以大模大樣,用了這九個字的題目呢?這有兩個理由:

  第一,中國的“聖人之徒”⑵,最恨人動搖他的兩樣東西。一樣不必說,也與我輩決不相干;一樣便是他的倫常,我輩卻不免偶然發幾句議論,所以株連牽扯,很得了許多“鏟倫常⑶”“禽獸行”之類的惡名。他們以爲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但祖父子孫,本來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橋樑的一級,決不是固定不易的。現在的子,便是將來的父,也便是將來的祖。我知道我輩和讀者,若不是現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補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個時間。爲想省卻許多麻煩起見,我們便該無須客氣,儘可先行佔住了上風,擺出父親的尊嚴,談談我們和我們子女的事;不但將來着手實行,可以減少困難,在中國也順理成章,免得“聖人之徒”聽了害怕,總算是一舉兩得之至的事了。所以說,“我們怎樣做父親。”

  第二,對於家庭問題,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⑷(二五,四十,四九)中,曾經略略說及,總括大意,便只是從我們起,解放了後來的人。論到解放子女,本是極平常的事,當然不必有什麼討論。但中國的老年,中了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了,決定悟不過來。譬如早晨聽到烏鴉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卻總須頹唐半天。雖然很可憐,然而也無法可救。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還有,我曾經說,自己並非創作者,便在上海報紙的《新教訓》裏,捱了一頓罵⑸。但我輩評論事情,總須先評論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說話,對得起自己和別人。我自己知道,不特並非創作者,並且也不是真理的發見者。凡有所說所寫,只是就平日見聞的事理裏面,取了一點心以爲然的道理;至於終極究竟的事,卻不能知。便是對於數年以後的學說的進步和變遷,也說不出會到如何地步,單相信比現在總該還有進步還有變遷罷了。所以說,“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我現在心以爲然的道理,極其簡單。便是依據生物界的現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生物都這樣做,父親也就是這樣做。

  生命的價值和生命價值的高下,現在可以不論。單照常識判斷,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緊的自然是生命。因爲生物之所以爲生物,全在有這生命,否則失了生物的意義。生物爲保存生命起見,具有種種本能,最顯著的是食慾。因有食慾才攝取食物,因有食物才發生溫熱,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個體,總免不了老衰和死亡,爲繼續生命起見,又有一種本能,便是性慾。因性慾纔有性交,因有性交才發生苗裔,繼續了生命。所以食慾是保存自己,保存現在生命的事;性慾是保存後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飲食並非罪惡,並非不淨;性交也就並非罪惡,並非不淨。飲食的結果,養活了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子女,對於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後後,都向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後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

  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竟與這道理完全相反。夫婦是“人倫之中”,卻說是“人倫之始⑹”;性交是常事,卻以爲不淨;生育也是常事,卻以爲天大的大功。人人對於婚姻,大抵先夾帶着不淨的思想。親戚朋友有許多戲謔,自己也有許多羞澀,直到生了孩子,還是躲躲閃閃,怕敢聲明;獨有對於孩子,卻威嚴十足,這種行徑,簡直可以說是和偷了錢發跡的財主,不相上下了。我並不是說,--如他們攻擊者所意想的,--人類的性交也應如別種動物,隨便舉行;或如無恥流氓,專做些下流舉動,自鳴得意。是說,此後覺醒的人,應該先洗淨了東方固有的不淨思想,再純潔明白一些,瞭解夫婦是伴侶,是共同勞動者,又是新生命創造者的意義。所生的子女,固然是受領新生命的人,但他也不永久佔領,將來還要交付子女,像他們的父母一般。只是前前後後,都做一個過付的經手人罷了。

  生命何以必需繼續呢?就是因爲要發展,要進化。個體既然免不了死亡,進化又毫無止境,所以只能延續着,在這進化的路上走。走這路須有一種內的努力,有如單細胞動物有內的努力,積久纔會繁複,無脊椎動物有內的努力,積久纔會發生脊椎。所以後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前者的生命,應該犧牲於他。

  但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又恰恰與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應在幼者,卻反在長者;置重應在將來,卻反在過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犧牲,自己無力生存,卻苛責後者又來專做他的犧牲,毀滅了一切發展本身的能力。我也不是說,--如他們攻擊者所意想的,--孫子理應終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兒必須時時咒罵他的親孃。是說,此後覺醒的人,應該先洗淨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於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力思想卻大可切實覈減,以準備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況且幼者受了權力,也並非永久佔有,將來還要對於他們的幼者,仍盡義務,只是前前後後,都做一切過付的經手人罷了。

  “父子間沒有什麼恩”這一個斷語,實是招致“聖人之徒”面紅耳赤的一大原因。他們的誤點,便在長者本位與利己思想,權力思想很重,義務思想和責任心卻很輕。以爲父子關係,只須“父兮生我⑺”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爲長者所有。尤其墮落的,是因此責望報償,以爲幼者的全部,理該做長者的犧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卻件件與這要求反對,我們從古以來,逆天行事,於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縮,社會的進步,也就跟着停頓。我們雖不能說停頓便要滅亡,但較之進步,總是停頓與滅亡的路相近。

  自然界的安排,雖不免也有缺點,但結合長幼的方法,卻並無錯誤。他並不用“恩”,卻給予生物以一種天性,我們稱他爲“愛”。動物界中除了生子數目太多一一愛不周到的如魚類之外,總是摯愛他的幼子,不但絕無利益心情,甚或至於犧牲了自己,讓他的將來的生命,去上那發展的長途。

  人類也不外此,歐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爲本位,便是最合於這生物學的真理的辦法。便在中國,只要心思純白,未曾經過“聖人之徒”作踐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能發現這一種天性。例如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個農夫取妻的時候,也決不以爲將要放債。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愛,願他生存;更進一步的,便還要願他比自己更好,就是進化。這離絕了交換關係利害關係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綱”。倘如舊說,抹殺了“愛”,一味說“恩”,又因此責望報償,那便不但敗壞了父子間的道德,而且也大反於做父母的實際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種子。有人做了樂府,說是“勸孝”,大意是什麼“兒子上學堂,母親在家磨杏仁,預備回來給他喝,你還不孝麼⑻”之類,自以爲“拼命衛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窮人的豆漿,在愛情上價值同等,而其價值卻正在父母當時並無求報的心思;否則變成買賣行爲,雖然喝了杏酪,也不異“人乳餵豬⑼”,無非要豬肉肥美,在人倫道德上,絲毫沒有價值了。

  所以我現在心以爲然的,便只是“愛”。

  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的事。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生命的根基。因爲將來的運命,早在現在決定,故父母的缺點,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易卜生做的《羣鬼》(有潘家洵君譯本,載在《新朝》一卷五號)雖然重在男女問題,但我們也可以看出遺傳的可怕。歐士華本是要生活,能創作的人,因爲父親的不檢,先天得了病毒,中途不能做人了。他又很愛母親,不忍勞他服侍,便藏着嗎啡,想待發作時候,由使女瑞琴幫他吃下,毒殺了自己;可是瑞琴走了。他於是只好託他母親了。

  歐“母親,現在應該你幫我的忙了。”

  阿夫人“我嗎?”

  歐“誰能及得上你。”

  阿夫人“我!你的母親!”

  歐“正爲那個。”

  阿夫人“我,生你的人!”

  歐“我不曾教你生我。並且給我的是一種什麼日子?我不要他!你拿回去罷!”這一段描寫,實在是我們做父親的人應該震驚戒懼佩服的;決不能昧了良心,說兒子理應受罪。這種事情,中國也很多,只要在醫院做事,便能時時看見先天梅毒性病兒的慘狀;而且傲然的送來的,又大抵是他的父母。但可怕的遺傳,並不只是梅毒,另外許多精神上體質上的缺點,也可以傳之子孫,而且久而久之,連社會都蒙着影響。我們且不高談人羣,單爲子女說,便可以說凡是不愛己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就令硬做了父親,也不過如古代的草寇稱王一般,萬萬算不了正統。將來學問發達,社會改造時,他們僥倖留下的苗裔,恐怕總不免要受善種學(Eugenics⑽)者的處置。

  倘若現在父母並沒有將什麼精神上體質上的缺點交給子女,又不遇意外的事,子女便當然健康,總算已經達到了繼續生命的目的。但父母的責任還沒有完,因爲生命雖然繼續了,卻是停頓不得,所以還須教這新生命去發展。凡動物較高等的,對於幼雛,除了養育保護以外,往往還教他們生存上必需的本領。例如飛禽便教飛翔,鷙獸便教搏擊。人類更高几等,便也有願意子孫更進一層的天性。這也是愛。上文所說的是對於現在,這是對於將來。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⑾”,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單細胞動物,也遵着這教訓,那便永遠不敢分裂繁複,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類了。

  幸而這一類教訓,雖然害過許多人,卻還未能完全掃盡了一切人的天性。沒有讀過“聖賢書”的人,還能將這天性在名教的斧鉞底下,時時流露,時時萌櫱;這便是中國人雖然凋落萎縮,卻未滅絕的原因。

  所以覺醒的人,此後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於後起新人。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歐人對於孩子的誤解,是以爲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爲縮小的成人。直到近來,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爲本位,日本近來,覺悟的也很不少;對於兒童的設施,研究兒童的事業,都非常興盛了。第二,便是指導。時勢既有改變,生活也必須進化;所以後起的人物,一定尤異於前,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不但不該責幼者供奉自己;而且還須用全副精神,專爲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末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爲即我,所以更應該儘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爲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爲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這樣,便是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但有人會怕,彷彿父母從此以後,一無所有,無聊之極了。這種空虛的恐怖和無聊的感想,也即從謬誤的舊思想發生;倘明白了生物學的真理,自然便會消滅。但要做解放子女的父母,也應預備一種能力。便是自己雖然已經帶着過去的色採,卻不失獨立的本領和精神,有廣博的趣味,高尚的娛樂。要幸福麼?連你的將來的生命都幸福了。要“返老還童”,要“老復丁⑿”麼?子女便是“復丁”,都已獨立而且更好了。這纔是完了長者的任務,得了人生的慰安。倘若思想本領,樣樣照舊,專以“勃[奚谷]⒀”爲業,行輩自豪,那便自然免不了空虛無聊的苦痛。

  或者又怕,解放之後,父子間要疏隔了。歐美的家庭,專制不及中國,早已大家知道;往者雖有人比之禽獸,現在卻連“衛道”的聖徒,也曾替他們辯護,說並無“逆子叛弟⒁”了。因此可知:惟其解放,所以相親;惟其沒有“拘攣”子弟的父兄,所以也沒有反抗“拘攣”的“逆子叛弟”。若威逼利誘,便無論如何,決不能有“萬年有道之長⒂”。例便如我中國,漢有舉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還有孝廉方正⒃,都能換到官做。父恩諭之於先,皇恩施之於後,然而割股⒄的人物,究屬寥寥。足可證明中國的舊學說舊手段,實在從古以來,並無良效,無非使壞人增長些虛僞,好人無端的多受些人我都無利益的苦痛罷了。

  都有“愛”是真的。路粹引孔融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爲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爲,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漢末的孔府上,很出過幾個有特色的奇人,不像現在這般冷落,這話也許確是北海先生所說;只是攻擊他的偏是路粹和曹操,教人發笑罷了。⒅)雖然也是一種對於舊說的打擊,但實於事理不合。因爲父母生了子女,同時又有天性的愛,這愛又很深廣很長久,不會即離。現在世界沒有大同,相愛還有差等,子女對於父母,也便最愛,最關切,不會即離。所以疏隔一層,不勞多慮。至於一種例外的人,或者非愛所能鉤連。但若愛力尚且不能鉤連,那便任憑什麼“恩威,名份,天經,地義”之類,更是鉤連不住。

  或者又怕,解放之後,長者要吃苦了。這事可分兩層:第一,中國的社會,雖說“道德好”,實際卻太缺乏相愛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這類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負責,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在這樣社會中,不獨老者難於生活,既解放的幼者,也難於生活。第二,中國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歲,早已老態可掬,待到真實衰老,便更須別人扶持。所以我說,解放子女的父母,應該先有一番預備;而對於如此社會,尤應該改造,使他能適於合理的生活。許多人預備着,改造着,久而久之,自然可望實現了。單就別國的往時而言,斯賓塞⒆未曾結婚,不聞他[亻宅]傺無聊;瓦特早沒有了子女,也居然“壽終正寢”,何況在將來,更何況有兒女的人呢?

  或者又怕,解放之後,子女要吃苦了。這事也有兩層,全如上文所說,不過一是因爲老而無能,一是因爲少不更事罷了。因此覺醒的人,愈覺有改造社會的任務。中國相傳的成法,謬誤很多:一種是錮閉,以爲可以與社會隔離,不受影響,一種是教給他惡本領,以爲如此才能在社會中生活。用這類方法的長者,雖然也含有繼續生命的好意,但比照事理,卻決定謬誤。此外還有一種,是傳授些周旋發法,教他們順應社會。這與數年前講“實用主義⒇”的人,因爲市上有假洋錢,便要在學校裏遍教學生看洋錢的法子之類,同一錯誤。社會雖然不能不偶然順應,但決不是正當辦法。因爲社會不良,惡現象便很多,勢不能一一順應;倘都順應了,又違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進化的路。所以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會。

  就實際上說,中國舊理想的家族關係父子關係之類,其實早已崩潰。這也非“於今爲烈”,正是“在昔已然”。歷來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見實際上同居的爲難;拼命的勸孝,也足見事實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虛僞道德,蔑視了真的人情。我們試一翻大族的家譜,便知道始遷祖宗,大抵是單身遷居,成家立業;一到聚族而居,家譜出版,卻已在零落的中途了。況在將來,迷信破了,便沒有哭竹,臥冰;醫學發達了,也不必嘗穢[21],割骨。又因爲經濟關係,結婚不得不遲,生育因此也遲,或者子女才能自存,父母已經衰老,不及依賴他們供養,事實上也就是父母反盡了義務。世界潮流逼拶着,這樣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無非覺醒者多,加些人力,便危機可望較少就是了。

  但既如上言,中國家庭,實際久已崩潰,並不如“聖人之徒”紙上的空談,則何以至今依然如故,一無進步呢?這事很容易解答。第一,崩潰者自崩潰,糾纏者自糾纏,設立者又自設立;毫無戒心,也不想到改革,所以如故。第二,以前的家庭中間,本來常有勃[奚谷],到了新名詞流行之後,便都改稱“革命”,然而其實也仍是嫖錢至於相罵,要賭本至於相打之類,與覺醒者的改革,截然兩途。這一類自稱“革命”的勃奚穀子弟,純屬舊式,待到自己有了子女,也決不解放;或者毫不管理,或者反要尋出《孝經》[22],勒令誦讀,想他們“學於古訓[23]”,都做犧牲。這隻能全歸舊道德舊習慣舊方法負責,生物學的真理決不能妄任其咎。

  既如上言,生物爲要進化,應該繼續生命,那便“不孝有三無後爲大[24]”,三妻四妾,也極合理了。這事也很容易解答。人類因爲無後,絕了將來的生命,雖然不幸,但若用不正當的方法手段,苟延生命而害及人羣,便該比一人無後,尤其“不孝”。因爲現在的社會,一夫一妻制最爲合理,而多妻主義,實能使人羣墮落。墮落近於退化,與繼續生命的目的,恰恰完全相反。無後只是滅絕了自己,退化狀態的有後,便會毀到他人。人類總有些爲他人犧牲自己的精神,而況生物自發生以來,交互關聯,一人的血統,大抵總與他人有多少關係,不會完全滅絕。所以生物學的真理,決非多妻主義的護符。

  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爲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賬,一面開闢新路。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但世間又有一類長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並且不準子女解放他們自己的子女;就是並要孫子曾孫都做無謂的犧牲。這也是一個問題;而我是願意平和的人,所以對於這問題,現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

  註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九年十一月《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六號,署名唐俟。

  ⑵“聖人之徒”這裏指當時竭力維護舊道德和舊文學的林琴南等人。林琴南在一九一九年三月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信中,曾以“必覆孔孟、鏟倫常爲快”、“拾李卓吾之餘唾”、“卓吾有禽獸行”等語,攻擊新文化運動的參加者。按李卓吾(1527-1602),即李贄,明代具有進步傾向的思想家。他反對當時的道學派,主張男女婚姻自主,曾被人誣衊有“狎妓女白晝同浴,勾引士人妻女”等“禽獸行”。

  ⑶倫常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當時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爲五倫,認爲制約他們各自之間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不可改變的常道,因此稱爲倫常。

  ⑷《隨感錄》《新青年》從一九一八年四月第四卷第四號起發表的關於社會和文化短評的總題。參看本卷第293頁注⑷。

  ⑸指《時事新報》對作者的謾罵。作者曾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二、三號(一九一九年一月、二月、三月),發表《隨感錄》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三,批判了上海《時事新報》副刊《潑克》所載諷刺畫的惡劣形象和錯誤傾向,並對新的美術創作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在《隨感錄四十六》中有“我輩即使才能不及,不能創作,也該當學習”的話;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時事新報》就發表了署名“記者”的《新教訓》一文,罵魯迅“輕佻”、“狂妄”、“頭腦未免不清楚,可憐!”等等。

  ⑹“人倫之始”語見《南史·阮孝緒傳》。

  ⑺“父兮生我”語見《詩經·小雅·蓼莪》。

  ⑻這裏說的“勸孝”的樂府,指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公言報》所載林琴南作《勸世白話新樂府》的《母送兒》篇,其中說:“母送兒,兒往學堂母心悲。……孃親方自磨杏仁,兒來兒來來嘗新。嬌兒含淚將娘近,兒近退學娘休嗔。……兒言往就教,那想教師不教孝。……再讀《孝經》一卷終,不去學堂倒罷了。”

  ⑼“人乳餵豬”《世說新語·汰侈》載:“武帝(司馬焱)嘗降王武子(濟)家,武子供饌,……[丞灬][犭屯]肥美,異於常味。帝怪而問之,答曰:以人乳飲[犭屯]。”

  ⑽善種學即優生學,是英國高爾頓在一八八三年提出的“改良人種”的學說。它認爲人或人種在生理和智力上的差別是由遺傳決定的,只有發展所謂“優等人”,淘汰“劣等人”,社會問題才能解決。魯迅以後對這種把生物學照搬到社會生活上來的學說採取了否定態度,參看《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

  ⑾“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語見《論語·學而》。

  ⑿“老復丁”從老年回覆壯年。語出漢代史游《急就篇》:“長樂無極老復丁”。

  ⒀“勃豀”指婆媳爭吵。語出《莊子·外物》:“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豀。”

  ⒁歐美家庭並無“逆子叛弟”之說,見於林琴南所譯小說《孝友鏡》(比利時恩海貢斯翁士著)的《譯餘小識》:“此書爲西人辨誣也。中國人之習西學者恆曰:‘男子二十而外必自立,父母之力不能莞約而拘攣之;兄弟各立門戶,不相恤也。是名社會主義,國因以強。’然近年所見,家庭革命,逆子叛弟,接踵而起,國胡不強?是果真奉西人之圭臬?抑兇頑之氣中於腑焦,用以自便其所爲,與西俗胡涉?此書……父以友傳,女以孝傳,足爲人倫之鑑矣。命曰《孝友鏡》,亦以醒吾中國人勿誣人而打妄語也。”

  ⒂“萬年有道之長”久遠的意思。這是封建臣子頌揚朝廷的一句成語。

  ⒃舉孝是漢代選拔官吏的辦法之一,由各地推薦“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中去作官。效悌力田,是漢唐科舉名目之一,由地方官向朝廷推薦所謂有“孝悌”德行和努力耕作的人,中選者分別任用或給予賞賜。孝廉方正,是清代特設的科舉名目,由地方官薦舉所謂孝、廉、方正的人,經禮部考試,授以知縣等官。

  ⒄割股即所謂“割股療親”,割取自己的股肉煎藥,以醫治父母的重病。《宋史·選舉志一》:“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

  ⒅路粹引孔融的話,見《後漢書·孔融傳》。路粹,字文蔚,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曹操的軍謀祭酒。他承曹操的意旨控告孔融,說孔融對禰衡講過這幾句話,曹操便用“不孝”的罪名殺掉孔融。但曹操在《求賢令》中又說只要有才能,“不仁不孝”的人也可任用,在這件事上自相矛盾,因此魯迅說“教人發笑”。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曾爲北海相,因而有“北海先生”之稱。

  ⒆斯賓塞(H.Spencer,1820-1903)英國哲學家。他是終身不娶的學者。主要著作有《綜合哲學體系》等。

  ⑿“實用主義”即實驗主義,現代資產階級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流派。產生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主要代表有美國的皮爾斯、杜威等。其基本觀點是否認真理的客觀性,主張有用即真理。

  [21]哭竹三國時吳國孟宗的故事。唐代白居易編的《白氏六帖》說:“孟宗後母好筍,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慟哭,筍爲之出。”臥冰,晉代王詳的故事。《晉書·王詳傳》說,他的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詳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嘗穢,南朝梁庾黔婁的故事。《梁書·庾黔婁傳》說,他的父親庾易“疾始二日,醫雲:‘欲知差劇,但嘗糞甜苦。’易泄痢,黔婁輒取嘗之。”這三個故事都收在《二十四孝》中。

  [22]《孝經》儒家經典之一,共十八章,孔門後學所述。漢代列入“七經”之一,後來又列入“十三經”

  [23]“學於古訓”語見《尚書·說命》。

  [24]“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語見《孟子·離婁》。據漢代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爲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爲大。”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