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英烈傳第一回 幸城南面試皇孫 承聖諭阻止傳賢

第一回幸城南面試皇孫承聖諭阻止傳賢

詩曰:

治世從來說至仁,至仁治世世稱淳。

誰知一味仁之至,轉不如他殺伐神。

又曰:

稱帝稱王自有真,何須禮樂與彝倫。

可憐正統唐虞主,翻作無家遁逸人。

嘗聞一代帝王之興,必受一代帝王之天命,而後膺一代帝王之歷數,決無僥倖而妄得者。但天命深微,或揖讓而興,或征伐後定,或世德相承,或崛起在位。以世俗論之,或驚以爲奇,或詫以爲怪。不知天心之所屬,實氣運之所至耳。必開天之聖主,名世之賢臣,方能測其祕密,而豫爲之計,若諸葛孔明未出茅廬,早定三分天下是也。遠而在上者,凡二十一傳,已有正史表章,野史傳誦,姑置勿論。單說這明太祖,姓朱,雙名元璋,號稱國瑞。祖上原是江東句容朱家巷人,後父母遷居鳳陽,始生太祖。這朱太祖生來即有許多徵兆,果然長大了,自生出無窮的帝王雄略,又適值元順帝倦於治國,民不聊生,天下塗炭,四方騷動,這朱太祖遂納結英雄豪傑,崛起金陵,破陳友諒於江右,滅張士誠於姑蘇,北伐中原,混一四海,遂承天命,繼了大位。開基功烈,已有《英烈正傳》傳載,茲不復贅。惟即位之後,興禮樂,立綱常,要開萬世之基。後來生了二十四子,遂立長子標爲皇太子,次子爲秦王,三子爲晉王,四子爲燕王,其下諸子,俱各封王。這長子標既立爲皇太子,正好承繼大統,爲天下之大主,不期受命不永,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竟一病而薨。太祖心甚悼之,賜諡號爲懿文太子,遂立懿文太子的長子允炆爲皇太孫。這皇太孫天性純孝,居懿文太子之父喪,年才十有餘歲,晝夜哭泣,水漿具不入口,形毀骨立。太祖看見,甚是憐他愛他,因對他說道:“居喪盡哀,哭泣成禮,固是汝爲人子的一點孝心,然此小孝也。但我今既已立汝爲皇太孫,上承大統,則汝之一身,乃宗廟社稷臣民之身,自有事我之大孝。況禮稱:‘毀不滅姓’,若不競競保守,以我爲念,只管哭泣損身,便是盡得小孝,失卻大孝也。”皇太孫聞言大驚,突然顏色俱變,哭拜於地道:“臣孫孩提無知,非承聖訓,豈識大意。今當節哀,以慰聖懷。”太祖見了大喜,因用手攙起道:“如此方好。”又將手在他頭上撫摩數遍,細細審視,因見他頭圓如日,真乃帝王之相,甚是歡喜,忽摸到腦後,見微微扁了一片,便有些不快,因嘆息道:“好一個頭顱,可惜是半邊月兒。”自此之後,便時常躊躇。又見第四子燕王棣,生得龍姿天表,英武異常,舉動行事皆有帝王器度,最是鍾愛,常常說:“此兒類我。”

一日,春明花發,太祖駕幸城南遊賞,諸王及羣臣皆隨侍左右。宴飲了半日,或獻詩,或獻頌,君臣們甚是歡樂。忽說起皇太孫近日學問大進,太祖乘着一時酒興,遂命侍臣,立詔皇太孫侍宴。近臣奉旨而去,太祖坐於雨花山上。不多時,遠遠望見許多近臣,簇擁着皇太孫騎了一匹御馬,飛一般上崗而來。此時東風甚急,馬又走得快,吹得那馬尾,颺颺拂拂,與柳絲飄蕩相似。太祖便觸景生情,要藉此考他。須臾,皇太孫到了面前,朝見過,太祖就賜座坐旁,命飲了三杯,便說道:“諸翰臣皆稱你近來學問可觀,朕今不暇細考,且出一對與你對,看你對得來麼?”皇太孫忙俯伏於地,奏道:“皇祖聖命,臣孫允炆敢不仰遵。”太祖大喜,因命侍臣取過紙筆,御書一句道:

風吹馬尾千條線;

寫畢,因命賜與皇太孫。太孫領旨,不用思索,一揮而就,書畢獻上。太祖見其落筆敏捷,已自歡喜,乃展開一看,見其對語道:

雨灑羊毛一片氈。

太祖初看,未經細想,但見其對語精確,甚是歡喜,遂命傳與諸王衆臣觀看。俱各稱譽,以爲又精工,又敏捷,雖老師宿儒,不能如此,真天授之資也。太祖大喜,命各賜酒,大家又飲了數杯。太祖也欲自思一對,一時思想不出,因問諸臣道:“此對,汝諸臣細思,尚有佳者否?”諸臣未及答,只見諸王中早閃出一王,俯伏奏道:“臣子不才,願獻一對,以祈聖鑑。”太祖定睛一看,不是別人,乃第四子燕王棣也,因詔起道:“吾兒有對,自然可觀,可速書來看。”燕王奉旨,遂寫了一句獻上。太祖展開細視,卻是:

日照龍鱗萬點金。

太祖看了,見其出語驚人,明明是帝王聲口。再回想太孫之對,雖是精切,卻氣象休雄,全無吉兆,不覺駭然道:“才雖關乎學,資必秉於天。觀吾兒此對,始信天資之學,自不同於尋常,安可強也。”因命賜酒,遍示羣臣。羣臣俱稱萬歲。君臣們又歡飲了半日,方纔罷宴還宮。

正是:

盛衰不無運,帝王自有真。

信口出天語,應不是凡人。

一日,太祖坐於便殿,正值新月初見,此時太孫正侍立於旁,太祖因指新月問太孫道:“汝父在日,曾有詩詠此道:

昨夜嚴灘失釣鉤,是誰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

此汝父詩也。今汝父亡矣,朕每憶此詩,殊覺慘然。今幸有汝,不知汝能繼父之志,再詠一詩否?”太孫忙應奏道:“臣孫允蚊,雖不肖不才,敢不勉吟,以承皇祖之命。”遂信口長吟一絕道:

誰將玉甲指,掐破青天痕。

影落江湖裏,蛟龍不敢吞。

太祖聽了,雖亦喜其風雅,但覺氣象近於文人,不如燕王之博大,未免微微不暢。自是之後,每欲傳位燕王,又因見太孫仁孝過人,不忍捨去,況又已立爲皇太孫,一時又難於改命,心下十分狐疑不決。

忽一日,衆翰臣經筵侍講,講畢,太祖忽問道:“當時堯舜傳賢,夏禹傳子,俱出於至正至公之心,故天下後世,服其爲大聖人之舉動,而不敢有異議。朕今欲於傳子之中,寓傳賢之意,爾等以爲何如?”言未畢,只見翰林學士劉三吾,早挺身而出,俯伏於地,厲聲奏道:“此事萬萬不可!”太祖道:“何爲不可?”劉三吾道:“傳賢之事,雖公而易涉於私,只有上古大聖人,偶一爲之,傳子傳孫無黨無偏,歷代遵行,已爲萬世不易之定位矣,豈容變易,況皇太孫青宮之位已定,仁孝播於四海,實天下國家之大本也,豈可無故而動搖!”太祖聽了,心甚不悅,因責之曰:“朕本無心泛論,汝何得遂指名太孫,妄肆譏議。”劉三吾又奏道:“言者,事之先機也。天子之言,動關天下之禍福,豈有無故而泛言者。陛下綸音,萬世取法。今聖諭雖出於無心,而臣下狗馬之愚,卻不敢以無心承聖諭。故私心揣度,以爲必由皇太孫與燕王而發也。陛下如無此意,則臣妄議之罪,乞陛下治之,臣九死不辭,倘宸衷有爲而言,則臣言非妄,尚望陛下慎之,勿開國家骨肉之釁。”太祖含怒道:“朕嘗無心,即使有心,亦爲社稷靈長計,爲公也,非爲私也。”劉三吾哭奏道:“大統自有正位,長幼自有定序,相傳自有嫡派,順之,則公,逆之,雖公亦私也。先懿文太子,長子也,不幸早薨,而皇太孫,爲懿文嫡子,陛下萬世之傳,將從此始。如必欲舍孫立子,舍子立賢,無論皇太孫仁昭義著;難於廢棄,且將置秦晉二王於何地耶?”太祖聽之,默然良久道:“事未必然,汝何多言若此耶?”劉三吾又哭奏道:“陛下一有此言,便恐有人乘間播弄,開異日爭奪殺伐之端,其禍非小。”太祖道:“制由朕定,誰敢爭奪?”劉三吾道:“陛下能保目前,能保身後耶?”太祖愈怒道:“朕心有成算,豈迂儒所知也,勿得多言!”劉三吾再欲哭奏,而太祖已艴然還宮矣。劉三吾只得嘆息出朝,道:“骨肉之禍已釀於此矣。”次日有旨,降劉三吾爲博士。

正是:

只有一天位,何生兩帝王?

蓋緣明有運,變乃得其常。

太祖由此,心上委決不下,一日坐於便殿,命中官單召誠意伯劉基入侍。只因這一召,有分教:天意有定,人心難逆。欲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頁
作者:徐渭
类型:古代文学
总字数:8.85万
阅读量:2437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