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中的一个文化堡垒

  我昨天和诸位谈过了“故事的象征”,现在要在这一个观点之下来谈逆流中的一个文化堡垒。在逆流中被摧残的文化堡垒,有书店、报馆、通迅社及其他文化团体。我现在所要谈的只是许多被摧残的文化堡垒中的一个,这一则因了它可供作一个代表性的例子,二则因为对于这个文化堡垒,我也是亲自参加的一分子,它被摧残的整个过程,是我所完全熟悉的。

  我们要说的这个文化堡垒,就是具有十六年光辉历史的生活书店。关于生活书店,在我所著的《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一书中可以详细知道,该书中的附录“生活史话”,对于该店的历史,尤有详尽的叙述,所以我在这里对于该店的历史不必有所赘述。我所要扼要提及的只是关于这几点:(一)生活书店的精神何在?(二)生活书店在抗战期间贡献了什么?(三)生活书店被摧残的经过;(四)摧残生活书店究竟用了什么借口?(五)援救无效的经过。

  生活书店是有着苦干的精神——为文化事业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体三百左右的工作干部所同具的,是十六年来始终一贯的。由这集团的苦干精神和长时期的苦干,才产生了中国文化界一支伟大的生力军。生活书店不是任何个人借以牟利的私产,是全体同事以劳作所得共同投资的文化事业机关,全体同事自理事会主席、总经理至练习生,都是以劳作换得薪水,自食其力,没有一个人于劳作换得的薪水之外,有任何不劳而获的享受。十六年来,所有盈余都滚存加入事业费,连些微的股息都分不到。经济完全公开,每年都有会计师查账证明。由这种完全为文化事业苦干而没有任何个人借以图谋私利,所以能由极小的规模,极微的资金,纯由自力更生的力量,由上海一隅之地,逐渐扩充到分支店共达五十五处之多,遍及于十四省。经济完全公开及为事业而苦干的精神,使每一个同事都把文化事业作为唯一的对象而不怕艰苦,不辞辛劳,只求对中国的文化有所贡献。我们内部长时期的含辛茹苦,只有自己深切知道,有非外人所有尽悉的。例如国军自淞沪撤退之后,我们的大部分干部有疏散到内地各据点继续工作之必要,但是有限资金几全为存货,同事盘费无着,焦灼万状,幸亏临时做了一笔纸生意,赚得三千元,才于万分急迫中勉强疏散。往内地建立工作据点的同事,号称“经理”,实际上等于流亡。因交通拥挤,曾有同事乘船被挤得落下水去,勉强获救,得全生命。有同事因经济苦窘,登岸后即在码头上露宿一宵,然后努力建立新的工作据点,执行“经理”职务。他们所以能有这样苦干的精神,是深刻明了他们的勤苦不是为任何少数人谋利,而是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奋斗。

  生活书店有着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之所由来,是由于该店管理采用了民主集中的原则。我们主张民主政治,在我们所努力的文化事业中,也尽可能采用了民主集中的优点。该店领导整个事业的最高机构是由全体同事选举出来的理事会,处理人事的最高机构是由全体同事选举出来的人事委员会。整个事业的大政方针,重要原则,以及处理人事的规章,都是由代表全体公意的领导机构议决后,交由有关的负责人切实执行。任何一个同事有意见,都有贡献的机会,对于公共的决议,都有服从的义务,对于执行的情形及结果,都有督促及询问的权利。由此造成集体的管理,民主的纪律,使每一个同事都把店务视为自己的事情,都对店的事业关切。当前年“五三”“五四”陪都遭到敌机残酷轰炸的时候,我们的店已近火焰,当时虽出重资雇工搬移,亦无人受雇,全体同事自动搬移公物及货物至安全地点,使店没有受到一点损失,这种共患难同甘苦的精神,就是出自集体管理及民主纪律之赐。

  邹韬奋散文逆流中的一个文化堡垒“生活精神”可在“生活史话”中得知其详,我在本文只撮举最重要的二点:即苦干和合作的精神,并说明这两种精神之所由来。但是出人意外的是后来生活书店的遭难,这两种精神却成为被人造谣陷害的根源。这是后话,且听下回分解。

(原载1941年6月8日香港《华商报》)

上一页
作者:邹韬奋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1549
阅读量:62
可阅书店
Amazon AD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