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那外國人翻身入內,不多一會便一鬨的跑了二三十個外國人出來。區丙拿了一個料泡,不住的呼吸,那些外國人都站着觀看。內中有一個走過來,拿起一個頂大的,對着他嘰咕。
區丙雖不懂說話,情知他是問價,心中也沒有主意。隨手伸出一掌,卻是五個指頭都豎了起來。那外國人便給他五元洋銀,拿了一個,放在脣邊,輕輕的學着呼吸,卻口兵嘣口兵嘣響了好幾聲,隨即嘣的一聲破了。於是二三十個外國人爭着來買,隨買,隨吹;隨吹,隨破。不多一會,把一筐料泡賣個罄盡。
提了竹筐要走,一個外國人卻又對他嘰咕着,做手勢,用手向前一指,卻又回手向所站的地下一指。區丙知道是叫他再來的意思,點頭會意。
別了外國人一徑走到碼頭上,恰好走省城的船將近起碇,遂附了船徑至省城,奔回張槎鄉家中,揹着妻子悄悄地把洋銀一數,有五百數十元,心中十分歡喜。等到夜靜時悄悄的走到後院,尋着一個盛水瓦罐,提到房裏。把五百餘元都輕輕藏入罐內,又把那瓦罐放在一鋪空牀底下壁角旁邊,用點炭簍、柴把等遮護住。身邊還帶着十餘元,捱到破天亮時,便起身趕到省城去,在舊木器店裏買了兩口輕巧杉木玻璃櫃,用水洗刷乾淨,買兩張紅綠紙,把裏面糊裱起來。又買了兩根繩子、一根扁擔,把櫃挑起,到料器店裏,買了不少的料泡,附了船,仍到香港去。
走到那總會門口,卻是靜悄悄的,不見一人。等了半晌,仍無動靜,不覺心中疑訝。原來他前一回到此,恰值十二點鐘之後,兩點鐘之前。是外國人午間吃飯休息的時候,所以各外國人都麇集在總會裏。他這一回到此,卻已過了兩點鐘。直等到五點鐘之後,方纔陸續有人來。那些外國人看見他挑着玻璃櫃,那些料泡都安放在櫃內,便都指點說笑,意思是說他這個擔子比竹筐講究了。這一回也被他賣去不少,也有兩個外國人學會呼吸之法了,於是一個教一個,差不多都教會了。這料泡便不大肯破。有一個外國人把他帶到住宅裏去,叫那外國女人出來看,花錢買了來,都是一吹即破。驚動了隔壁鄰居的外國家眷,都來看,看見了都要買。女人、小孩子,嘻嘻哈哈的一陣,早又賣完了。
區丙連夜又趁了夜船,趕回省城,天亮時,早到了。找一個相識人家,寄下玻璃櫃。連忙趕回家,依然揹着妻子,點了一點洋銀數,卻有七百多元,照舊收藏起來。又趕到省城去,依然販了料泡到香港。話伏煩絮,如此販了三四遍,他的洋錢已經積了三千多了。那些外國人都學會了那呼吸之法,便不以爲奇,不大買了。
看官!這舊社會中“福至心靈”的一句話,雖是極腐敗不足信的,然而實有其理。那區丙看見外國人買的少了,他卻弄一個玄虛,把那料泡兒吹作一片□列之聲,外國人見了又以爲奇怪。原來那種料泡另有一個吹法,是用嘴脣銜着那管子,輕輕用氣吹進去,可以鼓盪得成一片□列之聲。當時外國人聽得,以爲另是一種東西,問他討過去翻來覆的細看,卻只看不出個道理來,又遞過去,叫他吹,他又吹了一陣。一時間總會裏的外國人都出來看,又紛紛的買,誰知這種吹法破的更容易,破的容易,他的生意卻又好起來了。如此又販了兩三遍,洋銀積了有六七千。
他看着這料泡生意將成強弩之末了,便回到省城,在市上閒行,要尋些奇巧東西去販賣。忽然看見路旁地攤上擺着些窯貨小人兒,此種窯貨出在“石灣”地方,那小人做得才和棗核般大,頭便像一顆綠豆,手便像兩粒芝麻,卻做得鬚眉欲活,栩栩如生。也有着棋的,也有撐船的,漁樵、耕讀無所不有。
是人家盆景上、假山用作點綴的,還有些房屋、橋樑、木柵、更樓、寶塔之類。花樣甚多。若到石灣去販,不過四五文一個。
在省城買起來都要七八文。區丙看了,便觸動了機關,即刻趕到石灣去。好在只有六七十里路,鄉下人跑慣的,不消兩三個時辰,早走到了。便到窯戶裏去,揀了一千多個,付了價,仍趕回省城。過了一夜,便趕到香港。外國人見了,果然嘖嘖稱羨,及至問他價時,他卻伸出了兩個指頭,那外國人便揀了十個,給了他二十元洋銀。不一會,驚動了總會裏的外國人,呼朋引類爭先購買。那消一日工夫,這一千多個小人兒早變了上三千的洋銀了。區丙一想,這個又是好買賣。連忙運了洋銀回
家。悄悄的安放停當,又趕到石灣一販,便是五千個。好在這東西又輕又小,既不重累,又不佔地方,比着料泡兒,更容易帶。這回那些外國人竟有一買二三百三四百,要寄回外國作貨物販賣的,也有寄去送人的,所以買的更多,被他五六次一販,鬧得賺下的錢也忘了數目了,屈指一計,做這個買賣不覺三個多月了。我也該歇息歇息了。便從此不做生意,也不愁不是一個富翁了。想定了主意,便在省城寄下那兩口櫃,仍然提着一根扁擔,徑回張槎。
入到家中,取出一元銀叫妻子道 :“你去!和我買一副豬頭三牲回來!下餘的錢多打些酒。” 妻子道 :“你又不要拜神禮佛,買三牲作甚麼?”區丙道 :“我正要酬神呢。” 妻子道 :“你又不曾許甚麼願,此刻又酬甚麼神呢?”區丙道 :
“我此刻發了財了。難道不應該酬神?”區丙在身邊取出一個紙包來,在桌上一放,道 :“你去看來!”妻子打開一看,見是雪白的洋銀,數了一數,整整的五十元。便笑道 :“恭喜呢!
是從那裏發來這注財?”區丙道 :“你不要管,只和我快去買豬頭三牲來。” 妻子道 :“將就點,就買一隻雞罷。等再發了大財,再用三牲不遲。” 區丙道 :“菩薩多享受我點,自然保佑我再發財。你不要多說,快買來罷。” 他妻子果然到市上去,買了一副豬頭三牲,及神福、紙馬、香燭等回來。夫妻兩個一齊動手,煮熟了。當天點了香燭,區丙恭恭敬敬的叩了三個頭。那妻子更是笑得合不攏嘴,搗蒜般叩了無數的頭,方纔起來。奠過酒,焚了紙馬,將三牲切開,燙上酒來,夫妻兩個對酌。妻子帶笑道 :“當家的,你這注財到底在那裏發來的?
何防告訴我一聲。” 區丙道 :“你不必查問,你看見這雪白的洋銀,心愛不心愛?”妻子道 :“爲甚不愛?當家的,你可肯給我十元?我今年冬衣也有,要想做一件細布棉襖過冬。” 區丙道 :“你要,便拿十元去,有甚不肯?”妻子喜歡得眉花眼笑,斟上一杯酒,道 :“當家的,你還要發財呢,難得這般大量。請乾一杯!”區丙接過,一飲而盡,道 :“我奔走了三個多月,今天是頭一回享福也。” 妻子道 :“正是你這兩三個月以來,從不曾好好在家過一天。到底在外做些甚麼生意?我屢次要問你,只見你沒有好顏色向我,我所以不敢動問。” 區丙不答,在懷中掏出那包洋銀,打開取了十元,交給妻子。喜歡得他笑得眼睛沒了縫,連忙接過揣在懷裏。又滿滿的斟上一杯酒,道 :“酒冷了,等我去再燙一燙。” 拿了酒壺,走到竈下,把酒壺放在炭爐子上,取出那十元洋銀,翻來覆去看了又看,不住的癡笑;又喃喃吶吶的自言自語道 :“千萬不要是做夢纔好。” 一頭說,一頭又看。不提防把酒燙滾了,沸了出來,那酒烘的一聲,燒着了,慌得他連忙去搶酒壺,把洋銀灑了一地,又不住口的往酒壺上吹。好容易把火吹熄了,纔去拾那洋銀,卻找來找去只有九元。心想:這裏是泥地,又沒個地縫,難道是鬼來搶去了?沒奈何,只得先拿酒出去,等吃完了酒再來尋找。想罷,提起酒壺,誰知那元銀洋正在酒壺底下。
遂喜喜歡歡的拾了起來,揣在懷裏,拿酒出來。一面走着,喃喃的自語道 :“幾乎剩了九元。” 區丙彷彿聽得,便問道 :
“你說甚麼九元?”妻子乘機扯謊道 :“當家的,你纔給我的洋銀只有九元。” 區丙道 :“只怕是數錯了,補給你一元就是。” 妻子忙過來,換上熱酒,區丙又給了他一元。他便暗暗喜歡的了不得。二人又吃了幾杯,方纔吃飯。吃完收拾過了,已近黃昏時候。
區丙自己起身,走到市上一家相熟的雜貨店裏。對掌櫃的說道 :“不知寶號所用的大秤可是天平秤?”掌櫃的說道 :
“我們鄉下人家都是老實公平的,所有大小秤都一律的是十六兩天平秤。不比蘇州上海的人家,黑良心,專門刻剝小負販,用二十四兩、三十二兩的天平秤。” 區丙道 :“如此,乞借一用?明日一早送還。” 掌櫃的道 :“阿丙哥,可是黑底裏還買柴?”區丙道 :“正是。因爲秤是人家不停要用的,白日裏告借不易,所以連夜來借一用,明早好送還。” 掌櫃的就拿秤借給他。
區丙一手提了秤錘,一手拿了秤桿回去。及到家時,他妻子已點上燈了,看見區丙拿了秤來,便問道 :“當家的,你借秤來做甚麼?”區丙道 :“有個用處。” 說着,放下秤桿、秤錘,把大門關上,進來。又把堂屋門關了,拿了秤,到房裏去。妻子道 :“那房裏秤甚麼?你吃了酒,到臥房裏睡罷。要秤甚麼明日再說。” 區丙道 :“你莫管,代我拿燈進來。” 妻子便拿了燈進房,放在桌上。只見靠裏面一鋪空牀,牀上也沒有被褥、帳子等,只放幾件盆桶罌罐之類。看官!這一鋪底下是區丙藏放洋銀之所了。當下區丙對妻子道 :“你代我把牀底下的東西搬了出來。” 妻子便低頭把一個炭簍、幾把木柴拉了出來,再往裏看,是一個粗麻布袋,用手拉了一拉,卻拉不動。
兩隻手去拉,也拉不動。道 :“這是甚麼東西?放的也忘記了,重得很呢。” 區丙道 :“代我來。” 低頭、彎腰,用手去拉,莫想動得分毫,不覺暗暗吃驚起來,道 :“也罷,把牀拆了罷。”
於是親自動手,把牀上的盆桶之類,拿過一邊。廣東鄉下人家的牀只有兩條板凳,擱上幾塊木板,只要把木板豎起,牀就拆了。他妻子留心看時,只見麻袋裏面無數的小麻袋,連忙把燈放在地下,拆開一袋看時,見滿滿的都是洋銀,再拆一袋看,也是洋銀。一連看了幾袋,只嚇得他目瞪口呆,心驚肉跳,手足無措,出了一身冷汗。正是 :
驚喜交集,變爲怖畏。
窮人發財,如同受罪。
這麻袋裏的洋銀不知究有多少,且聽下回分解。
凡實業家,無論爲操藝術者,操轉運者,皆當默察社會風氣。隨之轉移,然後其業可久可大。每怪吾國人,無論所操可業,皆一成不變,甘心坐致敗壞。是則大可哀者也。區丙一小負販,乃能潛窺默察,投其所嗜好者。嗚呼!毋謂其富爲徼致也。販料泡一節,特欺之耳。至於石灣窯貨,不可謂非吾國美術之一。外人至今猶多購之者。然亦墨守舊法,不圖進步工藝之徒,夫何足怪?獨怪夫士君子動以懷時局自命,而卒無以提倡之耳。凡事皆然,寧獨此窯貨已哉。
下半回無端寫區丙妻子種種醜態,非得已也。
以筆法論所以,反照第二回其妻子云雲一段,使之相映成色。
以命意論,實痛夫女子社會中實有此情景,特爲之摹繪傳神,使他日女子社會進化時睹之,猶可見前人之面目也。讀者得毋怪筆端尖利,有隙即乘無孔不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