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志八十九 職官一

太祖肇基東土,國俗淳壹,事簡職專,置八旗總管大臣、佐管大臣董統軍旅,置議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釐治政刑,任用者止親貴數臣,官稱職立,人稱官置,興也勃焉。太宗厲精爲治,設三館,置八承政,論功料勤,翕斯郅治。世祖入關,因明遺制,內自閣、部以迄庶司,損益有物。藩部創建,名並七卿,外臺督撫,杜其紛更,著爲令甲。綠營提鎮以下,悉易差遣爲官,旗營御前領衛,年宿位重,意任隆密。都統旗長,軍民合治,職視專圻駐防,分翰外畿,規撫京制。西北邊陲,守以重臣,綏靖蒙、番,方軌都護,斯皆因俗而治,得其宜已。世宗綜覈,罷尚寶、行人、僉都諸目。高宗明哲,損參政、參議、副使、僉事諸銜,沙汰虛冗,奉職肅然。嘉、道以降,整釐如舊。日久頹弛,精意浸失,日革月易,百職相侵。光緒變法,宣統議制,品目張皇,掌寄紛雜,將以靖國,不益囂乎!夫一國事權,操自樞垣,匯於六曹,分寄於疆吏。自改內三院爲內閣,臺輔拱袂。迨軍機設,題本廢,內閣益類閒曹,六部長官數四,各無專事。甚或朝握銓衡,夕兼支計,甫主戎政,復領容臺,一職數官,一官數職,曲存稟仰,建樹寧論。時軍機之權,獨峙於其上,國家興大兵役,特簡經略大臣、參贊大臣,親寄軍要。吏部助之用人,戶部協以巨饟,用能藉此雄職,奏厥膚功。自是權復移於經略,督撫儀品雖與相埒,然不過承號令、備策應而已。厥後海疆釁起,經略才望稍爽,權力漸微。粵難糾紛,首相督師,屢僨厥事。朝廷間用督撫董戎,多不辱命,猶復不制以文法,故能霈施魄力,自是權又移於督撫。同治中興,光緒還都,皆其力也。洎乎末造,親貴用事,權削四旁,厚集中央,疆事遂致不支焉。初制內外羣僚,滿、漢參用,蒙古、漢軍,次第分佈。康、雍兩朝,西北督撫,權定滿缺,領隊、辦事大臣,專任滿員,累朝膺閫外重寄者,滿臣爲多。逮文宗兼用漢人,勳業遂著。大抵中葉以前,開疆拓宇,功多成於滿人。中葉以後,撥劇整亂,功多成於漢人。季世釐定官制,始未嘗不欲混齊畛域,以固厥根本也。而弊風相仍,一物自爲鴻乙,徒致疑駴,雖危亡之政,無關典要,亦必輯而列之,以著一時故實,治亂之跡,庶皎然若覽焉。

宗人府師傅保內閣(稽查欽奉上諭事件處中書科)軍機處(內繙書房方略館)

吏部戶部(三庫倉場關稅各差)禮部(會同四譯館樂部)兵部刑部工部(火藥局河道溝渠)盛京五部

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俱各一人。(宗室王、公爲之。)府丞,漢一人。(正三品。)其屬:堂主事,漢主事,經歷司經歷,(並正六品。)左、右二司理事官,(正五品。)副理事官,(從五品。)主事,委署主事,俱各二人;筆帖式,效力筆帖式,各二十有四人。(俱宗室爲之。)

宗令掌皇族屬籍,(顯祖宣皇帝本支爲宗室,系金黃帶。旁支曰覺羅,系紅帶。革字者,系紫帶。以時修輯玉牒,奠昭穆,序爵祿,宗室封爵十有二:曰和碩親王,曰多羅郡王,曰多羅貝勒,曰固山貝子,曰奉恩鎮國公,曰奉恩輔國公,曰不入八分鎮國公,曰不入八分輔國公,曰鎮國將軍,曰輔國將軍,曰奉國將軍,曰奉恩將軍。嫡子受封者二等:曰世子,曰長子。福晉、夫人之號,各視夫爵以爲差。公主之等二:曰固倫公主,曰和碩公主。格格之等五:曰郡主,曰縣主,曰郡君,曰縣君,曰鄉君。不入五等曰宗女。額駙品級,各視公主、格格等級以爲差。)麗派別,申教誡,議賞罰,承陵廟祀事。宗正、宗人佐之。府丞掌校漢文冊籍。左、右二司分掌左、右翼宗室、覺羅譜牒,序錄子女嫡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諡;並覈承襲次序,秩俸等差,及養給優恤諸事。堂主事掌清文奏稿。漢主事掌漢文典籍。經歷掌出納文移。筆帖式掌翻譯文書。(各部同。筆帖式爲滿員進身之階。國初,大學士達海、額爾德尼、索尼諸人,並起家武臣,以諳練國書,特恩賜號“巴克什”,即後之筆帖式也。厥後各署候補者紛不可紀矣。)其兼領者:左、右翼宗學,總理學務王二人,稽察京堂官三人,(並請旨簡派。)總管四人,(食七品俸。)副管十有六人,(食八品俸。並以宗室中分尊年長者引見補授。)清書教習、騎射教習各六人,漢書教習八人。所轄銀庫,以本府堂官及滿洲大臣各一人領之,(請旨簡派。)司官二人,(由府引見補授。)筆帖式四人。空房,司官、筆帖式亦如之。黃檔房,司官、筆帖式無員限。

初制,列署篤恭殿前,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順治九年,設宗人府,置宗令一人;(親王、郡王爲之。)左、右宗正,(貝勒、貝子兼攝。)宗人,(鎮國公、輔國公及將軍兼攝。後擇賢,不以爵限。)俱各二人。啓心郎,覺羅一人,漢軍二人,(初制,秩視理事官。九年,改視侍郎。始以滿臣不諳漢語,議事令坐其中。後多緣以爲奸,康熙十二年省。)與府丞併爲正官。其郎中六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二人。)員外郎四人,主事三人,以覺羅爲之,嗣改覺羅、滿洲參用。堂主事二人,經歷三人,(宗室、滿洲二人,漢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漢缺。乾隆二十九年改用宗室。)筆帖式二十有四人。(後增減無恆。初爲他赤哈哈番、筆帖式哈番,尋改六、七、八品及無頂戴筆帖式。各部同。)康熙十二年,省啓心郎,增滿洲主事一人,分隸左、右二司。雍正元年,增漢主事二人。(用進士出身者。)明年,改郎中爲理事官,員外郎爲副理事官,並定爲宗室、滿洲參用。乾隆二十九年,允府丞儲麟趾奏,始專用宗室人員。五十三年,增置委署主事四人。(筆帖式改。)

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爲三孤。(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

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爲兼官、加官及贈官。

內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初制,滿員一品,漢員二品。順治十五年,改與漢同。雍正八年,並定正一品。)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尚書內特簡。正一品。)學士,漢洲六人,漢四人。(初制,滿員二品,漢員三品。順治十五年,並改正五品,兼禮部侍郎者正三品。雍正八年,定從二品。後皆兼禮部侍郎銜。)典籍廳典籍,滿、漢、漢軍各二人。正七品。侍讀學士,滿洲四人,蒙、漢各二人。(初兼太常寺卿銜,尋罷。雍正三年,定從四品。)中書,(正七品。)滿洲七十人,蒙古十有六人,漢軍八人。貼寫中書,滿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大學士掌鈞國政,贊詔命,釐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協辦佐之。(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事。)學士掌敷奏。侍讀學士掌典校。侍讀掌勘對。典籍掌出納文移。(內閣爲典掌絲綸之地,自大學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鈐往來文牒。)中書掌撰擬、翻譯。分辦本章處凡五:曰滿本房,漢本房,蒙古本房,滿籤票處,漢籤票處。又誥敕房,稽察房,收發紅本副本處,飯銀庫,俱由大學士委侍讀以下官司之。惟批本處額置滿洲翰林官一人,(請旨簡派。)中書七人。(滿中書內補授。)

初,天聰二年,建文館,命儒臣分直。十年,更名內三院。(曰國史,曰祕書,曰弘文。)始亦沿承政名,後各置大學士一人。順治元年,置滿、漢大學士,不備官,兼各部尚書銜。學士,滿洲、(康熙九年改置二人,十年增四人,通舊爲六人。)漢軍(康熙十年改置二人,十二年併入漢缺。)各三人,漢學士無員限。(康熙十年改置二人,明年增二人,十二年省漢軍入漢缺,通舊爲四人。)典籍,滿、漢、漢軍各三人。(康熙九年改置二人。)侍讀,滿洲十有一人,(清文五人,清漢文六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清文一人,清漢文二人。尋復增二人,通舊爲十人。)蒙古、漢軍、(康熙九年各置二人。漢康熙九年省。雍正四年置二人。)各三人。中書,滿洲七十有五人,蒙古十有九人,漢軍十有三人,漢三十有六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滿洲、漢軍各五人,蒙古三人,漢四人。乾隆十三年復省漢三人。)二年,定爲正二品衙門,以翰林官分隸之。(三院上並系“內翰林”字。)八年,置侍讀學士,滿、蒙、漢軍各三人。(十八年增滿洲二人,蒙古三人。康熙九年增滿洲四人,餘改置二人。乾隆十七年省漢軍入漢缺。)十年,置三院漢大學士各二人。十五年,更名內閣,別置翰林院官,以大學士分兼。殿閣曰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仍兼尚書,學士亦如之。十八年,復三院舊制。康熙九年,仍別置翰林院,改三院爲內閣,置滿、漢大學士四人。雍正九年,禮部尚書陳元龍、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額外大學士。置協辦自此始。厥後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乾隆十三年,始定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員限,省中和殿,增體仁閣,以三殿、三閣爲定製,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後授保和者止傅恆一人。凡遇歲時慶節朝會,漢員列滿員下。自光緒間李鴻章系文華殿銜,而寶鋆時系武英殿,班轉居其右。)五十八年,停兼尚書銜。宣統三年,改組內閣,別令大學士序次翰林院。

先是世祖親政,日至票本房,大學士司票擬,意任隆密。康熙時,改內閣,分其職設翰林院。雍正時,青海告警,復分其職設軍機處,議者謂與內三院無異。顧南書房翰林雖典內廷書詔,而軍國機要綜歸內閣,猶爲重寄。至本章歸內閣,大政由樞臣承旨,權任漸輕矣。

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兼理大臣無員限。(滿、漢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內特簡。)掌察諸司諭旨特交事件,督以例限。委署主事,滿洲一人。行走司官,漢四人。(並於吏、兵、刑、工四部選補。)筆帖式四十人。額外筆帖式八人。

中書科,稽察科事內閣學士,滿、漢各一人,(由內閣學士內特簡。)掌稽頒冊軸。掌印中書,滿洲一人。掌科中書,漢一人。中書,(並從七品。)滿洲一人,漢三人,掌繕書誥敕。筆帖式十人。

初制,置滿洲中書舍人一人,(乾隆十四年增一人。)漢中書舍人八人。(雍正十三年派兼內閣行走。乾隆十三年省四人。)順治九年,置滿洲記事官,同掌科事。康熙九年,改記事官爲中書舍人。乾隆三十六年,置管中書科事漢內閣學士一人。明年,改管科事爲稽察科事;增置滿洲內閣學士一人;改中書舍人爲中書科,置掌印中書,滿、漢各一人。宣統三年省。

軍機處軍機大臣,(無定員,由大學士、尚書、侍郎內特旨召入。區其名曰大臣,曰大臣上行走。其初入者加“學習”二字。)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常日侍直,應對獻替,巡幸亦如之。(明降諭旨,述交內閣。諭本處行者,封寄所司。並冊藏存記人員,屆時題奏。)其屬曰章京,滿洲十有六人,漢二十人,(名曰行走,分頭班、二班。初無定額,嘉慶四年定每班八人。後增減無恆。光緒三十二年定三十有六人,復定領班秩視三品,幫領班秩視四品,餘並以原官充補。三十四年,改領班爲從三品,幫領班爲從四品。)分掌清文、漢字。

初設議政處,令鞏阿岱等爲議政大臣,參畫軍要。雍正十年,用兵西北,慮儤直者泄機密,始設軍機房,後改軍機處,而滿洲大學士尚有兼議政銜者。(乾隆五十六年停。)高宗涖政,更名總理處,尋復如初。時入直者皆重臣。故事,親王不假事權。至嘉慶四年,始命成親王入直,旋出之。咸豐間,覆命恭親王入直,歷三朝領班如故。嗣是醇賢親王、禮親王、慶親王等踵相躡。光緒二十七年,設政務處,以軍機大臣領督辦事。(參預大臣無定員。提調、幫提調、總辦、幫總辦,俱各二人,章京八人,並以本處員司兼充。二十八年,附設財政處,尋罷。三十二年更名會議政務處,隸內閣。宣統三年省。)三十一年,定署名制。越二年,設憲政編查館,覆命軍機大臣領之。(先是設考察政治館,命度支部尚書載澤等考察各國政治,至是更名。置提調四;總核、參議各二;庶務處總辦一;一、二等諮議官,無恆額。設編制、統計、官報三局,局長、副局長各一,科員視事酌置。又考覈科總辦一,幫辦正科員各二,副科員八,調京、外官兼充。宣統三年省。)宣統三年,改責任內閣,以軍機大臣爲總協理大臣。

內繙書房管理大臣,滿洲軍機大臣兼充,掌繙諭旨、御論、冊祝文字。提調、協辦提調,各二人。收掌官、掌檔官,俱各四人。(並於本房行走官內酌派。)翻譯四十人。宣統初,改隸翰林院。

方略館總裁,軍機大臣兼充。掌修方略。提調、收掌,俱滿、漢二人。纂修,滿洲三人,漢六人。(俱由軍機章京內派充。漢纂修缺內由翰林院諮送充補一人。)校對,無員限。(六部司員、內閣中書兼充。)有事權置,畢乃省。

吏部尚書,(初制,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各部同。)左、右侍郎,(初制,滿洲、漢軍二品,漢員三品。順治十六年改滿侍郎三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正三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二品。各部同。)俱滿、漢一人。其屬:堂主事,(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六品。康熙六年升五品,九年定正六品。各部同。)清檔房滿洲二人,漢本房滿洲二人,漢軍一人。司務廳司務,(初制從九品。乾隆三十年定正八品。各部同。)滿、漢各一人。繕本筆帖式,十有二人。文選、考功、驗封、稽勳四清吏司:郎中,(初制三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尋升四品。康熙六年仍改三品,九年定正五品。各部同。)滿洲九人,(文選四人,考功三人,驗封、稽勳司各一人。)蒙古一人,(文選司置。)漢五人。(文選二人,餘各一人。)員外郎,(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定從五品。各部同。)宗室一人,(稽勳司置。)滿洲八人,(文選三人,考功、驗封各二人,稽勳一人。)蒙古一人,(考功司置。)漢六人。(文選三人,餘各一人。)主事,宗室一人,(稽勳司置。)滿洲四人,(司各一人。)蒙古一人,(驗封司置。)漢七人。(文選三人,考功二人,餘各一人。)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五十有七人,蒙古四人,漢軍十有二人。學習行走者,有額外司員、七品小京官。(各部同。)

尚書掌銓綜衡軸,以布邦職。侍郎貳之。堂主事掌文案章奏。司務掌出納文移。(以上二員各部同。)文選掌班秩遷除,平均銓法。官分九品,各系正從,級十有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選人並登資簿,依流平進,踵故牒序遷之。考功掌考課,三載考績。京察、大計各聽察於長官,著跡計簿。凡論劾、釋免、引年、稱疾,並覈功過處分。交議者,辨公私輕重,條議以聞。稽勳掌勳級、名籍、喪養,兼稽京朝官廩祿,(稽俸廳隸之。)漢司官員數,八旗世職繼襲。驗封掌蔭敘、正一品子正五品敘,從一品子從五品敘,其下以是爲差。封贈、階十有八:(正一品授光祿大夫,從一品授榮祿大夫,正二品授資政大夫,從二品授奉政大夫,正三品授通議大夫,從三品授中議大夫,正四品授中憲大夫,從四品授朝議大夫,正五品授奉政大夫,從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誥命。正六品授承德郎,從六品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宣德郎,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員出身者宣義郎,從七品授徵仕郎,正八品授修職郎,從八品授修職佐郎,正九品授登仕郎,從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命婦之號九:一曰一品夫人,二品亦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八品曰八品孺人,九品曰九品孺人,不分正從。因其子孫封者加“太”字,夫在則否。一品(封贈)三代,二、三品二代,四品至七品一代,以下止封本身。一品四軸用玉,二品三軸用犀,三品三軸、四品二軸用抹金,五品以下二軸用角。凡嫡母在,生母不得並封。又兩子當封,從其品大者。)酬庸、獎忠。覈贈、蔭死難官員,有贈、有蔭。當否。襲封則辨分合,別宗支等。其世流降除,勘土官世職,移文選司注擬。推恩外戚,加榮聖裔,優恤勝國,並按典奏聞。別設督催所,趣各司交議事,督以例限。當月處,主受事、付事,兼監堂印。(遴司員分司之。各部同。)

初,天聰五年,詔羣僚議定官制,建六部,各以貝勒一人領之。(順治元年罷。八年復以親王、郡王兼攝,九年罷。)置承政四人,(滿二人,蒙、漢各一人。唯工部滿一人,漢二人。)參政八人,(唯工部置蒙、漢各二人。共十有二人。)啓心郎一人。(工部置漢二人。順治九年定秩視侍郎。)崇德三年,六部定承政一人,左參政二人,右參政三人,(戶部四人。)啓心郎三人,(滿一人,漢二人。)理事官四十有三人,(吏、禮二部各四人,戶、兵二部各十人,刑部六人,工部九人。)副理事官六十有五人,(吏部六人,戶、兵二部各十有六人,禮部七人,刑部八人,工部十有二人。)額哲庫二人。

順治元年,改承政爲尚書,參政爲侍郎,理事官爲郎中,副理事官爲員外郎,額哲庫爲主事。初置增減無恆。時滿洲尚書,滿、漢左、右侍郎,亦無員限。漢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銜。(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尋罷。)本部郎中,滿洲四人,(十二年增四人。光緒十三年增文選一人。)漢軍二人,(雍正五年省。)滿、蒙員外郎八人,(十二年省蒙古缺。十八年復置蒙古八人,康熙元年省,五十七年復置一人。)漢軍六人。(康熙三十八年省四人。雍正五年並省。)滿洲堂主事、(清文、清漢文各二人。)司主事(光緒十三年增文選一人。)各四人,漢軍一人,漢司務二人。(四年省一人。十五年定滿、漢各一人。各部同。)文選司,漢郎中、員外郎各一人,(雍正五年增員外郎一人。光緒十三年各增一人。)主事二人。(光緒十三年增一人。)考功、稽勳、驗封三司,漢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雍正五年增考功主事一人。)並置筆帖式,分隸堂司。(各部同。)五年,定滿、漢尚書各一人。(七年增滿洲一人,十年省。)十五年,省啓心郎,定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康熙五十七年,增置蒙古郎中、主事各一人。雍正元年,以大學士領部事。嘉慶四年,更命親王綜之,(尋罷。)改滿洲員外郎、主事各一人爲宗室員缺。六年,復以大學士管部,自是爲定製。光緒二十三年,澄汰書吏,增文選、考功二司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滿、漢參用。)三十二年,定尚書,左、右侍郎,左、右丞、參各一人。(丞、參品秩,詳新官制外務部。)

初制,滿、蒙、漢軍司官,六部統爲員額,不置專曹,後始分司定秩如漢人。季世詔泯滿、漢畛域,各部復參用矣。吏部班次曩居六部上。各司郎官,非科甲出身者,不得注授。(禮部、宗人府、起居注主事同。)自外務部設,班位稍爽,改組內閣,設銓敘、制誥等局,吏部遂廢。

戶部尚書,左、右侍郎,俱滿、漢一人。其屬:堂主事,南檔房滿洲二人,北檔房滿洲、漢軍各二人。司務廳司務,滿、漢各一人。繕本筆帖式二十人。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清吏司:郎中,宗室一人,(江西司置。)滿洲十有七人,(江南、浙江、河南、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貴州司各一人,福建、湖廣、山東、雲南司各二人。)蒙古一人,(山西司置。)漢十有四人。(司各一人。)員外郎,宗室二人,(廣東、廣西司置。)滿洲三十有六人,(山西司一人,浙江、江西、河南、四川、廣東、湖廣司各二人,江南、陝西、廣西、山東、雲南、貴州司各三人,福建司五人。)漢十有四人。主事,宗室一人,(浙江司置。)蒙古一人,(福建司置。)滿、漢各十有四人。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百人,蒙古四人,漢軍十有六人。

尚書掌軍國支計,以足邦用。侍郎貳之。右侍郎兼掌寶泉局鼓鑄。十四司,各掌其分省民賦,及八旗諸司稟祿,軍士饟糈,各倉,鹽課,鈔關,(雜稅。江南司兼稽江寧、蘇州織造支銷,江寧、京口駐防俸餉,各省平餘地丁逾限未結者。江西司兼稽各省協餉。浙江司兼稽杭州織造支銷,杭州、乍浦駐防俸餉,及各省民數、穀數。福建司兼稽直隸民賦,天津海稅,東西陵、熱河、密雲駐防俸餉,司乳牛牧馬政令,文武鄉會試支供,五城賑粟。湖廣司兼稽奉省廠課,荊州駐防俸餉,各省地丁耗羨之數。河南司兼稽開封駐防俸餉,察哈爾俸餉,及報銷未結者。山東司兼稽青州、德州駐防俸餉,東三省兵糈出納,參票畜稅,並察給八旗官養廉,長蘆等處鹽課。山西司兼稽遊牧察哈爾地畝,土默特地糧,喀爾喀、回部定邊左副將軍辦事官屬,張家口、賽爾烏蘇臺站俸餉,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屯田官兵番換,並各省歲入歲出之數。陝西司兼稽甘肅民賦,行銷鹽引,西安、寧夏、涼州、莊浪各駐防俸餉,並匯覈在京支款,新疆經費。四川司兼稽本省關稅,兩金川等處、新疆屯務,成都駐防俸餉,並京城草廠出納,各部院紙朱支費,入官戶口,贓?銀兩,凡各省郡縣豐歉水旱,歲具其數以上。廣東司兼稽廣州駐防俸餉,八旗繼嗣戶產更代,凡壽民、孝子、節婦受旌者,給以坊直。廣西司兼稽本省礦政廠稅,及京省錢法,內倉出納。雲南司兼稽本省廠課,山東、河南、江南、江西、浙江、湖廣漕政,京、通倉儲,及江寧水次六倉考覈。貴州司兼稽各關稅課,並覈貂貢。)所轄內倉監督,滿洲二人。(司員內派委。)寶泉局監督、(各部司員內保送補用。)主事,(本部司員內派委。)俱滿、漢各一人;局大使,東、西、南、北四廠大使,俱滿洲一人。(筆帖式充。初置漢一人。雍正四年增四人,七年改滿洲員缺。)各省錢局監鑄官,十有八人。(外官兼充,並受法式法部。)其別領者三:曰井田科,典八旗土田、內府莊戶;曰俸饟處,覈八旗俸饟丁冊;曰現審處,平八旗戶口田房諍訟。又飯銀處、減平處、捐納房、監印處、則例館,俱派司屬分治其事。

初,天聰五年,設戶部。順治元年,置尚書、侍郎。右侍郎管錢法堂事。郎中,滿洲十有八人,蒙古四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五十七年復置一人。)漢軍二人。(康熙三十八年省。)員外郎,滿洲三十有八人,蒙古五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五十七年復置一人。)漢軍六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滿洲堂主事四人,主事十有四人,漢軍堂主事二人。十四司,漢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三人。(六年,司各增一人。十一年省增額。康熙六年省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河南、陝西、廣西、四川、貴州各一人。三十八年省山東、山西、廣東、雲南各一人。五年,定滿、漢尚書各一人。七年增滿洲一人,十年省。康熙六年復置,八年又省。)康熙五十七年,增置福建司蒙古主事一人。雍正初,始令親王、大學士領部事。嘉慶四年,以川省用兵,銷算務劇,復令親王永瑆綜之。(尋罷。)並改滿洲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爲宗室員缺。十一年,仍令大學士管部。光緒六年,增浙江司宗室主事一人。三十二年,更名度支部。初制,按省分職,十三司外,增設江南一司,凡銅、關、鹽、漕,及續建行省,別以司之事簡領之。

管理三庫大臣,滿、漢各一人,(三年請旨更派。)掌庫藏出納,月會歲要,覈實以聞。其屬:檔房主事一人,銀、緞疋、顏料三庫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二人,司庫五人,(正七品。銀庫一人,餘各二人。)大使四人,(銀庫二人,餘各一人。各部司員內補授。)筆帖式四人,庫使十有一人。(未入流。以上俱爲滿缺。)

順治初,設後庫,(在部署。)置郎中四人,員外郎二人。(康熙二十九年定三庫俱各一人。雍正二年增員外郎各一人。)十三年,分建三庫,(改後庫爲銀庫。緞疋庫在東華門外,即舊裏新庫。顏料庫在西安門內,即舊甲字庫。)置理事官綜其事。雍正元年,改命王公大臣領之。明年,置大使各一人,(乾隆三年增銀庫一人。)並增主事一人,稽覈檔案。光緒二十八年省。

總督倉場侍郎,滿、漢各一人,(分駐通州新城。)掌倉穀委積,北河運務。其屬:筆帖式四人。所轄坐糧廳,滿、漢各一人,(滿員由六部、理藩院郎員,漢員由六部郎員內簡用。)掌轉運輸倉,及通濟庫出納。大通橋監督,滿、漢各一人,(十一倉監督內補用。)掌轉大通陸運。十一倉監督,(曰祿米、曰南新、曰舊太、曰富新、曰興平、曰海運、曰北新、曰太平,俱清初建。曰本裕,康熙四十五年建。曰儲濟,雍正六年建。曰豐益,七年建。舊有萬安、裕豐,後省。其恩豐倉,乾隆二十六年建,隸內府。)俱滿、漢各一人,(各部院保送補用。)掌分管京倉。中、西二倉監督,(沿明制建。舊有南倉,後省。)滿、漢各一人,(十一倉監督內調補。)掌分管通倉。

順治元年,置漢侍郎一人。(康熙八年省,十八年復。)京、通各倉,戶部員司分理之。通州坐糧廳,(十二年設京糧廳。十五年併入大通橋。康熙二年置滿、漢監督各一人,尋省。四十七年復。)以戶部官一人承其事。九年,置滿洲、漢軍侍郎各一人。(尋省漢軍缺。十五年,定滿、漢各一人。)康熙五十年,定京、通倉監督滿、漢各一人。(雍正二年置副監督,尋省。其缺由內閣中書、部院監寺官番選。)又初有總理,滿洲侍郎一人,與總漕並理漕務。順治八年省,十二年復,十八年又省。

京師崇文門,正監督、副監督,左翼、右翼各一人。(內府大臣及尚書侍郎兼充。其各常關,或部臣題請特簡,或由京掣差部司官,或改令外官兼轄。天津關,長蘆鹽政兼管。通州,坐糧廳兼管。張家口、殺虎口,部院司員兼充。潘桃口,多倫諾爾同知兼理。龍泉、紫荊、喜峯、五虎、固關、白石、倒馬、茨溝、插箭嶺、馬水口,提督兼管,委參將、都司、守備、把總監收。三座塔、八溝、烏蘭哈達,理藩院司員兼充。奉天牛馬稅,部院司員兼充。中江,盛京將軍衙門章京及五部司員番選,後歸興鳳道兼理。臨清,巡撫兼管,委知州監收。歸化城,巡撫兼管,委道員監收。潼關,道員兼理。滸墅關,蘇州織造監理。淮安關兼廟灣口,內府司員兼充。揚關,巡撫兼管,委淮揚海道兼收。西新關,江寧織造兼理,後改歸巡撫。鳳陽關,皖北道兼理。贛關,巡撫兼管,委吉南贛寧道監收。閩安關,巡撫兼管,後改歸總督,委福州府同知監收。北新關,杭州織造兼管,後改歸巡撫。武昌廠、荊關,巡撫兼管,後改歸總督委員監收。夔關,總督兼管,委知府監收。打箭爐,同知兼理。太平關,巡撫兼管,委南韶連道監收。梧廠、潯廠,巡撫兼管,委梧、潯二知府監收。)

初制,榷百貨者曰戶關,榷竹木船鈔者曰工關,爲戶、工二部分司,後改今制。宣統三年,工關多改稱常關,(唯直隸等省名稱如故。)並隸度支部。往例以內府官簡充。乾隆間,改令內務府大臣爲之。後部院大臣並得簡充,定爲滿洲員缺。

禮部尚書,左、右侍郎,俱滿、漢一人。其屬:堂主事,清檔房滿洲二人,漢本房滿洲、漢軍各一人。司務廳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三十有四人,蒙古二人,漢軍四人。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郎中,滿洲六人,(典制、祠祭,各二人,餘俱一人。)蒙古一人,(主客司置。)漢四人。(司各一人。)員外郎,宗室一人,(主客司置。)滿洲八人,(典制、祠祭司各三人。餘俱一人。)蒙古一人,(祠祭司置。)漢二人。(典制、祠祭司各一人。)主事,宗室、蒙古各一人,(精膳司置。)滿洲三人,(典制、祠祭、精膳司各一人。)漢四人。(司各一人。)印鑄局,漢員外郎、滿洲署主事、漢大使,(未入流。)各一人。堂子尉,滿洲八人。(七品二人,八品六人。)

尚書掌五禮秩敘,典領學校貢舉,以布邦教。侍郎貳之。典制掌嘉禮、軍禮。稽彝章,辨名數,頒式諸司。三歲大比,司其名籍。四方忠孝貞義,訪懋旌閭。祠祭掌吉禮、凶禮。凡大祀、中祀、羣祀,以歲時辨其序事與其用等。日月交食,內外諸司救護;有災異即奏聞。凡喪葬、祭祀,貴賤有等,皆定程式而頒行之。勳戚、文武大臣請葬祭、贈諡,必移所司覈行。並籍領史祝、醫巫、音樂、僧道,司其禁令,有妖妄者罪無赦。主客掌賓禮。凡蕃使朝貢,館餼賜予,辨其貢道遠邇、貢使多寡、貢物豐約以定。頒實錄、玉牒告成褒賞。稽霍茶歲額。精膳掌五禮燕饗與其牲牷。賜百官禮食,視品秩以爲差,光祿供膳羞,會計其數而程其出納,匯覈各司。鑄印局題銷鑄印,掌鑄寶璽,凡內外諸司印信,並範冶之。(用銀質直鈕三臺者:宗人府、衍聖公,清、漢文尚方大篆,方三寸三分,厚一寸;六部、戶部鹽茶、都察院、行在部院,清、漢、蒙三體字,清、漢文尚方大篆,蒙文不篆,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直鈕二臺者:盛京五部、戶部三庫,清、漢文尚方大篆,方三寸三分,厚八分;軍機處、內務府、盛京內務府、翰林院、鑾輿衛,清、漢文尚方大篆,方三寸二分,厚八分。虎鈕三臺者:提督、總兵。虎鈕二臺者:侯、伯、領侍衛內大臣、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步軍統領、總管火器營神機營、圓明園總營八旗包衣三旗官兵、經略大臣、大將軍、鎮守將軍、科布多參贊大臣、鎮守掛印總兵,清、漢文柳葉篆;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清、漢、回三體字;伊犁將軍,清、漢、回、託忒四體字;定邊參贊大臣,清、漢、託忒三體字,清、漢文柳葉篆,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清文、託忒二體字,清文柳葉篆;庫倫辦事大臣,清、漢、蒙三體字,清、漢文柳葉篆;外藩紥薩克各盟長,清、蒙二體字,不篆,並方三寸三分,厚九分;鄉導總領、駐防副都統,清、漢文柳葉篆,方三寸二分,厚八分。直鈕者:布政使司,清、漢文小篆,方三寸一分,厚八分;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順天府、奉天府,清、漢文小篆,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用銅質直鈕者:詹事府、按察使司,清、漢文小篆;額魯特總管,清、漢、蒙三體字,清文殳篆;宣慰使司、指揮使司,清、漢文殳篆,並方一寸七分,厚九分;光祿寺、太僕寺、武備院、上駟院、奉宸苑,清、漢文小篆;鹽運使司,清、漢文鐘鼎篆;旗手衛、城守尉,清、漢文殳篆;衛守備,清、漢文懸針篆;察哈爾總管,清、蒙二體字,清文殳篆,並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府,清、漢文垂露篆,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宗人府左右司、左右春坊、司經局、六部理藩院各司、鑾輿衛各所、欽天監、太醫院、盛京五部各司,清、漢文鐘鼎篆;宗人府經歷、鹽課提舉司,清、漢文垂露篆,並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宣撫使司副使、安撫使司、領運千總,清、漢文懸針篆;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五釐;州,清、漢文垂露篆,方二寸三分,厚四分五釐;土千戶,清、漢文懸針篆,方厚如州;內務府各司、鑾輿衛馴象等所,清、漢文鐘鼎篆;吏戶二部稽俸廳、都察院經歷、大理寺太僕寺左右司、光祿寺四署,樂部和聲署、五城兵馬司、大興宛平二縣、盛京承德縣、布政使司經歷、理問,清、漢文垂露篆;旗手衛左右司、九姓長官司、指揮僉事,清、漢文懸針篆,並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六科、欽天監時憲書,清、漢文鐘鼎篆;中書科太常寺光祿寺典簿、詹事府太僕寺主簿、部寺司務、懸鑾輿衛通政使司按察使司鹽運使司各衛宣慰使司諸經歷,並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國子監三廳、鴻臚寺欽天監各主簿、京府儒學、壇廟祠祭署、布政使司照磨、府經歷,清、漢文垂露篆,方二寸,厚四分二釐;刑部司獄、國子監典簿、神樂觀犧牲所、光祿寺銀庫、太醫院藥庫、寶泉寶源二局,清、漢文垂露篆,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京府照磨、司獄、布政使司司庫、按察使司照磨、司獄、府照磨、司獄、庫大使、府衛儒學、巡檢司、都稅司、稅課司、茶馬司,清、漢文垂露篆,並方一寸九分,厚四分。直鈕有孔者:監察御史、稽察宗人府內務府御史,清、漢文鐘鼎篆,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喇嘛、呼圖克圖,或金質,或銀質,紥薩克大喇嘛,銅質,並雲鈕,用清文、蒙古、唐古忒三體字,不篆,或清、漢文轉宿篆、正一真人,銅質直鈕,清、漢文鐘鼎篆,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僧錄司、道錄司,銅質直鈕,清、漢文垂露篆,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餘用關防或圖記、條記也。)別設書籍庫、板片庫、南庫、養廉處、地租處,俱遴員司分治其事。

天聰五年,設禮部。順治元年,置尚書、侍郎各官。(十五年省漢軍侍郎。)郎中,滿洲四人,(十八年增二人。)員外郎六人,(十二年增四人。)堂主事二人,司主事四人;蒙古章京二人;(康熙九年改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三十八年省。)漢軍郎中八人,(康熙九年省七人。雍正五年俱省。)員外郎五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二人。雍正五年俱省。)堂主事一人。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漢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二年省主客、精膳員外郎各一人。)滿洲讀祝官六人。(九年省四人。康熙十年改隸太常寺。)皇史宬尉,(正七品。)滿洲三人。司牲官,(正七品。)蒙古二人。鑄印局,滿洲員外郎一人,(以上三員尋省。)漢大使一人。五年,定滿、漢尚書各一人。康熙五十七年,增置蒙古郎中、(主客司。)員外郎、(祠祭司。)主事(精膳司。)各一人。雍正元年,以親王、郡王、大學士領部事,隨時簡任,不爲常目。乾隆三年,增置鑄印局漢員外郎、筆帖式、署主事各一人。十三年,省行人司入之。嘉慶四年,改滿洲員外郎、主事各一人爲宗室員缺。光緒二十四年,省光祿、鴻臚二寺入之,尋復故。三十一年,詔罷科舉,各省學政改隸學務大臣,自是釐正士風之責,不屬本部矣。三十二年,以光祿、太常、鴻臚三寺同爲執禮官,仍省入。更精膳司曰光祿,主客司曰太常,並各置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鴻臚事稍簡,歸入典制司,增員外郎一人,並滿、漢參用。是歲定尚書,侍郎,左、右丞、參員額如吏部。設禮器庫,置郎中、員外郎各一人,贊禮官、讀祝官亦如之。(俱六品。太常寺丞改充。)簿正、(光祿寺署正改充。)典簿(太常寺博士改充者三人,光祿寺典簿改充者一人。)各四人,司庫二人,(太常、光祿兩寺司庫改充。以上品秩俱如舊。)筆帖式十有四人。(三寺內揀選酌留。)宣統元年,避帝諱,改儀制司曰典制。

初制,禮部設馬館,置正、副監督各一人。(正監督,本部司員充。副監督,理藩院司員充。)乾隆二十七年,省入理藩院。又初置滿洲宣表官四人,後減二人,尋併入太常寺。

會同四譯館,滿洲稽察大臣二人,(部院司寺堂官內簡派。)提督館事兼鴻臚寺少卿一人,(禮部郎中內選補。)掌治賓客,諭言語。漢大使一人,(正九品。)正教、序班漢二人,朝鮮通事官八人。(六品、七品各二人,八品四人。)

順治元年,會同四譯分設二館。會同館隸禮部,以主客司主事滿、漢各一人提督之。四譯館隸翰林院,以太常寺漢少卿一人提督之。分設回回、緬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羅八館,以譯遠方朝貢文字。置序班二十人,(十五年定正教、協教各八人。康熙間省至九人,以一人管典務廳事。乾隆十三年,省典務一人,序班六人,額定二人。)朝鮮通事官六人。(後增十人。凡六品十人、七品六人。乾隆二十三年省六品四人、七品二人,增八品二人。後俱省。)十四年,置員外郎品級通事一人,掌會同館印。(尋省。)乾隆十三年,省四譯館入禮部,更名會同四譯館,改八館爲二,曰西域,曰百夷,以禮部郎中兼鴻臚寺少卿銜一人攝之。光緒二十九年省。

樂部,典樂大臣無員限,(禮部滿洲尚書一人兼之。後改各部侍郎、內務府大臣兼理。又滿洲王大臣知樂者,亦曰管理大臣。)掌考樂律樂均度數,協之以聲歌,播之以器物。辨祭祀、朝會、燕饗之用,以格幽明,和上下。神樂署,署正一人,(正六品。)左、右署丞各一人,(從八品。)協律郎五人,(正八品。)司樂二十有五人。(正九品。)凡樂生百八十人、舞生三百人屬之,俱漢員,兼隸太常寺,掌郊廟、祠祭諸樂。和聲署,署正、署丞,俱滿、漢各一人。(滿員,內務府郎中、員外郎兼充。漢員,禮部郎中、員外郎兼充。)凡供用官三十人,(本署八人。禮部筆帖式兼充二人,內務府贊禮郎兼充六人,筆帖式及各項有品級者兼充十有二人,鴻臚寺鳴贊官兼充二人。)署史長十有六人,署史百四十有八人屬之,掌殿廷朝會、燕饗諸樂。其宮廷之樂,內務府掌禮司中和樂處典之。鹵簿之樂,鑾輿衛、旗手衛校尉典之。並隸以部。

什傍處,掇爾契達一人,(兼三等侍衛。)六品銜達、七品銜達各二人。拜唐阿六十人,(兼隸侍衛處。)掌奏掇爾多密之樂,燕饗列之。

順治元年,置教坊司,奉鑾一人,左、右韶舞,左、右司樂各一人,協同十人。(以上並正九品。)俳長無定員。(未入流。)太常寺神樂觀,漢提點一人,(正六品。)左、右知觀各一人,(正八品。)漢協律郎五人。(康熙三十八年省。雍正元年復故。乾隆二年增三人,九年省六人。嘉慶四年增二人。道光元年增二人。咸豐二年增二人。)雍正七年,改教坊司爲和樂署,省奉鑾各官。乾隆七年,設樂部,簡典樂大臣領之。置和聲署官,以內府、太常、鴻臚各官兼攝,(侍從、待詔爲加銜。)並詔禁太常樂員習道教,不原改業者削籍。(先是依明制,凡樂官祀丞概用道流。)明年,改神樂觀爲所,知觀爲知所。十三年,復改神樂所爲署,更提點曰署正,知所曰署丞。

兵部尚書,左、右侍郎,俱滿、漢一人。其屬:堂主事,清檔房滿洲二人,漢本房滿洲二人,漢軍一人。司務廳司務,滿、漢各一人。繕本筆帖式十有五人。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郎中,宗室一人,(車駕司置。)滿洲十有一人,(武選三人,職方五人,車駕一人,武庫二人。)蒙古一人,(武選司置。)漢五人。(職方二人,餘俱一人。)員外郎,宗室一人,(車駕司置。)滿洲九人,(武選四人,職方、車駕各二人,武庫一人。)蒙古三人,(職方、車駕、武庫各一人。)漢四人。(武選、職方各二人。)主事,滿、漢各四人。(司各一人。)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六十有二人,蒙古、漢軍各八人。

尚書掌釐治戎政,簡覈軍實,以整邦樞。侍郎貳之。武選掌武職選授、品級、(階十有八:正一品授建威將軍,公、侯、伯同;從一品授振威將軍;正二品授武顯將軍;從二品授武功將軍;正三品授武義都尉;從三品授武翼都尉;正四品授昭武都尉;從四品授宣武都尉;正五品授武德騎尉;從五品授武德佐騎尉;正六品授武略騎尉;從六品授武略佐騎尉;正七品授武信騎尉;從七品授武信佐騎尉;正八品授奮武校尉;從八品授奮武佐校尉;正九品授修武校尉;從九品授修武佐校尉。高下各如其級。命婦之號視文職。)封贈、襲蔭,(俱同文職。)並典營制,暨土司政令。職方掌各省輿圖。綠營官年老三載甄別,五年軍政,敘功覈過,以待賞罰黜陟,並典處分、敘恤、關禁、海禁。車駕掌牧馬政令,以裕戎備。凡置郵曰驛、曰站、曰塘、曰臺、曰所、曰鋪,馳驛者驗郵符,泄匿稽留者論如法。武庫掌兵籍、戎器,鄉會武科,編髮、戍軍諸事。有徵伐,工部給器仗,籍紀其數。制敕下各邊徵發,或使人出關,必驗勘合。其分攝者,會同館管理館所侍郎一人,(本部侍郎簡派。)滿、漢監督各一人,(司員內補授。)典京師驛傳,以待使命。又捷報處司官無定額。駐京提塘官十有六人。(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各一人,陝甘、新疆一人,雲南、貴州一人,漕河一人,由督撫保送本省武進士、舉人及守備諮補。後改隸郵傳部。)

初,天聰五年,設兵部。順治元年,置尚書、侍郎各官。郎中,滿洲八人,(十二年增三人。雍正五年增一人。)蒙古四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五十七年復置一人。)漢軍二人,(雍正五年省。)漢四人。(雍正五年增一人。)員外郎,滿洲八人,(十二年增五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三人。)蒙古四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五十七年復置三人。)漢軍六人,(康熙三十八年省四人,雍正五年俱省。)漢四人。(十一年省二人。雍正五年增一人。)堂主事、司主事,俱滿洲四人;漢軍堂主事一人,漢主事五人。會同館大使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五年,定滿、漢尚書各一人。八年,以諸王、貝勒兼理部事。尋罷。

十一年,增置督捕。滿左侍郎、漢右侍郎各一人。漢協理督捕、太僕寺少卿,二人。(尋改。)左右理事官,滿洲、漢軍各一人。(後改滿、漢各一人。)滿、漢郎中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七人、漢軍八人,漢一人。堂主事,滿洲三人,司主事一人,(十四年增一人。)漢主事六人,司獄二人。(郎中以下亦有兼督捕銜者。)分理八司掌捕政。(三營將弁隸之。)十二年,增置督捕員外郎八人。(旗各一人。)時八旗武職選授處分,並隸銓曹,康熙二年始來屬。三十八年,省督捕侍郎以次各官,併入刑部。雍正元年,命大學士管部,自後以爲常。嘉慶四年,省滿洲郎中、員外郎各一人,爲宗室員缺。光緒三十二年,更名陸軍部。

刑部尚書,左、右侍郎,俱滿、漢一人。其屬:堂主事,清檔房滿洲二人,漢本房滿洲三人,漢軍一人。司務廳司務,滿、漢各一人。繕本筆帖式四十人。直隸、奉天、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七清吏司:郎中,宗室一人,(湖廣司置。)滿洲十有五人,(除奉天、湖廣兩司外,司各一人。)蒙古一人,(奉天司置。)漢十有九人。(湖廣、陝西司各二人,餘俱一人。)員外郎,宗室二人,(廣東、雲南司各一人。)滿洲二十有三人,(江蘇、湖廣、河南、山東、陝西、廣東司各二人,餘俱一人。)蒙古一人,(直隸司置。)漢十有九人。(直隸、浙江司二人,餘俱一人。)主事,宗室一人,(廣西司置。)滿洲十有五人,(除奉天、湖廣二司外,司各一人。)蒙古一人,(山西司置。)漢十有七人。(司各一人。)督捕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百有三人,蒙古四人,漢軍十有五人。提牢廳主事,滿、漢各一人。(由額外及試俸主事引見補授。)司獄,(從九品。)滿洲四人,漢軍、漢各一人。贓罰庫,(正七品。)滿洲一人。庫使,(未入流。)滿洲二人。

尚書掌折獄審刑,簡覈法律,各省讞疑,處當具報,以肅邦紀。侍郎貳之。十七司各掌其分省所屬刑名。(直隸司兼掌八旗遊牧、察哈爾左翼所屬,並理京畿道御史、順天府、東西陵、熱河都統、圍場總管、密雲副都統、山海關副都統、古北口、張家口、獨石口、喜峯口、蘆峯口、塔子溝、三座塔、八溝、烏蘭哈達、喀拉河屯、多倫諾爾文移。奉天司兼掌吉林、黑龍江所屬,並理宗人府、理藩院文移。江蘇司兼掌各省減免之案,凡遇恩赦,審詳具奏。並理江南道御史、江寧將軍、京口副都統、漕運總督、南河總督文移。安徽司兼理鑲紅旗、宣武門文移。江西司兼理江西道御史、中城御史、正黃旗、西直門文移。浙江司兼理都察院刑科、浙江道御史、南城御史、杭州將軍、乍浦副都統文移。並司條奏匯題,及各司爰書駁正者,會其成,比年一奏。福建司兼理都察院戶科、倉場衙門、左右兩翼監督、鑲藍旗、阜成門、福州將軍文移。湖廣司兼掌湖北、湖南所屬,並理湖廣道御史、荊州將軍文移。河南司兼理禮部、都察院禮科、河南道御史、太常寺、光祿寺、國子監、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東城御史、正紅旗、德勝門文移。凡夏令熱審,頒行各省欽恤如制。山東司兼理兵部、都察院兵科、山東道御史、太僕寺、青州副都統、東河總督文移。凡步軍營捕獲盜賊,歲登其數請敘。山西司兼理察哈爾右翼、綏遠城將軍、歸化城副都統、定邊左副將軍、科布多參贊大臣、庫倫辦事大臣所屬,並理軍機處、內閣、翰林院、詹事府、起居注、中書科、內廷各館、內務府、山西道御史、北城御史、鑲白旗、崇文門文移,及各省年例諮報之案。陝西司兼掌甘肅、伊犁、烏魯木齊、塔爾巴哈臺、葉爾羌、喀什噶爾、烏什、阿克蘇、庫車、吐魯番、哈喇沙爾、和闐、哈密所屬,並理陝西道御史、大理寺、西城御史、西安將軍、寧夏將軍、涼州副都統、伊犁將軍文移。囚糧則以時散給。四川司兼理工部、都察院工科、四川道御史、成都將軍文移。凡秋審,會九卿、詹事於朝房以定爰書,並收發刑具。廣東司兼理鑾輿衛、正白旗、廣東道御史、安定門,廣州將軍文移。廣西司兼理通政司、廣西道御史文移。凡朝審,具題稿,囚衣則以時散給。雲南司兼理鑲黃旗、雲南道御史,東直門文移。並司堂印封啓。貴州司兼理吏部、都察院吏科、正藍旗、貴州道御史、朝陽門文移。並定各司漢員升補。)督捕司掌八旗及各省逃亡。提牢廳掌檢獄圄。司獄掌督獄卒。贓罰庫掌貯現審贓款,會數送戶部。別設律例館,由尚書或侍郎充總裁。提調一人,纂修四人,(司員兼充。)校對四人,收掌二人,翻譯、謄錄各四人。(司員及筆帖式充。)掌修條例。五年彙輯爲小修,十年重編爲大修。秋審處,主覈秋錄大典。(初以四川、廣西二司分理。雍正十二年,始別遣滿、漢司員各二人,曰總辦秋審處。尋佐以協辦者四人。)錄各省囚,謂之秋審;錄本部囚,謂之朝審。歲八月,會九卿、詹事、科道公閱爰書,覈定情實。凡大辟,御史、大理寺官會刑司錄問,案法隨科,曰會小三法司。錄畢,白長官。都御史、大理卿詣部偕尚書、侍郎會鞫,各麗法議獄,曰會大三法司。讞上,復召大臣按覆,然後麗之於闢。(初制,刑部會擬朝審,俱本部案件。其外省之案,康熙十六年始命刑部覆覈,九卿會議。)

初,天聰五年,設刑部。順治元年,置尚書、侍郎各官。設江南、浙江、福建、四川、湖廣、陝西、河南、江西、山東、山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司,置滿洲郎中六人,(五年增八人。)員外郎八人,五年增十人。堂主事五人,司主事十有四人;漢軍郎中四人,(雍正五年省。)員外郎十有二人,(康熙三十八年省八人,雍正五年俱省。)堂主事一人;漢郎中、(雍正五年,增江南、湖廣、陝西司各一人。)員外郎、(十五年省湖廣、廣西、雲南、廣東司各一人。雍正三年復故,並增四川司一人。五年增浙江、山東司各一人。)主事,(十五年省河南、四川、陝西、貴州司各一人。雍正三年復故。)各十有四人。滿洲司庫一人,漢司獄四人。(康熙五十一年增滿洲四人。乾隆六年定漢軍、漢各二人。)五年,定滿、漢尚書各一人。(七年增滿洲一人,十年省。)十八年,置蒙古員外郎八人。(康熙元年省。)康熙三十八年,增設督捕前、後司,爲十六司。(由兵部併入。)五十七年,增置蒙古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雍正元年,設現審左、右二司,主鞫訊囚繫。十二年,析江南司爲江蘇、安徽二司,定滿、漢郎中俱各一人,滿洲員外郎三人,(江蘇司二人,安徽司一人。)漢員外郎二人,滿、漢主事司各一人,並督捕前、後司爲一。自時厥後,親王、郡王奉命管部,無常員。乾隆六年,更現審左司爲奉天司,右司爲直隸司,定滿洲、(直隸司置。)蒙古(奉天司置。)郎中各一人,漢郎中各一人,滿洲員外郎二人,蒙古一人,(直隸司置。)漢三人,(奉天司一人,直隸司二人。)滿、漢主事俱各一人,是爲十七司。嘉慶四年,以大學士領部事,改滿洲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爲宗室員缺。光緒六年,增置雲南司宗室員外郎一人。三十二年,更名法部。

工部尚書,左、右侍郎,俱滿、漢一人。其屬:堂主事,清檔房滿洲三人,漢本房滿洲、漢軍各一人。司務廳司務,滿、漢各一人。繕本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十人。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郎中,宗室一人,(屯田司置。)滿洲十有六人,(營繕、虞衡各四人,都水五人,屯田三人。)蒙古一人,(營繕司置。)漢四人。(司各一人。)員外郎,宗室一人,(虞衡司置。)滿洲十有六人,(營繕、虞衡各四人,都水五人,屯田三人。)蒙古一人,(營繕司置。)漢四人。(司各一人。)主事,宗室一人,(屯田司置。)滿洲十有一人,(營繕、屯田各二人,虞衡三人,都水四人。)蒙古一人,(營繕司置。)漢六人。(營繕、都水各二人,虞衡、屯田各一人。)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八十有五人,蒙古二人,漢軍十人。製造庫,郎中,滿洲二人,漢一人;司庫、(正七品。)司匠,(初制七品,康熙九年定從九品。)俱滿洲二人;庫使,(未入流。)滿洲二十有一人。節慎庫,滿洲郎中、員外郎各一人,司庫二人,庫使十有二人。硝磺庫、鉛子庫,滿洲員外郎、主事俱各一人。

尚書掌工虞器用、辨物庀材,以飭邦事。侍郎貳之。右侍郎兼掌寶源局鼓鑄。營繕掌營建工作,凡壇廟、宮府、城郭、倉庫、廨宇、營房,鳩工會材,並典領工籍,勾檢木稅、葦稅。虞衡掌山澤採捕,陶冶器用。凡軍裝軍火,各按營額例價,計會覈銷,京營則給部制。頒權量程式,辦東珠等差。都水掌河渠舟航,道路關樑,公私水事。歲十有二月,伐冰納窖,仲夏頒之;並典壇廟殿廷器用。屯田掌修陵寢大工,辦王、公、百官墳塋制度。大祭祀供薪炭,百司歲給亦如之;並檢督匠役,審覈海、葦、煤課。節慎掌主帑藏,司出納。製造掌典五工:曰銀工、曰鍍工、曰皮工、曰繡工、曰甲工;凡車輅儀仗,展采備物,會鑾儀衛以供用。所轄寶源局,滿、漢監督各一人,(滿員由宗人府、六部、步軍統領衙門司員內保送。漢員由六部司員內保送。大使二人,正九品。本部筆帖式內保送。初置筆帖式一人,雍正七年改置。)職視寶泉局。其皇木廠,琉璃窯,木倉,軍需局,官車處,惜薪廠,冰窖,採?庫,滿、漢監督俱各一人。炮子庫,滿洲監督一人。皇差銷算處,滿、漢司員各二人。料估所,滿、漢司員各葈人。黃檔房無定員。(以上各員,並由本部司員內選用。)

初,天聰五年,設工部。順治元年,置尚書、侍郎各官。右侍郎兼管錢法。(康熙十八年增滿洲一人兼管。)郎中,滿洲八人,(內一人管節慎庫。十二年增八人。雍正五年增一人。)蒙古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五十七年復故。)員外郎,滿洲九人,(十二年增八人。康熙五十七年增一人,雍正五年增一人。道光十六年,改營繕司員外郎一人專司鉛子庫,都水司員外郎一人專司硝磺庫。)蒙古三人。(康熙三十八年省,五十七年復置一人。)滿洲堂主事三人,(清文二人,清漢文一人。)司主事四人;(康熙二十三年增八人。)漢軍郎中二人,(雍正五年省。)員外郎六人,(康熙三十八年省四人,雍正五年俱省。)堂主事一人。節慎庫,滿洲員外郎一人,司庫二人,漢大使一人。(十五年省。)製造庫,滿洲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尋省。)司庫、司匠各二人。營繕、虞衡、都水、屯田,漢郎中五人,(營繕二人,餘各一人。十五年省營繕一人。十六年增虞衡一人。十八年復置營繕一人。康熙元年增額仍省。)員外郎七人,(屯田一人,餘各二人。十五年省營繕、都水、虞衡各一人。康熙十一年,增都水二人。三十年,增額仍省。)主事二十人。(營繕、虞衡、屯田各三人,都水十有一人。十四年增營繕三人。十五年省都水一人。明年省營繕一人。康熙元年又省營繕一人。六年省營繕、虞衡、屯田各一人,都水四人。十二年又省都水四人。道光十六年,改營繕一人專司鉛子庫,都水一人專司硝磺庫。)營繕司所正、所副各一人。文思院,廣積庫,柴炭司,通州抽分竹木局,各大使俱一人。(十五年並省。)寶源局監督三人。(康熙十七年定二人。)五年,定滿、漢尚書各一人。十四年,增置營繕司所丞二人。(分管清江廠、臨清磚廠。十五年省臨清廠一人。康熙六年省清江廠一人。九年復置清江一人。雍正四年俱省。)康熙五十七年,增置蒙古主事一人。雍正元年,命親王、郡王、大學士攝部事。(尋罷。)七年,增置寶源局大使二人。(初置筆帖式一人,至是改置。)嘉慶四年,改滿洲員外郎、主事各一人爲宗室員缺。十年,改令大學士管部。光緒六年,增置宗室郎中一人。(屯田司置。)三十二年,更名農工商部,省節慎庫,並土木工程入民政部,木稅、船政入度支部,軍械、兵艦入陸軍部,內外典禮分入內府與禮部。初制,置柴薪正、副監督各一人,(本部司員充。)煤炭監督二人。(一以部員兼攝,一以內府司員兼攝。)乾隆四十六年,亦改隸內府。

管理直年火藥局大臣二人,(欽派一人,本部侍郎一人。)掌儲火藥。監督無恆額。(本部司員、筆帖式內派委。)

直年河道溝渠大臣四人,(本部堂官一人,奉宸院、頤和園、步軍統領衙門堂官各一人,每歲並由工部奏請。)掌京師五城河道溝渠。督理街道衙門御史,滿、漢各一人。本部司員、步軍統領衙門司員各一人,掌道路溝瀆。

盛京五部戶部,侍郎一人,(自侍郎以下,俱滿缺。品秩視京師。各部同。)掌盛京財賦。宗室郎中、堂主事各一人。經會、糧儲、農田三司,郎中三人,(農田司一人,乾隆八年增。)員外郎六人,(司各二人。)主事五人。(經會、糧儲各二人,農田一人。)經會典泉貨。糧儲典穀糈。農田典畝數。管銀庫,正關防郎中、副關防員外郎,各一人。管莊,六品官二人。管喇嘛丁銀委,六品官一人。司庫二人,庫使八人。筆帖式二十有二人。內漢軍二人。外郎九人。(漢軍六缺,候補筆帖式內挨補。六年期滿,除授州同、州判、縣丞。)

禮部,侍郎一人,掌盛京朝祭。宗室主事一人,堂主事二人。左、右兩司,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二人。左司典祭物,司關領。右司典祭物,贍僧道。讀祝官(初制五品。後改九品。)八人,贊禮郎(初制四品。後改九品。)十有六人。管千丁,六、七品官各一人。管學,助教四人。筆帖式十人。庫使八人。外郎二人。僧錄、道錄二司視京師。

兵部,侍郎一人,掌盛京戎政。宗室員外郎一人,堂主事二人。左、右兩司,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二人,主事各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外郎四人。(內漢軍二缺。)左司典郵政,右司司邊禁。

刑部,侍郎一人,掌盛京讞獄。(邊外蒙古隸之。)宗室員外郎一人,堂主事二人。(漢軍一人。)肅紀前、後、左、右四司,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六人,(前司、左司各二人,餘俱一人。)主事六人。(右司蒙古三人,餘俱一人。)司獄二人。(漢軍一人。)司庫一人,庫使二人。筆帖式三十有一人。(內蒙古二人,漢軍五人。)外郎二人。漢軍缺。前司、左司典十五城獄訟,右司典蒙古獄訟,後司典庫禁令。

工部,侍郎一人,掌盛京工政。宗室主事一人,堂主事二人。左、右兩司,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二人,主事各一人。左司治木稅,右司治葦稅。管千丁,四品官一人。(世襲。)大政殿,六品官一人。(滿洲、漢軍參用。)黃瓦廠,五品官一人。(侯姓世襲。)司匠役,六品官一人。司庫二人,庫使八人。筆帖式十有七人。(漢軍一人。)外郎九人。(漢軍四人。)

初,締造瀋陽,建六部,置承政、參政各官。世祖奠鼎燕京,置官鎮守,戶、禮、兵、工四曹隸之。十五年,設禮部;明年,設戶、工兩部;康熙元年,設刑部;三十年,復設兵部;並置侍郎以次各官,五部之制始備。舊制各置理事官(正四品。)一人,六十年省。雍正三年,定每歲差御史一人稽察五部。(嘉慶四年停。)五年,允御史傅色納請,增置漢郎中等官。(乾隆八年省。)復定鳳凰城迎送官三人。(正五品。乾隆三十六年省。)八年,置尚書領其事。(尋省。)光緒初,定將軍兼理兵、刑二部,佩金銀庫印鑰,稽覈戶部。餘悉如故。四年,增置宗室司員。(如前所列。)三十一年,覆命將軍趙爾巽兼管五部。尋以政令紛歧,疏省之。報可。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