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曰:“昔有虞戴德何以?深慮何及?高舉安取?”
子曰:“君以聞之,唯丘無以更也;君之聞如未成也,黃帝慕修之。”曰:“明法於天明,開施教於民;行此以上明於天化也,物必起,是故民命而弗改也。”
公曰:“善哉!以天教於民,可以班乎?”子曰:“可哉。雖可而弗由,此以上知所以行斧鉞也。父之於子,天也。君之於臣,天也。有子不事父,有臣不事君,是非反天而到行耶?故有子不事父,不順;有臣不事君,必刃。
順天作刑,地生庶物,是故聖人之教於民也,率天如祖地,能用民德。是以高舉不過天,深慮不過地,質知而好仁,能用民力,此三常之禮明而名不蹇。
禮失則壞,名失則惛。是故上古不諱,正天名也;天子之宮四通,正地事也;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正民德也;斂此三者而一舉之,戴天履地,以順民事。
天子告朔於諸侯,率天道而敬行之,以示威於天下也。諸侯內貢於天子,率名■地實也,是以不至必誅。
諸侯相見,卿爲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守會朝於天子。
天子以歲二月爲壇於東郊,建五色,設五兵、具五味、陳六律、品奏五聲,聽明教。置離,抗大侯規鵠,堅物。
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天子踐位,諸侯各以其屬就位。乃升諸侯,諸侯之教士,教士執弓挾矢,揖讓而升,履物以射其地,心端色容正,時以■伎。時有慶以地,不時有讓以地。
天下之有道也,有天子存;國之有道也,君得其正;家之不亂也,有仁父存。是故聖人之教於民也,以其近而見者,稽其遠而明者。
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兩以慶。違此三者,謂之愚民。愚民曰奸,奸必誅。是以天下平而國家治,民亦無貸。
居小不約,居大則治;衆則集,寡則繆;祀則得福,以徵則服;此唯官民之上德也。”
公曰:“三代之相授,必更制典物,道乎?”子曰:“否。猷德保,保惛乎前,以小繼大,變民示也。”
公曰:“善哉!子之察教我也。”子曰:“丘於君唯無言,言必盡,於他人則否。”
公曰:“教他人則如何?”子曰:“否,丘則不能。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揚則抑,抑則揚,綴以德行,不任以言,庶人以言,猶以夏后氏之祔懷袍褐也,行不越境。”
公曰:“善哉!我則問政,子事教我!”子曰:“君問已參黃帝之制,制之大禮也。”
公曰:“先聖之道,斯爲美乎?”子曰:“斯爲美。雖有美者必偏。屬於斯,昭天之福,迎之以祥;作地之福,制之以昌;興民之德,守之以長。”
公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