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傳註疏僖公卷十一(起八年,盡二十一年)

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洮。王人者何?微者也。曷爲序乎諸侯之上?先王命也。(銜王命會諸侯,諸侯當北面受之,故尊序於上。時桓公德衰,甯?之盟常會者不至,而陳、鄭又遣世子,故上假王人之重以自助。○洮,他刀反。)

[疏]注“甯?”至“不至”。○解雲:在上七年傳也。其常會者不至,正以衛侯、許男巳下不至也。○注“而陳”至“世子”。○解雲:即世子款、世子華之屬是也。

鄭伯乞盟。乞盟者何?處其所而請與也。(以不序也。)

[疏]“乞盟者何”。○解雲:正以盟是常事,自應得與今而言乞,故執不知問。

其處其所而請與奈何?蓋酌之也。(酌,挹也。時鄭伯欲與楚,不肯自來盟,處其國,遣使挹取其血而請與之約束,無汲汲慕中國之心,故抑之使若叩頭乞盟者也。不錄使者,方抑鄭伯,使若自來也。不盟不爲大惡者,古者不盟也。○遣使,所吏反,下“錄使”同。)

[疏]注“不盟不爲大惡”。○解雲:知非大惡者,正以鄭伯不貶不絕故也。若其是大惡,宜如陳佗之貶爵而書名也。知古者不盟者,桓三年傳雲“古者不盟,結言而退”是也。

夏,狄伐晉。

秋,七月,?於太廟,用致夫人。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用致夫人,非禮也。(以致文在廟下,不使入廟,知非禮也。禮,夫人始見廟,當特祭,而因?諸公廟見,欲以省煩勞,不謹敬,故譏之。不日者,下用失禮明。○大,音泰。始見,賢遍反,下同。省,所景反。)

[疏]“用者何”。○解雲:欲言失禮,而經不明;欲言得禮,而文言用,故執不知問。○“致者何”。○解雲:見夫見廟禮當特祭,?而言致,故執不知問。○注“禮夫”至“特祭”。○解雲:正以三月見廟,見廟期限,明其不得因事爲之,故知然也。○注“不日”至“禮明”。○解雲:正以隱五年“考仲子之宮”下,注云“失禮鬼神例日”。然則此亦失禮,而不書日,故知用在廟下,失禮已明,不勞舉日也。

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曷爲貶?(據夫人姜氏入不貶。)

[疏]注“據夫”至“不貶”。○解雲:即莊二十四年“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是也。

譏以妾爲妻也。(以逆不書,入廟當稱婦姜,而稱夫人者,夫人當坐篡嫡也。妾之事嫡,猶臣之事君同。○篡嫡,初患反;下音的,下同。)

[疏]“以逆”至“不書”。○解雲:欲道傳家知以妾爲妻者,正以初逆不書,與桓、莊之屬夫人文異故也。○“入廟當”至“嫡也”。○解雲:言入廟當稱婦者,正以婦者,服也,對舅姑服從之辭也。今而稱夫人,作不服之稱,明其有篡嫡之心,欲得爲夫人,是以稱之曰夫人,見其當有篡嫡之罪矣。猶如桓、宣篡弒得即位,是以《春秋》亦如其意,書其即位,明其本意耳。○注“妾之事嫡,猶臣之與君同”。○解雲:注言此者,欲道妾之篡嫡欲得爲夫人,而《春秋》書之曰夫人,猶如臣子篡君欲得即位,而《春秋》亦書其即位之義矣。

其言以妾爲妻奈何?蓋脅於齊媵女之先至者也。(以不致楚女,及夫人至皆不書也。僖公本聘楚女爲嫡,齊女爲媵,齊先致其女,脅僖公使用爲嫡,故致父母辭言致。不書夫人及楚女至者,起齊先致其女,然後脅魯立也。楚女未至而豫廢,故皆不得以夫人至書也。)

[疏]注“僖公”至“爲媵”。○解雲:《春秋說》文。○注“故從”至“言致”。○解雲:即成九年“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是也。○注“起齊”至“書也”。○解雲:皆欲道若齊女未至,而已脅魯之時,可以書其至。今先致其女,乃後脅魯爲夫人,其初至之時乃爲媵妾,是以不得書其至矣。

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惠王也。)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說卒。何以不書葬?爲襄公諱也。(襄公背殯出會宰周公,有不子之惡,後有徵齊憂中國尊周室之心,功足以除惡,故諱不書葬,使若非背殯也。○說,音悅。爲襄,於僞反,下注“爲天”、“爲桓”皆同。)

[疏]“何以不書葬”。解雲:正以隱十一年“公薨”之下,傳雲“何以不書葬”,彼注云“據莊公書葬”。然則彼巳有解,故不重釋。○注“襄公”至“周公”。○解雲:在下經文。○注“後有”至“殯也”。○解雲:即下十八年傳雲“曷爲不使齊主之?與襄公之徵齊也”,桓公死,豎刀、易牙爭權不葬,爲是故伐之也”,是爲齊之文也。

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宰周公者何?天子之爲政者也。(宰,猶治也,三公之職號尊名也。以加宰,知其職大尊重,當與天子參聽萬機,而下爲諸侯所會,惡不勝其任也。宋未葬不稱子某者,出會諸侯,非屍柩之前,故不名。○惡不,烏路反。勝,音升。)

[疏]“宰周公者何”。○解雲:欲言三公,而文加宰;欲言卿士,經書周公,故執不知問。○注“宰猶治也”。○解雲:正以宰者,和治之名,得爲治事之義。○注“而下”至“其任也”。○解雲:如此注者,欲決上五年首戴之會,總序諸侯,乃言會王世子。若以世子爲會主,致諸侯於此,會而會之然也。今此宰周公,文與彼異,故知下爲諸侯所會。○注“宋未葬”至“不名”。○解雲:莊三十二年傳雲“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逾年稱公”。然則宋未葬,宜稱子某,而章稱子者,非屍柩之前,無父前子名,君前臣名之義。知宋未葬者,正以宋公之卒在上三月,下有七月之文,當此之時未滿五月,是以知其未葬。若然,案桓公十一年“鄭忽出奔”,傳雲“忽何以名”,注云“據宋子既葬稱子”者,正以其非居屍柩前,故作既葬之稱,非謂葬訖。其說在彼。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此未?人,何以卒?(據杞叔姬不卒。)

[疏]“此未?人,何以卒”。○解雲:正以文無所繫,知其未?人。○注“據杞叔姬不卒”。解雲:宜作伯姬字,即莊二十七年“春,公會杞伯姬於洮”,注云“伯姬不卒者,蓋不與卒於無服”。此未?人,何以卒乎?故難之也。案《春秋》之內,唯有“杞叔姬來歸”,成八年冬,“杞叔姬卒”,更無叔姬不卒之事,故如此解。許嫁矣。婦人許嫁,字而笄之。(字者,尊而不泄,所以遠別也。笄者,簪也,所以系持發,象男子飾也。服此者,明系屬於人,所以養貞一也。《婚禮》曰:“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笄,古兮反。泄,息列反。別,被列反。簪,莊林反。)

[疏]注“字者”至“遠別也”。○解雲:正以字尊於名,故言尊而不泄。所以遠別者,正以內之公子爲大夫者,卒皆稱名;而內女許嫁,卒而稱字者,所以遠別之故也。○注“婚禮曰”至“稱字”。○解雲:《士婚禮記》文。彼注云“許嫁,巳受納微禮也。笄女之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其禮”是也。

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不以殤禮降也。許嫁卒者,當爲諸侯夫人,有即貴之漸,猶俠卒也。日者,恩尤重於未命大夫,故從諸侯夫人例。○俠,音協。)

[疏]注“許嫁卒者”至“夫人”。○解雲:則知許嫁於大夫者不卒之,何者?爲大夫妻者賤,雖至其家,卒猶不書,況其許嫁乎!○注“猶俠卒也”。○解雲:在隱九年春三月,“俠卒”,彼傳雲“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未命所以卒之者,賞疑從重。然則未命大夫所以卒之,以其將爲大夫,有即貴之漸,賞疑從重,故錄之”。今此許嫁之女,亦有將爲諸侯夫人之漸,故得書之。○注“日者”至“夫人例”。○解雲:以俠卒不日,故言日者恩尤重於未命大夫,故從諸侯夫人之卒例,皆書日,成八年“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之屬是也,故言從諸侯夫人例。

九月,戊辰,諸侯盟於葵丘。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爾?貫澤之會,桓公有憂中國之心。不召而至者,江人、黃人也。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下伐厲善義兵是也。會不書者,叛也。叛不書者,爲天子親遣三公會之而見叛,故上爲天子,下爲桓公諱也。會盟一事不舉重者,時宰周公不與盟。○不預,音豫。)

[疏]“貫澤之會”。○解雲:即上二年“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是也。而此言於貫澤者,蓋地有二名。然則案彼經盟,此言會者,舉其初會而言也。彼直書盟者,舉重故也。○注“下伐”至“是也”。○解雲:即下十五年“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注云“月者,善錄義兵,厲,葵丘之會叛天子之命也”者是也。○注“會不”至“叛也”。○解雲:言厲等九國,亦在於會,而葵丘之會不書之者,以其叛天子之命,故不錄之,但書曹伯以上於會。○注“會盟”至“不與盟”。○解雲:正以文十四年“公會宋公”已下,“同盟於新城”。然則彼是會盟一事,舉盟以爲重,不言會於某,今此會盟並舉,故須兩解之。言宰周公是時實不與盟,若言公會宰周公、齊侯巳下盟於葵丘,則是文害其義。不舉盟,直書上會,會輕於盟,失舉重之例矣。以此之故,必須兩舉,書雲諸侯盟於葵丘,則知周公不與盟矣。

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亢陽之貌。)

[疏]“震之者何”。解雲:欲言是善,而盟書日;欲言其惡,賢伯所爲,故執不知問。

矜之者何?猶曰莫若我也。(色自美大之貌。)

[疏]“矜之者何”。○解雲:既名賢伯,美見天下;而取誇矜,異於本行,故執不知問。○注“色自美大之貌”。○解雲:謂其顏色自有美大之勢。

甲戌,晉侯詭諸卒。(不書葬者,殺世子也。○詭,九委反。)

[疏]注“不書葬者,殺世子也”。○解雲:在上五年春。凡君殺無罪大夫,例去其葬以絕之。

冬,晉裏克弒其君之子奚齊。此未逾年之君,其言弒其君之子奚齊何?(據弒其君舍,不連先君。連名者,上不書葬子某,弒君名未明也。○殺其,音試,下及注放此。)

[疏]注“據弒”至“先君”。○解雲:即文十四年“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是也。○注“連名”至“未明也”。○解雲:言名未明者,弟子本意,正欲問弒其君之子,而連奚齊何之者,恐人不知奚齊之名,爲是先君未葬稱子某,似若子般、子野之屬是也;爲是被弒之故稱名,似若諸兒、卓子之屬是也,是以將名連弒問之,欲使後人知其稱名之義。

殺未逾年君之號也。(欲言弒其子奚齊,嫌無君文,與殺大夫同;欲言弒其君,又嫌與弒成君同,故引先君冠子之上,則弒未逾年君之號定,而坐之輕重見矣。加之者,起先君之子。不解名者,解言殺,從弒名可知也。弒未逾年君,例當月,不月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冠,古亂反。見,賢遍反。)

[疏]注“則弒”至“見矣”。○解雲:言罪差於成君,與殺大夫異矣。○注“加之”至“之子”。○解雲:若不加之,嫌是君子爲一人故。○注“不解名”至“知也”。○解雲:正以傳雲“弒未逾年君之號”,止答上雲“其言弒其君之子何”之文,故云不解名矣。既解言弒,則書奚齊之名,由弒之故明矣,是以不復答之。○注“弒未逾”至“略之”。○解雲:正以隱四年春,“戊申,衛州籲弒其君完”,注云“日者,從外赴辭,以賊聞例”。然則弒成君者,例書日,即莊八年冬十一月“癸未,齊無知弒其君諸兒”之屬是。弒成君者例既書日,知弒未逾年君當月明矣。今此不月,故須解之。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書如者,錄內所與外交接也,故如京師,善則月榮之;如齊、晉,善則月安之;如楚,則月危之,明當尊賢慕大,無友不如已者。月者,僖公本齊所立,桓公德衰見叛,獨能念恩朝事之,故善錄之。)

[疏]注“故如京”至“榮之”。○解雲:即成十三年春,“三月,公如京師”,彼注云“月者,善公尊天子”是。○注“如齊”至“安之”。○解雲:即襄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彼注云“月者,溴樑之盟,後中國方乖離,善公獨能與大國”是也。○注“如楚則月危之”。○解雲:即襄二十八年十一月,“公如楚”,彼注云“如楚皆月者,危公朝夷狄也”。必如此注者,正以朝聘例時,而書月,故須解矣。○注“明當尊賢慕大”。○解雲:正覆如齊、晉則月安之。○注“無友不如已”。○解雲:覆如楚則月危之。

狄滅溫。

溫子奔衛。

晉裏克弒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苟息。及者何?累也。弒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舍孔父、仇牧無累者乎?曰有。有則此何以書?賢也。何賢乎荀息?(據與孔父同。○君卓子,敕角反,又丁角反,《左氏》經無“子”字。舍,音舍,下同。)

[疏]“及者何”。○解雲:君之與臣,尊卑異等,今而言及,故執不知問。○“累也”。○解雲:桓二年注云“累,累從君而死,齊人語也”,則彼已有解,故此處不復注之。○“曰有”。○解雲:桓二年注云“叔仲惠伯是也”。○“何賢乎”,注“據與孔父同”。○解雲:桓二年傳雲“何賢乎孔父”,注云“據叔仲惠伯不賢”。然則此言據與孔父同者,謂與孔父同據叔仲惠伯矣。

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不食言者,不如食受之而消亡之,以奚齊、卓子皆立。)

[疏]注“以奚”至“皆立”。○解雲:欲指不食其言之事狀矣。

其不食其言奈何?奚齊、卓子者,驪姬之子也,荀息傳焉。(禮,諸侯之子八歲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學,業小道焉,履小節焉;十五受大傅,教之以大學,業大道焉,履大節焉。○驪,力知反。少,詩照反。大傅,音泰。)

[疏]注“禮諸侯”至“節焉”。○解雲:皆《藝文志》文也。注云小道小節,正謂始甲典?師受業;大道大節,謂博習盡誠也。

驪姬者,國色也。(其顏色一國之選。○選,息戀反。)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於是殺世子申生。申生者,裏克傅之。獻公病將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獻公自知廢正當有後患,欲?二子於荀息,故動之云爾。)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荀息察言觀色,知獻公欲爲奚齊、卓子來動已,故答之云爾。○欲爲,於僞反,下文“爲文公”、“不爲”、“故爲”皆同。)獻公死,奚齊立。裏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長謂重耳。○長,丁丈反,注同。○)如之何?原與子慮之。”荀息曰:“君嘗訊臣矣,(上問下曰訊。言臣者,明君臣相與言不可負。○訊,音信,上問曰下訊。)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裏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弒奚齊。荀息立卓子,裏克弒卓子,荀息死之。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起時莫不背死鄉生,去敗與成。荀息一受君命,終身死之,故言及,與孔父同義。不日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背,音佩。鄉,許亮反。)

[疏]注“故言”至“同義”。○解雲:桓二年“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彼注云“言及者,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國以名通,明當封爲附庸,不絕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也。今荀息一受君命,終身死之,故言及;亦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國以名通,明當封爲附庸,不絕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故云與孔父同義。○注“不日者”至“故略之”。○解雲:正以成君見弒者例書日,今此不日,故解之。

夏,齊侯、許男伐北戎。

晉殺其大夫裏克。裏克弒二君,則曷爲不以討賊之辭言之?(據衛人殺州籲。)

[疏]注“據衛人殺州籲”。○解雲:即隱四年“九月,衛人殺州籲於濮”是也。

惠公之大夫也。(惠公篡立巳定,晉國君臣合爲一體,無所復責,故曰此乃惠公之大夫,安得以討賊之辭言之?○所復,扶又反,下同。)然則孰立惠公?(欲難殺之意。○難,乃旦反。)裏克也。裏克弒奚齊、卓子,逆惠公而入。裏克立惠公,則惠公曷爲殺之?惠公曰:“爾既殺夫二孺子矣,(孺子,小子也。奚齊、卓子時皆幼小。○夫,音扶。孺,如注反。)又將圖寡人。(如我有不可,將復圖我如二孺子。)爲爾君者,不亦病乎?於是殺之。然則曷爲不言惠公之入?(據齊小白入於齊。)晉之不言出入者,踊爲文公諱也。(踊,豫也,齊人語。若關西言渾矣。獻公殺申生,文公與惠公恐見及,出奔,不子當絕,還入爲篡,文公功足以並掩前人之惡,故惠公入、懷公出、文公入渾皆不書,悉爲文公諱故也。爲文公諱者,欲明文公之功大也。語在下。懷公者,惠公子也。惠公卒,懷公立,而秦納文公,故出奔。惠公、文公出奔不書者,非命嗣也。○踊,音勇,豫也。言渾,戶昆反,又戶本反,下同。)

[疏]注“文公與惠公”至“嗣也”。○解雲:正以同姓之臣尚無去義,況於兄子乎!且惠公、文公庶子,假令不去,亦不殺之,故知去父宜當絕矣。

齊小白入於齊,則曷爲不爲桓公諱?桓公之享國也長,(享,食。)美見乎天下,故不爲之諱本惡也。文公之享國也短,美未見乎天下,故爲之諱本惡也。(桓公功大,善惡相除,足封有餘,較然爲天下所知;文公功少,嫌未足除身篡而有封功,故爲之諱。並不言惠公、懷公出入者,明非徒足以除身篡而巳,有足封之明較也,美不如桓公之功大。○美見,賢遍反,下同。較然,音角,下同。)

秋,七月。○冬,大雨雹。何以書?記異也。(夫人專愛之所生也。○雨,於付反。雹,步角反。)

[疏]“冬,大雨雹”。解雲:《左氏》作“雪”。○注“夫人專愛之所生也”。○解雲:蔽障楚女而專取君愛,故生此雹災。

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ぶ鄭父。(○ぶ,普悲反。)

[疏]“ぶ鄭父”。○解雲:《左氏》經無“父”字。

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於陽?。○秋,八月,大雩。(公與夫人出會,不恤民之應。)

冬,楚人伐黃。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是後楚滅黃,狄侵衛。)

[疏]注“是後楚滅黃”。○解雲:在今年夏。注“狄侵衛”。○解雲:在十三年春。

夏,楚人滅黃。○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丑,陳侯處臼卒。(○處臼,《左氏》作“杵臼”。)

[疏]“夏楚人滅黃”。○解雲: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然則滅例月,而此不月者,所傳聞之世,始錄夷狄滅小國也。

十有三年,春,狄侵衛。

夏,四月,葬陳宣公。

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桓公自貫澤、陽?之會後,所以不復舉小國者,從一法之後,小國言從令行,大國唯曹、許以上乃會。○鹹,音鹹。不復,扶又反,下同。)

秋,九月,大雩。(曲陽?之會不恤民,復會於鹹,城緣陵,煩擾之應。)

[疏]注“由陽”至“之應”。○解雲:謂上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於陽?”是。

冬,公子友如齊。

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孰城之?(諸侯不序,故問誰城。)

[疏]注“諸侯”至“誰城”。○解雲:案上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傳雲“孰城之”,彼注云“據內城不月,故問之”。然彼經書月,故得此解,此經不月,傳雲“孰城之”,漫道諸侯無所指據,緣陵之號由來未有,故怪而問之。

城杞也。曷爲城杞?滅也。孰滅之,蓋徐、莒脅之。(以下皆狄徐也。言脅者,杞,王者之後,尤微,是見恐曷而亡。○恐,丘勇反。曷,火葛反。)

[疏]注“以下”至“曷而亡”。○解雲:即下十五年冬,“楚人敗徐於婁林”,注云“謂之徐者,爲滅杞,不知尊先聖法度,惡重,故狄之也”;文七年“冬,徐伐莒”,彼注云“謂之徐者,前共滅王者後,不知尊先聖法度”。今自先犯,文對事連,可以起同惡,莒在下不得狄,故復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爲莒狄之爾是也。

曷爲不言徐、莒脅之?爲桓公諱也。曷爲爲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也。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曷爲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曷爲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文曷爲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輒發傳者,與城衛同義。言諸侯者,時桓公德衰,待諸侯然後乃能存之。外城不月者,文言諸侯,非內城明矣。○爲桓,於僞反,下“爲桓”“爲天下”並注“臣爲”同。)

[疏]注“外城”至“明矣”。○解雲:正以隱七年“夏,城中丘”;襄十九年冬,“城西郛”,“城武城”之屬,是內城不月。外城月者,即上元年夏六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屬是也。今外不月,正以文言諸侯,非內城可知,故省文。而昭三十二年冬,“城成周”不月,蓋以城天子與內同。

夏,六月,季姬及曾阝子遇於防,使曾阝子來朝。曾阝子曷爲使乎季姬來朝?(據使者臣爲君銜命文也。)內辭也。非使來朝使,來請已也。(使來請娶巳以爲夫人,下書歸是也。禮,男不親求,女不親許。魯不防正其女,乃使要遮曾阝子淫?,使來請已,與禽獸無異,故早曾阝子使乎季姬,以絕賤之也。月者,甚惡內也。○要,一遙反。遮,諸奢反。?,音逸。惡,烏路反。)

[疏]注“下書歸是也”。解雲:即下十五年“季姬歸於曾阝”是也。○注“禮,男不親求”。○解雲:即《昏禮》不稱主人之屬是也。○“女不親許”。○解雲:即致女之禮是也。○注“以絕賤之也”。○解雲:謂絕而賤之,不以爲諸侯也。○注“月者,甚惡也”。○解雲:正以遇例時,即隱四年“夏,公及宋公遇於清”,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莊三十年“冬,公及齊侯遇於魯濟”之屬是也。今此月者,甚惡內也。範氏雲“魯女無故遠會諸侯,遂得淫通”,此亦事之不然。《左傳》曰“曾阝季姬來寧,公怒止之,以曾阝子不朝。遇於防,而使來朝”,此近合人情。何氏以爲曾阝、魯相近,信使?通,男女之情,風流應合,未世無禮,容或有之,若姜氏如莒之流,寧可然問也。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據梁山言崩。)

[疏]“沙鹿者何”。○解雲:欲言是邑,邑無崩道;欲言其山,文無山稱,故執不知問。○注“據梁山言崩”。○解雲:即成五年夏,“梁山崩”是也。

襲邑也。(襲者,嘿陷入於地中。言崩者,以在河上也。河岸有高下,如山有地矣,故得言崩也。)

[疏]注“襲者”至“地中”。○解雲:謂嘿然而陷矣。

沙鹿崩,何以書?記異也。外異不書,此何以書?(據長狄之齊、晉不書。)

[疏]注“據長”至“不書”。○解雲:即文十一年傳雲“狄者何?長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齊,一者之魯,一者之晉。其之齊者,王子成父殺之;其之魯者,叔孫得臣殺之;則未知其之晉者也”,“何以書?記異也”。然則長狄之齊、晉皆不書之,是外異不書也。

爲天下記異也。(土地者,民之主,霸者之象也。河者,陰之精,爲下所襲者,此象天下異,齊桓將卒,霸道毀,夷狄動,宋襄承其業,爲楚所敗之應。而不繫國者,起天下異。)

[疏]注“宋襄”至“天下異”。○解雲:即下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是也。

狄侵鄭。

冬,蔡侯?兮卒。(不書葬者,潰當絕也。不月者,賤其背小國而附父讎,故略之甚也。?兮立不書者,父獻舞見獲,留卒於楚,?兮以次立,非篡也。○?兮,許乙反,注同。背,音佩。)

[疏]注“不月”至“篡也”。○解雲:正以大國之卒,例合書日,即隱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之屬是也。今此反不月者,故言略之甚也。其父者,即蔡侯獻舞,莊公十年爲楚所獲,而卒於楚,故謂楚爲父讎。上四年齊侯巳下“侵蔡,蔡潰,遂伐楚”,是其背中國附父讎之事。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月者,善公既能念恩,尊事齊桓,又合古五年一朝之義,故錄之。)

[疏]注“月者”至“齊桓”。○解雲:即上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彼注云“月者,僖公本齊所立,桓公德衰見叛,獨能念恩朝事之,故善錄之”故也。○注“又合”至“錄之”。解雲:何氏以爲古者天子五年一巡守,諸侯亦五年一朝,天子分天子諸侯爲五部,部朝一年,五年而遍,其小國事大國亦然,故以十年朝齊,今又往朝,是爲合古。桓元年傳雲“諸侯時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注云“緣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王者與諸侯別治,勢不得自專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王者亦貴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職,故分四方諸侯爲五部,部有四輩,輩主一時。《孝經》曰‘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尚書》雲‘羣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是也。

楚人伐徐。

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

公孫敖率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言次者,剌諸侯緩於人恩,既約救徐而生事止次不自往,遣大夫往,卒不能解也。大夫不序旨,起會上大夫,君巳目,故臣凡也。內獨出名氏者,臣不得因君殊尊省文,別尊卑也。○別,彼列反。)

[疏]注“臣不”至“省文”。○解雲:正以上言公會齊侯以下,是殊尊魯之文。今若不舉內大夫名氏,即因君鄉者殊尊之經而省文。

夏,五月,日有食之。(是後秦獲晉侯,齊桓公卒,楚執宋公,霸道衰,中國微弱之應。)

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月者,善錄義兵。厲,葵丘之會叛天子之命也。曹稱師者,桓公霸道衰,曹獨能從之,征伐不義,故褒之,所以勸勉不能,扶助霸功,激揚解惰也。○厲,如字,舊音賴。激,古歷反。解,古賣反。惰也,徒臥反。)

[疏]注“月者,善錄義兵”。○解雲:正以侵伐例時故也。其例時者,即上十一年“冬,楚人伐黃”之屬是也。

八月,?衆(公久出,煩擾之所生。○?衆,之戎反。)

九月,公至自會。桓公之會不致,此何以致?(據柯之會不致。)久也。(久暴師衆過三時。○暴,步卜反。)

季姬歸於曾阝。

巳卯,晦,震夷伯之廟。晦者何?冥也。(晝日而冥。○冥,亡丁反,又亡定反,注同。)

[疏]“晦者何”。○解雲:欲言月晦,例所不書;欲言晝冥,亦非常錄,故執不知問。

震之者何?雷電擊夷伯之廟者也。夷伯者,曷爲者也?季氏之孚也。(孚,信也。季氏所信任臣。)

[疏]“震之者何”。○解雲:欲言天震,文不言天;欲言地震,又無地稱,故執不知問。加之者,以震有二種故也,且避問輕重兩舉。云云之說,在隱九年。

季氏之孚則微者,其稱夷伯何?大之也。曷爲大之?(據陽虎稱盜。)

[疏]注“據陽虎稱盜”。○解雲:即是八年“盜竊寶玉大弓”是也。

天戒之,故大之也。(明此非但爲微者異,乃公家之至戒,故尊大之,使稱字,過於大夫,以起之,所以畏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何以書?記異也。(此象桓公德衰,︹楚以邪勝正,僖公蔽於季氏,季氏蔽於陪臣,陪臣見信得權,僭立大夫廟,天意若曰蔽公室者,是人也,當去之。○去,起呂反。)

冬,宋人伐曹。

楚人敗徐於婁林。(謂之徐者,爲滅杞,不知尊先聖法度,惡重,故狄之也。不月者,略兩夷狄也。○爲,於僞反。)

[疏]注“不月”至“狄也”。○解雲:正以敗例書月,即莊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秋,九月,荊敗蔡師於莘”是也。以其非兩夷,故書月。

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於韓,獲晉侯。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據泓之戰言宋師敗績。○泓,烏宏反。)君獲,不言師敗績也。(舉君獲爲重也。釋不書者,以獲君爲惡;書者,以惡見獲,與獲人君者,皆當絕也。主書者,從獲人例。○惡,烏路反。)

[疏]注“釋不書”至“人例”。○解雲:正決二十一年“釋宋公”之經矣。然莊十年“荊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傳雲“曷爲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然則秦、楚同類,得獲晉侯者,正以爵稱伯,非真夷狄,故與楚異。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石於宋五。是月,六?退飛,過宋都。曷爲先言?而後言石?(據星?後言?。○十六年,本或從此下別爲卷。案《七志》、《七錄》何注此十一卷,《公羊》以閔附莊故也,後人以僖卷大,輒分之爾。?,于敏反。是月,如字,或一音徒兮反。六?,五歷反,水鳥。)

[疏]注“據星?後言?”。○解雲:即莊七年“夜中,星?如雨”是也。

?石記聞,聞其?真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是月邊也。魯人語也。在正月之幾盡,故曰劣及是月也。?真然,之人反,又大年反,聲響也;一音芳君反,本或作“砰”,八耕反。僅,其靳反,劣也。逮,音代,又大計反,及也。幾,音祈。)

[疏]“是月者何”。○解雲:正以言異常例,故執不知問。○注“是月”至“語也”。○解雲:案上十年傳雲“踊爲文公諱”,何氏雲“踊,豫也,齊人語。若關西言渾矣”,是以《春秋》之內,於此乎悉解爲齊人語,而此一文獨爲魯人語者,以是經文孔子作之,孔子魯人,故知魯人語。彼皆是諸傳文,乃胡母生、公羊氏皆爲齊人,故解爲齊人語。注在正月之幾盡者,謂晦日乃在正月之慾盡矣。

何以不日?(據五石言日。)

[疏]注“據五石言日”。○解雲:等是災異,何故五石書言戊申朔,而六?不書日乎?故難之。

晦日也。(凡災異晦日不日,日食是也。日食嘗於晦朔,不日,晦可知也。六?無常,故言是月以起晦也。)

[疏]注“凡災”至“不日”。○解雲:即莊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之屬是也。今此亦晦,故不書日。○注“日食”至“起晦也”。○解雲:案隱三年“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傳雲“日食,則曷爲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日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注云“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傳又云“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後。失之前者,朔在前也”,注云“謂二日食,‘己巳,日有食之’是也”;傳又云“失之後者,朔在後也”,注又云“謂晦日食,莊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然則日食亦有二日食,此注何言日食常於晦朔乎?二日食者,雖非正朔,若欲比晦言之,亦得謂之朔矣。言若正朔食,朔日並言;若二日食,則言日;則知日、朔並不言,是晦日明矣。故云不日晦可知也。

晦則何以不言晦?(據上言朔。)《春秋》不書晦也。(事當日者日,平居無他卓亻危,無所求取,言晦朔也,<走隹>盟奚戰是也。○亻危,尤委反。<走隹>,翠軌反。)

[疏]注“平居無他卓亻危”。○解雲:謂無他卓異亻危戾,平常之事也。○注“無所”至“戰是也”。○解雲:即桓十七年“二月,丙午,及邾婁儀父盟於<走隹>”,《春秋》說以爲二月晦矣;“五月,丙午,及齊侯戰於奚”,《春秋說》以爲五月之朔也。然則此傳雲“《春秋》不書晦”,謂平常之事;下文“朔有事則書,晦雖有事不書”者,謂卓亻危之事,合書晦朔矣。

朔有事則書,(重始,故書以錄事,若泓之戰及此皆是也。)

[疏]注“若泓”至“是也”。○解雲:即下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及此經皆書朔,是其卓亻危之事書朔也。

晦雖有事不書。(重始而終自正,故不復書以錄事。○不復,扶又反,下同。)曷爲先言六而後言??(據?石後言五。)六?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徐而察之則退飛。(?小而飛高,故視之如此,事勢然也。宋都者,宋國所治也。人所聚曰都。言過宋都者,時獨過宋都退飛。○所治,直吏反。)五石六?,何以書?記異也。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爲王者之後記異也。(王者之後有亡徵,非親王安存之象,故重錄爲戒,記災異也。石者,陰德之專者也;?者,鳥中之耿介者,皆有似宋襄公之行。襄欲行霸事,不納公子目夷之謀,事事耿介自用,卒以五年見執,六年終敗,如五石六?之數。天之與人,昭昭著明,甚可畏也。於晦朔者,示其立功善甫始而敗,將不克終,故詳錄天意也。○爲王,於僞反,注同。耿介,音戒。之行,下孟反。)

[疏]注“卒以五年見執”。○解雲:即下二十一年“執宋公以伐宋”是。計有六年而言五年者,據實日月言之,以合五石之數故也。又六年終敗者,即下二十二年“戰於泓,宋師敗績”是也。計有七年而言六年者,如上說。○注“天之與人”至“畏也”者,解雲:《春秋說》文也。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其稱季友何?(據犁戰名,不稱季,來歸不稱友。)

[疏]注“據犁”至“稱季”。○解雲:即上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於犁”是也。○注“來歸不稱友”。解雲:閔元年“季子來歸”是也。

賢也。(閔公不書葬,故復於卒賢之,明季子當蒙討慶父之功,遏牙存國,終當錄也。不稱子者,上歸本當稱字,起事言子。)

[疏]注“閔公”至“錄也”。○解雲:正以君弒賊不討,惡臣子不討賊,君喪無所繫,往前閔公不書葬,恐季子有甚惡,故書字見其賢。○注“不稱子”至“言子”。○解雲:即閔元年歸之下來,注云“不稱季友者,明齊繼魯,本感落姑之?,故令與高子俱稱子起其事”是也。

夏,四月,丙申,曾阝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公孫慈卒。(日者,僖公賢君,宜有恩禮於大夫,故皆日也。一年喪骨肉三人,故曰痛之。)

[疏]注“日者”至“皆日也”。○解雲:以所傳聞之世,大夫之卒,不問有罪以否,例不日,隱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師卒”是也。今此季友、公孫慈之卒皆書日者,正以賢君宜有恩禮於大夫故也。然則言皆者,皆季友與公孫慈也。其曾阝季姬之卒,例自合日,即上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之屬是也。○注“一年”至“痛之”。○解雲:言由其是賢君,故宜痛骨肉之卒;若直見是賢君,宜有禮於大夫,但當見季一人書日,故知宜痛其頻死故也。

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邢侯、曹伯於淮。

[疏]注“月者”至“此始也”。○解雲:正以盟會之例,大信書時,今而書月,故如此解。知任豎刀、易牙者,下十八年傳文。言墮功滅項者,謂墮毀霸功而滅項,即下十七年“夏,滅項”是也。

十有七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稱氏者,《春秋》前黜稱氏也。伐國而舍氏言之者,非主名,故伐之得從國舉。)

[疏]注“伐國”至“主名”。○解雲:若其主名,即爵等是也。

夏,滅項。孰滅之?齊滅之。(以言滅,知非內也。以不諱知齊滅。○項,戶講反,國名。)

[疏]注“以言滅知非內也”。○解雲:案經直言滅,不載主名,何知非內滅之?正以《春秋》之例,內大惡諱,今言滅,知非內矣。○“以不諱知齊滅”。○解雲:《春秋》之例,爲賢者諱,故上十二年“楚人滅黃”不爲諱,今諱不言齊人,故知齊滅之。

曷爲不言齊滅之?(據齊師滅譚。)

[疏]注“據齊師滅譚”。○解雲:在莊十年冬也。

爲桓公諱也。《春秋》爲賢者諱,此滅人之國,何賢爾?君子之惡惡也疾始,(絕其始,則不得終其惡。○爲桓,於僞反,下及注同。惡惡,並如字;一讀上烏路反。)善善也樂終。(樂賢者終其行。○行,下孟反。)桓公嘗有繼絕。(立僖公也。)

[疏]注“立僖公也”。○解雲:即元年是也。

存亡之功,(存邢、衛、杞。)

[疏]注“存邢、衛、杞”。○解雲:存邢,上元年“城邢”是也。存衛,上二年“城楚丘”是也。存杞,上十四年“城緣陵”是也。

故君子爲之諱也。(言嘗者,時桓公德衰功廢而滅人,嫌當坐,故上述所嘗盛美而爲之諱,所以尊其德,彰其功。傳不言服楚,獨舉繼絕存亡者,明繼絕存亡,足以除殺子糾,滅譚遂項,覆終身之惡。服楚功在覆篡惡之表,所以封桓公,名當如其事也。不月者,桓公不坐滅,略小國。)

[疏]注“傳不言服楚”至“亡者”。○解雲:其服楚在上四,年傳雲“曷爲再言盟?喜服楚也”是也。注“明繼”至“身之惡”。○解雲:殺子糾者,即莊九年九月,“取子糾殺之”是也。滅譚,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是也。其滅遂者,即莊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是也。以繼絕除殺子糾,以存三亡國除其三滅,故云覆終身之惡。○注“服楚”至“事也”。○解雲:即莊九年“齊小白入於齊”,是其篡文也。而言之表者,取以蓋藏之。○注“不月”至“小國”。○解雲:言滅國例書月者,惡其篡而罪之。今桓公功足除其滅,是以不月,故云不坐滅也。而滅譚滅遂皆月者,是時未足以覆之也。略小國者,欲道既諱不言齊,知是誰滅?而不書月,又以略小國故也。

秋,夫人姜氏會齊於卞。(○卞,皮彥反。)

九月,公至自會。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會曹伯、衛人、邾婁人伐齊。(月者,與襄公之徵齊,善錄義兵。)

[疏]注“月者”至“徵齊”。○解雲:正以侵伐例時故也。

夏,師救齊。

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於?,齊師敗績。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宋公與伐而不與戰,故言伐。《春秋》伐者爲客,伐者爲主。曷爲不使齊主之?(據甲寅衛人及齊人戰。○?,魚輦反,又音言。與伐,音預,下“不與”同。)

[疏]“宋公”至“故言伐”。○解雲:謂宋公但與伐而不與戰,故不得舉重,是以兩舉之。○注“據甲”至“人戰”。○解雲:即莊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傳雲“《春秋》伐者爲客,伐者爲主,故使衛主之也”,彼注云“戰序上言及者,爲主”是也。

與襄公之徵齊也。曷爲與襄公之徵齊?(據齊桓公霸者,猶不與徵衛。)

[疏]“與襄公之徵齊”也。○解雲:謂使徵而正之。徵是上討下之辭。○注“據齊”至“徵衛”。解雲:即莊二十八年春,“衛人及齊人戰”是也。

桓公死,豎刀、易牙爭權不葬,爲是故伐之也。(不爲文實者,保伍連率,本有用兵征伐不義之道。○刀,音?。爲是,於僞反,注同。)

[疏]注“不爲文”至“之道”。○解雲:其爲文實者,即上元年春,“齊師、宋師、曹師次於聶北,救邢”,傳雲“曷爲先言次,而後言救?君也。君則其稱師何?不與諸侯專封也。曷爲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文曷爲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其二年“城楚丘”之下,亦復發文實之傳矣。今此經何以不言宋師伐齊,傳雲此公也。其稱師何?不與諸侯專征。曷爲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文曷爲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征。諸侯之義不得專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不道者,力能徵之,則徵之可也。正以諸侯本無專封之道,是以元年二年之經,皆爲文實,以保伍連率,本有用兵徵不義之道,是以不貶宋公稱師矣。

狄救齊。

秋,八月,丁亥,葬齊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衛。(狄稱人者,善能救齊,雖拒義兵,猶有憂中國之心,故進之。不於救時進之者,闢襄公,不使義兵壅塞。)

[疏]注“狄稱人”至“兵壅塞”。○解雲:案《?樑傳》“狄救齊”,傳雲“善救齊也”;又云“邢人、狄人伐衛”,傳雲“其稱人何也?善累而後進之。伐衛,所以救齊也”。何氏《廢疾》曰:即伐衛救齊當兩舉,如伐楚救江矣。又傳以爲江遠楚近,故伐楚救江。今狄亦近衛而遠齊,其事一也,於義《?樑》爲短。以此言之,則何氏之意?自伐衛,不爲救齊之故。而此注又以“狄稱人者,善能救齊”者,謂以其上能救齊,是以於此進之,不謂此時伐衛爲救齊也。所以不於救時進者,不使義兵壅塞也。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執滕子嬰齊。(名者,著葵丘之會,叛天子命者也。不得爲伯討者,不以其罪執之,妄執之。所以著有罪者,爲襄公殺恥也。襄公有善志,欲承齊桓之業,執一惡人,不能得其過,故爲見其罪。所以助賢者,養善意也。月者,錄責之。○爲襄,於僞反,下“故爲”、“起爲”、“爲襄公”、“深爲”、“若不爲”皆同。見,賢遍反。)

[疏]注“名者”至“命者”。○解雲:即上九年“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九月,戊辰,諸侯盟於葵丘”,傳雲“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是也。○注“不得爲伯討”。○解雲:上四年傳雲“稱侯而執者,伯討也。稱人而執者,非伯討也”。今此不稱侯,故解之。○注“月者,錄責之”。解雲:正以執例書時,即上四年夏,“齊人執陳袁濤塗”,五年“冬,晉人執虞公”之類是也。今此書月者,錄責之也。

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婁人盟於曹南。(因本會於曹南,盟故以地,實邾婁。說在下。)

[疏]注“因本”至“在下”。解雲:言此盟之前,相與於曹南矣。其實此盟在邾婁,故言實邾婁矣。

曾阝子會於邾婁。其言會盟何?(據言諸侯會盟不錄,及曹伯襄言會諸侯。)

[疏]注“據外”至“會諸侯”。○解雲:舊本皆無“及”字。言外諸侯會盟不錄者,正以竟《春秋》上下,無外諸侯會盟之文。若存“及”,宜下句讀之。

後會也。(說與會伐宋同義。君不會大夫,剌後會者,起實君也。地以邾婁者,起爲邾婁事也。不言君者,爲襄公諱也。魯本許嫁季姬於邾婁,季姬淫?,使曾阝子請已而許之,二國交忿,襄公爲此盟,欲和解之。既在會間,反爲邾婁所欺,執用曾阝子,恥辱加於宋無異,故沒襄公,使若微者也。不於上地以邾婁者,深爲襄公諱,使若不爲邾婁事盟,而曾阝子自就邾婁,爲所執者也。上盟不日者,深順諱文,從微者例,使君下執,不以上盟爲辨也。會盟不日者,言會盟不信已明,無取於日,自其正文也。)

[疏]注“說與會伐宋同義”。解雲:即莊十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夏,單伯會伐宋”,傳雲“其言會伐宋何?後會也”,彼注云“本期而後,故但舉會。書者,刺其不信”。○注“君不會大夫”。○解雲:案莊九年春,“公及齊大夫盟於暨”,傳雲“公曷爲與大夫盟?齊無君也。然則何以不名?爲其諱與大夫盟也,使若衆然”;又莊二十二年秋,“及齊高?盟於防”,傳雲“曷爲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皆是君不會大夫之辭。○注“起實君也”。○解雲:言起上宋人、曹人之屬,實是宋公、曹伯耳。○注“地以邾婁”。○解雲:正以二十八年夏,“公會晉侯”以下“盟於踐土。陳侯如會”,傳雲“其言如會何?後會也”。然則彼言陳侯如會,此亦宜言曾阝子如會,而言於邾婁,起爲邾婁事也。○注“不言君者”。○解雲:上曹南之盟,不言宋公等是也。○注“季姬淫?”至“微者也”。○解雲:即上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曾阝子遇於防,使曾阝子來朝”,傳雲“曾阝子曷爲使乎季姬來朝?內辭也。非使外朝,使來請已也”。○注“不於上”至“執者也”。○解雲:上經雲“盟於曹南”者,實是盟於邾婁,故以此解之。所以不於上經地以邾婁者,深爲襄公諱,使若不爲邾婁事盟,而曾阝子自就邾婁所見執者也。○注“上盟不”至“日者”。○解雲:《春秋》上下,微者之盟,例皆書時,而下文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於齊”之屬是。今此乃以不日爲微者例者,正以宋襄賢君,雖使微者,有可採取,故宜書月。隱元年注云“微者盟例時,不能專正,故責略之。此月者,隱公賢君,雖使微者,有可採取,故錄也”是也。○注“會盟”至“正文也”。○解雲:正以《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也。言自其正文也者,謂既言會盟,即是不信之正文,不勞書日以見。

己酉,邾婁人執曾阝子用之。惡乎用之?用之社也。其用之社奈何?蓋叩其鼻以血社也。(惡無道也。不言社者,本無用人之道,言用之已重矣,故絕其所用處也。日者,魯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當痛其女禍而自責之。○惡乎,音烏。惡無,烏路反。用處,昌慮反。)

[疏]注“日者魯”至“自責之”。○解雲:正以凡執例時,即上四年夏,“齊人執陳袁濤塗”之屬是也。今日,故解之。

秋,宋人圍曹。

衛人伐邢。

冬,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於齊(因宋徵齊有隙爲此盟也。是後楚遂得中國霍之會執宋公。○)。因宋徵齊有隙,爲此盟也。是後楚遂得中國,霍之會,執宋公。

[疏]注“因宋徵”至“執宋公”。○解雲:謂上十八年襄公徵齊,齊與宋有間隙,齊遂扌?會諸侯之人而爲此盟,以謀宋矣。“霍之會,執宋公”,即下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於霍,執宋公以伐宋”是也。

樑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樑亡何?(據蔡潰以自潰爲文,舉侵也。)

[疏]注“據蔡”至“侵也”。○解雲:即上四年春,“公會齊侯”云云,“侵蔡,蔡潰”是也。

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樑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一國之中,無不被刑者,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狀若魚爛。魚爛從內發,故云爾。著其自亡者,明百姓得去之,君當絕者。)

[疏]“魚爛而亡也”。○注“樑君”至“絕者”。○《史記》、《春秋說》有此文也。

二十年,春,新作南門。何以書?譏。何譏爾?門有古常也。(惡奢泰,不奉古制常法。○惡,烏路反。)

[疏]注“惡奢”至“常法”。○解雲:言其直是奢泰,不依古法,非僭天子也。隱五年傳雲“始僭諸侯?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則曷爲始於此?僭諸公猶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定二年“雉門及兩觀災”之下,何氏雲“立雉門兩觀不書者,僭天子不可言,雖在《春秋》中猶不書”。然則此新作南門書之,知不僭天子也。

夏,郜子來朝。郜子者何?(未有存文,嫌不名,故執不知問。○郜,古報反,姬姓之國,下同。)

[疏]注“未有存”至“知問”。○解雲: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隱二年傳雲“始滅?於此乎?前此矣”,何氏雲“前此者,在春秋前,謂宋滅郜是也”。然則宋人滅郜在春秋之前,是以桓二年“取郜大鼎於宋”,自爾以來,不見存在之文。若然,則是失地之君,例合書名,而來朝不名,故執不知問。

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據鄧、?名。)

[疏]注“據鄧、?名”。○解雲:即桓七年“夏,?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傳雲“皆何以名?失地之君”是也。

兄弟辭也。(郜、魯之同姓,故不忍言其絕賤,明當尊遇之,異於鄧、?也。書者,喜內見歸。)

[疏]注“不忍”至“絕賤”。○解雲:即不書其名是也,何者?若非兄弟,宜書其名,絕而賤之。○注“明當”至“見歸”。○解雲:正以?、鄧書名,而此不名也。

五月,乙巳,西宮災。西宮者何?小寢也。小寢則曷爲謂之西宮?有西宮則有東宮矣。魯子曰:“以有西宮,亦知諸侯之有三宮也。”(西宮者,小寢內室,楚女所居也。禮,諸侯娶三國女,以楚女居西宮,知二國女於小寢內各有一宮也,故云爾。禮,夫人居中宮,少在前;右媵居西宮,左媵居東宮,少在後。)

[疏]“西宮者何”。○解雲:欲言是廟,不書其諡;欲言居寢,而書宮舉災,故執不知問。○注“西宮者”至“云爾”。○解雲:案襄九年“春,宋火”,傳雲“曷雲或言災,或言火?大者曰災,小者曰火”,何氏雲“大者,謂正寢、社稷、宗廟、朝廷也”。此西宮者,小寢內室,楚女所居也,何故不言火而書災?彼傳又云“內何以不言火?內不言火者,甚之也”,彼注云“《春秋》以內爲天下法,動作當先自克責,故小有火如大有災”,是以雖小言災耳。○“禮夫人居中宮”。○解雲:王者之制也。

西宮災,何以書?記災也。(是時僖公爲齊所脅,以齊媵爲嫡,楚女廢在西宮而不見恤,悲愁怨曠之所生也。言西宮不繫小寢者,小寢夫人所統,妾之所繫也。天意若曰楚女本當爲夫人,不當系於齊女,故經亦云爾。○爲?,丁歷反,又作“嫡”。)

鄭人入滑。

秋,齊人、狄人盟於邢。(狄稱人者,能常與中國也。)

冬,楚人伐隨。(叛楚故也。)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衛。(貶狄者,爲犯中國諱。○爲,於僞反,下“不爲襄”、下文“爲執”皆同。)

宋人、齊人、楚人盟於鹿上。

夏,大旱。何以書?記災也。(新作南門之所生。)

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於霍,執宋公以伐宋。孰執之?楚子執之。(以下獻捷貶。霍,《左氏》作“盂”。)

[疏]“會於霍”。○解雲:《左氏》作“盂”,《?樑》作“雩”,蓋誤,或所見異。○注“以下獻捷貶”。○解雲:即下文“冬,楚人使宜申來獻捷”,傳雲“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曷爲貶?爲執宋公貶”是也。

曷爲不言楚子執之?(據溴樑盟下執莒子、邾婁子,復出晉人也。○溴,古闃反。)

[疏]注“據溴樑盟”。○解雲:即襄十六年春,“公會晉侯、宋公”以下“於溴樑”,“晉人執莒子、邾婁子以歸”是也。

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不與執爲重,復舉伐者,劫質諸侯,求其國事,當起也。不爲襄公諱者,守信見執,無恥。說在下也。)

[疏]注“劫質諸侯”。○解雲:言劫諸侯以爲質而求其國,事當起也,是以執伐兩舉,見其外貪利也。下雲“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將殺子君矣’”是也。

冬,公伐邾婁。

楚人使宜申來獻捷。此楚子也,其稱人何?(據稱使知楚子。)貶。曷爲貶?(據齊侯獻戎捷不貶。)爲執宋公貶。曷爲爲執宋公貶?(據上巳沒不與執中國。)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蓋鹿上之盟。)

[疏]注“蓋鹿上之盟”。○解雲:即上文春“宋人、齊人、楚人盟於鹿上”是也。言鹿上盟爲此約。公子目夷諫曰:“楚,夷國也,︹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自我爲之,自我墮之,曰不可。”終以乘車之會往,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詐諼劫質諸侯,求其國,當絕,故貶。○墮,許規反。諼,音許援反,詐也;又音援。)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國,子之國也。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公子目夷復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所以堅宋公意,絕︹楚之望。)

[疏]“君雖不言國”。○解雲:即言君假令不道是臣之國,今國當是爲臣之國矣。所以堅宋公意,欲使宋公乃心在楚,不急求還。○注“絕︹楚之望”。○解雲:欲絕楚人,使知宋難取,不復望之。

於是歸,設守械而守國。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將殺子君矣。”宋人應之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巳有君矣。”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宋公釋乎執,走之衛。(襄公本謂公子目夷曰“國,子之國也”。宋公愧前語,故慚不忍反,走之衛。不書者,執解而往,非出奔也。○守,手又反,又如字。應,應對之應。)

[疏]注“走之衛”至“奔也”。○解雲:正決襄十四年夏,“衛侯ぅ出奔齊”也。

公子目夷復曰:“國爲君守之,君曷爲不入?”然後逆襄公歸。(凡出奔歸書,執獲歸不書者,出奔巳失國,故錄還,應盜國,與執獲者異,臣下尚隨君事之,未失國,不應盜國,無爲錄也。○國爲,於僞反,下“爲襄”、“爲公子”,注“爲沒”、“故爲”皆同。)

[疏]注“凡出奔”至“爲錄也”。○解雲:正以桓十五年夏,鄭伯突云云,彼傳雲“曷爲或言歸,或言復歸?復歸者,出惡,歸無惡;復入者,出無惡,入有惡;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不應盜國盜國,即入與復入是也,《春秋》皆錄其歸以別之。其執獲而歸不書者,本未失國,無義可著,何錄之有?案下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冬,“曹伯襄復歸於曹”,“晉人執衛侯歸之於京師”;三十年“衛侯鄭歸於衛”;哀七年“秋,公伐邾婁。八月,己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八年夏,“歸邾婁子益於邾婁”。然則三者皆執獲而歸,所以書之者,曹伯之下注雲“執歸不書,書者名惡當見”,其曹伯名者,剌天子歸有罪也;衛侯歸下注雲“爲殺叔武,惡天子歸有罪也。執歸不書,主書者,名惡當見也”;邾婁子益之下注雲“善魯能悔過歸之”。

惡乎捷?捷乎宋。(以上言伐宋。○惡,音烏。)曷爲不言捷乎宋?(據戎捷也。)爲襄公諱也。(襄公本會楚,欲行霸憂中國也。不用目夷之言,而見詐執伐宋,幾亡其國,故諱爲沒國文,所以申善志。不月者,因起其事。○幾,音祁。)

[疏]注“不月者,因起其事”。○解雲:正以獻戎捷書六月也。起事者,正以《春秋》之義,滅國例月,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類是也。今此宋公幾亡國,是以爲諱之,去其月以起其賢。

此圍辭也,曷爲不言其圍?(據上言守國,知圍也。)爲公子目夷諱也。(目夷遭難,設權救君,有解圍存國免主之功,故爲諱圍,起其事,所以彰目夷之賢也。歸捷書者,剌魯受惡人物也。○遭難,乃旦反。)

[疏]“曷爲不言其圍”。○案舊本傳注三者皆作“圍”字,唯有“守”下“知”上一“國”字,以其有皆作“圍”字者,誤。守國,即上傳“設守械而守”是也。

[疏]注“設權”至“人物也”。○解雲:救君者,即上傳“宋公釋乎執,走之衛”是也。解圍者,楚人釋宋公,去而不復圍也。

十有二月,癸丑,公會諸侯盟於薄。(言諸侯者,起霍之會諸侯也。不序者,起公從旁以議釋宋公,會盟一事也。言會者,因以殊諸侯也。)

[疏]注“起霍之會諸侯也”。○解雲:即上文“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於霍執宋公以伐宋”是,上文序之,下文總之,故得起其上會諸侯也。不序者,若其序之雲公會某侯某侯,即無以見公從旁別來。今諸侯不序,並作一文,別言公會,則知魯公從旁而來,是以不序諸侯,以起其義。○注“會盟一事”至“侯也”。○解雲:上言會於霍,下言盟於薄,明其但是一出之行,而更言公會諸侯者,因以殊諸侯矣。

釋宋公。執未有言釋之者,此其言釋之何?(據執滕子至言釋。)

[疏]“釋宋公”。○解雲:不言楚子釋宋公者,何氏《廢疾》:公羊以爲公會諸侯釋之,故不復出楚耳。○注“據執”至“言釋”。○解雲:即上十九年“春,王三月,宋人執滕子嬰齊”是也。

公與爲爾也。公與爲爾奈何?公與議爾也。(善僖公能與楚議釋賢者之厄。不言公釋之者,諸侯亦有力也。)

[疏]“公與議爾”。○解雲:言魯公與爲釋宋公之事也。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