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武帝之後,雖世有治亂,無不知崇尚典籍。劉歆始著<七略>,總錄羣書:“一曰<輯略>,二曰<六藝略>,三曰<諸子略>,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技略>。至荀勖更著<新簿>,分爲四部: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今諸子家及兵書、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及故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勖之<簿>蓋合<兵書>、<術數>、<方技>於諸子,自春秋類摘出史記,別而爲一,<六藝>、<諸子>、<詩賦>,皆仍歆舊。其後歷代所編書目,如王儉、阮孝緒之徒,鹹從歆例;謝靈運、任?之徒,鹹從勖例。唐之分經史子集,藏於四庫,是亦祖述勖而加詳焉。歐陽公謂其始於開元,誤矣。今公武所錄書,史集居其半,若依<七略>,則多寡不均,故亦分爲四部焉。
經之類凡十。其一曰<易>,二曰<書>,三曰<詩>,四曰<禮>,五曰<樂>,六曰<春秋>,七曰<孝經>,八曰<論語>,九曰經解,十曰小學,合二百五十五部,計三千二百四十四卷。孔氏之教,別而爲六藝數十萬言,其義理之富,至於不可勝原,然其要片言可斷,曰修身而已矣。修身之道,內之則本於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外之則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外兼盡,無施而不宜。學者若以此而觀六藝,猶坐璇璣以窺七政之運,無不合者。不然,則悖謬乖離,無足怪也。漢承秦後,六藝皆出於灰燼之餘,學者顓門名家,故<易>有田氏、焦氏、費氏,<詩>有<魯詩>、<韓詩>、<齊詩>,<春秋>有鄒、夾、左丘明、公羊高、?樑赤,<禮>、<樂>有大戴、小戴之殊,<書>有古文、今文之異:各尊其師說,而伐其異已者,黨枯骸,護蠹簡,至於忘父子君臣之分,爭辯不少屈,其弊甚矣。迨至晉、魏之後,此弊雖衰,而學者徒剽賊六藝之文,飾其辭章,以訁華世取寵,而不復有明道之意,無以議爲。及唐之中葉,海內?安,士稍知宗尚經術,而去聖愈遠,異端並興。學<書>者,則以今文易古文,而頗改其辭;學<春秋>者,則合三<傳>之同異而雜舉其義,不本所承,決以胸臆,以迄於今。釋、老、申、韓之說,雜然滿於<六經>之中,雖與漢儒之學不同,而其失一也。凡此者豈有他哉!皆不能探修身之道,及刻意於章句,是以迢迢千載之間,悖謬乖離,殊塗而同歸,至此其極,悲夫!今所錄漢、唐以來之書甚備,觀者其慎擇焉。<論語>、<孝經>,自班固以來,皆附經類。夫<論語>,羣言之首,<孝經>,百行之宗,皆<六經>之要,其附於經固不可易。又<藝文志>有小學類,<四庫書目>有經類解,類蓋有補於經而無所崇屬,故皆附於經,今亦從之。
◎易類
*<王弼周易>十卷
右上下經,魏尚書郎王弼輔嗣注。繫辭、說卦、雜卦、序卦、弼之門人韓康伯注。又載弼所作略例,通十卷。<易>自商瞿受於孔子六傳至田何而大興,爲施讎、孟喜、樑丘賀。其後焦贛、費直始顯,而傳受皆不明,由是分爲三家。漢末,田、焦之學微絕,而費氏獨存。其學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凡以<彖>、<象>、<文言>等參入卦中者,皆祖費氏。東京荀、劉、馬、鄭皆傳其學。王弼後出,或用鄭說,則弼亦本費氏也。歐陽公見此,遂謂孔子古經已亡。按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樑丘經,或說去“無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古經何當亡哉!
*<石經周易>十卷,<周易指略例>一卷
右僞蜀廣政辛亥孫逢吉書。廣政,孟昶年號也。<說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注,<略例>有唐四門助教邢?注。此與國子監本不同者也。以蜀中印本校邢?注<略例>,不同者,又百餘字。詳其意義,似石經誤,而無他本訂正,姑兩存焉。
*<周易正義>十四卷
右唐國於祭酒孔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馬嘉運、趙乾葉、王談、于志寧等同撰,蘇德融、趙弘智覆審。序稱:江南義疏有十餘家,辭尚虛誕,皆所不取。唯王弼之學,獨冠古今,以弼爲本,採諸說附益之。
*<周易甘棠正義>三十卷
右樑任正一撰。以孔穎運爲本。“甘棠”雲者,正一當爲陝州司馬,故名其書。
*<易乾鑿度>二卷
右舊題蒼頡修古籀文,鄭氏注。按唐<四庫書目>有鄭玄注<書>、<詩緯>,及有宋均注<易緯>,而無此書。其中多有不可曉者,獨九宮之法頗明。昔通儒謂緯書僞起哀、平,光武既以讖立,故篤信之。陋儒阿世,學者甚衆。鄭玄、何休以之通經,曹褒以之定禮。歷代革命之際,莫不引讖爲符瑞,故桓譚、張衡之徒皆深疾之。自符堅之後,其學殆絕。就使其尚存,猶不足保,況此又非真也。
*<坤鑿度>二卷
右題曰包義氏先文,軒氏演,古籀文,蒼頡修。按<隋>、<唐志>及<崇文總目>皆無之,至元祐<田氏書目>始載焉,當是國朝人依託爲之。
*<周易緯稽覽圖>二卷,<周易緯是類謀>一卷,<周易緯辨終備>一卷,<周易緯乾元敘制記>一卷,<周易緯坤靈圖>一卷,<易通卦驗>二卷
右漢鄭玄注。按<隋志>有鄭氏注<易緯>八卷,<唐志>有宋均注<易緯>九卷。李氏本注與<隋志>同,卷數與<唐志>同。家本蓋出李氏,獨不載<乾鑿度>二卷,而有<乾元敘制>一卷。按<後漢>注<七緯>,名亦無<乾元敘制>。
*<卜子夏易>十卷
右舊題卜子夏傳。<漢藝文志>子夏書已亡,今此書約王弼注爲之者,止<雜卦>。景迂雲:“張弧僞作。”
*<焦氏易林>十六卷
右漢天水焦贛延壽傳<易>於孟喜,行事見<儒林傳>中,此其所著書也。費直題其前曰:“六十四卦變。”又唐王俞序。其書每卦變六十四,總四千九十六首,皆爲韻語,與<左氏傳>所載“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漢書>所載“大橫庚庚,予爲天王”之語絕相類,豈古之卜者,各有此等書耶?
*<京房易傳>四卷
右<漢藝文志易京氏>凡三種,八十九篇。<隋經籍志>有<京氏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種,七十三卷。<唐藝文志>有<京氏章句>十卷,而<占候>存者五種,二十三卷。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見於僧一行及李鼎祚之書。今傳者曰:京氏<積算易傳>三卷,<雜佔條例法>一卷,名與古不同。所謂<積算易傳>,<唐志>之<錯卦>是也;<雜佔條例法>者,疑<隋>、<唐志>之<逆刺佔災異>是也。景迂當曰:是書兆<乾>、<坤>之二象以成八卦,卦凡八變而六十有四。於其往來升降之際,以觀消息盈虛於天地之元、而酬酢乎萬物之表者,炳然在目也。大抵辨三<易>、運五行、正四時、謹二十四氣、悉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其進退以幾,而爲一卦之主者,謂之“世”;奇耦相與、據一以超二,而爲主之相者,謂之“應”;世之所位,而陰陽之肆者,謂之“飛”;陰陽肇乎所配(乾與坤、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而終不脫處本、(以飛某卦這位,乃伏其某宮之位)以隱賾佐神明者,謂之“伏”;起乎世而周乎內外、參乎本數以紀月者,謂之“建”;終終始始、極乎數而不可窮以紀日者,謂之“積”;含於中而以四爲用,一卦備四卦者,謂之“互”。“乾”建甲子於初“坤”建甲竿於上,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初一世之五位,乃分而爲五世之位。其五世之上,乃爲遊魂之世;五世之初,乃爲歸魂之世。而歸魂之初,乃生後卦之初。其建剛日則節氣,柔日則中氣。其數虛則二十有八,盈則三十有六。蓋其可言者如此。若夫象遺乎意,意遺乎言,則錯綜其用,唯變所?。苟非彰往而察來、微顯而闡幽者,曷足以與此!<易>學自商瞿至孟喜,授受甚明,房受之喜,而翟牧、白生者不肯京氏曰:“京非孟氏學也。”劉向亦疑京?之孟氏,予不知當時爲何說也。今以當時之書驗之,蓋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災┆孟氏京房>六十六篇,同爲一家之學,則其原委孰可誣哉!
*<關子明易傳>一卷
右魏關朗撰。子明,朗字也。元魏太和末,王虯言於孝文,孝文召見之,著成<筮論>數十篇。唐趙蕤雲:“恨書亡半,隨文詮解,才十一篇而已。”李邯鄲始著之目,雲:“王通贊<易>,蓋宗此也。”
*<李氏集解>十卷
右唐李鼎祚集解。經皆避唐諱,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馬融、荀爽、鄭康成、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幹寶、王肅、王輔嗣、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衝、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獻、何妥、崔憬、沈麟士、盧氏、崔覲、孔穎達三十餘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義>。所謂蜀才者,人多不知。按顏之推雲範長生也。其序雲:“自卜、商之後,傳注百家,惟王、鄭相沿,頗行於代。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易>之道豈偏滯於天人哉!而天象難尋,人事易習,<折楊黃華>,學徒多從之。今集諸家,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以貽同好。”蓋宗鄭學者也。<隋書經籍志>所錄易類六十九部,子今所有五部而已。關朗<易>不載於目,<乾鑿度>自是緯書,焦贛<易林>又屬卜筮,子夏書或雲張弧僞爲。然則<隋志>所錄,捨王弼書,皆未得見也。獨鼎祚所集諸家之說,時可見其大旨。唐錄稱鼎祚書十七卷,今所有十卷,而始末皆全,無所亡失,豈後人並之耶?
*<周易口訣義>七卷
右唐史證。鈔<注>、<經籍考>卷二作六卷,蓋從<崇文總目>。<崇文總目>鄭一、<書錄解題>卷一、<宋志>卷一、<四庫總目>卷一著錄<大典>輯本及今本俱作六卷。
*<周易微指>三卷
右唐陸希聲撰。希聲仁至右拾遺。大順中,棄官居陽羨,自號君陽遁叟。著<傳>十卷,別撰<易圖>一,<指說>一,<釋變>一,<微旨>一,通十卷。此<微旨>也,皆設問答。<崇文目>止有二篇。
*<周易舉正>三卷
右唐郭京撰。京嘗任蘇州司戶。序稱:京家藏王弼、韓康伯手札<周易>本及石經,校正一百三十五處、二百七十三字。蓋以繇彖相證,有闕漏處,可推而知,?雲得王、韓手札與石經耳。如:<渙>之繇“利涉大川”下有“利貞”字,而彖辭無之,則增入;<漸>之繇“女歸吉”下無“也”字,而彖辭有之,則削去,他皆此類。
*<元命包>十卷
右唐衛元嵩撰,蘇源明傳,李江注。坤爲首,因八卦世變爲六十四卦之次。又著<運蓍>、<說源>二篇。統言卦體,不列爻位,自雲<周易>、<元包>,一也。
*<周易開玄關>一卷
右唐蘇鶚撰。鶚自序雲:“五代祖晉,官至吏部侍郎,學兼天人,嘗著<八卦論>,爲世所傳,遭亂遺墜,而編簡尚有存者,鶚乃略演其旨於此。”
*<周易流演>五卷
右唐成玄英撰。錯綜六十四卦,演九宮,以直年月日,推國家之吉凶。玄英,道士也,故<道藏>錄之。或雲釋仁英撰。未知孰是。
*<周易啓源>十卷
右蔡廣成撰。李邯鄲雲唐人,田偉置於王昭素之下。今從李說。有<德恆>、<德言>、<德膚>、<德翰>四目,皆作問對。凡三十六篇。
*<易論>三十三卷
右皇朝王昭素撰。昭素居酸棗,太祖時,嘗召令講<易>。其書以<注>、<疏>異同,互相詰難,蔽以己意。昭素隱居求志,行義甚高,史臣以王烈、管寧比之。
*<證墜簡>一卷
右皇朝天禧中毗陵從事建溪範諤昌撰。其書酷類郭京<舉正>,如<震卦象辭>內雲脫“不喪七鬯”四字,程正叔取之;<漸卦>“上六”,疑“陸”字誤,胡翼之取之。自謂其學出於溢浦李處約、廬山許堅,意者豈果有師承,故程、胡有所取焉。
*<胡先生易傳>十卷
右皇朝胡瑗撰。瑗,字翼之,泰州人。通經術樂律,教人有法,在湖州從其學者常數百人,成材而備朝廷器使者不可勝數。此解甚詳,或雲門人倪天隱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稱“先生曰”。
*<邵古周易解>五卷
右皇朝邵古天叟撰。古,雍之父也。世本范陽。治平初,卒於洛,年七十九。其學先正音文雲。
*<代淵易論>二十卷
右皇朝代淵撰。<國史藝文志>有其目。
*<周易述聞>一卷,<隱訣>一卷,<補解>一卷,<精微>三卷
右皇朝皇甫泌撰。又有<紀師說>、<辯道>,通爲八卷。
*<邵康節皇極經世>十二卷
右皇朝邵雍撰。雍,字堯夫,諡康節,隱居博學,尤精於<易>。世所謂其能窮作<易>之本原,前知來物。其始學之時,睡不施枕者至三十年。此書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起於堯即位之二十二年甲辰,終於周顯德六年己未,編年紀興亡治亂之事,以符其學。後又有<系述敘篇>其子伯溫解。
*<劉長民易>十五卷
右皇朝劉牧長民撰。仁宗時言數者皆宗之。慶曆初,吳祕獻其書於朝,優詔獎之。田況爲序。
*<鉤隱圖>三卷
右劉牧撰。皆<易>之數也。凡五十五圖,並<遺事>九。有歐陽永叔序,而其文殊不類。
*<鄭揚庭用易傳>十三卷
右皇朝鄭?揚庭撰。姚嗣宗謂劉牧之學受之吳祕,祕受之?,?又作<明數>、<明象>、<明傳道>、<明次例>、<明節>五篇。邵雍言?竊其學於王豫,沈括亦言?之學似雍雲。
*<徐庸易意蘊>一卷
右皇朝徐庸撰。庸以<春秋>凡例,<易>亦有之,故著書九篇,號<意蘊凡例總論>。其學祖劉牧、陸重秉雲。
*<徂徠先生周易>五卷
右皇朝石介守道撰。景迂雲:“<易>古文十二篇,先儒謂費直專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直始。孔穎達雲:‘王輔嗣又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古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歟?古經始變於費氏,卒大亂於王弼,惜哉!今學者曾不之知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家本不見此文,豈介後覺其誤改之歟?
*<王逢易傳>十卷
右皇朝王逢撰。逢嘗爲國子直講,其學宗王弼。
*<溫公易說>一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撰。雜解<易>義,無詮次,未成書也。
*<周易聖斷>七卷
右皇朝鮮于侁子駿撰。本之王弼、劉牧而時辯其非。且雲衆言淆亂,析諸聖,故名其篇曰<聖斷>。
*<宋鹹易訓>三卷
右皇朝宋鹹撰。鹹自序雲:“予既以補註<易>奏御,而男億請餘義凡百餘篇端,因以<易訓>名之。”蓋言不敢以傳世,特教其子而已。頗論陸希聲、劉牧、鮮于侁得失雲。
*<周易古經>二卷
右皇朝呂大防微仲編。其序雲:“<彖>、<象>所以爲解經,始各爲一書。弼專治<彖>、<象>,以爲注,乃分於卦爻之下,學者於是始不見完經,而文辭次第貫穿之意,亦缺然不屬。因按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別無解釋。
*<東坡易傳>十一卷
右皇朝蘇軾子瞻撰。自言其學出於父洵,且謂卦不可爻別而觀之。其論卦,必先求其所齊之端,則六爻之義,未有不貫者,未嘗鑿而通也。東坡,其自號也。
*<橫渠易說>十卷
右皇朝張載子厚撰。載居橫渠,故以名其書。其解甚略,<繫辭>差詳。
*<程氏易>十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撰。朱震言頤之學出於敦頤,敦頤得之於穆修,亦本於陳搏,與邵雍之學本同。然考正叔之解,不及象數,頗與胡翼相類。景迂有武平、周茂叔同師潤州鶴林寺僧壽涯,其後武平傳其學於家,茂叔則授二程,與震之說不同。
*<呂氏易章句>十卷
右皇朝呂大臨與叔撰。其解甚略,有<統論>數篇。
*<乾生歸一圖>二卷
右皇朝石汝礪撰。先辨卦、彖、爻、象之別,後列數圖,頗雜以釋、老之說。
*<王介甫易義>二十卷,<龔原注易>二十,<鄭耿南仲注易>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介甫<三經義>皆頒學官,獨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故紹聖後復有龔原、耿南仲注<易>,三書偕行於場屋。
*<張弼易>十卷
右皇朝張弼,興化軍人,章?薦於朝,賜號葆光處士。紹聖二年,黃裳等再薦之,詔以爲福州司戶、本州教授。其<易>學頗宗鄭氏。
*<周易義海>一百卷
右皇朝房審權撰。集鄭玄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專明人事者爲一編,或諸家說有異同,輒加評議附之篇末。
*<晁以道古易>十二卷
右從父詹事公撰。以諸家<易>及許慎<說文>等九十五書,是正其文字,且依漢田何本,分<易經>上、下,並<十翼>,通爲十二篇,以矯費氏、王弼之失。謂劉向嘗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樑丘經,至蜀李撰又嘗著古文<易>,遂名之曰<古易>。公諱某,字以道。昔班固自序其父祖事皆著名,袁種字其叔父曰絲,人皆不以爲非。今錄先世及諸父所著,若不識姓字,則後莫知其誰,非史之比,故不敢效孟堅,況非面斥,輒援袁種舊例雲。餘皆仿此。
*<晁以道太極傳>六卷,<因說>一卷,<太極外傳>一卷
右從父詹事公撰。其學本之邵堯夫,自雲初學京房,後遇楊賢寶,得其傳。初著<商瞿傳>,亡之。建炎中,再作此書,時年七十一。
*<朱子發易集傳>十一卷,<易圖>三卷,<業說>一卷
右皇朝朱震子發撰。自謂其學以程頤爲宗,和會邵雍、張載之論,合鄭玄、王弼之學爲一雲。其書多采先儒之說以成,故曰<集傳>,然頗舛誤。
*<王?易學>一卷
右皇朝王?同州人,早潛心於邵康節之學。其序曰:康節有云“理有未見,不可強求使通”。故愚於<觀物篇>之所得,既推其所不疑,又存其所可疑,亦以先生之言自慎,不敢輕其去取故也。
*<先天易鈐>、<太極寶局>二卷
右皇朝牛師德撰。自雲傳邵雍之學於司馬溫公,而其說近於術數,未知其信然否。
*<兼山易解>二卷
右郭忠孝撰。忠孝字立之,河南人。頗明象數,自謂得李挺之<卦變論>於陳子惠,因亟讀,有得焉。靖康中,持憲關右,死於難,故其書散落大半。
◎書類
*<尚書>十三卷
右本古文孔安國傳五十九篇。安國取序一篇,分諸篇之首,更定五十八篇。晉之亂,歐陽、夏侯<尚書>並亡。晉梅賾始得此<傳>,闕舜典一篇,乃以王肅注足成上之。齊建武中,吳姚方興得之於大桁,比王注多二十八字。唐孝明不喜古文,以今文易之,又頗改其辭,如舊“無頗”,今改“無陂”之類是也。按安國既定古文,會有巫蠱事,不復以聞,藏於私家而已。是以鄭康成注<禮記>,韋昭注<國語>,杜預注<左氏>,趙岐注<孟子>,遇引今<尚書>所有之文,皆曰“逸<書>”,蓋未嘗見古文故也。然嘗以<禮記>校<說命>,<孟子>較<秦誓>,人義雖不遠,而文不盡同。意者安國以隸古定時失之耳。
*<石經尚書>十三卷
右僞蜀周德貞書。經文有“祥”字皆闕其盡,而亦闕“民”字之類,蓋孟氏未叛唐時所刊也。以監本校之,<禹貢>“?夢作?”,倒“土”“夢”字,<盤庚>“若網在綱”,皆作“綱”字。按沈括筆談雲“?土夢作?”,太宗時得古本,因改正,以“綱”爲“網”,未知孰是。
*<尚書正義>二十卷
右唐孔穎達等撰。因樑費?<疏>廣之。<唐儒學傳>稱:“穎達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經義訓>百餘篇,號<義贊>,詔改爲<正義>雲。雖包貫異家爲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馬嘉運?正其失。永徽中,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就加增損,始布天下。”<藝文志>雲:穎達與李子?、王德韶等撰,朱長才、蘇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趙弘智審覆,長孫無忌、李?等二十四人刊定。<唐史>志、傳記事多參差,此爲尤甚,所記撰著人姓氏,穎達外往往不同。
*<古文尚書>十三卷
右漢孔安國以隸古定五十九篇之書。蓋以隸寫籀,故謂之隸古。其書自漢迄唐,行於學官。明皇不喜古文,改從今文,由是古文遂絕。陸德明獨存其一二於<釋文>而已。皇朝呂大防得本於宋次道,王仲至家以校陸氏<釋文>,雖小有┆同,而大體相類。觀其作字奇古,非字書傅會穿鑿者所能到,學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
*<尚書大傳>三卷
右秦伏生勝撰,鄭康成注。勝至漢孝文時,年且百歲,歐陽生、張生從學焉。音聲猶有訛誤,先後猶有差舛,重以篆隸之殊,不能無失。勝終之後,數子各論所聞,以己意彌縫其闕,而別作章句,又特撰大義,因經屬指,名之曰<傳>。後劉向校書,得而上之。
*<尚書解>十四卷
右皇朝顧臨、蔣之奇、姚闢、孔武仲、劉敞、王會之、周範、蘇子才、朱正夫、吳孜所撰。後人集之爲一編,然非完書也。
*<胡翼之洪範解>一卷
右皇朝胡瑗翼之撰。皆其門人所錄,無詮次首尾。
*<張晦之洪範解>一卷
右皇朝張景之撰。景當景祐三年爲房州參軍,著論七篇。
*<王氏洪範傳>一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安石以劉向、董仲舒、伏生明災異爲蔽而別著此<傳>。以“庶徵”所謂“若”者,不當訓“順”,當訓“如”;人君之五事,如天之雨、?、寒、燠、風而已。大意言天人不相干,雖有變異,不足畏也。
*<楊元素書九意>一卷
右皇朝楊繪元素撰。其序雲:“<詩>、<書>、<春秋>同出於史,而仲尼或刪或修,莫不有筆法焉。<詩>、<春秋>,先儒皆言之,<書>獨無其法邪?故作<斷堯>、<虞書>、<夏書>、<禪讓>、<稽古>、<商書>、<周書>、<費誓>、<秦誓意>一九篇。
*<蘇明允洪範論圖>一卷
右皇朝蘇洵明允撰。三<論>皆援<經>系傳,斥末以歸本;二<圖>,一以指歆、向之謬,一以形其意。或雲非洵作。
*<孫莘老尚書解>十三卷
右皇朝孫覺宰老撰。覺仕元祐。至謂康王以喪服見諸侯爲非禮,蘇氏之說,蓋本於此。
*<新經尚書義>十三卷
右皇朝王?撰。?,安石之子也。熙寧六年,命呂惠卿兼修撰國子監經義,王?兼同修撰,王安石提舉而?董是經,頒於學官。用以取士,或少違┆,輒不中程,由是獨行於世者六十年,而天下學者喜攻其短。自開黨禁,世人鮮稱焉。
*<書義辨疑>一卷
右皇朝楊時中立撰。其書專攻王?之失。時仕至禮部侍郎。
*<東坡書傳>十三卷
右皇朝蘇子瞻撰。熙寧以後,專用王氏之說,進退多士,此書駭異其說爲多。又以<胤徵>爲羿篡位時事,康王之誥爲失禮,引<左氏>爲證,與諸儒之說不同。
*<顏吳範司馬無逸說命解>三卷
右皇朝吳安詩、範祖禹、司馬康元祐中侍講筵、顏復說書崇政殿日所進講說也。
*<伊川書說>一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之門人記其師所談四十餘篇。
*<洪範會傳>一卷
右皇朝孫諤撰。諤,元祐中博士,其說多本先儒,頗攻王氏之失。
*<書傳>十三卷
右皇朝呂大臨與叔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