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雜記公園

  英國是個尊重自由的國家,從倫敦海德公園(Hyde Park)可以看出。學政治的人一定知道這個名字;近年日報的海外電訊裏也偶然有這個公園出現。每逢星期日下午,各黨各派的人都到這兒來宣傳他們的道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從耶穌教到共產黨,差不多樣樣有。每一處說話的總是一個人。他站在桌子上,椅子上,或是別的什麼上,反正在聽衆當中露出那張嘴臉就成;這些桌椅等等可得他們自己預備,公園裏的長椅子是隻讓人歇着的。聽的人或多或少。有一回一個講耶穌教的,沒一個人聽,卻還打起精神在講;他盼望來來去去的遊人裏也許有一兩個三四個五六個……愛聽他的,只要有人駐一下腳,他的口舌就算不白費了。

  見過一回共產黨示威,演說的東也是,西也是;有的站在大車上,頗有點巍巍然。按說那種馬拉的大車平常不讓進園,這回大約辦了個特許。其中有個女的約莫四十上下,嗓子最大,說的也最長;說的是倫敦土話,凡是開口音,總將嘴張到不能再大的地步,一面用胳膊助勢。說到後來,嗓子沙了,還是一字不苟地喊下去。天快黑了,他們整隊出園喊着口號,標語旗幟也是五光十色的。隊伍兩旁,又高又大的馬巡緩緩跟着,不說話。出的是北門,外面便是熱鬧的牛津街。

  北門這裏一片空曠的沙地,最宜於露天演說家,來的最多。也許就在共產黨隊伍走後吧,這裏有人說到中日的事;那時剛過“一二八”不久,他頗爲我們抱不平。他又讚美甘地;卻與賈波林相提並論,說賈波林也是爲平民打抱不平的。這一比將聽衆引得笑起來了;不止一個人和他辯論,一位老太太甚至嘀咕着掉頭而去。這個演說的即使不是共產黨,大約也不是“高等”英人吧。公園裏也鬧過一回大事:一八六六年國會改革的暴動(勞工爭選舉權),周圍鐵欄干毀了半里多路長,警察受傷了二百五十名。

  公園周圍滿是鐵欄干,車門九個,遊人出入的門無數,佔地二千二百多畝,繞園九里,是倫敦公園中最大的,來的人也最多。園南北都是鬧市,園中心卻靜靜的。灌木叢裏各色各樣野鳥,清脆的繁碎的語聲,夏天綠草地上,潔白的綿羊的身影,教人像下了鄉,忘記在世界大城裏。那草地一片迷濛的綠,一片芊綿的綠,像水,像煙,像夢;難得的,冬天也這樣。西南角上蜿蜒着一條蛇水,算來也佔地三百畝,養着好些水鳥,如蒼鷺之類。可以搖船,游泳;並有救生會,讓下水的人放心大膽。這條水便是雪萊的情人西河女士(Harriet Westbrook)自沉的地方,那是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了。

  南門內有拜倫立像,是五十年前希臘政府捐款造的;又有座古英雄阿契來斯像,是惠靈頓公爵本鄉人造了來紀念他的,用的是十二尊法國炮的銅,到如今卻有一百多年了。還有英國現負盛名的雕塑家愛勃司坦(Epstein)的壁雕,是紀念自然學家赫德生的。一個似乎要飛的人,張着臂,仰着頭,散着發,有原始的撲拙獷悍之氣,表現的是自然精神的化身;左右四隻鳥在飛,大小旁正都不相同,也有股野勁兒。這件雕刻的價值,引起過許多討論。南門內到蛇水邊一帶遊人最盛。夏季每天上午有銅樂隊演奏;在欄外聽算白饒,進欄得花點票錢,但有椅子坐。遊人自然步行的多,也有跑車的,騎馬的;騎馬的另有一條“馬”路。

  這園子本來是鹿苑,在裏面行獵;一六三五年英王查理斯第一纔將它開放,作賽馬和競走之用。後來變成決鬥場。一八五一年第一次萬國博覽會開在這裏,用玻璃和鐵搭蓋的會場;閉會後拆了蓋在別處,專作展覽的處所,便是那有名的水晶宮了。蛇水本沒有,只有六個池子;是十八世紀初葉纔打通的。

  海德公園東南差不多毗連着的,是聖詹姆士公園(St.James’s Park),約有五百六七十畝。本是沮洳的草地,英王亨利第八抽了水,砌了圍牆,改成鹿苑。查理斯第二擴充園址,鋪了路,改爲遊玩的地方;以後一百年裏,便成了倫敦最時髦的散步場。十九世紀初才改造爲現在的公園樣子。有湖,有懸橋;湖裏鵜鶘最多,倚在橋欄上看它們水裏玩兒,可以消遣日子。周圍是白金罕宮,西寺,國會,各部官署,都是最忙碌的所在;倚在橋欄上的人卻能偷閒賞鑑那西寺和國會的戈昔式尖頂的輪廓,也算福氣了。海德公園東北有攝政公園,原也是鹿苑;十九世紀初“攝政王”(後爲英王喬治第四)才修成現在樣子。也有湖,搖的船最好;坐位下有小輪子,可以進退自如,滾來滾去頂好玩兒的。野鴿子野鳥很多,松鼠也不少。松鼠原是動物園那邊放過來的,只幾對罷了;現在卻繁殖起來了。常見些老頭兒帶着食物到園裏來喂麻雀,鴿子,松鼠。這些小東西和人混熟了,大大方方到人手裏來吃食;看去怪親熱的。別的公園裏也有這種人。這似乎比提鳥籠有意思些。

  動物園在攝政園東北犄角上,屬於動物學會,也有了百多年的歷史。蒐集最完備,有動物四千,其中哺乳類八百,鳥類二千四百。去逛的據說每年超過二百萬人。不用問孩子們去的一定不少;他們對於動物比成人親近得多,關切得多。只看見教科書上或字典上的彩色動物圖,就夠捉摸的,不用提實在的東西了。就是成人,可不也願意開開眼,看看沒看過的,山裏來的,海里來的,異域來的,珍禽,奇獸,怪魚?要沒有動物園,或許一輩子和這些東西都見不着面呢。再說像獅子老虎,哪能隨便見面!除非打獵或看馬戲班。但打獵遇着這些,正是拼死活的時候,哪裏來得及玩味它們的生活狀態?馬戲班裏的呢,也只表演些扭捏的玩藝兒,時候又短,又隔得老遠的;那有動物園裏的自然,得看?這還只說的好奇的人;藝術家更可仔細觀察研究,成功新創作,如畫和雕塑,十九世紀以來,用動物爲題材的便不少。近些年電影裏的動物趣味,想來也是這麼培養出來的;不過那卻非動物園所可限了。

  倫敦人對動物園的趣味很大,有的報館專派有動物園的訪員,給園中動物作起居注,並報告新來到的東西;他們的通信有些地方就像童話一樣。去動物園的人最樂意看餵食的時候,也便是動物和人最親近的時候。餵食有時得用外交手腕,譬如魚池吧,若隨手將食撒下去,讓大家來搶,遊得快的,厲害的,不用說佔了便宜,剩下的便該活活餓死了。這當然不公道,那一視同仁的管理人一定不願意的。他得想法子,比方說,分批來喂,那些快的,厲害的,吃完了,便用網將它們攔在一邊,再照料別的。各種動物餵食都有一定鐘點,著名的裴歹克《倫敦指南》便有一節專記這個。孩子們最樂意的還有騎象,騎駱駝(駱駝在倫敦也算異域珍奇)。再有,遊客若能和管理各動物的工人攀談攀談,他們會親切地講這個那個動物的故事給你聽,像傳記的片段一般;那時你再去看他說的那些東西,便更有意思了。

  園裏最好玩兒的事,黑猩猩茶會,白熊洗澡。茶會夏天每日下午五點半舉行,有茶,有牛油麪包。它們會用兩隻前足,學人的樣子。有時“生手”加入,卻往往只用一隻前足,牛油也是它來,麪包也是它來;這種雖是天然,看的人倒好笑了。白熊就是北極熊,從冰天雪地裏來,卻最喜歡夏天;越熱越高興,赤日炎炎的中午,它們能整個兒躺在太陽裏。也愛下水洗澡,身上老是雪白。它們待在熊臺上,有深溝爲界;臺旁有池,洗澡便在池裏。池的一邊,隔着一層玻璃可以看它們載浮載沉的姿勢。但是一冷到華氏表五十度下,就不肯下水,身上的白雪也便慢慢讓塵土封上了。

  非洲南部的企鵝也是人們特別樂意看的。它有一歲半嬰孩這麼大,不會飛,會下水,黑翅膀,灰色胸脯子挺得高高的,昂首緩步,旁若無人。它的特別處就在乎直立着。比鵝大不多少,比鴕鳥,鶴,小得多,可是一直立就有人氣,便當另眼相看了。自然,別的鳥也有直立着的,可是太小了,說不上。企鵝又拙得好,現代裝飾圖案有用它的。只是不耐冷,一到冬天,便沒精打采的了。

  魚房鳥房也特別值得看。魚房分淡水房海水房熱帶房(也是淡水)。屋內黑洞洞的,壁上嵌着一排鏡框似的玻璃,橫長方。每框裏一種魚,在水裏游來游去,都用電燈光照着,像畫。鳥房有兩處,熱帶房裏顏色聲音最豐富,最新鮮;有種上截脆藍下截褐紅的小鳥,不住地飛上飛下,不住地咭咭呱呱,怪可憐見的。

  這個動物園各部分空氣光線都不錯,又有冷室溫室,給動物很周到的設計。只是才二百畝地,實在旋展不開,小東西還罷了,像獅子老虎老是關在屋裏,未免委屈英雄,就是白熊等物雖有特備的臺子,還是局得很;這與鳥籠子也就差得有限了。固然,讓這些動物完全自由,那就無所謂動物園;可是若能給它們較大的自由,讓它們活得比較自然些,看的人豈不更得看些。所以一九二七年上,動物學會又在倫敦西北惠勃司奈得(Whipsnade,Bdefordshire)地方成立了一所動物園,有三千多畝;據說,那些龐然大物自如多了,遊人看起來也痛快多了。

  以上幾個園子都在市內,都在泰晤士河北。河南偏西有個大大有名的邱園(Kew Gardens)。卻在市外了。邱園正名“王家植物園”,世界最重要,最美麗的植物園之一;大一千七百五十畝,栽培的植物在二萬四千種以上。這園子現在歸農部所管,原也是王室的產業,一八四一年捐給國家;從此起手研究經濟植物學和園藝學,便漸漸著名了。他們編印大英帝國植物誌。又移種有用的新植物於帝國境內如西印度羣島的波羅蜜,印度的金雞納霜,都是他們介紹進去的。園中博物院四所;第二所經濟植物學博物院設於一八四八,是歐洲最早的一個。

  但是外行人只能賞識花木風景而已。水仙花最多,四月尾有所謂“水仙花禮拜日”,遊人盛極。溫室裏奇異的花也不少。園裏有什麼好花正開着,門口通告牌上逐日都列着表。暖氣室最大,分三部:喜馬拉耶室養着石楠和山茶,中國石楠也有,小些;中部正面安排着些大鳳尾樹和棕櫚樹;鳳尾樹真大,得仰起脖子看,伸開兩胳膊還不夠它寬的。周圍繞着些時花與灌木之類。另一部是墨西哥室,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

  東南角上一座塔,可不能上;十層,一百五十五尺,造於十八世紀中,那正是中國文化流行歐洲的時候,也許是中國的影響吧。據說還有座小小的孔子廟,但找了半天,沒找着。不遠兒倒有座彩繪的日本牌坊,所謂“敕使門”的,那卻造了不過二十年。從塔下到一個人工的湖有一條柏樹甬道,也有森森之意;可惜樹太細瘦,比起我們中山公園,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所謂“竹園”更可憐,又不多,又不大,也不秀,還趕不上西山大悲庵那些。
Previous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