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楊城郭新揚州

  揚州的園林與我們蘇州的園林,似乎宜兄宜弟,有同氣連枝之雅;在風格上,在佈局上,可說是各擅勝場,各有千秋的。個園是揚州一座歷史悠久的舊園子,聞名已久;我平日愛好園林,因此一到揚州,即忙請文化處長張青萍同志帶同前去觀光。園址是在城內東關街,通過一條小巷,進了側門,就看到一帶重重疊疊的假山,沿着一片水塘矗立在那裏。張同志對於這些假山有一種特別的看法,給它們分作春、夏、秋、冬四個部分。他指着前面入口處的兩旁竹林和一根根的石筍,說這是春的部分,而把竹林的“竹”字劈分爲二,成爲“個個”,個園的名稱,大概就是由此而來的。他又指着左面的一帶太湖石假山,說這些山石帶着熱味,就作爲夏的部分。而連接在一起的黃石假山,石色很像秋季的黃葉,可以作爲秋的部分,瞧上去不是分明帶着肅殺之氣嗎?最後他帶着我到右面盡頭處去,指着一大堆宣石的假山,皚皚一白,活像是雪滿山中的模樣。我識趣地含笑說道:“這不用說,當然是冬的部分了。”張同志點頭稱是,又指着壁上兩個圓形的漏窗,正透露着春的部分的幾株竹子,他得意地說:“您瞧您瞧!春天快到,這裏不是已漏泄了春光嗎?”我笑道:“您這一番唯心論,發人所未發,倒也挺有意思。”

  張同志伴同我在那些假山中間穿行了一週,他要我提些意見。我覺得有好多處曾經新修,不能盡如人意,不是對稱而顯得呆板,就是多餘而有畫蛇添足之嫌;倒是隨意放在水邊的那些石塊,卻很自然而饒有畫意。那一帶黃石假山,是北派的堆法,不易着手,這裏有層次,有曲折,自有它的特點;可惜正面的許多石塊,未免小了一些,而接筍處的水泥過於突出,很爲觸目,使人有百衲衣的瑣碎的感覺。最使我看得滿意的,卻是那一大堆宣石的假山,堆得十分渾成,真如天衣無縫,不見了針線跡;並且石色一白如雪,像崑山石一般可愛。總之,現在我們國內堆疊假山的好手幾等於零,非趕快培養新生力量不可;設計構圖,必須請善畫山水的畫師來幹。假山最好的範本,要算是蘇州環秀山莊的那一座,出清代嘉道年間名家戈裕良手,好在是他懂得“假山真做”的訣竅,拙樸渾厚,簡直是做得像真山一樣。

  爲了要瞻仰市容,出了個園,就一路溜達着。全市已有了兩條柏油大路,十分平坦,拆城以後,就在城牆的基地上造了路,以利交通。在歷年綠化運動中,又平添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街頭花園,利用了街頭巷角的空地,栽種各種花木,有的還用湖石點綴,據說全是居民羣衆搞起來的。萃園招待所的附近,有較大的一片園地,標明五一花圃,佈置得很爲整齊,常有學生在上課下課的前後,到這裏來灌溉打掃,原來這是學生們自己所搞的園地,經常可作勞動鍛鍊的場合。揚州舊有“綠楊城郭”之稱,就足以說明它本來是個綠化的城市,現在全市有了這許多街頭花園,更覺綠化得分外的美麗了。

  瘦西湖是揚州的名勝,也是揚州的驕傲,大概是爲的比杭州的西湖小了一些,因稱瘦西湖。

  揚州的芍藥久已名聞天下,古人詩詞中詠芍藥必及揚州,如宋代王十朋句“千葉揚州種,春深霸衆芳”,元代楊允孚句“揚州簾卷春風裏,曾惜名花第一嬌”等,足見揚州芍藥的出類拔萃,不同凡卉了。在這瘦西湖公園裏,有一個小小的芍藥花壇,種着一二十叢芍藥,這時尚未凋謝,以紫紅帶黑的一種爲最美。據說揚州芍藥,舊有三十多種,現存十多種,最名貴的“金帶圍”尚在人間,目前全揚州花農們所培養的共有一千多叢,已由園林管理處全部收買下來,蔚爲大觀。

  走過一頂小橋,又是一片名爲鳧莊的園地,佔地不大,而佈置楚楚可觀,周遊了一下,就通過一條小徑,踏上五亭橋去。這一座集體式的橋,可說是我國橋樑中的傑作;近年來曾經加以修飾,好像五姊妹並肩玉立,都換上了新裝,雖富麗而並不庸俗。蓮性寺的白塔近在咫尺,倒像是一尊彌勒佛蹲在那裏,對人作憨笑,跟五亭橋相映成趣。附近還有一座釣魚臺,矗立在水中,也給增加了美觀。這一帶是瘦西湖的精華所在,我們在橋上左顧右盼,流連不忍去。

  在蓮性寺吃了一頓豐富的素齋,休息了一會,就坐了遊船,向平山堂進發,在碧琉璃似的湖面上劃去,聽風聽水,其樂陶陶。到了平山堂前,舍舟上岸,進了大門,見兩面入口處的頂上,各有橫額,一面是“文章奧區”,一面是“仙人舊館”,原來這裏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讀書處。那所挺大的堂屋中,也有一個“坐花載月”的橫額,兩旁有幾副楹聯,都斐然可誦,其一雲:“銜遠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送夕陽,迎素月,當春夏之交,草木際天。”其二雲:“雲中辨江樹,花里弄春禽。”其三雲:“曉起憑闌,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頭。”這三副聯各有韻味,耐人咀嚼。壁間有好幾塊書條石,都刻着前人的詩詞,其一是刻的蘇東坡吊歐陽修詞:“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末二句,顯示出他當時的人生觀是消極的。後面另有一堂,名谷林堂,我獨愛門口的一聯:“天地長春,芍藥有情留過客;江山如舊,荷花無恙認吾家。”原來作者姓周,下聯恰合我的口味,不由得想起愛蓮的老祖宗濂溪先生來了。

  庭中有一座石濤和尚塔,頓時引起了我的注意,湊近去看時,見正面的石條上,刻着幾行字:“石濤和尚畫,爲清初大家,墓在平山堂後,今已無考,爰立此塔,以資景仰。”石濤那種大氣磅礴的畫筆,是在我國藝術史中永垂不朽的,可惜他的長眠之地已不知所在,不然,我也要前去獻上一枝花,憑弔一下。

  出了平山堂,舍舟而車,趕往梅花嶺史公祠去。我在中學裏唸書的時候,明代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忠肝義膽,給我的影響很大,念念不忘。這時進了祠堂,瞻仰了他的遺像,肅然起敬。三十年前我第一次來揚時所看到的兩副楹聯:“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還有那“氣壯山河”的四字橫額,都仍好好地掛在那裏,這是我一向背誦得出的。此外,還有兩副銀杏木的楹聯:“自學古賢修靜節,唯應野鶴識高情。”“斗酒縱觀廿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筆力遒勁,都是史公的真跡,而也可以看到他的胸襟。他那封大義凜然的家書的石刻,也依然嵌在壁間,完好如舊。

  第三天的下午,到城南運河旁的寶塔灣去參觀。那邊有一座整修好了的文峯塔,也是揚州古蹟之一。塔共七級八面,平面作八角形,用磚石混合建築而成。它最初起建在明代萬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同時又在塔旁建寺,就叫做文峯寺。清代康熙年間,因地震震落了塔尖,次年由一個姓閔的捐款修葺,安上一個新的,並增高了一丈五尺,修了半年才完工。到得咸豐年間,寺毀,塔也只剩了磚心,後由當地各叢林僧人集合大江南北住持募捐修復。近幾年間塔身有了裂縫,岌岌欲危,市人委爲了保存古文物起見,才把它徹底修好了。當下我們直上塔頂,一開眼界,而這一座美好的綠楊城郭新揚州,也盡收眼底了。

一九五八年六月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2716
阅读量:122
可阅书店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