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棲霞

  棲霞山的紅葉,憧憧心頭已有好多年了。這次偕程小青兄上南京出席會議,等到閉幕之後,便一同去遊了棲霞山。

  南京本有一句俗語,叫作“春牛首,秋棲霞”,就是說春天應該遊牛首山,秋天應該遊棲霞山。因爲棲霞山上有不少的三角楓和闊葉樹,深秋經霜之後,樹葉全都紅了,如火如荼地十分美觀。唐人詩中所謂“霜葉紅於二月花”,確是並不誇張。記得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有一位文友寫信給我說:“秋深了,棲霞山的楓葉仍是異樣的紅,只是紅的色素中已帶了些慘黯的成分,陽光射在葉上,越發反映出一種可怕的顏色。‘丹楓不是尋常色,半是啼痕半血痕’,整個的中國,也已不是尋常的景色,真的半是啼痕半是血痕啊!”可是現在我們走上棲霞山來看紅葉,卻懷着一腔是愉快的心情,所可惜的,霜降節才過,楓葉還沒有全紅,大約還要再過半月,就那紅葉滿山,纔是“秋棲霞”的全盛時代了。

  我們先在棲霞古寺門前看了看那塊用梅花石鑿成的一丈多高的明徵君碑,又看到了碑陰“棲霞”兩個擘窠大字,很爲勁挺,相傳是唐高宗李治的親筆。從寺旁拾級而登,看到了那座創建於隋代而重建於南唐時代的舍利塔,浮雕的四天王像和釋迦八相圖,都是十分精工的。附近一帶的山石,都鑿成了大大小小的佛龕,龕中都是佛像。我最欣賞那座稱爲三聖殿的大佛龕,中供一丈多高的無量壽佛坐像,兩旁有觀音、勢至兩菩薩的立像,寶相莊嚴,不同凡俗。而最足動人觀感的,在一個佛龕中卻並不是佛而是一個石匠,一手執錘,一手執鑿,表現出勞動人民工作時的形象,據說那許多大小佛龕和佛像,全是他一手鑿成的。

  一步步走將上去,見大大小小的佛龕和佛像,更多得不可勝數。據說從齊、樑,以至唐、宋、元、明諸代陸續增鑿增刻,多至七百餘尊,都是依着岩石的高低,散佈在左右上下,號稱千佛,因此定名千佛巖。這裏一片翠綠,全是松樹,與楓樹互相掩映,到了楓樹紅酣的時節,那真變做一個錦繡谷,美不勝收了。

一九五七年十月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776
阅读量:85
可阅书店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