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往往多雨,所以唐人诗中,曾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句。一九五五年自入春以来,分外的多雨,所谓杏花春雨江南,竟做得十足,连杏花也给打坏了。直到清明前二天,才放晴起来,使人胸襟为之一畅。清明那天,苏州市各园林中,游人络绎。虎丘千人石畔,挤得水泄不通。各处扫墓的人也不少。清代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衣冠稽首祖茔前,盘供山神化楮钱。欲觅断魂何处去?棠梨花落雨余天。”这一首诗,也是为扫墓而作的。

  邻儿到我的园子里来,摘了好几枝杨柳,插在他家门上;又做了几个杨柳球,给小姑娘们戴在头上。据老年人说,娘儿们戴了杨柳,可使红颜不老。所以《江震志》称:“清明,男女咸戴杨柳。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吴曼云《江乡节物词》有云:“新火才从竹屋分,绿烟吹作雨纷纷。杨柳最是无情物,也逐春风上鬓云。”他咏的是杭州清明的风俗,正与苏州的风俗相同。

  清代词人陈其年有《清明后一日吴阊道中作》调寄《南乡子》第二体有云:“卷絮搓绵,雪满山头是纸钱。门外桃花墙内女,寻春路,昨日子规啼血处。”又云:“才过清明,东风怯舞不胜情,红袖楼头遥徙倚。垂杨里,阵阵纸鸢扶不起。”前一首是咏的扫墓寻春,而后一首分明是放断鹞了。纸鸢,俗称鹞子,春初每逢晴日,孩子们每以放鹞子为乐。杨韫华《山塘棹歌》有云:“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所谓鹞鞭,是用竹芦粘簧缚在鹞子的背上,遇风喤喤作声,很为动听。我在童年时,也很喜欢这玩意儿。照例放鹞子到清明后为止,称为放断鹞。

  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一说是前三日。洛阳人家每逢寒食日,装万花舆,煮桃花粥。苏州风俗用穱麦苜蓿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以赤豆沙为馅,清香可口,这是祭祖时所不可少的。

  清明日,旧时还有淘井的风俗,大概也是为了要使井水清明之故。据旧籍中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梦中听得高僧参寥朗诵所作新诗,醒后记起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梦中尝问:“火固新了,泉为甚么新?”参寥答道:“只因清明日俗尚淘井,所以泉水也新了。”这淘井的风俗,倒是卫生之道。苏州人家几乎家家有井,可是清明日淘井这回事,却早就没有了。

  宋代名臣范成大归隐苏州石湖,对于乡村节景,都喜发为吟咏,如“石门桃绿清明市,洞口桃花上巳山”“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诸句,读之使人神往。至于《四时田园杂兴》诸作,描写农家乐事,也确是大可一读的。
上一页
作者:周瘦鹃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994
阅读量:144
可阅日刊
Amazon AD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