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雜記

  我在蒙自住過五個月,我的家也在那裏住過兩個月。我現在常常想起這個地方,特別是在人事繁忙的時候。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慣了大城的人,見了蒙自的城圈兒會覺得像玩具似的,正像坐慣了普通火車的人,乍踏上個碧石小火車,會覺得像玩具似的一樣。但是住下來,就漸漸覺得有意思。城裏只有一條大街,不消幾趟就走熟了。書店,文具店,點心店,電筒店,差不多閉了眼可以找到門兒。城外的名勝去處,南湖,湖裏的崧島,軍山,三山公園,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論城裏城外,在路上走,有時候會看不見一個人。整個兒天地彷彿是自己的;自我擴展到無窮遠,無窮大。這教我想起了台州和白馬湖,在那兩處住的時候,也有這種靜味。

  大街上有一家賣糖粥的,帶着賣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乾淨,又便宜,我們聯大師生照顧的特別多。掌櫃是個四川人,姓雷,白髮蒼蒼的。他臉上常掛着微笑,卻並不是巴結顧客的樣兒。他愛點古玩什麼的,每張桌子上,竹器瓷器佔着一半兒;糖粥和粑粑便擺在這些桌子上吃。他家裏還藏着些“精品”,高興的時候,會特地去拿來請顧客賞玩一番。老頭兒有個老伴兒,帶一個夥計,就這麼活着,倒也自得其樂。我們管這個鋪子叫“雷稀飯”,管那掌櫃的也叫這名兒;他的人緣兒是很好的。

  城裏最可注意的是人家的門對兒。這裏許多門對兒都切合着人家的姓。別地方固然也有這麼辦的,但沒有這裏的多。散步的時候邊看邊猜,倒很有意思。但是最多的是抗戰的門對兒。昆明也有,不過按比例說,怕不及蒙自的多;多了,就造成一種氛圍氣,叫在街上走的人不忘記這個時代的這個國家。這似乎也算利用舊形式宣傳抗戰建國,是值得鼓勵的。眼前舊曆年就到了,這種抗戰春聯,大可提倡一下。

  蒙自的正式宣傳工作,除黨部的標語外,教育局的努力,也值得記載。他們將一座舊戲臺改爲演講臺,又每天張貼油印的廣播消息。這都是有益民衆的。他們的經費不多,能夠逐步做去,是很有希望的。他們又幫忙北大的學生辦了一所民衆夜校。報名的非常踊躍,但因爲教師和座位的關係,只收了二百人。夜校辦了兩三個月,學生頗認真,成績相當可觀。那時蒙自的聯大要搬到昆明來,便只得停了。教育局長向我表示很可惜;看他的態度,他說的是真心話。蒙自的民衆相當的樂意接受宣傳。聯大的學生曾經來過一次滅蠅運動。四五月間蒙自蒼蠅真多。有一位朋友在街上笑了一下,一張口便飛進一個去。滅蠅運動之後,街上許多食物鋪子,備了冷布罩子,雖然簡陋,不能不說是進步。鋪子的人常和我們說,“這是你們來了之後纔有的呀。”可見他們是很虛心的。

  蒙自有個火把節,四鄉是在陰曆六月二十四晚上,城裏是二十五晚上。那晚上城裏人家都在門口燒着蘆稈或樹枝,一處處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圍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們手裏更提着爛布浸油的火球兒晃來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靜的城頓然熱鬧起來。這火是光,是熱,是力量,是青年。四鄉地方空闊,都用一棵棵小樹燒;想像着一片茫茫的大黑暗裏涌起一團團的熱火,光景夠雄偉的。四鄉那些夷人,該更享受這個節,他們該更熱烈的跳着叫着罷。這也許是個祓除節,但暗示着生活力的偉大,是個有意義的風俗;在這抗戰時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時期,它的意義更是深厚。

  南湖在冬春兩季水很少,有一半簡直幹得不剩一點二滴兒。但到了夏季,漲得溶溶灩灩的,真是返老還童一般。湖堤上種了成行的由加利樹;高而直的乾子,不差什麼也有“參天”之勢,細而長的葉子,像慣於拂水的垂楊,我一站到堤上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剎海。再加上崧島那一帶田田的荷葉,亭亭的荷花,更像什剎海了。崧島是個好地方,但我看還不如三山公園曲折幽靜。這裏只有三個小土堆兒,幾個樸素小亭兒。可是迴旋起伏,樹木掩映,這兒那兒更點綴着一些石桌石墩之類;看上去也罷,走起來也罷,都讓人有點餘味可以咀嚼似的。這不能不感謝那位李崧軍長。南湖上的路都是他的軍士築的,崧島和軍山也是他重新修整的;而這個小小的公園,更見出他的匠心。這一帶他寫的匾額很多。他自然不是書家,不過筆勢瘦硬,頗有些英氣。

  聯大租借了海關和東方匯理銀行舊址,是蒙自最好的地方。海關裏高大的由加利樹,和一片軟軟的綠草是主要的調子,進了門不但心胸一寬,而且周身覺得潤潤的。樹頭上好些白鷺,和北平太廟裏的“灰鶴”是一類,北方叫做“老等”。那潔白的羽毛,那伶俐的姿態,耐人看,一清早看尤好。在一個角落裏有一條灌木林的甬道,夜裏月光從葉縫裏篩下來,該是頂有趣的。另一個角落長着些芒果樹和木瓜樹,可惜太陽力量不夠,果實結得不肥,但沾着點熱帶味,也叫人高興。銀行裏花多,遍地的顏色,隨時都有,不寂寞。最豔麗的要數葉子花。花是濁濃的紫,脈絡分明活像葉,一叢叢的,一片片的,真是“濃得化不開”。花開的時候真久。我們四月裏去,它就開了,八月裏走,它還沒謝呢。

原載於1939年4月30日《新雲南》第三期

Previous
Author:朱自清
Type:散文
Total Words:1941
Read Coun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