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中的一個文化堡壘

  我昨天和諸位談過了“故事的象徵”,現在要在這一個觀點之下來談逆流中的一個文化堡壘。在逆流中被摧殘的文化堡壘,有書店、報館、通迅社及其他文化團體。我現在所要談的只是許多被摧殘的文化堡壘中的一個,這一則因了它可供作一個代表性的例子,二則因爲對於這個文化堡壘,我也是親自參加的一分子,它被摧殘的整個過程,是我所完全熟悉的。

  我們要說的這個文化堡壘,就是具有十六年光輝歷史的生活書店。關於生活書店,在我所著的《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一書中可以詳細知道,該書中的附錄“生活史話”,對於該店的歷史,尤有詳盡的敘述,所以我在這裏對於該店的歷史不必有所贅述。我所要扼要提及的只是關於這幾點:(一)生活書店的精神何在?(二)生活書店在抗戰期間貢獻了什麼?(三)生活書店被摧殘的經過;(四)摧殘生活書店究竟用了什麼藉口?(五)援救無效的經過。

  生活書店是有着苦幹的精神——爲文化事業而艱苦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全體三百左右的工作幹部所同具的,是十六年來始終一貫的。由這集團的苦幹精神和長時期的苦幹,才產生了中國文化界一支偉大的生力軍。生活書店不是任何個人藉以牟利的私產,是全體同事以勞作所得共同投資的文化事業機關,全體同事自理事會主席、總經理至練習生,都是以勞作換得薪水,自食其力,沒有一個人於勞作換得的薪水之外,有任何不勞而獲的享受。十六年來,所有盈餘都滾存加入事業費,連些微的股息都分不到。經濟完全公開,每年都有會計師查賬證明。由這種完全爲文化事業苦幹而沒有任何個人藉以圖謀私利,所以能由極小的規模,極微的資金,純由自力更生的力量,由上海一隅之地,逐漸擴充到分支店共達五十五處之多,遍及於十四省。經濟完全公開及爲事業而苦幹的精神,使每一個同事都把文化事業作爲唯一的對象而不怕艱苦,不辭辛勞,只求對中國的文化有所貢獻。我們內部長時期的含辛茹苦,只有自己深切知道,有非外人所有盡悉的。例如國軍自淞滬撤退之後,我們的大部分幹部有疏散到內地各據點繼續工作之必要,但是有限資金幾全爲存貨,同事盤費無着,焦灼萬狀,幸虧臨時做了一筆紙生意,賺得三千元,才於萬分急迫中勉強疏散。往內地建立工作據點的同事,號稱“經理”,實際上等於流亡。因交通擁擠,曾有同事乘船被擠得落下水去,勉強獲救,得全生命。有同事因經濟苦窘,登岸後即在碼頭上露宿一宵,然後努力建立新的工作據點,執行“經理”職務。他們所以能有這樣苦幹的精神,是深刻明瞭他們的勤苦不是爲任何少數人謀利,而是爲中國的文化事業奮鬥。

  生活書店有着合作的精神,這種精神之所由來,是由於該店管理採用了民主集中的原則。我們主張民主政治,在我們所努力的文化事業中,也儘可能採用了民主集中的優點。該店領導整個事業的最高機構是由全體同事選舉出來的理事會,處理人事的最高機構是由全體同事選舉出來的人事委員會。整個事業的大政方針,重要原則,以及處理人事的規章,都是由代表全體公意的領導機構議決後,交由有關的負責人切實執行。任何一個同事有意見,都有貢獻的機會,對於公共的決議,都有服從的義務,對於執行的情形及結果,都有督促及詢問的權利。由此造成集體的管理,民主的紀律,使每一個同事都把店務視爲自己的事情,都對店的事業關切。當前年“五三”“五四”陪都遭到敵機殘酷轟炸的時候,我們的店已近火焰,當時雖出重資僱工搬移,亦無人受僱,全體同事自動搬移公物及貨物至安全地點,使店沒有受到一點損失,這種共患難同甘苦的精神,就是出自集體管理及民主紀律之賜。

  鄒韜奮散文逆流中的一個文化堡壘“生活精神”可在“生活史話”中得知其詳,我在本文只撮舉最重要的二點:即苦幹和合作的精神,並說明這兩種精神之所由來。但是出人意外的是後來生活書店的遭難,這兩種精神卻成爲被人造謠陷害的根源。這是後話,且聽下回分解。

(原載1941年6月8日香港《華商報》)

Previous
Author:鄒韜奮
Type:散文
Total Words:1549
Read Coun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