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记

  按《史记》及《吴越春秋》,自禹治水已后,分定九州,《禹贡》扬州之域,吴国四至:东亘沧溟,西连荆郢,南括越表,北临大江,盖吴国之本界也。今郡在京师东南三千一百九十里,当磨蝎斗牛之位列,婺女星之分野。从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至汉顺帝永建四年,有山阴县人殷重献策于帝,请分江置两浙,诏司空王袭封,从钱唐江中分,向东为会稽郡,向西为吴郡。至陈朝贞明元年,改为吴州。隋文帝开皇九年,改郡邑至横山东,新立城郭(一云隋开皇十三年,却为苏州)。唐武德七年,移新州,却复旧址,升为望,管县七、乡一百九十四、户一十四万三(本作二。)千二(当作三)百六十一。税茶盐酒等钱六十九万二千八百八十五贯七十六文。



  吴县九万九千九百六十三贯七十三文。



  长洲县九万八千五百七十六贯五百七十六文。



  嘉兴县一十七万八千七十六贯一百二十文。



  昆山县一十万九千五百三贯七百三十八文。



  常熟县九万七百五十贯七百七十四文。



  华亭县七万二千一百八十二贯四百三十一文。



  海盐县四万六千五百八十一贯五十八文。



  续添



  吴江县三万六千二百六十九贯一百文。



  使司割隶酱菜钱一十万七千七百二十贯二百四(作二)十六(作八)文。



  留苏州军事酱菜衣粮等钱一十七万八千三百四十九贯九十八文(当作九百二文)



  团练使军资等三十万六(当作七)千八百三十贯文,送纳上都。



  地名甄胃,水名通波,城号阖闾,台曰姑苏,隩壤千里,是号全吴。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历生子昌,有圣瑞。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采药,乃奔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让季历。子昌立,是为西伯,即文王也。吴人义泰伯,归之为王。泰伯三让弟仲雍,仲雍立,号勾吴(所居地名)。卒葬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而仲雍立,仲雍生季简,季简生释达,释达生固章,固章卒。其后至寿梦,始别筑城,为宫室于平门西北二里。自泰伯至寿梦十九世。寿梦生四子:长诸樊、次余祭、次余昧、次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札让不可,乃立诸樊。诸樊卒,吴人固立札,札弃室而耕之野乃止。封札延陵季子,而余祭立。四年吴使季子行聘诸国。余祭卒,授弟,季子让,逃去。余昧之子曰僚立,为诸樊之子公子光所弑,在位十三年。僚好炙鱼,非专诸炙不食。诸樊之子光潜以百金,令专诸进鱼上僚,置匕首于炙鱼中剌僚死。子光篡立,是为阖闾。王又令刺客要离袖剑,杀吴公子庆忌,即王僚子也。季子历三年回,闻僚被杀,乃匍匐往其坟号哭。于是子光谢过于季子,季子曰:“苟先君无废祀,民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哀死事主,以待天命耳。”



  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都赋》云“通门二八,水道六衢”是也。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不开东门者,为绝越之故也。



  阊门,亦号破楚门。吴伐楚,大军从此门出。陆机诗曰:“阊门势嵯峨,飞阁跨通波。”又孔子登山,望东吴阊门叹曰:“吴门有白气如练。”今置曳练坊及望舒坊因此。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石碑见存。出太湖等道水陆二路,今陆废。门南三里,有储城,越(疑作吴)王贮粮处。十五里有鱼城,越王养鱼处。门西五里有越来溪。



  盘门,古作蟠门,尝刻木作蟠龙,以此镇越。又云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又云吴大帝蟠龙,故名。门内有武烈大帝庙,在祀典。东北二里有后汉破虏将军孙坚坟,又有讨虏将军孙策坟。



  蛇门,南面有陆无水,春申君造以御越军。在已地,以属蛇,因号蛇门。前汉梅福字子贞,为南昌尉,避王莽乱政,称得仙,弃妻子,易姓名。有人见福隐市卒,即此门也。



  匠门,又名干将门。东南水陆二路,今陆路废。出海道通大莱沿松江下沪渎阖闾使干将于此铸剑,材五山之精,合五金之英,使童女三百人祭炉神,鼓橐,金银不销,铁汁不下。其妻莫邪曰:“铁汁不下,宁有计?”干将曰:“先师欧冶铸剑之颖不销,亲铄耳,以然成物吾何难哉!可女人聘炉神,当得之。”莫耶闻语,投入炉中,铁汁出,遂成二剑。雄号干将,作龟文;雌号莫耶,鳗文。余铸得三千,并号作龟文剑。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而藏雌剑。时时悲鸣,忆其雄也。门南三里有葑门、赤门,有赤栏将军坟在蛇门东,陆无水道,故名赤门。东南角又有鲂鱮门,吴曾鲂裩见,因号,并非八门之数也。娄门本号疁门,东南,秦时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东南二里有汉吴郡太守朱梁坟,本名赵,避后汉和帝讳,改为梁,今吴郡朱氏皆梁之后。塘北有顾三老坟,见存。



  齐门,北通毗陵。昔齐景公女聘吴太子终累,阖闾长子、夫差兄也。齐女丧夫,每思家国,因号齐门。后葬常熟海隅山东南岭,与仲雍、固章等坟相近。葬毕,化白龙冲天而去,今号为母冢坟。门东二里有庐江太守关臻坟。



  平门,北面有水陆通毗陵。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东北三里,有殷贤臣申公巫咸坟,亦号巫门。西北二里有吴偏将军孙武坟。西北三里有酱醋城,汉刘濞筑。东北三里有颍川太守陆宏坟。



  吴县,在望下,秦始皇二十六年置。汉王莽改秦德县。陈贞明元年,后主复为吴县。隋开皇九年,越国公杨素移郡及县于横山东五里。今复移城内,管乡三十、户三万五千三百六十一、坊三十。



  吴公子庆忌坟,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今呼庆坟。



  步骘坟,在县东北三里。骘仕吴为骠骑将军,代陆逊为丞相,有石碑,见存临顿桥西南。



  周瑜坟,在县东二里。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仕吴大将军、南郡太守。美姿貌,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及孙权称号,谓公卿曰:“非周公瑾不帝矣。”瑜少精思音乐.虽三爵之后乐有阙误,必知之,则回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顾野王坟,在横山东,平陆地,遗言不起坟。野王字休伦,仕陈武帝,为门下侍郎。博综群书,广搜经籍,撰梁《瑞应图》七十卷、《御览》三百六十卷、宫人各念一卷。常随驾行,内人谓之“著脚《御览》。”



  姑苏台,在吴县西南三十五里。阖闾造,经营九年始成。其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外,作九曲路以登之。射台在吴县横山安平里。



  鸭城,在吴县东南二十里。匠门外沙里中。城东五里有豨坟,是吴王畜猪之所。东二里有豆园,吴王养马处。又有鸡陂,阖闾置豆园在陂东。



  织里,今织里桥,在丽娃乡,俗呼失履桥、利娃乡,讹也。



  澹台湖,在吴县东南十里。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宅陷为湖,湖侧有坟。



  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之处。凿湖池,置苑囿,故今有苑桥之名。



  蔡经宅,在吴县西北五十步。经,后汉人,有道术,炼大丹,服菖蒲,得仙。今蔡仙乡即其隐处也。



  冯驩宅,在吴县东北二里五十步。驩,平原君门下客,今有弹铗巷。其坟在侧,石碑见存。



  长洲县望在郡下,贞观七年,分吴县界,以苑为名。地名茂苑,水名仙山乡。东一百里有秦时古疁,王莽改为娄县。北三里有甪溪,广八里,深四丈,西入太湖。北四十二里有湖,广四里,深三丈。县北二十七里有岑陂、夏驾陂、马的陂(吴囤古有此)。管坊三十、乡三十、户二万三千七百。



  华池,在长洲县大云乡安昌里。



  华林园,在长洲县华林桥。



  南宫城,在长洲县干将乡长乐里。



  嘉兴县,本号长水县,在郡南一百四十三里。周敬王十年置,在谷口湖。秦始皇二十六年重移,改由拳县。景龙二年嘉禾野生,改嘉禾县。吴赤乌五年,避吴王太子名,改嘉兴县。前有晋妓钱唐苏小小墓。东五里有天心池。二里有会稽太守朱买臣坟。西五百步有晋兵部尚书徐恬宅,舍为灵光寺。县北三十里有隽里池,是吴越战敌处。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越绝书》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东二十五里有长谷亭,入华亭县。西北行七十里,有震泽。今升县望,管乡五十、户一万七千五十四。



  昆山县,在郡东七十里,地名全吴,水名新阳。贞观十三年分,在吴县东置。县东南一百九十步,有晋将军袁山松城,隆安二年筑。时为吴郡太守,以御孙恩军,在沪渎池滨,半毁江中。山松能楷书,梁武帝评其书云:“山松书如深山道者,见人便欲缩退。”卒赠司空将军,葬横山东二里。会昌四年升县,管乡二十四、户一万三千九百八十一。



  常熟县,在郡北一百里。晋建安二年,分吴县海虞置,本号海虞县,至唐贞观九年改常熟县。北一百九十步有孔子弟子言偃宅,中有圣井,阔三尺,深十丈,傍有盟。(即坛也。)盟北百步有浣纱石,可方四丈。县北二里有海虞山,仲雍、固章并葬山东岭上。阖闾三子,长曰终累,婚齐女,蚤亡,亦葬此山。山有二洞穴,穴侧有石坛,周回六十丈。山东二里有石室,太公吕望避纣之处。山西北三里有越王勾践庙,郭西二里有夫差庙,拆姑苏台造。管乡二十四、户一万三干八百二十。



  华亭县,在郡东一百六十里,地名云间,水名谷水。天宝五年置。盖晋元假吴华亭侯陆逊宅造池亭华朋,故名。有陆逊、陆机、陆瑁三坟,在东南二十五里横山中。有鹤鸣、鹤唳、玄鹤。管乡二十二、户一万二千七百八十。



  海盐县,在郡东南二百二十里,地名殷水,水名福见。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陷为柘湖,又改武元县。湖为当湖。隆安五年改东武洲,移在故邑上。咸康七年,改御越,复号海盐县。陈贞明元年割属盐官。广德七年隶归嘉兴。景龙二年重置。先天二年废。开元五年刺史张廷珪奏请重置。县东十一里有晋穆公、何皇后宅。十五里有公孙梃、陈开疆、顾冶子三坟,俱事齐景公,勇烈有功,于景公。为晏子佞以桃二颗令言功,三人同日而死,葬于此。县东南三十里有秦柱山,有五百童女避秦始皇难于此,后并得仙。县西五里有会稽山,是陆华兄弟寻金牛之处。管乡一十五、户一万三千二百。会昌四年升为县。



  虎丘山,避唐太祖讳改为武丘,又名海涌山。在吴县西北九里二百步。阖闾葬此山中。发五郡之人作冢,铜椁三重,水银灌体,金银为坑。《史记》云:“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冢,取土临湖。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吴越春秋》云:“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王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遗迹尚存)。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于今虎疁,唐讳虎,钱氏讳疁,改为浒墅。剑无复获,乃陷成池,古号“剑池”。池傍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其山本晋司徒王珣与弟司空王珉之别墅。咸和二年舍山为东西二寺,立祠于山。寺侧有贞娘墓,吴国之佳丽也。行客才子,多题诗墓上。有举子镡铢作诗一绝,其后人稍稍息笔。



  花山,在吴县西三十里。其山蓊郁幽邃。晋太康二年生千叶石莲花,因名。山东二里有胥葬亭,吴王阖闾置。亭东二里有馆娃宫,吴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今灵岩山是也。晋太尉陆玩舍宅置寺,宫傍有石鼓,大三十围。《吴志》云:“其鼓有兵则鸣。”晋隆安二年,贼孙恩作乱,鼓鸣。山上有池,旱亦不涸,中有莼甚美,夏食之则去热,吴中以为佳品。



  支硎山,在吴县西十五里。晋支遁,字道林,尝隐于此山,后得道,乘白马升云而去。山中有寺号曰“报恩”,梁武帝置。



  岝崿山,在吴县西十二里。吴王僚葬此山中。有寺号“思益”,梁天监二年置。



  余杭山,又名四飞山,在吴县西三十里。有汉豫章太守陆烈坟。东二里有汉山阴县令陆寂坟。山有白土如玉,甚光润,吴中每年取以充贡,号曰“石脂”,亦曰“白垩”、“白垩”。东三里有夫差义子坟十八所。



  横山,又名据湖山,在吴县西南十六里。中有朱植坟及晋门下侍郎陆云公坟。



  鸡笼山,在吴县西三十里。以形似鸡笼,因名。晋太康二年,司空陆玩,葬此山,掘地得石凤飞去,今凤凰墩是也。陆玩字君瑶,为左仆射。苏峻之难,与兄晔随帝在石头城,以晔、玩吴民之望,不敢加逼迁。既登公辅,尝叹息谓宾客曰:“我为三公,是天下无人。”其谦抑若是。疾薨,以佐命之勋,特置七十家守坟。子纳,字祖言(讷,玩之弟。子纳,误也),清操绝俗,不改素业,为吴兴守。至郡,不受俸禄。征讨大都督谢安诣讷,殊无供办,茶果清谈而退。终尚书令。亦葬此山。



  升卑犹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吴太宰嚭所葬。嚭,楚伯州犁之孙。楚诛伯州犁,奔吴,吴以为大夫。谗佞夫差而诛子胥,后勾践灭吴诛嚭,以其不忠也。



  女坟湖,在吴县西北六里。《越绝书》曰:“夫差小女字幼玉,见父无道,轻士重色,其国必危,遂愿与书生韩重为偶。不果,结怨而死。夫差思痛之,金棺铜椁,葬阊门外。其女化形而歌曰:‘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既高飞,罗当奈何?志欲从君,谗言孔多。悲怨成疾,殁身黄坡。’”又赵晔《吴越春秋》云:“阖闾有女哀(爱),怨王先食蒸鱼,乃自杀。王痛之,厚葬于阊门外。其女化为白鹤,舞于吴市,千万人随观之。后陷成湖,今号女坟湖。”流杯亭在女坟湖西二百步,阖闾三月三日泛舟游赏之处。



  太湖,按《汉书志》云:“尔雅《释地》(十薮)曰:‘吴越之间有具区。’”郭璞云:“今吴县西南太湖,即震泽也。中有包山,去县一百三十里,其山高七十丈,周回四百里,下有洞庭穴,潜行水底,无所不通,号为地脉。又有大小二雷山”。按《越绝书》曰:“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亦曰五湖。”虞翻云:“太湖有五道之别,故谓之五湖”。《国语》曰:“吴越战于五湖。”在笠泽,一湖耳。张勃《吴录》云:“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以五湖为名。”周处《风土记》曰:“舜渔泽之所也。”《扬州记》曰:“太湖一名震泽,一名洞庭,今湖中包山有石穴,其深莫知其极。即十大洞天之第九,林屋洞天也。”《洞庭山记》曰:“洞庭有二穴,东南入洞,幽邃莫测。昔阖闾使令威丈人寻洞,秉烛昼夜而行,继七十日不穷而返。启王曰:‘初入,洞口狭隘,伛偻而入,约数里,忽遇一石室,可高二丈,常垂津液。’内有石床枕砚,石几上有素书三卷,持回。上于阖闾不识,乃请孔子辩之。孔子曰:‘此夏禹之书,并神仙之事,言大道也。’王又令再入,经二十日却返,云:‘不似前也。唯上闻风水波涛,又有异虫,挠人扑火,石燕蝙蝠大如鸟,前去不得。’丈人姓毛,名苌,号曰毛公。今洞庭有毛公宅,石室并坛存焉。”



  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泽。《左传》曰:“越伐吴,御之笠泽。”其江之源,连接太湖。一江东南流五十里,入小湖。一江东北二百六十里,入于海。一江西南流,入震泽。此三江之口也。咸仲云:“松,容也。容裔之貌。”《尚书》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晋张翰仕齐王冏,在京师见秋风起,思松江鲈鱼鲙,遂命驾东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卒葬横山东五里。



  唐曹恭王庙,在松江。恭王,太宗第十四子。调露元年则天皇后出为苏州刺史。



  百口桥,后汉郡人顾训家有百口,五世同居,乡人效之,共议近宅造百口桥,以彰孝义也。



  乘鱼桥,在交让渎。郡人丁法海与琴高友善,高世不仕,共营东皋之田,时岁大稔,二人共行田畔,忽见一大鲤,鱼长可丈余,一角两足双翼,舞于高田。法海试上鱼背,静然不动,良久遂下。请高登鱼背,乃举翼飞腾,冲天而去。



  琴高宅,在交让渎法海寺西五十步。法海寺,济阳丁法海舍宅所置。法海,盖丁令威之裔。殿宇浮图下有令威炼丹井也。



  皋桥,在吴县北三里有五十步。汉议郎皋伯通字奉乡所居,因名。伯通卒,葬胥门西二百步,号伯通墩。高土梁鸿隐居伯通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舍于家。鸿潜闭门,著书十余篇,疾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君葬子嬴、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乃卒。伯通等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伯鸾清高,宜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都亭桥,寿梦于此置都驿,招四方贤客。基址见存。



  炭渚桥,吴时海渚通源,后沙涨为陆,基址见存。



  定跨桥,阖闾于行苑内置游赏之处。基址见存。



  重玄寺,梁卫尉卿陆僧瓒,天监二年旦暮见住宅有瑞云重重覆之,遂奏请舍宅为重云寺。台省误写为重玄,时赐大梁广德重玄寺。



  乾元寺,晋高士戴颙舍宅置。乾元初,苏州节度采访使郑桂清书额,奉敕依年号为乾元寺。



  通玄寺,吴大帝孙权吴夫人舍宅置。晋建兴二年郡东南二百六十里有沪渎,渔人夜见海上光明,照水彻天。明日,睹二石神像浮水上。众言曰:“水神也。”以三牲日祝迎之。像背身泛流而去。时郡有信士朱应及东陵寺尼,率众,香花钟磬,入海迎之,载入郡城。像至通玄寺前,诸寺竞争,数目人牵拽不动。众议玄(云)像应居此寺。言毕,数人舁试,像乃轻举。便登宝殿,神验屡彰,光明七日七夜不绝。梁简文帝制《石佛碑》曰有迦叶佛、维卫佛,梵字,刻于像背。唐东宫长史陆东之书碑。载初九年,则天皇后遣使送珊瑚镜一面、钵一副,宣赐供养,兼改通玄寺为重云寺。开元五年,兼赐金鱼字额。旧通玄寺移盐官县东四十里鲍郎市。其后像失一躯,后人造一躯以并之。



  龙光寺,梁天监二年,金紫光禄大夫陆杲字明霞舍宅置。陆柬之书额。



  永定寺,梁天监三年,苏州刺史吴郡顾彦先舍宅置。陆鸿渐书额。



  宴圣寺,梁天监三年,司徒沈长史吴郡张融舍宅置。右卫翊陆彦远书额。



  禅房寺,宋建武元年,苏州刺史张岱舍宅置。吴郡陆曾书额。



  流水寺,吴郡陆襄舍宅置。三殿三楼,高僧清闲建。吴郡县令田业伯叶书额。



  唐慈寺,宋建武元年,高士将军舍宅置。



  朱明寺,晋隆安二年,郡人朱明,孝义立身而家大富。与弟同居,弟妻言树坏,欲弃兄异居。明知弟意,乃以金帛余谷尽给与弟,唯留空宅。忽一夕狂风骤雨,悉吹财帛还归明宅。弟与妻羞见乡里,自尽。明乃舍宅为寺,号朱明寺。



  般若台,晋穆侯何曾置。内有水池石桥,铜像一躯,高一丈六尺。高士戴颙建。唐景龙二年有神光现,数日不歇,奉敕改神景寺。东北有般若桥,因寺而名。



  崇福寺,梁天监三年,武帝置。周朝废之。宝应元年重置。



  龙兴寺,则天皇后置。御书额八方。开元五年再兴此寺,刺史张廷珪模勒御书于碑。



  慈悲寺,齐永明二年吴人薛昙舍宅置。宋周昙卒,遗言迁其灵枢于殿下。



  陆卿寺,梁庄舍宅置。



  崇善、王芝二观,并天监二年置。



  古馆八所:



  全吴 通波 龙门 临顿 升羽(带城桥二百步) 乌鹊(在郡南高桥)江风(渴马港是) 夷亭(养鱼之亭)



  古坊六十所:



  通波 三让 水浮 阖闾 坤维 馆娃 调啁 平权 金风 南宫 通关盍簪 吴越 白贲 南记 长干 望馆 曳练 苌楚 处暑 常县 白华 即次甘节 吴渝 洊雷 义和 噬嗑



  嘉鱼 陋烛



  已上三十坊在吴县。



  迁善 旌孝 儒教 绣衣 太玄 黄鹂 玉铉 布德 立义 孙君 青阳建善 从义 迎春 载耜 开水 丽泽 释菜 和令 夷则 南政 仲吕 必大豸冠 八貂 同仁 天宫 布农 富春 循陔



  已上三十坊在长洲县。



  周太王三子,长曰泰伯,次曰仲雍,次曰季历。季历贤而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于季历焉。周与吴皆后稷之后,姓姬氏。吴国泰伯在位四十九年,无子,弟仲雍立。



  周繇王在位三十七年(子熊遂立之)。



  熊遂在位四十九年(子早轸立之)。



  早轸在位五十九年(子款吾立之)。



  款吾在位三十八年(子兄夷处立之)。



  夷处在位三十九年(侄璧羽立之)。



  璧羽在位三十六年(子齐玄立之)。



  齐玄在位五十年(予柯卢立之)。



  柯卢在位二十七年(弟柯转立之)。



  柯转在位二十四年(子娇夷立之)。



  娇夷在位二十四年(侄鸱夷立之)。



  鸱夷在位三十年(子界嗣立之)。



  界嗣在位三十五年(子知济立之)。



  知济在位二十七年(子诸樊立之)。



  余济在位十七年(弟余昧立之)。



  余昧在位二十一年(子僚立之)。



  子僚在位十三年(堂弟子光立之)。



  子光在位二十年(子光,诸樊之子,杀僚篡位,号阖闾,子夫差立之)。



  夫差在位二十三年(为越王句践所杀,国灭)。



  已上计二十五王,治国总六百二十四年。



  罗城,作亚字形,周敬王六年丁亥造。至今唐乾符三年丙申,凡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其城南北长十二里,东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苏州名标十望,地号六雄,七县八门,皆通水陆。郡郭三百余巷。吴、长二县,古坊六十,虹桥三百有余。地广人繁,民多殷富。古踪灵迹,实异事。后因王郢叛乱罗城,乃以重修。今姑纂成图画,以俟后来者添修矣。



 



后集



  前记皆书传所载,虽略而具典。自唐王郢叛乱,市邑废毁,刺史张抟重修罗城,并古今所创诸县乡坊庙、山茔坟墓、桥梁寺观、圣贤灵迹,或传记无闻,或废兴不一,今采摘县录,据《图经》,选其确实者,列于卷后。



  吴江县,梁开平三年钱氏奏请于松江置。嘉兴、海盐二县,晋天福四年置,为秀州。



  平江军,太平兴国二年,钱氏改号。



  永昌北仓,在子城西北六里五十步。



  西仓,在子城西一百八十步。



  茭草场,在子城西三里。



  商税务,在子城西三里一百八十步。



  茶盐务,在子城河西五步。



  都酒务,在子城南二十步。



  崇节宫,在子城东三里二十步。



  水军第一指挥,在州西六里二十步。



  水军第二指挥,在州北六里二十步。



  牢城,在州西南二里二步。



  清务指挥,在州西南二里二步。



  宣毅第十九指挥,在州西南三里二十步。



  吴县城,地名姑苏,水名震泽,境东西一百五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长洲县,境东西一百十一里,南北九十里。



  昆山县,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常熟县,境东西九十里,南北一百里。



  吴江县,境东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吴县二十都:



  吴门 利娃 永安 履仁 凤凰 灵岩 横山 太平 吴苑 至德 胥台南宫 西华 洞庭 长寿 蔡仙 姑苏 震泽 长山 遵礼



  长洲县二十都:



  上元 乐安 凤池 清波 道义 大云 东吴武丘 吴宫 陈公 苏台 金鹅 习义 依仁 儒教 尹山 彭华(旧名徐杭) 益地 东吴 下乡



  昆山县十四都:



  朱塘 积善 金吴 款水 永安 武元 安亭 临江 湖川 春申 惠安醋塘 新安 王乐



  常熟县十二都:



  积善 开元 太平 感化 南砂 崇素 端委 归政 双凤 思政 郭行升平



  吴江县五乡:



  源澄 震泽 感化 久咏 范隅



  社坛并风伯雨师坛,并在吴县西南五里。



  吴县洞庭镇,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社下镇,在西八里。



  木渎镇,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神景宫,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太湖中。唐乾符二年置。



  洞庭宫,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唐开成二年置。



  上真宫,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唐至德二年置。



  洞庭华严院,在县西南七十里。梁天监二年置。



  洞庭弥勒院,在县西南一百里。唐乾符二年置。



  洞庭小湖院,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梁大同二年置。



  洞庭兴福院,在县西南七十里。唐乾符元年置。



  洞庭上方院,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唐会昌六年置。



  林屋洞天,在洞庭西山,幽邃奇绝,乃真仙出洞府,据《仙经》,人间三十六洞天,其知者十,林屋,第九洞天也。今皆羽客居之,好道之士,常所游览,时有遇焉。



  洞庭水月院,在县西南一百里。梁天监四年置。



  四无量寺,在县西七十里。唐大中元年置。



  天平寺,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唐宝历二年置。



  昭明寺,在县西五十里。古名昭王寺,梁天监二年昭明太子置。



  楞伽寺,在县西南二里。梁天监二年置。



  光福寺,在县西北七十里。梁天监二年置。



  天宫寺,在县西南四十里。梁天监二年置。



  宝华寺,在县西南三十里。梁天监二年置。旧名宝林院,含面和尚住持,以锡卓地为井,祥符中改智显院。



  明因院,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晋天福九年置,后改为荐福院。



  宝积院,在县西南二十里。隋大业四年置,为塔院。



  翠峰院,在县西南七十里。唐咸通十六年置。



  景德寺,在县西北一里三十步。晋咸和二年,献穆公王珣弟珉舍宅建。



  雍熙寺,在县北十步。梁天监二年置。旧名流水、法水等寺,后于雍熙中失火烧毁,遂改今名。



  瑞光寺,在县西南四里。开宝九年置,旧名普济院。



  西竺寺,在县西南一里六十七步。唐大中八年处州人马厚舍宅为马禅寺。晋天福八年钱氏改保寿院。祥符中改今额。



  桥梁一十九所:



  乐桥 饮马 孙老 渡僧 升平 白显 太平 市曹 三太尉黄牛坊 憩桥小市 张广 普济 泰伯庙 杉渎 西馆 金师堂



  续添桥梁:



  吉利 成家 渡子 龙兴寺 积善 三板 马禅寺 白□ 剪金 过军 雍熙寺后 丝行 吴县东 吴县西 乌盆 艇船 皋桥 朱明寺 鱼行 女寇子院开元寺 梅家 查家 乌鹊 盘门里庙 雁门 朱勔宅前景德寺 蒋侍郎 卢提刑 陆侍郎 雍熙寺西



  长洲县,大元元贞元年,董总管移于平桥北衙东府前。吴县亦然(旧址立夫子堂)。



  天庆观,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步。唐开元中置,为开元观。至道中改玉清道观。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额。大元元贞元年,改玄妙观。



  报恩寺,在县西北一里半。吴赤乌二年置,后废。周显德二年重置。



  寿宁万岁院,在县东一里半。唐咸通二年改为般若院。



  天宫院,在县东北五十步。唐景福元年置,为武平院。祥符中,改今额。



  明觉禅院,在县东南一里半。唐大中五年置。



  镇国院,后废。梁乾化四年钱氏置。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额。



  灵鹫院,在县北三百步。梁乾化三年,钱氏改为永光院。祥符改今额。



  广化寺,在县西。梁贞明二年钱氏置,为崇吴院。祥符二年,改今额。



  万寿禅院,在县东南一里半。梁为安国禅院,唐长寿二年改为长寿院。乾祐元年重修。祥符三年,改今额。



  大中祥符尼寺,在县西北一里半。梁天监二年置,后废。梁龙德二年复置,为福田寺。传法尼寺,在县西一里,唐大中五年置,后废。梁乾化六年重置,为禅兴寺。祥符二年,改今额。



  宁国尼寺,在县西南一里五十步。建隆二年置,为永安院。祥符二年,改今额。



  仁王寺,在县东南一里。唐天福四年奏置,为安吴院。祥符二年,改今额。



  永福尼院,在县南一百六十步。唐咸通年置。



  资寿尼禅院,在县东南三百步。晋天福三年置。



  妙严尼禅院,在县西五十步。太平兴国元年置。



  半塘法华院,在县西北七里十步。东晋时置。



  续添桥梁:



  顾家 将家 乘鱼 大郎 子城 后长洲县东 天宫寺 张香徐鲤鱼 南仓广化寺后 阮桥 承天寺后寺前 竹隔 船舫 北寺东 筱桥 板桥 徐贵子宁国寺 茭荐 通利 乐安 禅兴寺 仰家 天庆观 红炉子 百口 蒋军 李师堂 周太保 张马步 鹅鸭 宝积寺 草鞋 灵鹫寺 周通 华家 华桥 程桥 望信 吴王金母 阎桥 黄土塔 带城 马津 草桥 醋坊 临顿 州前平桥至道 新桥 甫桥



  昆山县,景德寺,在县西南二百五十步。晋咸和二年置。旧名宝马寺。景德二年,改今额。



  慧聚寺,在县西北三里。梁天监十年置。初慧向法师居石室,忽神人见前,请助千工建寺,是夜风雨暴作如(阙)出声,诘旦视,山已成阶陛矣。后寺不日而成。唐大中七年重修,内有弥勒阁,殿柱四壁有张僧繇画龙,仿佛存焉。



  慧严禅院,在县东三百步。梁开平三年置,为昆福禅院。贞明五年重修。本朝(阙)年改今额。



  能仁禅院,在县东三十五里。唐天祐二年置。后长兴三年,改德义院。祥符中改今额。



  方泰寺,在县东七十里。唐大中三年置,后废。天福三年增。



  南祥禅院,在县东一百十里。唐开成四年置,后废。光化二年重置。



  新安尼寺,在县东二百步。梁天监二年置。唐会昌五年废。大中七年重建。



  桥梁十四所:



  望江 钉行 茶行 庙堂 鱼行 秦迪 半道 镇东 西板 昆山寺 绍法巷 酒坊 县前 平桥



  常熟县,乾元观,在县西一里虞山南岭下。梁天监五年置。天师张裕于此山修道,白日上升,遂于观立碑。



  东灵寺,在县西一里。唐圣历二年置,旧名十兴寺,元在吴县界。神龙元年改今额,仍移于今所。



  慧日禅寺,在县西九十步。本常熟平禅院,祥符元年改今额。



  天宁尼寺,在县西北一里。梁天监二年置。



  齐乐尼寺,在县西二百步。梁大同二年置。



  顶山禅院,在县西北十六里虞山北岭下。梁大同二年置。



  延福禅院,在县西十三里虞山南岭下。梁大同三年置。



  兴福寺,在县西九里虞山北岭下。梁大同三年置。



  胜法寺,在县东三十五里。唐乾元年置,为离宅寺。晋开运未改境宁寺。祥符元年改今额。



  桥梁五所:



  言偃 信义 文学 (阙)仙 通泰



  吴江县,应天禅院,在县西南(阙)里。唐乾符二年置。



  报恩禅院,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唐大中元年置。



  兴宝寺,在县城内。晋天福七年置。



  宁境禅院,在县南一百里。晋开运二年置。



  法喜寺,在县东十八里。后唐长兴元年置。晋开运三年重修。



  桥梁十所:



  双凤 醋坊 县桥 世水 马郄 通津 富基 八尺 同德 彻浦
上一页
作者:佚名
类型:古代文学
总字数:1.08万
阅读量:20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