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日的粮食》作者刘恒,一九五四年生,北京人。七○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因发表风格独特的《狗日的粮食》而引起文坛关注。此后,就发表了《白涡》、《虚证》、《伏羲伏羲》、《教育诗》、《黑的雪》、《逍遥颂》等中长篇小说,已有五卷本《刘恒自选集》问世。刘恒小说以写农村生活居多,中国农村的过去和现状,农民的生存问题及土地问题是他着力表现的对象。他笔下的人物虽也写得相当生动,但他创作的目的并不在于塑造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而是要通过对某个富于意味的农民形象及其一生的描写来折射时代的面貌,并从中揭示出富有启示意义的主题。因此,刘恒在创作中总是侧重于把人物作为类的存在进行考察,进而对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障碍进行深入的探究。他的作品显示了新写实主义小说共有的特色。
《狗日的粮食》讲述了一个在特殊年代里发生的有关粮食的故事。洪山峪的农民杨天宽用二百斤谷子买来媳妇瘿袋,而后生育了六个用粮食命名的儿女。但他们的生活却始终与饥饿相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瘿袋一有机会就去扒偷粮食,全然失却了羞耻之心。但这个逞强了一辈子的女人最后却因丢了购粮证而寻了短见。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本能,粮食也就必然地成了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和条件。小说从“粮食”这一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入手,用它观照杨天宽一家所走过的单调而又艰难的生活道路。一方面,反映人因粮食的匮乏而产生的向生物性的退化,体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由于作品所表现的这种退化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和环境之中的,因此就使得小说在表现人的生物本能的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内容,包含了对于造成这种退化的社会历史关系和环境的否定与批判。
在当代文学中,《狗日的粮食》是较早的一篇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宏观角度去描写农民的作品。在“七十年时期”,作家们注重的是农民的政治、阶级和社会属性,直到新时期,文学创作才打破了以往那种单一的阶级分析模式,开始注重对农民的文化属性的发掘与表现,写出农民作为社会的人的复杂性。而刘恒笔下的农民则在此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一步,即进入到了对农民自然属性的把握与表现。尤为可贵的是,他对农民自然属性的表现并不是仅仅在社会属性之外添加一些“食色”之类的人性表现,而是把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人的自然本能中显示出其历史发展的鲜明特征,从而达到了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的完整统一。而富于个性的语言系统和叙述手法,又使这一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文体风格和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