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景

  農曆五月五日,俗稱端午節或端陽節,也有稱爲重五節、天中節的。蘇州、上海一帶舊俗,人家門前都得掛菖蒲、艾蓬;婦女頭上都得戴艾葉、榴花;孩子們身穿畫着老虎的黃布衫,更將雄黃酒在他們額上寫一“王”字;並佩帶綢制健人、雄黃荷包、嫋絨銅錢、獨瓤網蒜等一串。這一切都稱爲端午景。

  舊時有的人家,還得在客堂裏掛上一幅鍾馗的畫像,因爲他能殺鬼之故。蒲蓬除掛在門上外,還要掛在牀上,以蒲作劍,以蓬作鞭,再配上一個錘子形的蒜頭,據說這都是用以嚇退鬼物的。清代詩人吳曼雲《江鄉節物詞》詠之以詩:“蒲劍截蒲爲之,利以殺鬼,醉舞婆娑,老魅亦當退避。破他鬼膽試新硎,三尺光瑩石上青。醉裏偶然歌斫地,只憐蒲柳易先零。”末句調侃得妙,足以破除迷信。此外,又在門上、牀上張貼用彩紙畫成的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符,並在每一間房中用銅腳爐焚燒蒼朮、白芷、芸香等,再點上一根蚊煙條,直燒得煙霧騰騰,都是用以辟邪去毒的。這些舊風俗雖似近於迷信,實在也是一種衛生運動。

  孩子們所佩帶的健人等物,我在幼年時代也曾佩帶過的。先母工女紅,所以也善於做這小玩意兒。所謂健人者,是用綵綢縫製的一個小孩子,騎在一頭小老虎背上,下面再加上嫋絨的小銅錢,嫋絲的小角黍,綢制的小荷包,內裝雄黃或衣香。這幾件東西用絲線聯成一串,五色斑斕,美麗悅目,這倒又是舊時代婦女們一種精細的手工藝。爲了給愛子愛女辟邪健身,她們是不惜工本的。此外,又有所謂長壽線,是用五色的絲線編就,縛在孩子們的臂上,男左女右,用以驗看將來的胖或瘦,線寬則瘦,線緊那就胖了。吳曼雲有詩云:“編成雜組費功深,絡素輕於纏臂金。笑語玉郎還憶否?年時五彩結同心。”

  端午景中最有意義的兩件事是裹角黍和劃龍船,都是用以紀念我們的愛國大詩人屈原的。角黍俗稱糉子,用菰葉裹了糯米制成,中間以豬肉或豬油豆沙爲餡,作三角形,因名角黍。據說角黍創始於屈原的姊姊,從前每逢端午,人家用竹筒盛了米,投在水中祭屈原,以表敬意。角黍就是從竹筒盛米演變出來的。可是後來人家裹了角黍,只爲滿足口腹之慾,再也想不到投水祭屈原了。龍船競渡,三十餘年前我住在上海時,曾到黃浦江邊去躬與其盛。船共兩艘,用綵綢扎滿船身,龍頭和龍尾都是特製的。划船的青年們頭裹彩帕,身穿綵衣彩袴,雄赳赳氣昂昂地把住了槳,鑼鼓喧天聲中,兩艘龍船彼此競賽,倏前倏後,各不相下,直到奪得了錦標才罷。相傳這端午競渡的舊俗,也是爲了憑弔屈原自沉汨羅而作,並不是單單鬧着玩的。宋代吳禮之有《喜遷鶯》詞雲:“梅霖初歇。正絳色海榴,爭開佳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已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艤畫舫,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翻作湖間雪。畫鼓轟雷,紅旗掣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自珠簾高揭。棹歸晚,載荷香十里,一鉤新月。”這詞中對於端午景都略有詠及,而描寫龍船競渡,更有頰上添毫之妙。
Previous
Author:周瘦鵑
Type:散文
Total Words:1179
Read Coun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