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

  这本书的作者李浩,对我而言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作者的自序中,我了解到,他是一个小说家,同时也是个评论家。他所进行的文学批评,正是一种有别于学院式和新闻式的“体验其经验”的内部批评。我想,身为作者的人,一定能在这种来自作家内部的文学批评中,收获到更多。

  首先是全书的脉络。分为了十堂课。十位中国作家各占一堂,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史铁生、莫言、余华、王小波、白先勇、残雪、东西。然后是各自的主题。在阅读时,完全可以依据自己兴趣随意跳读。

  我根据自己的兴趣,看向了第九课“创世”的小说,寓言向度的小说——残雪《从未描述过的梦境》。在这里,李浩提到了小说虚构的问题。他认为在呼唤想象力的同时,人们也在对文学加以”限制“,要求它”真实“,而我们要警惕为虚构和想象划定边界的行为,这种行为真正显现的是划定者个人的”边界“。我想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李浩眼中,残雪就是一位试图把”虚构“的边界推得足够远的”杰出作家“。作为与余华、格非等先锋派同一批的写作者以及当今仍在坚持先锋创作的作家,残雪的小说充满了难懂的魅力。她所抵达的哲学边境,几乎从未有人涉及。

  小说《从未描述过的梦境》,作者残雪留给我们的想象是理念式,也是经验式的。我们不知道这个梦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知道它的具体,不知道它是关于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指涉向宗教式的玄迷还是欲念的玄迷”(李浩),“描述者”的描述也使得梦境更加奇特神秘。

  李浩在此又提出有关幻想的问题。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的确需要读者运用到自己的“幻想“。

  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的巨大想象空间,要求读者运用幻想来填充,这是残雪小说的魅力之一。这样的手法非常像中国古典艺术手法——“留白”。

  小说采取第三人称视角,“然而它的全知有着极为刻意的限度,凡是不进入到视野内的、未经证实的和在描述的时间之外的一切它都不提供有效线索”,这使得这篇小说就如同真的梦境一样:有着“许多不被接驳的线头儿”,处在巨大、多重的未知中。

  在就像真实的课堂一样,李浩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将读者由浅小的发现引入深广的题目中。在讨论过虚构和幻想的问题后,李浩又作为一位小说家,向我们分析起“小说的内在推动力与故事的起伏“。小说内在推动力分为主推动力和辅推动力,大致有故事推动、语言推动、情绪推动和思辨推动。《从未到达的梦境》采用的是主故事推动,和辅思辨推动。但我认为,有着深厚哲学功底的残雪,完全是以对梦境的思辨为主题,在带领读者思考的路上高歌猛进,情节只是最有效的辅助力。至于故事的起伏,由于不曾读懂故事的情节,也理解不了李浩所说的”高潮“,暂且不提。

  接下来,我看的是第三课:个人标识、低眉小视以及把玩件的限度——张爱玲《封锁》。

  一个作家在写作中会受到“渴望个人标识”与“恪守时代规范”两股力量的撕扯。一般来说,“达到成熟期的作家,他的个性会得到强化与确认,而那种潜在的规范化力量就变得小了,他的'个性'会更多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张爱玲无疑就是这样的成熟作家。

  在李浩看来,张爱玲的“个人标识”有以下三点:一,用词新艳,善用奇妙的有特色的比喻。比如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她的比喻,张浩说得很恳切——它与我们习惯的思维紧密相连,它所唤醒的”共感力”往往与我们的东方思维、东方意趣相连……它的定义并不在意及物而在意会之妙。二是强烈的“审视感”。三是平行于世相,又有某种疏离。关于这两点,笔者没发现什么精妙的说法,故跳过阅读。

  剩余作家暂且没兴趣去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也先写到这里。
Previous
Author:叶嘉苏
Type:散文
Total Words:1424
Read Count: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