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寶島遊記》更正

  偶然看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寶島遊記》。它介紹了海南島的風光,其中出現了一個畫面:在海濱矗立着一塊巨石,上面刻着“天涯”兩個大字。這時候,影片解說員發出了洪亮的聲音,說明這是宋朝蘇東坡寫的。

  這是可靠的嗎?影片的編制人員是否確有根據做這個說明呢?我對這個說明表示懷疑。因爲一眼望去,銀幕上出現的“天涯”二字,完全不像蘇東坡的字體。這兩個字多麼軟弱無力啊!蘇東坡的渾厚、濃郁、蒼老、拙勁的筆墨特點,都到哪兒去了呢?

  我不敢說對蘇東坡有多少深刻的研究,尤其是同某些專家比較起來,深感自己的知識太少了。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可以拿它作爲一個例子,藉以說明對於歷史材料的調查研究,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和方法。

  據《宋史·蘇軾傳》所載,蘇東坡是在宋代哲宗紹聖四年五月“貶瓊州別駕,居昌化”。這一年是公元一○九八年,東坡六十二歲。按《東坡先生年譜》記載,“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過海。……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宋史》本傳還描寫了東坡到儋州以後的情形說:“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初僦居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軾遂買地築室。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爲樂,時時從其父老遊,若將終身。”當時築屋三間,名爲桄榔庵,東坡自己寫了一篇銘文,其中說道:“東坡居士謫居儋耳,無地可居,偃息於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當時他在《寄程儒書》中也說:“近與兒子結茆數椽居之,勞費不貲矣。賴十數學者助作,躬泥水之役。”又說:“新居在軍城南,極湫隘。”這個地點,就在現今海南島西北部的儋縣那大鎮附近。在東坡當年築屋的舊址上,人們還可以看到清代所建的“東坡書院”。

  從那時候起,蘇東坡在儋耳住了四個年頭,到他六十五歲的時候,才奉命移廉州,渡海北還,第二年就在常州逝世。前後在儋耳的四年間,東坡一直沒有離開儋耳。這隻要查閱一下東坡的年譜就能夠知道。

  年譜記載蘇東坡六十二歲到儋耳的情形,前面已經說過了。第二年,據年譜載:“先生年六十三,在儋州。……九月四日遊天慶觀。……是年,吳子野來訪先生,而先生以詩贈之,其序雲:去歲與子野遊逍遙堂,因往西山,叩羅浮道院,宿於西堂;今歲索居儋耳。”第三年,“先生六十四歲,在儋州。……上元夜,老書生數人相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先生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第四年,“先生六十五歲,在儋州。……五月大赦,……有詔徙廉州,向西而解。六月過瓊州,作惠通泉記。遂渡海。”

  這就證明,蘇東坡在貶謫到儋耳以後,並沒有離開儋耳到別處去活動的記錄。按照當時的情況看來,被謫到哪裏,就只能在哪裏,未經“有司”准許,是不敢隨便亂跑的。因此,如果東坡從儋耳要到海島的最南部去,當時必有記載,可是,我們卻沒有發現這樣的記載。

  而且,海南島最南部是屬於古崖州地區,蘇東坡的謫所則在儋州,相去還有六百多裏。在《儋州志》中充滿了關於蘇東坡的活動記錄及其詩文;而在《崖州志》中卻找不到蘇東坡的事蹟和作品。這也可以證明蘇東坡沒有到過崖州,因此,崖州海濱石刻“天涯”等字跡,顯然是後人所書,決不是蘇東坡寫的。

  更重要的是,在清代重修的《崖州志》卷二輿地中有一條記載:

  下馬嶺,城東六十里,斜峙海灣,有一徑可通行人。亂石碁布,潮長即不能往來,爲州治東路第二重關隘,有汛駐防。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間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大字於上,今通名此地爲天涯。

  這一段文字非常清楚地說明,“天涯”二大字是清代雍正年間知州程哲寫的。那麼,影片《寶島遊記》的說明當然是錯誤的了。

  由此可以得出一條經驗,今後凡是遇到這樣的事情,務必要把具體情節反覆查考得清清楚楚,千萬不要道聽途說,就信以爲真。尤其不應該想當然地把不可靠的材料亂作宣傳。
Previous
Author:鄧拓
Type:散文
Total Words:1533
Read Coun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