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碧雲寺後頭,據說有一塊大石,上面刻了一個棋盤。它不是我們平常看到的象棋盤,也不是圍棋盤,而是彈棋盤。相傳這個彈棋盤是距今七百五十年前金章宗用過的。
這個彈棋盤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可惜我到碧雲寺沒有看見它,向園林管理人員打聽也不得要領。但是在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卻有記載,可見這不是毫無根據的傳聞,我們很有可能把它尋找出來。
彈棋是什麼呢?晉代徐廣的《彈棋經》說:“彈棋,二人對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當,下呼上擊之。”看起來,這種遊戲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但是,它究竟起於何時,古書上記載又不一致。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認爲:“彈棋起自魏室,妝奩戲也。”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可靠。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引述曹丕《典論》中有“所喜唯彈棋”等語,證明彈棋“不起於魏室”。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則根據《西京雜記》做了另一個判斷。這部《西京雜記》相傳是漢代劉歆的著作,又有人說是晉代葛洪的著作。不管怎樣,沈括經過了考證之後,確認了彈棋是起源於漢代。他寫道:
漢元帝好蹴鞠,以蹴鞠爲勞,求相類而不勞者,遂爲彈棋之戲。
不過,沈括說的是漢元帝,而《彈棋經·序》卻說成是漢武帝的事情。它寫道:
昔漢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盡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爲之,羣臣不能諫。侍臣東方朔因以此藝進之。帝乃舍蹴鞠而習彈棋焉。
看來大概因爲踢球是激烈的運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較弱的人並不適宜,因此,用彈棋代替踢球是比較合理的。我們現在雖然不明白古代彈棋的詳細方法,似乎也還應該想法子恢復這種遊戲,不要使它斷絕才好。
古人對彈棋讚揚備至。漢代的蔡邕、曹丕,都寫過《彈棋賦》,梁簡文帝寫過《彈棋論》,唐代柳宗元寫過《彈棋序》。至於有關彈棋的詩歌就更多了。唐代杜甫的詩中,有“席謙不見近彈棋”之句。當時蘇州有一個道士,名叫席謙,最善於彈棋,杜甫的詩句就是因爲想念他而寫的。王維的詩也有“不逐城東遊俠兒,隱囊紗帽坐彈棋”等句子。李商隱的詩也寫道:“玉作彈棋局,中心亦不平。”原來彈棋盤是中間隆起的,所以李商隱纔有這樣的句子。白居易也有這樣的詩句:“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這裏說的長斜是彈棋的一種方法。宋代的蘇東坡還有“牙籤玉局坐彈棋”等的詩句。這些都可以證明,彈棋是很有趣的一種遊戲。
彈棋的特點是什麼呢?據沈括的《夢溪筆談》所述,它的特點是:“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巔爲小壺,四角微隆起。”沈括還把白居易的詩句做了一番解釋,他說:“長斜謂抹角斜彈,一發過半局。”陸放翁的《老學庵筆記》也說:“呂進伯作考古圖雲:古彈棋局狀如香爐,蓋謂其中隆起也。……然恨其藝之不傳也。”的確,彈棋的這一套技藝,久已失傳。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也寫到有會下彈棋的女道士的故事,但是仍然沒有介紹下彈棋的方法。古籍記載幾句彈棋的規矩,說法又不一樣,後人更難掌握。例如,柳宗元在《彈棋序》中說:“置棋二十有四。貴者半,賤者半。貴曰上,賤曰下。鹹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敵一,用朱墨以別焉。”這和徐廣的《彈棋經》寫的就不同。徐廣只說黑白各六枚,而柳宗元說的是紅黑各十二枚,多了一倍。到底誰說的對呢?也有可能這兩種說法都對,棋子可多可少,打法也許都相同。然而,這又有誰能夠斷定呢?
我很希望有內行的熱心人,能夠把彈棋的一套方法介紹出來,最好能夠把西山碧雲寺後面石頭上的彈棋盤也找到,照樣用木頭或陶土仿製,以便年紀大的和體弱的人們,多得到一種文化娛樂的工具。同時,這樣做還可以保存我國古代豐富的棋類運動的一種形式,使古人彈棋的技藝在我們這個新的時代發出新的光輝。
朋友,你知道彈棋嗎?如果你知道,就請你來做讀者們的義務教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