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稗类》读书笔记

  《小说稗类》是一部面向小说爱好者的书籍,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张大春。这本书我尚未看完,但已获益匪浅。现以目录的章节为序,边写边总结所收获到的内容:

  一、 小说的体系解

  这可以作为小说爱好者入门小说的序言:庄子的“小说”二字由来,即另类的知识。作者张大春从《史记》等诸多名作中发现它们对正统或者说事实的敷衍或删减。这是虚构小说的由来。也可以作为我们入门小说史的一个“抓手”。

  二、 小说的本体论

  小说并不是宣扬道德的工具,而是一个词语在时间里的奇遇。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却也知道它有些过于理想化了。小说往往背后站着一个小说家,他的所思所想,会渲染于他的小说中,不论他有意与否。而作为人的小说家,必然会受到他价值观的影响,即使尽力做到客观,也很难不着痕迹。

  三、 小说的起源点

  这一章节,主要在如何写当代小说上。胡适的“不肖”,不肖前人,自成一派,是作者张大春对来者的鼓励与期许。而他对小说史是否吻合进化论的发展保持疑惑,也提供给我们这些小说爱好者更新思想的可能性。最后,孟子的“目间”(偷窥),恕我并未看懂是何意,暂且做个问号。也期待有人愿意为我作答。

  四、 小说的修辞学

  “使用白话文,发现白话文。”在我看来,这恐怕是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成就。我也愿意沿着这重道路探索。正如我在马雁书中看到的,“你要对你的世界做出解释,从而作出自己的幻想。”,复写世界,是每一个小说家的使命。而对五四之后的小说家来说,白话文是一种有别于古文的新的语言,它的活力远没有挖掘完……

  五、 小说的因果律

  在《小说面面观》中,情节与故事最大的区别是它存在因果律,对其完整的认知是因为小说与现实世界时间的不匹配,无法同时进行,所以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律,这使小说情节的组合需要考虑因果。但现代小说又往往有意打破这项定律……

  六、 小说的指涉论

  小说家不会告诉你,人该如何活着。因为他写的本就是一些魑魅魍魉的故事。寓言指涉的寓意,本就是荒诞故事为了谋求存在的合理性而依靠的意义。它们都是影子,是庄子的“卮言”,是钱穆口中“解不了渴的水”。

  七、 小说的主体性

  微信阅读上有个人的批注很有趣,在我费解小说的“窗”是什么的时候,他提到一点“艺术具有超越性”,那么窗或许可以理解为超越之媒介。我从小说关照现实的时候,因为这扇窗而超越了现实,抵达了升华之地,On voit le solei(看见了太阳)。

  八、 小说的政治学

  “不预存成见,不成政治。”(:P)

  九、 小说的动作篇

  附上书中提到的莫言《爆炸》的开场:“父亲的手缓慢地举起来,在肩膀上方停留了三秒钟,然后用力一挥,响亮地打在我的左腮上。父亲的手上满是棱角,沾满着成熟小麦的焦香和麦秸的苦涩。六十年劳动赋予父亲的手以沉重的力量和崇高的尊严,它落到我脸上,发出重浊的声音,犹如气球爆炸。几颗亮晶晶的光点在高大的灰蓝色天空上流星般飞驰盘旋,把一条条明亮洁白的线画在天上,纵横交错,好似图画,久久不散。飞行训练,飞机进入拉烟层。父亲的手让我看到飞机拉烟后就从我脸上反弹开,我的脸没回位就听到空中发出一声爆响。这声响初如圆球,紧接着便拉长变宽变淡,像一颗大彗星。我认为我确凿地看到了那声音,它飞越房屋和街道,跨过平川与河流,碰撞矮树高草,最后消融进初夏的乳汁般的透明大气里。我站在我们家浑圆的打麦场与大气之间,我站在我们家打麦场的边缘也站在大气的边缘上,看着爆炸声消逝又看着金色的太阳与乌黑的树木车轮般旋转;极目处钢青色的地平线被阳光切割成两条平行曲折明暗相谐的汹涌的河流,对着我流来,又离我流去。乌亮如炭的雨燕在河边电一般出现又电一般消逝。我感到一股猝发的狂欢般的痛苦感情在胸中郁积,好像是我用力叫了一声。”

  十、 小说的速度感

  没看懂,不写。(欢迎补充)

  十一、小说的腔调谱

  感觉还是说露馅了,“小说家必须有唯其一己所能关切、所能陈述、所能体现的意义。”,不知道是我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太扩大化了还是怎样,这句话就非常意识形态。

  而这章内容讲到的“腔调”,在作者眼中,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意义。这个“意义“的概念也是非常大的,由情感乃至“叙事观点”。而这些都像咳嗽一样,是憋不住的。

  我感觉非常有意思,作者的视角让人竭力脱离“人”这个身份,但又时时落入人的陷阱。读者则能从蛛丝马迹中感受作者,可见阅读也是读人的过程。
Previous
Author:叶嘉苏
Type:散文
Total Words:1735
Read Count: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