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不如開導

  一切事物都有各不相同的種種特徵,同時,一切事物又必定有它們的共同性。不停的運動應該算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性之一。

  因爲一切事物都有不停的運動的力量,所以人們對待各種運動的力量採取什麼態度,則是決定人們的所作所爲成功或失敗、正確或錯誤的一個根本問題。

  人們對待事物運動的力量也可以採取種種不同的態度。歸結起來,有兩種態度是正相反對的。一種是堵塞事物運動發展的道路;一種是積極開導使之順利發展。前者是錯誤的,註定會失敗;後者是正確的,必然會勝利。

  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和經驗教訓非常多。最古的、最著名的是鯀和禹治水的傳說。

  關於鯀的傳說,在許多古籍記載中頗不一致。《山海經》的《海內經》說鯀是天神,不忍見人間飽受洪水的災害,偷了天上的“息壤”到人間來治水。天帝震怒把他殺了。但是,《尚書·堯典》記載了另一情況,就是說,堯派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方法,以致洪水越鬧越大,人民不滿,後來舜把他作爲四凶之一,殺死在羽山。《呂氏春秋》和《韓非子》等書記載這個傳說,與《尚書》的記載基本上相同,應該認定這是流行比較廣的傳說。

  我們且不去考證我國原始社會時代是否有堯、舜和鯀等人的存在,只從這個傳說來看,那麼,很顯然可以斷定鯀的治水方法是錯誤的,他完全違背了洪水奔流的自然規律,其結果只能是失敗。

  與此相反,禹的治水方法就比鯀高明得多了。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是非常了不起的偉大事蹟,這裏麪包含着很重要的道理,不可僅僅作爲等閒的神話傳說來看待它。

  據古書記載,禹是鯀的兒子,舜殺了他的父親,又叫他去治水,他卻沒有怨言,而以拯救天下人爲己任。可見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風格也很高。禹鑑於他的父親失敗的教訓,決心改變他的父親的做法,不用堵塞而用開導的方法,使洪水暢流入海。這個方法符合於自然的規律,結果當然就勝利了。

  我們並非盲目相信古代傳說。我們知道,禹治水的時代乃是新石器的時代,以原始的最低的生產力,決難治服滔天的洪水,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關於當時洪水的傳說,決不是沒有根據的。同樣,大禹治水的傳說也不能認爲毫無根據。孟子還特別具體地說:“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這些記載豈可一概抹殺?我們如果從這一個傳說中,能夠領會一些古人的經驗教訓,豈不是更好嗎?
Previous
Author:鄧拓
Type:散文
Total Words:930
Read Coun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