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试一考这件由不可能而变为可能的事情所经过的大略情形,便觉得很饶趣味。在西洋一百二十年前已经有人在那里实验这件“瞎三话四”的事情。他们看见鸟有翼膀能飞,所以实验的时倏,总在那里用尽心力于构造人工的翼膀。最初不但在实验方面屡次失败,而且被人笑为发痴。这是所谓“意中事”。这几个“痴子”里面有一位叫做凯雷(George Cayley),在一八〇九(即距今一百二十年)做一篇文章登在一家杂志上,大发挥他的精密的“痴想”,据说现在飞机里的许多机件和原理,没有一件不被他猜着的,所以现在说起飞机的发明家,有许多人推他做“鼻祖”。他原是英国一位有名的哲学家,不知怎的会跳出哲学的范围,想起什么飞上天的把戏来。他不但实行“痴想”,而且就在发表该文的第二年,竟造了一个飞机实验起来,起先上面没有什么原动机(Motot),后来竟给他配上了一个原动机。但是他发明的飞机在实验的时候,非但飞不起来,而且炸毁得一塌糊涂,算是失败了。但是从此以后,便唤起若干人的注意,有的研究机件,有的研究机身,慢慢地比以前较有端倪,不可能的程度已渐渐减少。不过这还是极少数“痴子”的信心,一般人还是嗤之以鼻。
许多“痴子”虽仍在那里继续地研究来研究去,但是总飞不起来,一点距离都未曾飞过。一直到了一八九六年(距今三十三年前),有位美国物理学家叫蓝格雷(Samuel Pierpont Langley)造了一个飞机,才算第一次有些效验。不过这个飞机还不能在空中飞,不过在波陀马克河(Potomac River)旁,沿着地飞了半英里左右的距离。同时有一位由学徒出身的在美国的英国发明家,叫做麦克沁(Hiram Maxim),和还有一位发明家叫做爱德(N.C.Ader),也在那里“痴干”,改良了许多地方,但弄来弄去,还是飞不起来。后来爱德也在一八九六年总算造成一个飞机,能稍微离开地面飞过三百五十码的距离。同时在德国柏林也有一位工程师名叫李令索(Otto Lilienthal)对飞机的研究也有些成绩,他实验了二千次,最后一次由八十米达之高跌下来,把头颈跌断,做了科学界的“烈士”。
以上所说的实验,都还不够真正说得上一个“飞”字,可是没有先锋队的牺牲,真正的“飞”当然也无从达到。到了一九〇三年的十二月十七日(距今二十六年前),美国有一位叫赖奥维(Orvelle Wright)和他的弟弟赖威柏(Wibur Wright),他们不过受过初等教育,后来做机匠,不过做做寻常的机器脚踏车,竟对于飞机大饶兴趣,尽心研究,一跃而为发明家。根据他们研究所得,算是第一次乘着飞机飞了起来,但是只飞了二百六十码的距离。前年第一次一口气飞越大西洋而达法国,以三十二小时飞过三千六百三十三哩(即一万余中国里)的林德白(Charles A.Lindbergh)当时还不及两岁。
赖奥维一九〇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他们弟兄在一九〇〇年最初制成的飞机格式,原是想照放纸鸢办法,上面本预备坐一个人,但因为气力不足,只得让飞机独自飞翔,他们弟兄在一九〇一年实验用的第二个飞机,要载上人飞还是不行,若在地上沿地拖着飞,可以一口气飞二十七哩,在水面可一口气驶三百。他们弟兄在一九〇三年,替航空事业开新纪元用的飞机,上面装有汽油原动机,其构造比之现在的飞机当然粗率得很,在当时则已经是空前的完备(该机现在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院陈列)。赖威柏已于一九一二年逝世,赖奥维尚健在,已经五十八岁了。自他成功以后,从前似乎不可能的“飞”,已成为无疑的可能的事情了。
天下事只要人努力去干,什么事不可能?但是我们对此问题至少还有下列两个更为明确的要点。
(一)事业愈大则困难亦愈甚,抵抗困难的时期也随之俱长,有的尽我们的一生尚不能目见其成者,我们若能尽其中一段的工夫,替后人开辟一段道路,或长或短,即是贡献。有所成功以备后人参考,固是贡献;即因尝试而失败,使后人有所借镜,亦是贡献。所以能向前努力者,无论成败,都有贡献。最无丝毫贡献者是不干,怕失败而不敢干,或半途遇着困难即不愿干。
(二)林德白可以三十二小时一直不停地飞渡万余里,在最初发明者横弄竖弄,竟飞不起来,至赖奥维算是成功了,也不过飞渡二百六十码。可见从不可能达到可能的境域,不是由这一点到那一点的那样简单。必须经过许多麻烦,经过许多失败,经过许多时间,经过许多筹划,经过许多手续,经过许多改进,若是性急朋友,老早丢了,哪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昔贤告诉我们说“欲速不达”。
(原载1929年6月9日《生活》周刊第4卷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