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

  往年的春節都沒有像今年這麼湊巧,剛好把立春這個節氣和春節統一起來了。

  照我國傳統的農曆來說,立春是全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到了立春的時候,北風帶來的嚴寒季節就要結束了,代之而起的將是和暖的東風,大地很快就要解凍了,萬物都將朝氣勃勃,欣欣向榮。因此,從漢代以後,民間風俗在立春這一天,婦女們要用青色的綢子剪成春燕、春蝶等形狀,戴在頭上,走往田野,迎接春天的到來。農民們在這一天的拂曉以前就該起來,手拿鋤頭,走到地裏,向着天上正南方的“房星”,即古代天文學家所謂“農祥星”的方位,用鋤頭翻土,表示這一年辛勤的勞動已經開始了,並且必定能夠取得豐富的收成。全國許多地方的民俗,大體都是這樣。

  爲了表明人們對於勞動的重視,許多地區的農民家庭,無論男女老幼,在春節這一天都要吃“春盤”。什麼是“春盤”呢?它是用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表示勤勞、長久、蓬勃的意思。有的人家每個人還要咬一口生蘿蔔,叫做“咬春”,以預防疾病。吃了“春盤”之後,還有一種有關農業生產的活動,就是“打春牛”。這個風俗是由北宋開始的,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曾經記載了“打春牛”的情形。

  雖然這些風俗現在已經不再盛行了,也沒有更加以提倡的必要。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這些古老的風俗,並不是什麼壞習慣,而是緊密地結合着農業生產的,表現我國曆代農民勤苦勞動的優良傳統。按照這樣的傳統,像今年的立春恰恰是除夕的這種情況,那麼,這一年的春節顯然就應該從頭到尾充滿着緊張勞動的氣氛,決不能有任何鬆勁的情緒了。

  特別是在北方大部分地區,陰曆除夕還必須蒸好夠幾天吃的饅頭,叫做“萬年糧”,以備春節期間每天食用。這樣做的意思是保證年年有餘糧,不但可以儲備糧食,防止災荒;而且可以使人人足食,國家富強。現在看來,這一點尤其重要。如果能夠有類似“萬年糧”的儲備,那麼,無論什麼時候,哪裏還會有什麼糧食困難呢?

  我國人民歷來都很重視糧食的儲備,糧倉制度成爲歷代政府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在國家的糧倉不足的地方,民間還有一些“義倉”等做後備和補充。爲了充實糧倉,歷代的統治階級在勸農的文告中,也常常有“耕三餘一”或“耕二餘一”等語。雖然他們大都是能說不能行,或者有其名而無其實,但是,這種設想和用意仍有可取之處,不可一概抹殺。

  在整個春節期間,除了每天吃“萬年糧”之外,有許多地方還要吃一種“黏糕”。這是用黍子面或糯米和棗子做的,越黏就越好。據說,吃了這樣的黏糕,生產和生活就能“年年高”。現在各地風俗仍然有吃“黏糕”的,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每年都還有賣的,名稱乾脆就叫做“年糕”了。

  至於春節貼春聯、掛年畫更是常見的,現在也同樣很流行。因爲春聯和年畫的形式,適合於我們的民族習慣,有了很久的歷史。不過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的手法,仍然需要繼續改進,現在已有的成績還不能令人滿意。
Previous
Author:鄧拓
Type:散文
Total Words:1155
Read Coun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