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五日,俗称端午节或端阳节,也有称为重五节、天中节的。苏州、上海一带旧俗,人家门前都得挂菖蒲、艾蓬;妇女头上都得戴艾叶、榴花;孩子们身穿画着老虎的黄布衫,更将雄黄酒在他们额上写一“王”字;并佩带绸制健人、雄黄荷包、袅绒铜钱、独瓤网蒜等一串。这一切都称为端午景。
旧时有的人家,还得在客堂里挂上一幅钟馗的画像,因为他能杀鬼之故。蒲蓬除挂在门上外,还要挂在床上,以蒲作剑,以蓬作鞭,再配上一个锤子形的蒜头,据说这都是用以吓退鬼物的。清代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咏之以诗:“蒲剑截蒲为之,利以杀鬼,醉舞婆娑,老魅亦当退避。破他鬼胆试新硎,三尺光莹石上青。醉里偶然歌斫地,只怜蒲柳易先零。”末句调侃得妙,足以破除迷信。此外,又在门上、床上张贴用彩纸画成的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符,并在每一间房中用铜脚炉焚烧苍术、白芷、芸香等,再点上一根蚊烟条,直烧得烟雾腾腾,都是用以辟邪去毒的。这些旧风俗虽似近于迷信,实在也是一种卫生运动。
孩子们所佩带的健人等物,我在幼年时代也曾佩带过的。先母工女红,所以也善于做这小玩意儿。所谓健人者,是用彩绸缝制的一个小孩子,骑在一头小老虎背上,下面再加上袅绒的小铜钱,袅丝的小角黍,绸制的小荷包,内装雄黄或衣香。这几件东西用丝线联成一串,五色斑斓,美丽悦目,这倒又是旧时代妇女们一种精细的手工艺。为了给爱子爱女辟邪健身,她们是不惜工本的。此外,又有所谓长寿线,是用五色的丝线编就,缚在孩子们的臂上,男左女右,用以验看将来的胖或瘦,线宽则瘦,线紧那就胖了。吴曼云有诗云:“编成杂组费功深,络素轻于缠臂金。笑语玉郎还忆否?年时五彩结同心。”
端午景中最有意义的两件事是裹角黍和划龙船,都是用以纪念我们的爱国大诗人屈原的。角黍俗称粽子,用菰叶裹了糯米制成,中间以猪肉或猪油豆沙为馅,作三角形,因名角黍。据说角黍创始于屈原的姊姊,从前每逢端午,人家用竹筒盛了米,投在水中祭屈原,以表敬意。角黍就是从竹筒盛米演变出来的。可是后来人家裹了角黍,只为满足口腹之欲,再也想不到投水祭屈原了。龙船竞渡,三十余年前我住在上海时,曾到黄浦江边去躬与其盛。船共两艘,用彩绸扎满船身,龙头和龙尾都是特制的。划船的青年们头裹彩帕,身穿彩衣彩袴,雄赳赳气昂昂地把住了桨,锣鼓喧天声中,两艘龙船彼此竞赛,倏前倏后,各不相下,直到夺得了锦标才罢。相传这端午竞渡的旧俗,也是为了凭吊屈原自沉汨罗而作,并不是单单闹着玩的。宋代吴礼之有《喜迁莺》词云:“梅霖初歇。正绛色海榴,争开佳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已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画舫,见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翻作湖间雪。画鼓轰雷,红旗掣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自珠帘高揭。棹归晚,载荷香十里,一钩新月。”这词中对于端午景都略有咏及,而描写龙船竞渡,更有颊上添毫之妙。